邪客第七十一

關燈
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這是治療失眠的治療原則。

    “補其不足”是要把陽氣引入到陰經中去,“瀉其有餘”是指瀉三陰之邪氣,“通其道”是指疏通衛氣從陽經入于陰經的通道。

    “陰陽已通,其卧立至”,是指衛氣從陽經能順利進入陰經,人便不會失眠了。

     “黃帝曰:善。

    此所謂決渎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決渎壅塞”就是決渎、決壅、決塞之意。

    臨床上可服用“半夏湯”來打通壅塞的氣道,為什麼呢?是因為“半夏”能“決渎壅塞”。

    這裡還講了“半夏湯”的具體用法,這是臨床常用的方子,很有效果,但是不是都會“汗出”,以我的經驗來看,“出汗”者不多。

    這個方子主要的作用就是通經脈,“半夏”要用“清半夏”,臨床常以清半夏五六錢、黃小米一兩左右煮湯服用,隻要不是陰虛或者陽虛嚴重的情況,這個方子都适用,但是陰虛失眠這個方子就不适用了。

     第二章 天人相應 【原文】黃帝問于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髒;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提要】言人與天地相應。

     【講解】這段講人與天地相應,我的看法是這段文字對醫學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其與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基本是一個調子。

    《春秋繁露》中論陰陽、五行,及其他歲露等,都是圍繞着“天人合一”來講的,認為天與人是相互對應的,天上有什麼人體就有什麼。

    我認為不能把董仲舒的思想搬到中醫學裡面來,董仲舒所闡述的“天人合一”有上下尊卑的關系,有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這完全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所以不能拿他的話來解釋人與自然的關系。

    《内經》這段文字所表達的思想與董仲舒的思想差不多,所以我說《内經》中有漢朝意識形态中的東西,這就是個例子。

    有人認為中醫學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提法值得商榷,《内經》講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講三維,天、地、人相關。

     第三章 針道諸論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餘願聞持針之數”至“适神不散,邪氣得去”。

     【提要】言持針的縱舍、五輸的屈折、少陰無腧,均關乎針刺法。

    此章可分作三節。

     第一節 輸穴順行逆數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餘願聞持針之數,内針之理,縱舍之意,扞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于身者,餘願盡聞少序。

    别離之處,離而入陰,别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淡,外屈上于本節,下内屈,與陰諸絡會于魚際,數脈并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