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客第七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篇首有“夫邪氣之客人也”句,故以“邪客”名篇。
而全篇的主要内容,并非專言“邪客”,粗分之略有三端。
先言衛氣生成和運行之理,并以之闡發“目不瞑”之所由緻,即言睡眠質量與衛氣有關,繼又言體有八虛,因邪客而為病變,此論屬于病理、生理範疇,此其一;“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一節,屬于藏象範疇,非但了無精義,反近于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形而上學,此其二;其餘則言持針的縱舍屈折,以及少陰脈獨無腧之論,皆屬于針法範疇,此其三。
全篇可分作四章。
【講解】篇名很簡單,是以文獻第一句話的關鍵詞命名的,在《内經》中這種命名的方式很多,這種現象在中國的著書曆史上也很普遍,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是第一句,此篇就叫做“學而”。
所謂“邪客”,是指病邪客于人體發生的病變。
這篇文獻講的三個内容,前、後兩個内容都很有價值,特别是從生理、病理兩個方面講衛氣的運行、人體的八虛、針刺手法等,對臨床有指導意義。
惟中間段講“天人感應”,我看沒有多大的醫學意義,基本上屬于形而上學的東西,需要批判地接受。
第一章 不寐證治 【原文】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内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
今厥氣客于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
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
黃帝曰:善。
此所謂決渎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卧,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
【提要】發明目不瞑之理及其治法。
【講解】“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氣使然?”對“不卧出”有的注家認為應該修改,我認為沒有必要改,這句話可以理解。
“不卧”是說睡不好覺,越睡不着就越煩躁,就越想起床走走,所以這個“出”字沒有什麼好改的,“不卧出”是描述“目不暝”程度的。
這樣嚴重的失眠是何氣使然呢?下面從衛氣的生理、病理的角度進行了解釋。
其中“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這是講衛氣生理,衛氣五十周于身,每行一周都要進入少陰,這是衛氣運行特點,故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
“今厥氣客于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
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這是講失眠的病理。
也就是說,衛氣白天行于陽而夜晚行于陰,若衛氣受到邪氣的阻礙,隻能在三陽經運行而不能入于三陰,于是導緻失眠。
因為衛氣行于陽經則陽氣盛,人處在興奮狀态,陰虛陽盛故“目不暝”。
怎樣治療呢?“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
而全篇的主要内容,并非專言“邪客”,粗分之略有三端。
先言衛氣生成和運行之理,并以之闡發“目不瞑”之所由緻,即言睡眠質量與衛氣有關,繼又言體有八虛,因邪客而為病變,此論屬于病理、生理範疇,此其一;“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一節,屬于藏象範疇,非但了無精義,反近于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形而上學,此其二;其餘則言持針的縱舍屈折,以及少陰脈獨無腧之論,皆屬于針法範疇,此其三。
全篇可分作四章。
【講解】篇名很簡單,是以文獻第一句話的關鍵詞命名的,在《内經》中這種命名的方式很多,這種現象在中國的著書曆史上也很普遍,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是第一句,此篇就叫做“學而”。
所謂“邪客”,是指病邪客于人體發生的病變。
這篇文獻講的三個内容,前、後兩個内容都很有價值,特别是從生理、病理兩個方面講衛氣的運行、人體的八虛、針刺手法等,對臨床有指導意義。
惟中間段講“天人感應”,我看沒有多大的醫學意義,基本上屬于形而上學的東西,需要批判地接受。
第一章 不寐證治 【原文】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内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
今厥氣客于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
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
黃帝曰:善。
此所謂決渎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卧,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
【提要】發明目不瞑之理及其治法。
【講解】“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氣使然?”對“不卧出”有的注家認為應該修改,我認為沒有必要改,這句話可以理解。
“不卧”是說睡不好覺,越睡不着就越煩躁,就越想起床走走,所以這個“出”字沒有什麼好改的,“不卧出”是描述“目不暝”程度的。
這樣嚴重的失眠是何氣使然呢?下面從衛氣的生理、病理的角度進行了解釋。
其中“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這是講衛氣生理,衛氣五十周于身,每行一周都要進入少陰,這是衛氣運行特點,故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
“今厥氣客于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
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這是講失眠的病理。
也就是說,衛氣白天行于陽而夜晚行于陰,若衛氣受到邪氣的阻礙,隻能在三陽經運行而不能入于三陰,于是導緻失眠。
因為衛氣行于陽經則陽氣盛,人處在興奮狀态,陰虛陽盛故“目不暝”。
怎樣治療呢?“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