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第七十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準确地說,此篇文獻名應作“寒熱瘰疬”,是言瘰疬之有寒熱者,非言一般之寒熱也。“瘰疬”為痨瘵病中常見症之一,其狀累累然而曆貫于頸腋之間,其病變之狀略如鼠穴,塞其一複穿其一,故又名“鼠瘘”。因病毒留滞于經脈,寒熱長時間不已為主要表現之一,故以“寒熱”名篇。全篇可不分章節。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寒熱瘰疬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熱之毒氣也,留于脈而不去者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髒,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其浮于脈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講解】“瘰疬”是痨瘵病的一種,從今天來看,屬于結核性疾病,所表現出的“寒熱”不是外感的寒熱,屬于内傷之寒熱,特點是持續性的低熱。瘰疬證又叫做“鼠瘘”,是一種慢性潰瘍性疾病,好發于頸部和腋下,這邊封口了,那邊又漏了,就像老鼠打洞一樣,所以叫做“鼠瘘”。古人認為,這種病主要是由一種毒氣留滞于經脈引起,瘡損之所以串發,就是因為其病位在經脈的緣故,其特點是潰瘍反複發作、寒熱纏綿難愈。

    瘰疬病多發在少陽經脈的循行部位,兩腋和頸項兩側是少陽經脈的循行部位,瘰疬生于少陽而起于陽明,久治不愈就會傳入太陰、厥陰,表裡相傳嘛,陽明傳太陰,少陽傳厥陰。這種病一般與情志、氣血郁積關系密切,所以文曰“鼠瘘之本,皆在于髒”,病本還是其髒。“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末”是指經脈而言,所以這種病“本”在髒“标”在經脈。“其浮于脈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是說瘰疬病性屬陰,若易潰膿者往往比較容易治療,潰膿是轉陽的表現,不潰膿血者多為陰證,這種情況往往不易治療。

    治療“瘰疬”要從根本來治療,病在三陽要從三陽之本來治療,病在三陰要從三陰之本來治療。“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意思是說這種病越早治療越好。

    文獻最後談到“決其生死”問題,與《靈樞·論疾診尺》同,是說通過觀察病人的眼睛中的赤脈來判斷和預測病情的發展趨勢。意思是說,赤脈不貫瞳子則病輕,赤脈貫瞳子則病重,赤脈貫瞳是不好的預兆。《靈樞·口問》時曾講過,“目”為宗脈之所聚,邪氣在經脈,而全身的經脈之氣都聚于目,“瞳子”是骨之精,腎所主,赤脈貫瞳子說明病邪已經深入于少陰,所以這就是死亡的征象。這裡用“一脈”“二脈”“三脈”來表示病情的輕重程度,但不是一脈輕二脈重三脈更重的意思,二脈、三脈說明其病毒邪氣是散在的,所以其病程會長一些,“一脈”說明其病毒比較集中,這種情況是最嚴重的。觀察瞳子赤脈多寡的經驗我沒有,但是這段文字所叙述的内容應該這樣去理解,可能有的同志會有這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