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膈第六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上膈”者,謂飲食入胃以後複逆行于膈上而吐出之謂,故以“上膈”名篇。篇中提到兩種情況:有食入不久即上膈而出者,屬氣逆;有食入周時複上膈而出者,屬蟲病。全篇着重讨論了蟲病之“上膈”證。全篇可分作二節。
第一節 蟲病膈逆症
【原文】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于腸中,流于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提要】闡發周時吐食的膈證,多因寒凝為壅使然,蓋“寒”為本“蟲”為标也。
【講解】文中的“晬時”,即一周時;“食晬時乃出”,多半是因為寒邪留于腸壅滞于胃造成的,此病以“寒”為本,以“蟲”為标,病的時間久了也會出現熱象。
第二節 寒膈之證治
【原文】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内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内,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内,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提要】言寒膈之治。
【講解】這節是講“寒膈證”的治療方法和調養方法。“伍以參禁,以除其内,恬憺無為,乃能行氣”,講的是調養方法,即要用飲食之宜忌來配合治療。“寒膈”看起來是局部的病變,但還是要用飲食來調養,即調整内在髒腑的關系,而且還需要心理上的調整,即要放松心情。“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這是講用藥的方法,要治以“鹹苦”。“鹹”能軟堅,“鹹”是水之類,是向下走的特性;“苦”是火之味,因其寒邪積聚,所以用苦味藥來溫其寒。這裡指出了治療寒膈的原則是下其氣、溫其寒食,針刺、飲食調養、用藥治療都要遵守這個治療原則。
篇解:“上膈”者,謂飲食入胃以後複逆行于膈上而吐出之謂,故以“上膈”名篇。篇中提到兩種情況:有食入不久即上膈而出者,屬氣逆;有食入周時複上膈而出者,屬蟲病。全篇着重讨論了蟲病之“上膈”證。全篇可分作二節。
第一節 蟲病膈逆症
【原文】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于腸中,流于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提要】闡發周時吐食的膈證,多因寒凝為壅使然,蓋“寒”為本“蟲”為标也。
【講解】文中的“晬時”,即一周時;“食晬時乃出”,多半是因為寒邪留于腸壅滞于胃造成的,此病以“寒”為本,以“蟲”為标,病的時間久了也會出現熱象。
第二節 寒膈之證治
【原文】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内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内,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内,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提要】言寒膈之治。
【講解】這節是講“寒膈證”的治療方法和調養方法。“伍以參禁,以除其内,恬憺無為,乃能行氣”,講的是調養方法,即要用飲食之宜忌來配合治療。“寒膈”看起來是局部的病變,但還是要用飲食來調養,即調整内在髒腑的關系,而且還需要心理上的調整,即要放松心情。“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這是講用藥的方法,要治以“鹹苦”。“鹹”能軟堅,“鹹”是水之類,是向下走的特性;“苦”是火之味,因其寒邪積聚,所以用苦味藥來溫其寒。這裡指出了治療寒膈的原則是下其氣、溫其寒食,針刺、飲食調養、用藥治療都要遵守這個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