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腧第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論五髒之五俞穴,分布于足太陽膀胱經的背部,以其經脈左右各去脊一寸半而行,故雲“皆夾脊相去三寸所”。全篇不分章節。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願聞五髒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提要】總言五髒五俞穴的位置及治療方法。
【講解】文中的“焦”字有誤。馬莳雲:“焦,當作顀,後世作椎。”(《黃帝内經靈樞注證發微》)馬氏所說甚是,“顀”即“椎”字,有坊本誤作“顦”,大誤也,因省寫去“頁”作“隹”,又誤“隹”作“焦”了,有的注家将其作“焦”字來解,多牽強附會。“隹”與“椎”是一個意思,在古刻本中有很多别字,那年“馬王堆”出土書簡時我去看了,裡面别字很多,這是受限于寫書人水平的緣故。
五俞穴既可“灸”亦可“針”,灸有補瀉,針也有補瀉,文中言“刺之則不可”,前面可能有脫文。
篇解:論五髒之五俞穴,分布于足太陽膀胱經的背部,以其經脈左右各去脊一寸半而行,故雲“皆夾脊相去三寸所”。全篇不分章節。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願聞五髒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提要】總言五髒五俞穴的位置及治療方法。
【講解】文中的“焦”字有誤。馬莳雲:“焦,當作顀,後世作椎。”(《黃帝内經靈樞注證發微》)馬氏所說甚是,“顀”即“椎”字,有坊本誤作“顦”,大誤也,因省寫去“頁”作“隹”,又誤“隹”作“焦”了,有的注家将其作“焦”字來解,多牽強附會。“隹”與“椎”是一個意思,在古刻本中有很多别字,那年“馬王堆”出土書簡時我去看了,裡面别字很多,這是受限于寫書人水平的緣故。
五俞穴既可“灸”亦可“針”,灸有補瀉,針也有補瀉,文中言“刺之則不可”,前面可能有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