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服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禁,秘密之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雲“我有禁方”,“禁方”即“秘方”也。
服,服膺也。
《禮記·中庸》雲:“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注雲:“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言能守也。
”禁服者,言篇中所論皆秘密而可貴,應服膺勿失,因以篇名。
篇中首先提出,凡用刺法當先明經脈,而經脈之病變,莫如内關、外格也。
全篇可分作五章。
【講解】“服”,有些注家認為這個字是“脈”字之誤,認為應該是“禁脈”,我不同意這個解釋。
“服”是什麼意思呢?《中庸》雲“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是說一件好事、一句好話,要記在心裡永遠都不要忘記。
“禁服”的意思是說,這篇文獻的内容就像秘密一樣難得一見,十分寶貴,要把這些彌足珍貴的知識牢牢地記在心中,這是“禁服”的意思。
況且這篇文獻主要内容不在講“脈”,改成“禁脈”就不好解釋了。
“禁服”這個篇名是抽象的,“禁”是說這篇文獻内容是十分寶貴的,“服”是說要把這些内容認真地記在心裡不能忘記。
究竟是什麼内容呢?是講“針刺”必須首先弄懂經脈的理論知識,“内關”“外格”是經脈嚴重的兩種病變。
第一章 醫道禁服宗旨 【原文】雷公問于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于《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于意矣。
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
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内,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于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于後世,絕于子孫,敢問約之奈何?黃帝曰:善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
于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
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提要】解釋“禁服”。
第二章 刺法當明經脈 【原文】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髒,外刺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
【提要】言刺法當明經脈以調虛實。
【講解】首先要知道經脈是如何循行的?經脈之長短如何?五髒經脈怎樣?六腑經脈又怎樣?掌握經脈的知識,才能“調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第三章 制方滿約關系 【原文】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洩,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
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雷公曰:願聞為工。
【提要】言制方“滿”與“約”的辯證關系。
【講解】所謂“滿”與“約”即“博”與“約”。
做學問、搞研究都講究個博與約的關系,是“先博後約,由博返約”,還是“先約後博”。
做學問要求知識面要寬,即要“博”,然後返“約”,即精專于某一兩個領域,因此博而不約或約而不博都是不可取的。
文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洩,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是說隻是博不約,不可取。
例如處方記得非常多,而每個方子的精要之處卻一點沒有掌握,這就不知道該怎樣用。
可以說“博”是基礎,“約”是提高。
服,服膺也。
《禮記·中庸》雲:“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注雲:“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言能守也。
”禁服者,言篇中所論皆秘密而可貴,應服膺勿失,因以篇名。
篇中首先提出,凡用刺法當先明經脈,而經脈之病變,莫如内關、外格也。
全篇可分作五章。
【講解】“服”,有些注家認為這個字是“脈”字之誤,認為應該是“禁脈”,我不同意這個解釋。
“服”是什麼意思呢?《中庸》雲“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是說一件好事、一句好話,要記在心裡永遠都不要忘記。
“禁服”的意思是說,這篇文獻的内容就像秘密一樣難得一見,十分寶貴,要把這些彌足珍貴的知識牢牢地記在心中,這是“禁服”的意思。
況且這篇文獻主要内容不在講“脈”,改成“禁脈”就不好解釋了。
“禁服”這個篇名是抽象的,“禁”是說這篇文獻内容是十分寶貴的,“服”是說要把這些内容認真地記在心裡不能忘記。
究竟是什麼内容呢?是講“針刺”必須首先弄懂經脈的理論知識,“内關”“外格”是經脈嚴重的兩種病變。
第一章 醫道禁服宗旨 【原文】雷公問于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于《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于意矣。
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
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内,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于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于後世,絕于子孫,敢問約之奈何?黃帝曰:善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
于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
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提要】解釋“禁服”。
第二章 刺法當明經脈 【原文】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髒,外刺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
【提要】言刺法當明經脈以調虛實。
【講解】首先要知道經脈是如何循行的?經脈之長短如何?五髒經脈怎樣?六腑經脈又怎樣?掌握經脈的知識,才能“調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第三章 制方滿約關系 【原文】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洩,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
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雷公曰:願聞為工。
【提要】言制方“滿”與“約”的辯證關系。
【講解】所謂“滿”與“約”即“博”與“約”。
做學問、搞研究都講究個博與約的關系,是“先博後約,由博返約”,還是“先約後博”。
做學問要求知識面要寬,即要“博”,然後返“約”,即精專于某一兩個領域,因此博而不約或約而不博都是不可取的。
文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洩,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是說隻是博不約,不可取。
例如處方記得非常多,而每個方子的精要之處卻一點沒有掌握,這就不知道該怎樣用。
可以說“博”是基礎,“約”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