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服第四十八

關燈
文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是說如果沒有“滿”就“約”,應付一般的疾病還行,要想成為大師就不行了,要為“天下師”就還得提高一個境界。

     文獻在這裡為什麼要讨論“制方”呢?因為“針刺”選穴也是需要配伍的,穴位之間是有聯系的,一定要先分辨病是在陰經還是在陽經,是屬哪經的病,取本經的什麼穴合适,選用他經的什麼穴來配合,井荥輸經合如何配合應用等,這些都是“制方”的概念,這其中既有“法”又有“理”。

    用這個認識來指導遣藥組方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一個方子藥物開得太多而不簡約,那這個方子哪些藥是主要的呢?所以制方、用方要講究“博”與“約”的關系,既要“博”,更要在博的基礎上會“約”,這兩個關系要處理好。

    掌握知識也是這樣,既要懂得多,又要在多之中有所專精,這才是最理想的。

     第四章 寸口人迎脈辨 【原文】“黃帝曰:寸口主中”至“以驗其髒腑之病”。

     【提要】分析寸口、人迎的關格脈象。

    全章可分作三節。

     第一節 寸口人迎常脈 【原文】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提要】寸口人迎的正常脈象。

     【講解】“人迎”主外“寸口”主中,兩者雖有不同,但“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是說正常人的人迎、寸口脈象基本是一緻的,可随四時變化,秋冬寸口微大,春夏人迎微大。

     第二節 人迎之外格脈 【原文】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髒腑之病。

     【提要】人迎的“外格”脈象。

     第三節 寸口之内關脈 【原文】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縻、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關,内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髒腑之病。

     【提要】寸口的“内關”脈象。

     第五章 虛實補瀉大則 【原文】通其荥輸,乃可傳于大數。

    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提要】言補虛瀉實是治法之大則。

     【講解】古人認識到無論何病,關鍵在辨别虛實,不是邪氣盛就是正氣虛,邪氣盛則洩,正氣虛就補,這是中醫治療學之大則。

    文獻在這裡指出,針刺明确了經脈以後,最重要的就是調其虛實,調虛實的前提是辨虛實,是屬實證還是屬虛證,是二分實一分虛,還是二分虛一分實,是邪在内還是邪在外,等等。

    不管疾病有多複雜,總之是個虛實問題,所以針法的原則還在于補瀉之中,這個原則同樣适用于灸法、推拿、藥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