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髒第四十七

關燈
則善病消瘅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提要】腎髒五變。

     第三章 五髒五變外候 【原文】“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至“反複言語也”。

     【提要】分叙五髒五變的外候。

    這裡叙述的五髒之外候,要從精神上去體會理解,尤其是涉及意識形态、工作生活作風等就不是“髒本”的問題了,我們對經典文獻的态度還是應該批判地繼承。

    可分作六節。

     第一節 心五變外候 【原文】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長者心下堅,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提要】心五變之外候。

     第二節 肺五變外候 【原文】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踈者肺偏傾也。

     【提要】肺五變之外候。

     第三節 肝五變外候 【原文】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提要】肝五變之外候。

     第四節 脾五變外候 【原文】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提要】脾五變之外候。

     第五節 腎五變外候 【原文】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提要】腎五變之外候。

     第六節 五髒五變論 【原文】帝曰:善。

    然非餘之所問也。

    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内,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曰:五髒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髒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憂;五髒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五髒皆高者,好高舉措;五髒皆下者,好出人下;五髒皆堅者,無病;五髒皆脆者,不離于病;五髒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髒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複言語也。

     【提要】總結全章,可謂五髒五變論。

     第四章 六腑五髒關系 【原文】“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至篇尾。

     【提要】分叙六腑之外應。

    可分作七節。

     第一節 髒腑相應 【原文】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提要】總叙髒腑相應。

     第二節 大腸外應 【原文】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提要】大腸之外應。

     第三節 小腸外應 【原文】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纡屈者小腸結。

     【提要】小腸之外應。

     第四節 胃之外應 【原文】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裡累者胃急,肉多少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提要】胃之外應。

     第五節 膽之外應 【原文】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提要】膽之外應。

     第六節 膀胱外應 【原文】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踈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提要】三焦膀胱之外應。

     第七節 視外知内 【原文】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願聞其所病。

    岐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内髒,則知所病矣。

     【提要】視其外而知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