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揣第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外揣,即篇中“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之省文。馬莳雲:“人身之音與色,是之謂遠,可以言外也,而即外可以揣五髒之在内者。人身之五髒,是之謂近,可以言内也,而即内可以揣音與色之在外者。”(《黃帝内經靈樞注證發微》)“揣”為“推測”之意,猶言于外察色、聞聲、切脈,可以揣知内髒的病變。全文旨在說明,隻有明确診斷之後,才能正确地運用針刺大小深淺的手法。全篇可分作二節。
【講解】“外揣”據本文理應叫“内外揣”,“外揣”是省略文法,意思是可以從外在的表現推測其在内髒腑的病變,如切脈、問診、望色等都是外揣的内容,所以“外揣”實際上就是“診斷”。
第一節 論針道
【原文】黃帝曰:餘聞九針九篇,餘親授其調,頗得其意。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内,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竅,流溢無極,餘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餘願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黃帝曰:餘願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
【提要】注重針道。
【講解】所謂“針道”,是指針刺的理論依據,要學習“針刺”必須掌握其理論知識,這裡強調了基礎理論的重要性。
第二節 論診法
【原文】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後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髒波蕩,若是則内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洩也。
【提要】注重診法。
【講解】針刺治療必須以明确診斷為前提,因此要注重診法。“故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這就是說“針刺”不能忽略“診法”,所謂“診法”即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法。
篇解:外揣,即篇中“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之省文。馬莳雲:“人身之音與色,是之謂遠,可以言外也,而即外可以揣五髒之在内者。人身之五髒,是之謂近,可以言内也,而即内可以揣音與色之在外者。”(《黃帝内經靈樞注證發微》)“揣”為“推測”之意,猶言于外察色、聞聲、切脈,可以揣知内髒的病變。全文旨在說明,隻有明确診斷之後,才能正确地運用針刺大小深淺的手法。全篇可分作二節。
【講解】“外揣”據本文理應叫“内外揣”,“外揣”是省略文法,意思是可以從外在的表現推測其在内髒腑的病變,如切脈、問診、望色等都是外揣的内容,所以“外揣”實際上就是“診斷”。
第一節 論針道
【原文】黃帝曰:餘聞九針九篇,餘親授其調,頗得其意。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内,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竅,流溢無極,餘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餘願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黃帝曰:餘願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
【提要】注重針道。
【講解】所謂“針道”,是指針刺的理論依據,要學習“針刺”必須掌握其理論知識,這裡強調了基礎理論的重要性。
第二節 論診法
【原文】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後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髒波蕩,若是則内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洩也。
【提要】注重診法。
【講解】針刺治療必須以明确診斷為前提,因此要注重診法。“故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這就是說“針刺”不能忽略“診法”,所謂“診法”即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