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痹第二十七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周痹”是痹病的一種,其特點是随經脈上下周遍于身而作痛,“周”者“遍”也。另有一種痹病叫“衆痹”,特征是各在其處随衆而發,或左或右更發不休,患無定所。篇雖名曰“周痹”,實際在辨别周痹、衆痹的病證、病機、針刺之法。全篇可分作二節。

    第一節 周痹與衆痹的鑒别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間乎?何以緻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衆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衆痹。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複起。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随脈以上,随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提要】提出從左右上下來辨别周痹、衆痹。

    【講解】痹症之疼痛,如果痛勢是從上向下,則要先刺下,如果痛勢是從下開始,則要先刺上。“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過”“脫”都是“排除”之意。

    此節主要講從左右、上下的不同來鑒别“周痹”和“衆痹”,從現在臨床的角度來看,周痹、衆痹鑒别的意義不大,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還是“氣分”的病變。

    第二節 周痹的病機及刺法

    【原文】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帝曰:善。餘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髒,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餘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提要】周痹的病機及刺法。

    【講解】這節主要講解“周痹”的病因、病機。風、寒、濕氣逼迫經脈而為“沫”,“沫”即指分泌過多而積液成水,水聚在一起就會引發周痹。

    最後一句“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許多注家認為這句話是多餘的,但張景嶽不這樣認為,并且還做了解釋。張氏認為“九者”是指“九針”而言,不管是“周痹”還是“衆痹”,最終還是要用“九針”的理論進行分析治療;“巽”是“具”之意,是說經脈理論在《靈樞》中講得很完備了,關系到十二經脈三陰三陽之病。張景嶽的解釋是準确的,但這一解釋對這篇文獻的意義不大,因此很多注家認為文獻在“餘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就可以結束了。意見不統一,我認為最後一句對“周痹”這個主題來說确實針對性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