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病第二十一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篇首便叙述皮寒熱、肌寒熱、骨寒熱三病之刺,便以“寒熱病”名篇。但篇中所言者并不止此“寒熱”一病,尚有體惰、厥痹、暴瘖、暴聾、暴瘅、暴攣、熱厥、寒厥、舌縱、癰疽、振寒等病證,以及對陰陽諸經之刺,特别是“刺害”的提出,凡用針刺者,均不可不知。全篇可分作六節。

    第一節 寒熱病刺法

    【原文】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提要】三種寒熱病之不同刺法。

    第二節 諸痹病刺法

    【原文】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堕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也。

    【提要】言骨痹、體惰、厥痹症治。

    第三節 諸竅病刺法

    【原文】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鞕,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襲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提要】言頭項七竅諸病之刺。

    第四節 齒目痛刺法

    【原文】臂陽明有入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足陽明有夾鼻入于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别。陰、陽,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眦,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提要】叙陽明、太陽二經齒痛、目痛之刺。

    【講解】“目痛”取太陽經穴,“齒痛”取陽明經穴,因為太陽的經脈入于目,陽明的經脈入于齒。

    第五節 寒熱厥刺法

    【原文】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灑灑,鼓颔,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髒。

    【提要】叙熱厥、寒厥之刺,并申述其刺法。

    第六節 癰疽之刺法

    【原文】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髒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洩,不中而去則緻氣;精洩則病甚而恇,緻氣則生為癰疽也。

    【提要】叙癰疽之刺。

    【講解】“身有五部”,是說五髒在體表有對應的五個部位,這五部都是癰疽好發之所,因此癰疽發生在某部則責之于某髒。“伏兔”,這個部位歸陽明胃;“腓”即腓腸肌,屬太陽、少陰經,在外側則為太陽,在内側就是少陰;“背”為督脈所在,旁邊是太陽經;“五髒之腧”是指心、肝、脾、肺、腎等背俞穴;“項”是指脖頸部位。“此五部有癰疽者,死”,若癰疽生于上述這五個部位,病情一般都很兇險,當然不能說都會“死”,但這五個部位的癰疽是較難治的,特别是“疽”,就更不好治了。

    下面這段話表達了兩點:第一,癰疽襲體,病在經絡,淺者在絡,深者在經,治療最好是先用“汗”法,使病邪随汗出而去,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人參白術散等方藥,這是癰疽初起的常用方;第二,“取陰而汗出甚者”需要刺陽經來止汗,故曰“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就要取陰經來止其汗,故曰“止之于陰”,因為“汗”出意在使邪外解,若汗出過多,則精枯血少,使血分更燥,這是治療之大忌。

    故曰“凡針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洩,不中而去則緻氣”,是說針刺的時候要中病即止,病已經去了,但針還久久不去,就會導緻“精洩”,“精”代表正氣;相反,還沒有“中病”,身體還沒有反應,就停針了,就會導緻“緻氣”,即助長邪氣。“精洩則病甚而恇,緻氣則生為癰疽也”,所以針刺治療時必須要恰到好處,太過和不及都不行。這是“針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