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氣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本篇開首即言春夏秋冬四時之刺,因四時之氣有所不同,四時之刺便有各殊。
則所謂“四時之氣”者,即因四時之氣殊而異其刺也。
但全篇的内容,并不止于此,更多的是言對溫瘧、風水、飧洩、轉筋、徒、著痹、腸中不便、疠風、腹鳴氣沖、小腸氣、善嘔、膈塞、小腹痛腫等雜病的刺法,實際上這篇文獻讨論的是治雜病的問題。
全篇可分作三章。
【講解】所謂“四時之氣”就是陰陽之氣,因其陰陽盛衰升降不同因而要采用不同的治法。
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隻談“四時之氣”,其中大半的篇幅是關于雜病治療的。
《靈樞經》中這樣命題的篇章很多,一般把讨論的第一個問題作為篇名,在我國曆史上,不僅醫書有這種情況,在其他文獻中都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大學》《中庸》都是這樣的命題方法。
第一章 四時刺法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
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提要】言四時不同之刺。
【講解】文曰:“四時之氣,各不同形”,這個“形”是指病變表現,陰陽升降不一樣,在人體上發生的疾病各不同形。
文曰:“百病之起,皆有所生”,是說春天發的病不能離開春天的氣候特點來認識,夏天發生的病不能離開夏季的氣候特點來認識,“所生”是指四時氣候對人體發病的影響,這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即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
文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
”是說要依據四時之氣,選擇适合的氣穴、适合的經氣進行治療。
此章最後叙述了依據四時之氣的不同治療方法,這裡所講的“四時之氣”沒有《靈樞·本輸》篇講得具體,大家可以參照着進行學習。
比如此篇說“春取經”,在《靈樞·本輸》中是這樣講的:“春取絡脈諸荥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
”因為春天陽氣在外、在上,氣血運行較淺,而絡脈淺在、經脈深在,所以春天取絡脈。
這裡的“絡脈”主要是指十二經之大絡,在“大經分肉之間”。
取“絡脈諸荥”,即取“荥”穴而不取“經”穴。
所以此篇文獻亦雲:“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
”因此建議大家,最好把兩篇文獻對照着來學習和理解,下面的夏、秋、冬的取穴都可以參考《靈樞·本輸》篇來理解。
第二章 雜病刺法 【原文】“溫瘧汗不出”至“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提要】刺雜病,共列舉了十三個雜病,可分作十三節。
第一節 刺溫瘧 【原文】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
【提要】刺溫瘧。
【講解】這裡的“五十九痏”,即《素問·刺熱》篇的五十九刺,“溫瘧”屬于熱病。
第二節 刺風水 【原文】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提要】刺風水。
第三節 刺飧洩 【原文】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提要】刺飧洩。
第四節 刺轉筋 【原文】轉筋于陽治其陽,轉筋于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提要】刺轉筋。
【講解】“卒刺”就是“猝刺”,即不要久留針。
第五節 刺徒 【原文】徒,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铍針針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複之,以盡其,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提要】刺徒,所謂“徒”,是說這個“水”沒有合并其他的病,不是“風水”,也不是“水熱”,隻是單純的水邪。
【講解】文雲“環谷下三寸”,人體沒有“環谷”這個穴位,有人認為是指足少陽的“環跳”穴,現在也還沒有定論。
“已刺而筩之”,“筩之”是指反複進出幾次,“筩”是古人裝劍的劍筒,劍不停地插進去抽出來,故“筩之”是“提插”的意思,相當于現在的“提插”手法,用反複提插的刺法使水邪排出去。
文雲“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是說臨床通過針的提插來排洩體内的邪水,“來緩
則所謂“四時之氣”者,即因四時之氣殊而異其刺也。
但全篇的内容,并不止于此,更多的是言對溫瘧、風水、飧洩、轉筋、徒、著痹、腸中不便、疠風、腹鳴氣沖、小腸氣、善嘔、膈塞、小腹痛腫等雜病的刺法,實際上這篇文獻讨論的是治雜病的問題。
全篇可分作三章。
【講解】所謂“四時之氣”就是陰陽之氣,因其陰陽盛衰升降不同因而要采用不同的治法。
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隻談“四時之氣”,其中大半的篇幅是關于雜病治療的。
《靈樞經》中這樣命題的篇章很多,一般把讨論的第一個問題作為篇名,在我國曆史上,不僅醫書有這種情況,在其他文獻中都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大學》《中庸》都是這樣的命題方法。
第一章 四時刺法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
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提要】言四時不同之刺。
【講解】文曰:“四時之氣,各不同形”,這個“形”是指病變表現,陰陽升降不一樣,在人體上發生的疾病各不同形。
文曰:“百病之起,皆有所生”,是說春天發的病不能離開春天的氣候特點來認識,夏天發生的病不能離開夏季的氣候特點來認識,“所生”是指四時氣候對人體發病的影響,這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即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
文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
”是說要依據四時之氣,選擇适合的氣穴、适合的經氣進行治療。
此章最後叙述了依據四時之氣的不同治療方法,這裡所講的“四時之氣”沒有《靈樞·本輸》篇講得具體,大家可以參照着進行學習。
比如此篇說“春取經”,在《靈樞·本輸》中是這樣講的:“春取絡脈諸荥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
”因為春天陽氣在外、在上,氣血運行較淺,而絡脈淺在、經脈深在,所以春天取絡脈。
這裡的“絡脈”主要是指十二經之大絡,在“大經分肉之間”。
取“絡脈諸荥”,即取“荥”穴而不取“經”穴。
所以此篇文獻亦雲:“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
”因此建議大家,最好把兩篇文獻對照着來學習和理解,下面的夏、秋、冬的取穴都可以參考《靈樞·本輸》篇來理解。
第二章 雜病刺法 【原文】“溫瘧汗不出”至“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提要】刺雜病,共列舉了十三個雜病,可分作十三節。
第一節 刺溫瘧 【原文】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
【提要】刺溫瘧。
【講解】這裡的“五十九痏”,即《素問·刺熱》篇的五十九刺,“溫瘧”屬于熱病。
第二節 刺風水 【原文】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提要】刺風水。
第三節 刺飧洩 【原文】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提要】刺飧洩。
第四節 刺轉筋 【原文】轉筋于陽治其陽,轉筋于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提要】刺轉筋。
【講解】“卒刺”就是“猝刺”,即不要久留針。
第五節 刺徒 【原文】徒,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铍針針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複之,以盡其,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提要】刺徒,所謂“徒”,是說這個“水”沒有合并其他的病,不是“風水”,也不是“水熱”,隻是單純的水邪。
【講解】文雲“環谷下三寸”,人體沒有“環谷”這個穴位,有人認為是指足少陽的“環跳”穴,現在也還沒有定論。
“已刺而筩之”,“筩之”是指反複進出幾次,“筩”是古人裝劍的劍筒,劍不停地插進去抽出來,故“筩之”是“提插”的意思,相當于現在的“提插”手法,用反複提插的刺法使水邪排出去。
文雲“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是說臨床通過針的提插來排洩體内的邪水,“來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