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度第十四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骨度,指全身骨骼之長短、大小、廣狹等度數而言,非多寡之數也。文中雖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之說,但系神氣遊行出入而言,亦非多寡之數也。全篇可分作六節。

    第一節 骨度的意義

    【原文】黃帝問于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黃帝曰:願聞衆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

    【提要】言骨度之義,并及頭身骨的橫度。

    【講解】廣狹、長短,這是“骨度”的具體内容,之所以要讨論“骨度”,是因為要知道“脈度”,即以“骨度”作為标準來度量“脈度”,這是“骨度”的意義所在。“骨度”有什麼樣的标準呢?“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以此來作為标準,“骨度”有了,脈的長短大小也就有了。

    第二節 身前骨之長

    【原文】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内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内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内輔下廉下至内踝長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提要】叙身前骨之長度。

    第三節 身側骨之長

    【原文】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提要】叙身側骨之長度。

    第四節 頭身骨之寬

    【原文】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提要】叙頭身骨之寬度。

    第五節 身後骨之長

    【原文】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項發(髪)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提要】叙身後骨之長度。

    第六節 骨度辨脈度

    【原文】此衆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于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提要】言立骨度以辨經脈之度。

    【講解】這最後一節再次強調為什麼要知道“骨度”。“骨度”也好,“脈度”也好,“五十營”也好,就《内經》中所有的數字,我曾經請教過科學院度量衡研究所的幾位老先生,他們是研究古代度量衡的專家,他們認為《内經》中的尺寸是漢代的,他們曾把其中的尺寸都折合成了現代的尺寸,可惜現在這些資料都沒有了,在“文革”中被毀了,如果我現在再來搞這項研究,時間、精力已經不允許了,就交給你們來研究吧,還是要依靠科學院的力量。據我掌握的資料,漢代的尺寸如果折合成現代的尺寸,尺寸越小者越準确,尺寸越大者誤差越大,這個結論還沒有論證過,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