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筋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十二經脈各有其“筋”,故曰“經筋”。
經筋者所以聯綴百骸、維絡周身,各有定處。
雖所行之部多與經脈同,而所結所盛之位獨以四肢谿谷之間為最,故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于輔骨,結于肘腕,繁于膝關,聯于肌肉,上于頸項,終于頭面。
手足三陽之筋行于外,其性多剛;手足三陰之筋行于内,其性多柔。
而足三陰陽明之筋,又皆聚于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而一身之筋又為肝之所主,而曰“罷極之本也”。
筋之為病,多起于寒熱,成于燥濕,其見症則拘急、緩縱、肢轉痿痛、俛仰屈伸,而以痛、痙、痿、廢、口噼、眦急為重也。
全篇可分作十二節。
【講解】十二經的筋脈與絡脈的運行不一樣,筋脈最發達于四肢,在肘、腕、膝等關節之筋脈最大,因為關節越大需要的筋脈越多。
十二筋脈的循行與十二經脈也不同,十二經脈都絡屬于髒腑,筋脈不絡屬髒腑而以四肢為主體。
筋脈還有個特點是會于“前陰”,前陰為宗筋之所會嘛。
雖然十二經脈各有筋脈,但主持筋脈者在“肝”,肝為“罷極”之本,筋脈不能維系了就會出現“罷極”問題。
筋脈的病變特點是或拘攣、或縱緩、或痿廢、或屈伸不利、或疼痛,甚至抽搐、口眼歪斜、痙攣等也都是筋脈的病變表現。
“經筋”出現的病證表現與經脈的見症大不一樣,都集中在關節、肢體方面,以“痹症”為主要表現。
治療要用燔針劫刺,還要“以知為數”,要讓患者有明顯的針感。
“以痛為輸”,這個“痛”是“病變”之意,即哪個地方不舒服就針或灸那個地方。
這些論述雖然出現在第一節中,但适應于下列每一節。
至于“十二經筋”的痹症為什麼分為孟、仲、季,大家可以參考《靈樞·陰陽系日月》,其所述的意思大緻相同,不過《靈樞·陰陽系日月》十二經是指“足經”而言,足三陽、足三陰有左右之分,來配系十二個月,此篇以手足十二經筋來配系孟、仲、季,兩者意思是差不多的,也還可以從陰陽盛衰的角度來理解。
以下十二節内容,均先講循行,次叙病證,再談治療,但與前面《經脈》篇讨論的具體内容不同,因“經筋”與髒腑無絡屬關系,其病證也就簡單得多。
第一節 足太陽之筋 【原文】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其下,循足外側,結于踵,上循跟,結于腘;其别者,結于踹外,上腘中内廉,與腘中并上結于臀,上夾脊上項;其支者,别入結于舌本;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顔,結于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于;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其病小指肢,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
【提要】足太陽之筋的循行、病證和刺法。
第二節 足少陽之筋 【原文】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胫外廉,結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于伏兔之上,後者結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結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結于;支者,結于目眦為外維。
其病小指次指肢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脈而行,左絡于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提要】足少陽之筋的循行、病證和刺法。
第三節 足陽明之筋 【原文】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于膝;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夾口,合于,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肢胫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鈎鈎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提要】足陽明之筋的循行、病證和刺法。
第四節 足太陰之筋 【原文】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側,上結于内踝;其直者,絡于膝内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裡,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經筋者所以聯綴百骸、維絡周身,各有定處。
雖所行之部多與經脈同,而所結所盛之位獨以四肢谿谷之間為最,故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于輔骨,結于肘腕,繁于膝關,聯于肌肉,上于頸項,終于頭面。
手足三陽之筋行于外,其性多剛;手足三陰之筋行于内,其性多柔。
而足三陰陽明之筋,又皆聚于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而一身之筋又為肝之所主,而曰“罷極之本也”。
筋之為病,多起于寒熱,成于燥濕,其見症則拘急、緩縱、肢轉痿痛、俛仰屈伸,而以痛、痙、痿、廢、口噼、眦急為重也。
全篇可分作十二節。
【講解】十二經的筋脈與絡脈的運行不一樣,筋脈最發達于四肢,在肘、腕、膝等關節之筋脈最大,因為關節越大需要的筋脈越多。
十二筋脈的循行與十二經脈也不同,十二經脈都絡屬于髒腑,筋脈不絡屬髒腑而以四肢為主體。
筋脈還有個特點是會于“前陰”,前陰為宗筋之所會嘛。
雖然十二經脈各有筋脈,但主持筋脈者在“肝”,肝為“罷極”之本,筋脈不能維系了就會出現“罷極”問題。
筋脈的病變特點是或拘攣、或縱緩、或痿廢、或屈伸不利、或疼痛,甚至抽搐、口眼歪斜、痙攣等也都是筋脈的病變表現。
“經筋”出現的病證表現與經脈的見症大不一樣,都集中在關節、肢體方面,以“痹症”為主要表現。
治療要用燔針劫刺,還要“以知為數”,要讓患者有明顯的針感。
“以痛為輸”,這個“痛”是“病變”之意,即哪個地方不舒服就針或灸那個地方。
這些論述雖然出現在第一節中,但适應于下列每一節。
至于“十二經筋”的痹症為什麼分為孟、仲、季,大家可以參考《靈樞·陰陽系日月》,其所述的意思大緻相同,不過《靈樞·陰陽系日月》十二經是指“足經”而言,足三陽、足三陰有左右之分,來配系十二個月,此篇以手足十二經筋來配系孟、仲、季,兩者意思是差不多的,也還可以從陰陽盛衰的角度來理解。
以下十二節内容,均先講循行,次叙病證,再談治療,但與前面《經脈》篇讨論的具體内容不同,因“經筋”與髒腑無絡屬關系,其病證也就簡單得多。
第一節 足太陽之筋 【原文】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其下,循足外側,結于踵,上循跟,結于腘;其别者,結于踹外,上腘中内廉,與腘中并上結于臀,上夾脊上項;其支者,别入結于舌本;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顔,結于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于;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其病小指肢,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
【提要】足太陽之筋的循行、病證和刺法。
第二節 足少陽之筋 【原文】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胫外廉,結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于伏兔之上,後者結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結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結于;支者,結于目眦為外維。
其病小指次指肢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脈而行,左絡于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提要】足少陽之筋的循行、病證和刺法。
第三節 足陽明之筋 【原文】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于膝;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夾口,合于,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肢胫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鈎鈎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提要】足陽明之筋的循行、病證和刺法。
第四節 足太陰之筋 【原文】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側,上結于内踝;其直者,絡于膝内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裡,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