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水第十二

關燈
的目的就在于準确地知道“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

     第三節 十二經水拟經脈 【原文】黃帝曰:餘聞之,快于耳不解于心,願卒聞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足太陽外合清水,内屬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内屬于膽;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内屬于胃;足太陰外合于湖水,内屬于脾;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内屬于腎;足厥陰外合于渑水,内屬于肝;手太陽外合于淮水,内屬于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于漯水,内屬于三焦;手陽明外合于江水,内屬于大腸;手太陰外合于河水,内屬于肺;手少陰外合濟水,内屬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屬于心包。

    凡此五髒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提要】以十二經脈比拟十二經水。

     【講解】人與天地相參,是說人與自然界有共同之處,這個精神可以理解。

    但具體到十二水沒有很大的意義,比如“足太陽外合清水”,足太陽經與清水沒有什麼具體的關系,但是這一比喻有抽象的意義,那就是每一經脈的形态、特點都不同。

     第四節 刺灸當揣人體質 【原文】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陽明,五髒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腘之大小,可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失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扪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适而為之真也。

     【提要】言刺灸之法,雖随經脈之長短大小而有淺深多少之定準,惟仍當揣人之少長肥瘦而意為增損之,這是“以心撩之”的主要精神。

     【講解】針刺的方法雖然是随着經脈的長短、深淺之不同而有深刺、淺刺之異,但是還是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針法,如年輕、年長、體質胖瘦等,這是很有道理的。

    “若失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是說若一個人特别瘦弱,仍用一般的針刺方法是不行的。

    文中說:“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所謂“以心撩之”是說要做到心中有數,“撩之”是“搞清楚”之意。

    這最後一節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