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别第十一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全篇着重闡發十二經脈上下離合、内外出入的狀況,與第十篇言經脈的首尾循行、上下起止自有分别,故名“經别”,“别”猶“另”也,猶言經脈之另一義也。因本篇旨在說明經脈的離合,故從手足四肢叙述,雖此略彼詳,究因内容各别也。全篇可分作七節。

    【講解】十二經脈,不是個别的、散在的,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十二經脈相互之間有離合、表裡關系。此篇與“經脈”篇的意義不同,這裡是把十二經脈的離合關系、表裡關系聯系起來講的,這一概念也是必須要掌握的。

    第一節 總論經脈之離合出入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髒,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髒六腑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提要】提出經脈的離、合、出、入問題。

    第二節 足太陽足少陰之離合

    【原文】足太陽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屬于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于項,複屬于太陽,此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複出于項,合于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别,皆為正也。

    【提要】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的離合。

    【講解】此節最後一句“成以諸陰之别,皆為正也”,這句話可以涵蓋下面的五段,即下面之“五合”也都如此。什麼意思呢?“别”是太陽陽經經脈可以别入到陰經,即每一條陽經都有一條陰經來配合,成為“一合”,如足太陽配以足少陰,這樣一陰一陽的配合才是正常的,故曰“皆為正也”。

    每一經都談“正”,足太陽之正,足少陰之正,……不管是陽經還是陰經都曰“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十二經脈本經都屬“正經”,所謂“十二正經”就是這樣來的。所謂“經”都是正經,不要理解為足太陽是正經,足少陰就不是了,陰經和陽經都是正經。“正”是用來與奇經八脈相分别的,有奇有正嘛。這種陰經陽經間的配合是要有脈絡來交互的,即通過彼此絡屬的絡脈聯系起來。有的醫家解釋這種陰陽的配合是一正一負,我認為不存在這個意思,十二經都是正經,之所以稱為“正”是與奇經八脈相區别,隻是“奇”“正”之别。

    第三節 足少陽足厥陰之離合

    【原文】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别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夾咽,出頤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眦也。足厥陰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際,合于少陽,與别俱行,此為二合也。

    【提要】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的離合。

    第四節 足陽明足太陰之離合

    【原文】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别俱行,上結于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提要】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的離合。

    第五節 手太陽手少陰之離合

    【原文】手太陽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别入于淵腋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内眦,此為四合也。

    【提要】手太陽經與手少陰經的離合。

    第六節 手少陽手厥陰之離合

    【原文】手少陽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别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提要】手少陽經與手厥陰經的離合。

    第七節 手陽明手太陰之離合

    【原文】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于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于陽明也。手太陰之正,别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此六合也。

    【提要】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的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