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第十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馬莳雲:“按此篇言十二經之脈,故以‘經脈’名篇。

    ……凡《内經》全書之經絡,皆自此而推之耳。

    ”(《黃帝内經靈樞注證發微》)全篇從生理言,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别等内容;從病變言,包括十二經脈所生病證,以及三陰三陽氣絕死證;從診斷言,則有人迎、寸口虛實之診;從治法言,則有針灸補瀉之治。

    全篇可分作五章。

     【講解】這是《内經》講“經脈”最為完整的一篇文獻,除了經脈的循行之外,還涉及了病證、診斷、治法等内容。

    從生理角度,系統地提出了十二經脈、十二經别;從病理角度,列舉了十二經脈的主要病證、三陰三陽氣絕氣終的病證等;從診斷方面來看,文獻讨論了人迎診、寸口診;從治法方面來看,對各經針灸補瀉的治法都涉及了。

    所以這一篇文獻不單純講經脈循行,應該是包括經脈的生理、病證、診斷、治療等系統内容。

     原文就不細講了,大家很容易懂。

    對每一經的循行和病證大家要熟悉,比如手太陰肺應該出現些什麼症狀,足太陽膀胱應該有些什麼症狀出現,這關系到臨床辨證,大家應該弄清楚。

     第一章 經脈之生理 【原文】雷公問于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髒,外别六腑,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提要】這節解釋了什麼是經脈,并闡述了經脈的重要性,所以“不可不通”。

     【講解】“經脈”的概念是什麼?有什麼功用?要理解好這些問題。

    原文中有“禁脈之言”,這個“脈”字應該改為“服”,即“禁服之言”,是指《靈樞·禁服》這篇文獻,此處若為“禁脈之言”就不好理解了。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是說要掌握針刺這一技術,首先要搞明白經脈理論,這是針刺的基礎。

    “營其所行”,要知道經脈在人體是如何運行的、如何分布的,如哪些經脈從頭到足,哪些經脈從足到腹,哪些經脈從腹到手,哪些經脈從胸走手等等,這就是“營其所行”的意思。

    還要“制其度量”,在《靈樞·骨度》篇中,專門講經脈之長短,在人體運行需要多少個時刻,這些都是“度量”的範疇。

    “内次五髒,外别六腑”,這是講經脈的表裡關系。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在人體中,“精”是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精成後發展為腦髓,腦髓可灌溉五髒,故五髒均藏精。

    “骨為幹”,人體要靠骨架來作為支撐。

    “脈為營”,把人體所需要的營養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要靠經脈。

    “筋為剛,肉為牆”,筋把大小肢體聯系起來,即“為剛”之意,肌肉就像牆一樣把人的身體支架包裹起來。

    “皮膚堅而毛發長”,肉之外有皮膚和毛發,整個人體就這樣構造起來了。

    “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通過胃,水谷精微化成營氣、衛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所以“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

    ”經脈到底是什麼呢?“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決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經脈”理論是一門“不可不通”的知識,臨床的診斷與治療需要經脈的知識。

    所謂“能決死生”者,十二經脈之絕氣是“決死”,十二經脈的循行是“決生”,即在生理上“經脈”溝通了髒與腑,在病理上,無論寒熱虛實都可以通過“經脈”反映出來。

    下面還提出“人迎”脈與“寸口”脈的關系,從人迎、寸口來觀察,也能“決死生”。

    不管是内傷還是外感,病邪都要通過經脈表現出來,在表、在裡、在髒、在腑,都不能離開經脈來談。

    所以下面在讨論每條經脈的循行時都列舉了相關的病證表現,因為經脈是百病的處所,此即“處百病”的意思。

    有了經脈的理論知識,就可以通過經脈來“調虛實”,虛則補、實則瀉,從哪裡來調,還是要從“經脈”來調,例如用藥要看“歸經”,針灸治療更要循經而治。

     總之,第一章主要闡述了“經脈”對人體的重要性。

     第二章 經脈之循行 【原文】從“肺手太陰之脈”至“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分叙經脈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可分作十二節。

     【講解】第二章分述各經脈的循行。

    先講經脈的循行,接着講相應的病證表現,每一經都是這樣表達的。

    《難經》據此提出每一經都有“是動”病、“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