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病,例如大腸經,“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什麼叫“是動”病?什麼叫“所生”病?《難經·二十二難》文中雲:“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就是說不管内傷、外感,病之中期、晚期,凡是其邪在氣分,則為該經的“是動”病,凡其邪在血分,則為該經的“所生”病,這是《難經》的解釋。
《難經》的這種發揮有沒有道理呢?還是要依據《靈樞·經脈》所述來解答。
先看“所生”病。
《靈樞·經脈》所述是有規律的,在“所生”病中,凡是心、肝、脾、肺、腎五髒的所生病均為本髒所生。
至于六腑就不一樣了,如“大腸”不是主大腸所生病,而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胃是主血所生病者,膽經是主骨所生病,《難經》與此認識一緻;小腸是主液所生病,膀胱是主筋所生病,心包絡是主脈所生病,三焦是主氣所生病,《難經》與此說法就不一緻了。
五髒“所生”病就是其本髒的病變,至于六腑“所生”病,有主血所生的,有主氣所生的,有主津液所生的,有主脈所生的,有主骨所生的。
由此看來,《難經》對于“所生”病均為“血也”的解釋沒有什麼根據,至少《靈樞·經脈》中沒有這層意思。
曆史上有的醫學家不認同《難經》的這種觀點,我也認為《難經》的這個說法沒有什麼意義,尤其是沒有臨床意義。
再看“是動”病。
這個“動”是“變動”之意,是相對經脈的正常循行而言,經脈受到病邪的侵襲,就叫做“是動”病變。
如肺病變就會出現“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肺主氣,肺氣不降則脹滿,滿則胸痛,缺盆位于胸部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瞀”是“麻木”之意,“臂厥”是因為兩臂之氣厥逆,兩臂之氣即為肺氣,肺之氣系于肩背,肩背是心肺的所主部位,所以臨床上心肺的病變都會出現肩背的疼痛。
後面所雲“主肺所生病者”,與前面沒有分别的意義,這些表現都是肺髒不能宣發肅降引起的,而不是所謂的“血分”的問題。
咳、上氣、喘咳、煩心、胸滿、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熱、肩背痛等,是肺之經脈所在,為肺氣盛而有餘的表現;“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小便的問題與肺主“治節”有關,肺為水之上源,肺不能治節則小便數,“欠”是肺氣不宣的表現;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呼吸都短了,溺色變,為此諸病。
由此看來,“是動”病是氣分的病變,肺本身主氣,“所生”病還是氣分的病變,看不到血分的問題。
所以,是動病、所生病沒有區别的必要,認為“是動”病是一種性質,“所生”病又是一種性質,《難經》的這種解釋沒有足夠的依據支持。
治療仍然是“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但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針”和“灸”還是有區别的,虛證者多用灸的辦法,不盛不虛者則循經取穴而調之。
關于診斷,文獻雲:“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由此可見“寸口脈”和“人迎脈”有做比較的意義。
第一節 手太陰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肺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二節 手陽明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複。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就是說不管内傷、外感,病之中期、晚期,凡是其邪在氣分,則為該經的“是動”病,凡其邪在血分,則為該經的“所生”病,這是《難經》的解釋。
《難經》的這種發揮有沒有道理呢?還是要依據《靈樞·經脈》所述來解答。
先看“所生”病。
《靈樞·經脈》所述是有規律的,在“所生”病中,凡是心、肝、脾、肺、腎五髒的所生病均為本髒所生。
至于六腑就不一樣了,如“大腸”不是主大腸所生病,而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胃是主血所生病者,膽經是主骨所生病,《難經》與此認識一緻;小腸是主液所生病,膀胱是主筋所生病,心包絡是主脈所生病,三焦是主氣所生病,《難經》與此說法就不一緻了。
五髒“所生”病就是其本髒的病變,至于六腑“所生”病,有主血所生的,有主氣所生的,有主津液所生的,有主脈所生的,有主骨所生的。
由此看來,《難經》對于“所生”病均為“血也”的解釋沒有什麼根據,至少《靈樞·經脈》中沒有這層意思。
曆史上有的醫學家不認同《難經》的這種觀點,我也認為《難經》的這個說法沒有什麼意義,尤其是沒有臨床意義。
再看“是動”病。
這個“動”是“變動”之意,是相對經脈的正常循行而言,經脈受到病邪的侵襲,就叫做“是動”病變。
如肺病變就會出現“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肺主氣,肺氣不降則脹滿,滿則胸痛,缺盆位于胸部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瞀”是“麻木”之意,“臂厥”是因為兩臂之氣厥逆,兩臂之氣即為肺氣,肺之氣系于肩背,肩背是心肺的所主部位,所以臨床上心肺的病變都會出現肩背的疼痛。
後面所雲“主肺所生病者”,與前面沒有分别的意義,這些表現都是肺髒不能宣發肅降引起的,而不是所謂的“血分”的問題。
咳、上氣、喘咳、煩心、胸滿、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熱、肩背痛等,是肺之經脈所在,為肺氣盛而有餘的表現;“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小便的問題與肺主“治節”有關,肺為水之上源,肺不能治節則小便數,“欠”是肺氣不宣的表現;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呼吸都短了,溺色變,為此諸病。
由此看來,“是動”病是氣分的病變,肺本身主氣,“所生”病還是氣分的病變,看不到血分的問題。
所以,是動病、所生病沒有區别的必要,認為“是動”病是一種性質,“所生”病又是一種性質,《難經》的這種解釋沒有足夠的依據支持。
治療仍然是“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但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針”和“灸”還是有區别的,虛證者多用灸的辦法,不盛不虛者則循經取穴而調之。
關于診斷,文獻雲:“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由此可見“寸口脈”和“人迎脈”有做比較的意義。
第一節 手太陰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肺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二節 手陽明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複。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