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提要】大腸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三節 足陽明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髪)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下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顔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贲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膑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胃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四節 足太陰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疸,不能卧,強立股膝内腫厥,足大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提要】脾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五節 手少陰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夾咽,系目系;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内,循臂内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内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心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六節 手太陽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眦,卻入耳中;其支者,别頰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絡于顴。
是動則病嗌痛,颔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颔、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小腸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七節 足太陽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内眦,上額,交巅;其支者,從巅至耳上循;其直者,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髆内,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内左右,别下貫胛,夾脊内,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癫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膀胱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八節 足少陰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後,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後廉
第三節 足陽明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髪)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下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顔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贲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膑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胃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四節 足太陰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疸,不能卧,強立股膝内腫厥,足大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提要】脾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五節 手少陰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夾咽,系目系;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内,循臂内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内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心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六節 手太陽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眦,卻入耳中;其支者,别頰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絡于顴。
是動則病嗌痛,颔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颔、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小腸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七節 足太陽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内眦,上額,交巅;其支者,從巅至耳上循;其直者,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髆内,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内左右,别下貫胛,夾脊内,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癫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膀胱經的循行、病證及其診治。
第八節 足少陰經之循行及證治 【原文】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後,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後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