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始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者,以春夏之齊。
【提要】四時邪氣病人的刺法。
【講解】“各以其時為齊”,“齊”是“劑”之意,是說要按照不同的季節氣候選用不同的穴位,以及深淺補瀉的刺法。
第三節 寒痛之刺法 【原文】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
癢者陽也,淺刺之。
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提要】寒痛的刺法。
【講解】這節主要是講刺“寒痛證”,“陰”即為寒邪,寒邪侵于筋脈筋骨之間凝滞不散,“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說明病邪深在,前一個“陰”是指寒證,後一個“陰”是指病邪深在,所以要深刺之。
“癢者陽也”,一般辨“癢”在氣分“痛”在血分,“癢”主邪氣在表,所以要淺刺。
“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先病”為本,“後病”為标,治療是要先治其本。
第四節 寒熱厥之刺 【原文】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
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
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提要】寒熱厥的刺法。
第五節 久病之刺法 【原文】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間日而複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提要】久病的刺法。
【講解】對頑疾久病,針刺要深,留針要久,因其邪氣深在故也。
第六章 得氣失氣與刺法 【原文】從“凡刺之法”至“是謂失氣也”。
【提要】叙明刺法的得氣與失氣。
可分作二節。
第一節 論得氣 【原文】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缪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男内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内,是謂得氣。
【提要】論得氣。
【講解】這節主要講“得氣”問題。
醫者要精神高度集中,細細體會。
“男内女外”是說針刺後的調養問題,男子要忌内,女子要忌外,好好調養。
第二節 論失氣 【原文】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卧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裡頃,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于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複生,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淫泺,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提要】論失氣及十二禁。
第七章 十二經終之病變 【原文】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燋而終矣。
【提要】論十二經終之症,可參考《素問·診要經終論》。
【提要】四時邪氣病人的刺法。
【講解】“各以其時為齊”,“齊”是“劑”之意,是說要按照不同的季節氣候選用不同的穴位,以及深淺補瀉的刺法。
第三節 寒痛之刺法 【原文】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
癢者陽也,淺刺之。
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提要】寒痛的刺法。
【講解】這節主要是講刺“寒痛證”,“陰”即為寒邪,寒邪侵于筋脈筋骨之間凝滞不散,“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說明病邪深在,前一個“陰”是指寒證,後一個“陰”是指病邪深在,所以要深刺之。
“癢者陽也”,一般辨“癢”在氣分“痛”在血分,“癢”主邪氣在表,所以要淺刺。
“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先病”為本,“後病”為标,治療是要先治其本。
第四節 寒熱厥之刺 【原文】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
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
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提要】寒熱厥的刺法。
第五節 久病之刺法 【原文】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間日而複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提要】久病的刺法。
【講解】對頑疾久病,針刺要深,留針要久,因其邪氣深在故也。
第六章 得氣失氣與刺法 【原文】從“凡刺之法”至“是謂失氣也”。
【提要】叙明刺法的得氣與失氣。
可分作二節。
第一節 論得氣 【原文】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缪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男内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内,是謂得氣。
【提要】論得氣。
【講解】這節主要講“得氣”問題。
醫者要精神高度集中,細細體會。
“男内女外”是說針刺後的調養問題,男子要忌内,女子要忌外,好好調養。
第二節 論失氣 【原文】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卧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裡頃,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于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複生,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淫泺,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提要】論失氣及十二禁。
第七章 十二經終之病變 【原文】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燋而終矣。
【提要】論十二經終之症,可參考《素問·診要經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