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始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而驗之,踈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踈取之上,氣和乃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于中,五髒内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它病矣。
【提要】叙述有餘的脈證及針刺手法,即實證的治法。
第三章 針刺補瀉候氣法 【原文】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适雖言故,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适雖言快,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于終始矣。
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
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
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矣。
【提要】叙針刺補瀉候氣之法。
【講解】讨論的是“得氣”問題,不管是“補”還是“瀉”,都必須要獲取針感才會有療效。
第四章 虛實補瀉先後刺 【原文】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三脈動于足大指之間,必審其實虛。
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
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針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
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深刺之,以洩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瀉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提要】叙陰陽虛實補瀉先後之刺法,實證用瀉法要深刺,虛證用補法要淺刺。
【講解】這章主要講的是針刺方法。
文中講通過針感判斷是邪氣還是正氣,故曰“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其實在切脈時也是如此,脈來“徐而和”是有胃氣的脈象,脈來“緊而疾”是邪氣盛的表現。
第五章 分叙諸病之刺法 【原文】從“刺諸痛者”至“刺道畢矣”。
【提要】分叙實痛、時氣、寒痛、寒熱痹、久病等之刺,可分作五節。
第一節 實痛之刺法 【原文】刺諸痛者,其脈皆實。
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病生于頭者頭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
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提要】論諸痛實證的刺法。
【講解】“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是此節的主要精神所在,即要從病“本”來治,故“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原作‘足’,據《甲乙》改作‘腰’)者取之腘”。
第二節 時氣之刺法 【原文】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
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于中,五髒内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它病矣。
【提要】叙述有餘的脈證及針刺手法,即實證的治法。
第三章 針刺補瀉候氣法 【原文】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适雖言故,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适雖言快,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于終始矣。
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
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
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矣。
【提要】叙針刺補瀉候氣之法。
【講解】讨論的是“得氣”問題,不管是“補”還是“瀉”,都必須要獲取針感才會有療效。
第四章 虛實補瀉先後刺 【原文】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三脈動于足大指之間,必審其實虛。
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
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針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
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深刺之,以洩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瀉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提要】叙陰陽虛實補瀉先後之刺法,實證用瀉法要深刺,虛證用補法要淺刺。
【講解】這章主要講的是針刺方法。
文中講通過針感判斷是邪氣還是正氣,故曰“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其實在切脈時也是如此,脈來“徐而和”是有胃氣的脈象,脈來“緊而疾”是邪氣盛的表現。
第五章 分叙諸病之刺法 【原文】從“刺諸痛者”至“刺道畢矣”。
【提要】分叙實痛、時氣、寒痛、寒熱痹、久病等之刺,可分作五節。
第一節 實痛之刺法 【原文】刺諸痛者,其脈皆實。
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病生于頭者頭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
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提要】論諸痛實證的刺法。
【講解】“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是此節的主要精神所在,即要從病“本”來治,故“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原作‘足’,據《甲乙》改作‘腰’)者取之腘”。
第二節 時氣之刺法 【原文】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
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