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始第九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馬莳雲:“《終始》本古經篇名,而伯乃述之。

    故前《根結》篇有雲:‘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此又曰‘畢于終始’,故知其為古經篇名也。

    按首無起句,當同前篇,俱為岐伯言也。

    ”(《黃帝内經靈樞注證發微》)本篇中備述經脈為病之陰陽虛實,以及針刺治法之先後補瀉,并于經氣特加闡發,經病之極可緻氣終,故針刺為治貴在得氣也。

    全篇可分作七章。

     【講解】“終始”是古代研究經脈針法的一篇文獻,此篇的精神是在發揮《終始》這篇古代文獻中有關于經脈為病之陰陽虛實及用針先後的方法,如哪種情況該先補後瀉,哪種病該先瀉後補等。

    文獻中還強調了“氣”的問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因此經脈之病總是營氣、衛氣的病變,病到了傷“氣”的程度就變得難以治療。

    用針刺這種治療方法,關鍵是要“得氣”,針下若能得氣,說明盡管病情嚴重但是經氣還存在,預後就好,若針下不能得氣,療效就差。

     第一章 髒氣陰陽之補瀉 【原文】凡刺之道,畢于終始,明知終始,五髒為紀,陰陽定矣。

    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髒。

    故瀉者迎之,補者随之,知迎知随,氣可令和。

    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髒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可将以甘藥,不愈,可飲以至劑。

    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髒氣壞矣。

     【提要】總叙髒氣“平”與“不平”,以及陰陽補瀉之大意。

     【講解】“平”即正常,“不平”是不正常。

    不正常又有盛、衰兩個方面,有餘者盛也屬實證,不足者衰也屬虛證,因此于針刺就有補瀉之别,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若陰陽都不足,則要陰陽俱補,不能再用瀉法,甚至于不能再用針,要用甘溫的藥物補陽、養陰。

    若對陰陽俱不足者,不但沒有用灸法,反而還用針法瀉之,就會導緻“五髒氣壞矣”。

    針與灸雖然是各有補瀉之法,但“針”更适應于瀉,而“灸”更适用于補。

    總之此章是從陰陽偏盛偏衰來讨論補瀉治法的。

     第二章 有餘脈證之刺法 【原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内關,内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踈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踈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踈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踈而取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