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氣髒腑病形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未收集到錄音資料,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全篇前半論邪氣,後半論病形,而無不關系于髒腑,故以“邪氣髒腑病形”名之。
總的精神在闡發邪氣之傷于髒腑有淺有深,而表現出的病形便各有不同,因而針刺之法亦各其治矣。
全篇可分作三章。
第一章 邪氣傷髒腑之病機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至“寒不能勝之也”。
【提要】發明邪氣傷髒腑之病機。
此章可分作二節。
第一節 邪之中人陰陽有異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
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
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
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陰。
黃帝曰:此故傷其髒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也,不必動髒,故邪入于陰經,則其髒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中陰則溜于腑。
黃帝曰:邪之中人髒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有所堕墜,惡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
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黃帝曰:五髒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黃帝曰:善哉。
【提要】言邪之中人陰陽有異。
第二節 精氣所會邪氣難傷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
天寒則裂地淩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别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提要】言精氣之所會處,則邪氣難傷。
第二章 色脈尺為病形之綱 【原文】“黃帝曰:邪之中人”至“微澀為不月,沉痔”。
【提要】從邪氣說到病形,并以色、脈、尺為病形之綱。
此章可分作四節。
第一節 色脈尺診 【原文】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提要】提出色、脈、尺以概病形,而為全章的總冒。
第二節 色脈之診 【原文】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鈎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黃帝問于岐伯曰:五髒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别也。
【提要】以叙病形之色為主,兼叙其脈。
第三節 脈尺之診 【原文】黃帝曰:色脈已定,别之奈何?岐伯說: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贲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
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提要】兼叙病形之脈和尺。
第四節 六脈病形 【原文】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
總的精神在闡發邪氣之傷于髒腑有淺有深,而表現出的病形便各有不同,因而針刺之法亦各其治矣。
全篇可分作三章。
第一章 邪氣傷髒腑之病機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至“寒不能勝之也”。
【提要】發明邪氣傷髒腑之病機。
此章可分作二節。
第一節 邪之中人陰陽有異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
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
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
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陰。
黃帝曰:此故傷其髒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也,不必動髒,故邪入于陰經,則其髒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中陰則溜于腑。
黃帝曰:邪之中人髒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有所堕墜,惡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
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黃帝曰:五髒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黃帝曰:善哉。
【提要】言邪之中人陰陽有異。
第二節 精氣所會邪氣難傷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
天寒則裂地淩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别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提要】言精氣之所會處,則邪氣難傷。
第二章 色脈尺為病形之綱 【原文】“黃帝曰:邪之中人”至“微澀為不月,沉痔”。
【提要】從邪氣說到病形,并以色、脈、尺為病形之綱。
此章可分作四節。
第一節 色脈尺診 【原文】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提要】提出色、脈、尺以概病形,而為全章的總冒。
第二節 色脈之診 【原文】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鈎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黃帝問于岐伯曰:五髒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别也。
【提要】以叙病形之色為主,兼叙其脈。
第三節 脈尺之診 【原文】黃帝曰:色脈已定,别之奈何?岐伯說: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贲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
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提要】兼叙病形之脈和尺。
第四節 六脈病形 【原文】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