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濟卦第六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解說】 未濟卦上離火,下坎水,是火在水上之象,稱為火水未濟。
水本來是趨向下的,放在上方才能趨下,火本來是趨向上的,放在下方才能趨上,但未濟時,水火的位置恰恰相反,火在上往上,水在下往下,兩相背離。
君子于此感到,應該認真地分辨事物的性情,慎重地選擇所處的方所,使事物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原文】 初六,濡其尾①,吝②。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③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未濟之初,始于既濟之上六,濡首而不知,遂濡其尾。
”] 【注釋】 ①濡其尾:見既濟卦初九爻注釋。
②吝:困難,麻煩。
③極:極限。
【譯文】 初六,小狐過河時水沾濕了尾巴,有麻煩。
《象傳》說:“小狐過河時水沾濕了尾巴”,說明它太不自量力謹慎持中了。
【解說】 濡,沾濕。
初六在下,故為“尾”。
初六陰柔弱小,失位不正,處于坎險之下,但它未濟時,強求渡河(既濟),結果打濕了尾巴,沒有成功。
這是把自己帶入險境,自取其吝。
打濕了尾巴,也不懂得分量的輕重(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原文】 九二,曳①其輪②,貞吉。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姚信曰:“坎為曳,為輪,兩陰夾陽,輪之象也。
二應于五,而隔于四,止則據初,故‘曳其輪’。
處中而行,故曰‘貞吉’。
”] 《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中以行正’者,釋九二失位而稱貞吉者,位雖不正,以其居中,故能行正也。
”] 【注釋】 ①曳:拉。
②輪:車輪。
【譯文】 九二,及時往後拖拉車輪,這樣做正确吉祥。
《象傳》說:九二這樣做正确可獲吉祥,說明應當持守中道,端正行事。
【解說】 “曳其輪”是固定車輪防止脫落。
九二居坎體,坎形中剛,故為輪軸為固。
九二剛爻居柔位守中,剛柔并濟(中以行正也),不冒險犯難,在未濟時,就加固自己,所以“貞吉”。
【原文】 六三,未濟①,征②兇,利涉大川。
[王弼注:“以陰之質,失位居險,不能自濟者也。
以不正之身,力不能自濟,而求進焉,喪其身也,故曰‘征兇’也。
二能拯難,而已比之,棄己委二。
載二而行,溺可得乎?何憂未濟?故曰‘利涉大川’。
”] 《象》曰:“未濟,征兇”,位不當也。
【注釋】 ①未濟:六三當三至五互坎之下,意思是站在河邊沒有開始渡涉。
②征:前進。
【譯文】 六三,還未做好準備,貿然前進有兇險,利于涉越江河巨流。
《象傳》說:“還未做好準備,貿然前進有兇險”,說明居位不妥當。
【解說】 未濟不是不濟,而是等待時機而濟,六三居下坎水上部,又在上離火下方,以為河水已經涸淺,六三以柔爻居剛位(位不當也),不自量力,輕易涉足,卻不知自己又陷入互坎(三四五爻)的大川當中,所以“征兇”。
六三有上九正應,所以“利涉大川”。
六三應等到力量積聚足夠再一舉蕩平大難。
商湯伐桀,就用到了這種策略。
湯在讨伐夏桀之前,采納伊尹的建議,停止向夏朝朝貢以試探夏桀的實力。
桀見商湯對自己不敬,便命令九夷族發兵征讨商部族,這說明此時桀還能調動九夷族的兵力,湯和伊尹就馬上請罪,恢複向夏桀的進貢。
一年以後,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殘暴統治,紛紛叛離夏朝,這就使桀的力量大為減弱。
湯和伊尹見時機成熟,就由湯召集部衆,出兵伐夏,一舉攻滅了夏桀,随後就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
【原文】 九四,貞吉,悔亡。
震用伐鬼方,[孔穎達《周易正義》:“震發威怒。
”]三年有賞于大國①。
《象》曰:“貞吉,悔亡”,志行②也。
【注釋】 ①三年有賞于大國:參見既濟卦九三爻辭注釋。
殷高宗征伐鬼方,用了三年才成功。
周人幫助殷人伐鬼方,也花了三年,成功之後當然有賞于殷王朝。
大國,指殷王朝。
②行:實行,實現。
【譯文】 九四,堅守正道吉祥,悔恨消亡。
就像用振奮威武之勢讨伐鬼方,經過三年苦戰,是可以獲勝而被封賞為大國諸侯。
《象傳》說:“堅守正道吉祥,悔恨消亡”,說明志向正在踐行的結果。
【解說】 震是動,九四已經用剛健成功度過下坎的三個爻坎,進入上離明所在,即是“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九四又居互坎險中,但以剛爻居柔位,示柔不妄動,聚集力量,所以“貞吉”。
又九四剛爻居柔位
【解說】 未濟卦上離火,下坎水,是火在水上之象,稱為火水未濟。
水本來是趨向下的,放在上方才能趨下,火本來是趨向上的,放在下方才能趨上,但未濟時,水火的位置恰恰相反,火在上往上,水在下往下,兩相背離。
君子于此感到,應該認真地分辨事物的性情,慎重地選擇所處的方所,使事物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原文】 初六,濡其尾①,吝②。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③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未濟之初,始于既濟之上六,濡首而不知,遂濡其尾。
”] 【注釋】 ①濡其尾:見既濟卦初九爻注釋。
②吝:困難,麻煩。
③極:極限。
【譯文】 初六,小狐過河時水沾濕了尾巴,有麻煩。
《象傳》說:“小狐過河時水沾濕了尾巴”,說明它太不自量力謹慎持中了。
【解說】 濡,沾濕。
初六在下,故為“尾”。
初六陰柔弱小,失位不正,處于坎險之下,但它未濟時,強求渡河(既濟),結果打濕了尾巴,沒有成功。
這是把自己帶入險境,自取其吝。
打濕了尾巴,也不懂得分量的輕重(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原文】 九二,曳①其輪②,貞吉。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姚信曰:“坎為曳,為輪,兩陰夾陽,輪之象也。
二應于五,而隔于四,止則據初,故‘曳其輪’。
處中而行,故曰‘貞吉’。
”] 《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中以行正’者,釋九二失位而稱貞吉者,位雖不正,以其居中,故能行正也。
”] 【注釋】 ①曳:拉。
②輪:車輪。
【譯文】 九二,及時往後拖拉車輪,這樣做正确吉祥。
《象傳》說:九二這樣做正确可獲吉祥,說明應當持守中道,端正行事。
【解說】 “曳其輪”是固定車輪防止脫落。
九二居坎體,坎形中剛,故為輪軸為固。
九二剛爻居柔位守中,剛柔并濟(中以行正也),不冒險犯難,在未濟時,就加固自己,所以“貞吉”。
【原文】 六三,未濟①,征②兇,利涉大川。
[王弼注:“以陰之質,失位居險,不能自濟者也。
以不正之身,力不能自濟,而求進焉,喪其身也,故曰‘征兇’也。
二能拯難,而已比之,棄己委二。
載二而行,溺可得乎?何憂未濟?故曰‘利涉大川’。
”] 《象》曰:“未濟,征兇”,位不當也。
【注釋】 ①未濟:六三當三至五互坎之下,意思是站在河邊沒有開始渡涉。
②征:前進。
【譯文】 六三,還未做好準備,貿然前進有兇險,利于涉越江河巨流。
《象傳》說:“還未做好準備,貿然前進有兇險”,說明居位不妥當。
【解說】 未濟不是不濟,而是等待時機而濟,六三居下坎水上部,又在上離火下方,以為河水已經涸淺,六三以柔爻居剛位(位不當也),不自量力,輕易涉足,卻不知自己又陷入互坎(三四五爻)的大川當中,所以“征兇”。
六三有上九正應,所以“利涉大川”。
六三應等到力量積聚足夠再一舉蕩平大難。
商湯伐桀,就用到了這種策略。
湯在讨伐夏桀之前,采納伊尹的建議,停止向夏朝朝貢以試探夏桀的實力。
桀見商湯對自己不敬,便命令九夷族發兵征讨商部族,這說明此時桀還能調動九夷族的兵力,湯和伊尹就馬上請罪,恢複向夏桀的進貢。
一年以後,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殘暴統治,紛紛叛離夏朝,這就使桀的力量大為減弱。
湯和伊尹見時機成熟,就由湯召集部衆,出兵伐夏,一舉攻滅了夏桀,随後就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
【原文】 九四,貞吉,悔亡。
震用伐鬼方,[孔穎達《周易正義》:“震發威怒。
”]三年有賞于大國①。
《象》曰:“貞吉,悔亡”,志行②也。
【注釋】 ①三年有賞于大國:參見既濟卦九三爻辭注釋。
殷高宗征伐鬼方,用了三年才成功。
周人幫助殷人伐鬼方,也花了三年,成功之後當然有賞于殷王朝。
大國,指殷王朝。
②行:實行,實現。
【譯文】 九四,堅守正道吉祥,悔恨消亡。
就像用振奮威武之勢讨伐鬼方,經過三年苦戰,是可以獲勝而被封賞為大國諸侯。
《象傳》說:“堅守正道吉祥,悔恨消亡”,說明志向正在踐行的結果。
【解說】 震是動,九四已經用剛健成功度過下坎的三個爻坎,進入上離明所在,即是“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九四又居互坎險中,但以剛爻居柔位,示柔不妄動,聚集力量,所以“貞吉”。
又九四剛爻居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