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濟卦第六十三

關燈
小者亨也”。

    既濟意為已經完成,有止之義,外卦為坎,坎為亂,所以“終止則亂”。

    “其道窮也”,是說物極必反,太完美必将會被破壞。

     【原文】 《象》曰:水在火上①,既濟。

    君子以思患②而豫③防之。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六爻既正,必當複亂,故君子象之。

    思患而豫防之,治不忘亂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水在火上,炊爨之象,飲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濟,故曰‘水在火上,既濟’也。

    ”] 【注釋】 ①水在火上:既濟卦,下離為火,上坎為水,因而說“水在火上”。

     ②患:災難。

     ③豫:通“預”,預備。

     【譯文】 《象傳》說:水位于火的上面,象征事業成功。

    君子體察此現象,在事成之初就考慮可能出現的禍患,事先加以預防。

     【解說】 既濟卦上坎水,下離火,是水在火上之象,稱為水火既濟。

    水與火相處,水的寒潤與火的燥熱可以彼此補益相濟,但也存在着水火不容及相滅的危險。

    所以君子對此感到,人們在安平和樂的時候,容易忘記憂患,要有遠慮,早作預防。

     【原文】 初九,曳①其輪,濡②其尾③,無咎。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蓋以絲作繩,用以配玉配印,曰绶曰綸,而帶之垂穗亦曰綸。

    ”] 《象》曰:“曳其輪”,義無咎也。

     【注釋】 ①曳:拉,拖。

     ②濡:沾濕,浸漬。

     ③尾:指車的尾部。

     【譯文】 初九,渡河時往後拖拉車輪,車尾雖被河水沾濕,沒有過錯。

     《象傳》說:“往後拖拉車輪”,從其道理上說這一做法是沒有過錯的。

     【解說】 濡即濕,曳是拉,“曳其輪”,是捆緊車輪為防止渡河時脫落。

    “濡其尾”,是說狐狸渡河,翹起尾巴,也會打濕,必須當心。

     清代大興“文字獄”,官員們雖然小心翼翼,但還免不了遭禍患。

     雍正八年(1730),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在奏章裡,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字,雍正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

    後來再派人一查,在徐駿的詩集裡找出了如下的詩句:“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于是雍正帝認為他有反清複明的意圖,于是将其斬立決。

     初九與九四都得正而應,初九過河之初就有意識提防,應該“無咎”(義無咎也)。

     【原文】 六二,婦喪①其茀②,勿逐③,七日得。

    [陸德明《經典釋文》:“茀,首飾也。

    ”]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注釋】 ①喪:失。

     ②茀:婦女的首飾。

     ③逐:追尋。

     【譯文】 六二,婦人丢失頭上的首飾,不用追尋,七日後可以失而複得。

     《象傳》說:“七日後可以失而複得”,是因為得守中道的緣故。

     【解說】 茀,假發,也說是古代婦女掩飾性的裝飾。

    六二在離中,前臨互坎(二三四爻)和上坎。

    古人常将坎離水火比作夫婦,離為坎婦,坎為險,互坎在外意即丢失,就是“婦喪其茀”。

    但六二柔順中正,與九五正應,九五在上坎險中,在互坎險上,能行險而安,象征九五幫助六二找回失物。

    卦有六個爻位,重新回到原位,恰是第七個次序,所以得而複失都是經過七日。

    “勿逐”,說明不是六二自己找回,而是以中道德行感應九五找回。

     “完璧歸趙”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修書一封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不安,于是召集大臣來商議。

    大家都說秦王不過是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千萬不能上他的當。

    可是如果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當大家左右為難之時,蔺相說:“我願意帶和氏璧到秦國去見秦王。

    如果他真的拿十五座城來交換,我就把璧給他。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