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卦第四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但因已經改命,乾為實,故可為信,所以九四就變成“有孚”,而志願可以施展了(信志也;信志就是伸志)。
初九天時未到所以固守。
六二于天時相應,九三與人事相應,到九四時,所有的阻礙都消失了,原來反對變革的人都支持改革了,可以實行改革了。
【原文】 九五,大人①虎變②,未占③有孚④。
[孔穎達《周易正義》:“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不勞占夬,信德自著,故曰‘大人虎變,未占有孚’也。
”]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⑤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其文炳’者,義取文章炳著也。
”] 【注釋】 ①大人:掌權執政之人。
②虎變:老虎每年夏季開始脫毛,色彩變淺變暗,秋冬毛層變厚,文彩燦然。
虎變就是指的這種變化。
③占:蔔問。
④孚:誠信。
⑤炳:顯明。
【譯文】 九五,偉大人物像猛虎一樣推行變革,不必占蔔就知能取得民衆的充分信任。
《象傳》說:“偉大人物推行變革像猛虎一樣”,說明美德光彩顯耀。
【解說】 野獸夏季脫毛,色彩淺,到冬季,毛變厚,光澤美麗。
“文”是斑紋、文采。
“炳”是光輝。
九五居上兌,兌為西方屬虎,九五剛毅位尊,以虎來比拟。
九五與六二相應,所以可以得到下面群衆的愛戴,所以未占蔔就“有孚”。
九五是領導變革的偉大人物,“虎變”是登高一呼,十分的威武、光輝和崇高。
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實力很弱。
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着胡服”、“習騎射”的主張。
可是命令還沒有正是下達,就遭到了許多保守的皇親國戚的反對。
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反對變法。
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明智的君子做事都是根據實際需要而采取對策的,怎樣有利于國家的昌盛、富強就怎樣去做。
隻要對富國強兵有利,就要大膽地去做,而不應當拘泥于古人的舊法。
”于是,趙武靈王毅然發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
他号令全國着胡服,習騎射,并親自穿着胡服去會見群臣,以示表率。
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武靈王立即開始訓練将士。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巨大的變革,被曆代仁人志士傳為佳話。
趙武靈王以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進取精神,表現了他作為一代社會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
【原文】 上六,君子豹變①,小人革面②。
[王弼注:“居變之終,變道已成。
君子處之,能成其文,小人樂成,則變面以順上也。
”]征兇,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③也。
“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注釋】 ①豹變:與上述的虎變相似而又稍次的皮毛變化,豹的皮毛文彩也有變化,但不及虎之鮮明。
②革面:表面上的改革。
③蔚:有文采,華美。
【譯文】 上六,君子像豹子一樣協助變革,小人改變其舊面目,貿然前進有兇險,正确的改革才會吉祥。
《象傳》說:“君子像豹子一樣協助變革”,說明他的美德蔚然成彩。
“小人改變其舊面目”,說明他們隻是表面順從君主。
【解說】 君子比大人低一級,豹也比虎的光彩次一等。
蔚同“郁”,繁盛但不顯明,比炳也稍差。
上六是革卦的極點,表示改革已經成功。
再繼續革命就革到自己頭上了,所以是“征兇”。
應當鞏固改革的果實才對(居貞吉)。
在這時候,君子應該着力于使得自己的文采斐然,就像豹變的斑紋鮮豔光彩。
此時小人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順從君王。
革命之後,要休養生息,緻力于人心改造,文化繁榮等建設性的事業。
漢文帝對刑罰的改革,就是一例。
漢文帝即位後,對秦代遺留下來的嚴刑峻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廢除肉刑。
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意犯了罪,應當受肉刑。
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在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一隻腳)。
按照當時的法度,淳于意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的女兒缇萦非常悲痛,随父到了長安,上書給文帝,說:“我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父罪。
”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同時考慮到肉刑的殘酷,于是下令赦免了淳于意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
後來下诏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這件事,在中國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它标志着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的階段。
漢文帝改革肉刑是他施行“德政”的一個縮影。
正是因為他施行德政,才使得經過多年戰亂的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
景帝即位後繼續保持這種局面,因而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初九天時未到所以固守。
六二于天時相應,九三與人事相應,到九四時,所有的阻礙都消失了,原來反對變革的人都支持改革了,可以實行改革了。
【原文】 九五,大人①虎變②,未占③有孚④。
[孔穎達《周易正義》:“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不勞占夬,信德自著,故曰‘大人虎變,未占有孚’也。
”]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⑤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其文炳’者,義取文章炳著也。
”] 【注釋】 ①大人:掌權執政之人。
②虎變:老虎每年夏季開始脫毛,色彩變淺變暗,秋冬毛層變厚,文彩燦然。
虎變就是指的這種變化。
③占:蔔問。
④孚:誠信。
⑤炳:顯明。
【譯文】 九五,偉大人物像猛虎一樣推行變革,不必占蔔就知能取得民衆的充分信任。
《象傳》說:“偉大人物推行變革像猛虎一樣”,說明美德光彩顯耀。
【解說】 野獸夏季脫毛,色彩淺,到冬季,毛變厚,光澤美麗。
“文”是斑紋、文采。
“炳”是光輝。
九五居上兌,兌為西方屬虎,九五剛毅位尊,以虎來比拟。
九五與六二相應,所以可以得到下面群衆的愛戴,所以未占蔔就“有孚”。
九五是領導變革的偉大人物,“虎變”是登高一呼,十分的威武、光輝和崇高。
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實力很弱。
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着胡服”、“習騎射”的主張。
可是命令還沒有正是下達,就遭到了許多保守的皇親國戚的反對。
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反對變法。
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明智的君子做事都是根據實際需要而采取對策的,怎樣有利于國家的昌盛、富強就怎樣去做。
隻要對富國強兵有利,就要大膽地去做,而不應當拘泥于古人的舊法。
”于是,趙武靈王毅然發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
他号令全國着胡服,習騎射,并親自穿着胡服去會見群臣,以示表率。
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武靈王立即開始訓練将士。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巨大的變革,被曆代仁人志士傳為佳話。
趙武靈王以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進取精神,表現了他作為一代社會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
【原文】 上六,君子豹變①,小人革面②。
[王弼注:“居變之終,變道已成。
君子處之,能成其文,小人樂成,則變面以順上也。
”]征兇,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③也。
“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注釋】 ①豹變:與上述的虎變相似而又稍次的皮毛變化,豹的皮毛文彩也有變化,但不及虎之鮮明。
②革面:表面上的改革。
③蔚:有文采,華美。
【譯文】 上六,君子像豹子一樣協助變革,小人改變其舊面目,貿然前進有兇險,正确的改革才會吉祥。
《象傳》說:“君子像豹子一樣協助變革”,說明他的美德蔚然成彩。
“小人改變其舊面目”,說明他們隻是表面順從君主。
【解說】 君子比大人低一級,豹也比虎的光彩次一等。
蔚同“郁”,繁盛但不顯明,比炳也稍差。
上六是革卦的極點,表示改革已經成功。
再繼續革命就革到自己頭上了,所以是“征兇”。
應當鞏固改革的果實才對(居貞吉)。
在這時候,君子應該着力于使得自己的文采斐然,就像豹變的斑紋鮮豔光彩。
此時小人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順從君王。
革命之後,要休養生息,緻力于人心改造,文化繁榮等建設性的事業。
漢文帝對刑罰的改革,就是一例。
漢文帝即位後,對秦代遺留下來的嚴刑峻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廢除肉刑。
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意犯了罪,應當受肉刑。
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在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一隻腳)。
按照當時的法度,淳于意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的女兒缇萦非常悲痛,随父到了長安,上書給文帝,說:“我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父罪。
”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同時考慮到肉刑的殘酷,于是下令赦免了淳于意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
後來下诏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這件事,在中國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它标志着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的階段。
漢文帝改革肉刑是他施行“德政”的一個縮影。
正是因為他施行德政,才使得經過多年戰亂的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
景帝即位後繼續保持這種局面,因而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