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卦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勤勤懇懇,為民服務
井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題解】 中國有句古話“改邑不改井”,記載在《易經》中的井卦裡,最早強調了井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
那麼,我們又如何理解井卦辭裡關于“井水眼看提至井口了,卻打翻了水瓶,兇險”的警告呢?難道井卦真是一個避之唯恐不及的兇卦嗎?這與易者提倡的高尚偉大的井德豈非大相徑庭?首先,從井的卦象看,如《象傳》所言,是木上有水之象,就像用桶盛水,用勺舀水,使水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提上來,這就是井。
故此君子以辛勤的勞動來鼓勵和勸慰人民,提倡勤勤懇懇為民服務的井德精神。
而《彖傳》也說,順應水的本性把井水提升到地面上來,這就是井。
它滋養萬物而沒有窮盡。
所謂改變了城邑改不了井,這是因為井有剛正中直的井德。
眼看把水提到井口了卻沒把水提上來,這是還沒有取得功勞啊。
打翻了水瓶,無水可飲,所以才兇險。
由此可見,井之象雖然有深陷之意,卻并無必然的危險。
危險的是汲井人的不修井德和粗心大意,以至功敗垂成。
易家唯恐人們有負井德,有違井訓,故提出此警告,用心可謂良苦。
這一切可從井卦五常一吉的爻辭裡看出。
【原文】 井①,改邑②不改井,無喪③無得,往來井井。
汔④[《說文》:“汔,水涸也。
”]至亦未繘⑤井,羸⑥其瓶⑦,兇。
[《廣雅·釋诂》:“矞,穿也。
”程頤《易傳》:“羸,毀敗也。
”] 【注釋】 ①井:卦名。
卦義:飲水用井。
比喻養人,比喻用之不竭。
②邑:小的村落。
③喪:喪失。
④汔:幾乎。
⑤繘:汲井水用的繩子。
⑥羸:通“儡”,損毀。
⑦瓶:古代在井中汲水的尖底陶瓶。
【譯文】 井卦象征水井,村邑遷移而井不改變,每日汲取不見減少,泉水流入不見增多,來來往往者都依賴井水為用。
汲水已至井口,繩索還沒離開井口時水瓶卻傾覆,有兇險。
【解說】 在遠古,水井是群聚村落的生命之源。
井卦以井取象,闡述古代宗法社會中貴族養民的道理。
村落變遷而井不會變遷(改邑不改井),井水不喪失也不獲得什麼(無喪無得),不變的隻是養育人民。
而井邊來來往往的人(往來井井),水井快幹枯了(汔至)也不修治井(亦未繘井),以至汲水的瓦瓶,翻覆破裂(羸其瓶;羸為毀缺),人們隻知道索取,卻不懂得養護,危險啊! 【原文】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①,井。
井養②而不窮③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王弼注:“以剛處中,故能定居其所而不變也。
”]“汔至亦未繘井”,[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汔至者,陰來居初下。
至汔,竟也。
繘者,所以出水通井道也。
今乃在初,未得應五,故‘未繘’也。
繘得,绠汲之具也。
”]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兇也。
【注釋】 ①巽乎水而上水:井卦,上坎為井上之水,互大坎為井下之水,巽為入、為繩直,汲水時放繩瓶,經上水而入下水,然後再提起水瓶,因而說“巽乎水而上水”。
②養:養活衆人。
③窮:盡。
【譯文】 《彖傳》說:木瓶入于水而汲水上來,便是水井。
水井養人而功德無窮。
“村邑遷移而井不改變”,是因為剛正中直的品德。
“汲水已至井口,繩索還沒離開井口”,說明這時仍未有所收獲。
“水瓶傾覆”,無水可飲,所以有兇險。
【解說】 井上卦坎水,下卦巽是入(巽為風,故無所不入)。
進入于井中汲水(巽乎水而上水),井水養育人們而不枯竭。
卦中陽爻表示水,陰爻表示井身。
井卦的二五以陽爻居中不會改變(乃以剛中也),象征“改邑不改井”。
這寓意造福人民的工具,不可輕易毀棄,處理事務有成例,不可以任意變更。
“未有功也”指不修治井,不會發揮其功用。
汲水的瓦瓶翻覆破裂,提醒人們處事應當謹慎小心,貫徹始終,不可功虧一篑。
【原文】 《象》曰:木上有水①,井。
君子以勞民勸相②。
[王弼注:“木上有水,井之象也。
上水以養,養而不窮者也。
相,猶助也。
可以勞民勸助,莫若養而不窮也。
”] 【注釋】 ①木上有水:井卦,下巽為木,上坎為水。
因古人用木框井,因而說“木上有水”。
②相:相互幫助。
【譯文】 《象傳》說:使水源源不斷自地下提來,象征水井。
君子應效法于此,鼓勵百姓勤勞,并勸勉他們相互協助。
【解說】 井上卦是坎水,下卦是巽木,古井皆在井底部制以四方形木框,所以井為“木上有水”,命名為井卦,稱為水風井。
君子看到井的狀況和人們打水的過程,感悟到:要像井水養人一樣慰勞人民,要像修井一樣使民勞作,像小心打水一樣讓人民互相勸勉。
【原文】 初六,井泥①不食,舊井無禽。
[丁晏《周易解诂》:“井之無禽,猶雲無魚也。
”] 《象》曰:“井泥不食”,下
【題解】 中國有句古話“改邑不改井”,記載在《易經》中的井卦裡,最早強調了井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
那麼,我們又如何理解井卦辭裡關于“井水眼看提至井口了,卻打翻了水瓶,兇險”的警告呢?難道井卦真是一個避之唯恐不及的兇卦嗎?這與易者提倡的高尚偉大的井德豈非大相徑庭?首先,從井的卦象看,如《象傳》所言,是木上有水之象,就像用桶盛水,用勺舀水,使水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提上來,這就是井。
故此君子以辛勤的勞動來鼓勵和勸慰人民,提倡勤勤懇懇為民服務的井德精神。
而《彖傳》也說,順應水的本性把井水提升到地面上來,這就是井。
它滋養萬物而沒有窮盡。
所謂改變了城邑改不了井,這是因為井有剛正中直的井德。
眼看把水提到井口了卻沒把水提上來,這是還沒有取得功勞啊。
打翻了水瓶,無水可飲,所以才兇險。
由此可見,井之象雖然有深陷之意,卻并無必然的危險。
危險的是汲井人的不修井德和粗心大意,以至功敗垂成。
易家唯恐人們有負井德,有違井訓,故提出此警告,用心可謂良苦。
這一切可從井卦五常一吉的爻辭裡看出。
【原文】 井①,改邑②不改井,無喪③無得,往來井井。
汔④[《說文》:“汔,水涸也。
”]至亦未繘⑤井,羸⑥其瓶⑦,兇。
[《廣雅·釋诂》:“矞,穿也。
”程頤《易傳》:“羸,毀敗也。
”] 【注釋】 ①井:卦名。
卦義:飲水用井。
比喻養人,比喻用之不竭。
②邑:小的村落。
③喪:喪失。
④汔:幾乎。
⑤繘:汲井水用的繩子。
⑥羸:通“儡”,損毀。
⑦瓶:古代在井中汲水的尖底陶瓶。
【譯文】 井卦象征水井,村邑遷移而井不改變,每日汲取不見減少,泉水流入不見增多,來來往往者都依賴井水為用。
汲水已至井口,繩索還沒離開井口時水瓶卻傾覆,有兇險。
【解說】 在遠古,水井是群聚村落的生命之源。
井卦以井取象,闡述古代宗法社會中貴族養民的道理。
村落變遷而井不會變遷(改邑不改井),井水不喪失也不獲得什麼(無喪無得),不變的隻是養育人民。
而井邊來來往往的人(往來井井),水井快幹枯了(汔至)也不修治井(亦未繘井),以至汲水的瓦瓶,翻覆破裂(羸其瓶;羸為毀缺),人們隻知道索取,卻不懂得養護,危險啊! 【原文】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①,井。
井養②而不窮③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王弼注:“以剛處中,故能定居其所而不變也。
”]“汔至亦未繘井”,[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汔至者,陰來居初下。
至汔,竟也。
繘者,所以出水通井道也。
今乃在初,未得應五,故‘未繘’也。
繘得,绠汲之具也。
”]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兇也。
【注釋】 ①巽乎水而上水:井卦,上坎為井上之水,互大坎為井下之水,巽為入、為繩直,汲水時放繩瓶,經上水而入下水,然後再提起水瓶,因而說“巽乎水而上水”。
②養:養活衆人。
③窮:盡。
【譯文】 《彖傳》說:木瓶入于水而汲水上來,便是水井。
水井養人而功德無窮。
“村邑遷移而井不改變”,是因為剛正中直的品德。
“汲水已至井口,繩索還沒離開井口”,說明這時仍未有所收獲。
“水瓶傾覆”,無水可飲,所以有兇險。
【解說】 井上卦坎水,下卦巽是入(巽為風,故無所不入)。
進入于井中汲水(巽乎水而上水),井水養育人們而不枯竭。
卦中陽爻表示水,陰爻表示井身。
井卦的二五以陽爻居中不會改變(乃以剛中也),象征“改邑不改井”。
這寓意造福人民的工具,不可輕易毀棄,處理事務有成例,不可以任意變更。
“未有功也”指不修治井,不會發揮其功用。
汲水的瓦瓶翻覆破裂,提醒人們處事應當謹慎小心,貫徹始終,不可功虧一篑。
【原文】 《象》曰:木上有水①,井。
君子以勞民勸相②。
[王弼注:“木上有水,井之象也。
上水以養,養而不窮者也。
相,猶助也。
可以勞民勸助,莫若養而不窮也。
”] 【注釋】 ①木上有水:井卦,下巽為木,上坎為水。
因古人用木框井,因而說“木上有水”。
②相:相互幫助。
【譯文】 《象傳》說:使水源源不斷自地下提來,象征水井。
君子應效法于此,鼓勵百姓勤勞,并勸勉他們相互協助。
【解說】 井上卦是坎水,下卦是巽木,古井皆在井底部制以四方形木框,所以井為“木上有水”,命名為井卦,稱為水風井。
君子看到井的狀況和人們打水的過程,感悟到:要像井水養人一樣慰勞人民,要像修井一樣使民勞作,像小心打水一樣讓人民互相勸勉。
【原文】 初六,井泥①不食,舊井無禽。
[丁晏《周易解诂》:“井之無禽,猶雲無魚也。
”] 《象》曰:“井泥不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