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卦第四十二

關燈
稱。

    圭是一種玉制的祭器。

     【譯文】 六三,兇險事故中求助增益,沒有過錯,應心懷誠信,中道而行,時刻像手執玉圭緻意于王公一樣虔誠恭敬。

     《象傳》說:兇險事故中求助增益,這當然是可行的。

     【解說】 “益之用兇事”,就是把益用于兇險方面。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故兇事為此爻本來就有(固有之)。

    二三四陰爻共同承順于居中的九五(有孚中行者)。

    六三居震為諸侯,震是動,即是六三約同諸侯執圭,共往朝拜天子九五(告公用圭)。

    圭是用玉制成,方正有棱角,以象征誠信。

    六三本來有兇,但能恭謹地求助于九五,所以“無咎”。

     【原文】 六四,中行,告公從①,[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中行謂震位在中。

    震為行,為從,故曰‘中行’。

    公謂三。

    三上失位。

    四利三之正,已得以為實,故曰‘告公從’矣。

    ”]利用為依②遷國③。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坤為邦。

    遷,從也。

    三動坤從,故利用為依遷邦也。

    ”]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王弼注:“志得益也。

    ”] 【注釋】 ①從:聽從,這裡指占蔔的某種結果。

     ②依:依托,依據。

     ③國:國都。

     【譯文】 六四,持中慎行求告王公,他必言聽計從,有利于依從君上遷都益民。

     《象傳》說:“求告王公,他必言聽計從”,這是有損己益天下的志向。

     【解說】 這一爻辭,與前六三的爻辭,意義連貫,六四所在原來是九四的位置,四陽從上外卦,增益到下内卦去了(喻指遷國),故為“以益志”。

    六四與下三陰宜共同承九五(告公從)。

    坤為國,震動,故曰“遷國”。

    六四往中遷移,三四五爻組成為互艮為止,至五艮而止,艮止故曰“依”,就是依此建國。

    六四遷移國都,以獲得強大友善的天子國度庇護。

     【原文】 九五,有孚①惠②心,[賈誼《新書·道篇》:“心省恤人謂之惠。

    ”]勿問元③吉。

    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

    “惠我德”,大得志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觐曰:“居中履尊,當位有應。

    而損上之時,自一以損已為念。

    雖有孚于國,惠心及下,終不言以彰已功。

    故曰‘有孚惠心,勿問’。

    問,猶言也。

    如是,則獲元吉,且為下所信而懷已德,故曰‘有孚惠我德’。

    君雖不言,人惠其德,則我‘大得志也’。

    ”] 【注釋】 ①孚:誠信。

     ②惠:恩惠,賜予。

     ③元:大。

     【譯文】 九五,有誠信态度和恩惠他人之心,毫無疑問是至為吉祥的。

    這樣天下百姓必然也會誠意回報我的恩德。

     《象傳》說:“有誠信态度和恩惠他人之心”,其吉祥是無疑的。

    “誠意回報我的恩德”,說明這是益民之志大得遂行。

     【解說】 “惠心”是施予恩惠的心。

    德與得相同。

    九五在中央君位,陽爻居陽位,因而剛毅中正,又有下卦同樣中正的六二相應,所以有力量,也有誠意,對人民布施恩惠,用不着問蔔,就知道會非常吉祥。

    九五陽爻下乘重陰坤順,故為“大得志也”。

     【原文】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①勿恒②,兇。

    [徐子宏《周易全譯》:“莫,猶言沒有人。

    益,幫助。

    ”] 《象》曰:“莫益之”,偏③辭也。

    “或擊之”,自外來④也。

    [徐子宏《周易全譯》:“偏,周遍。

    ”] 【注釋】 ①立心:樹立心願,堅持主張。

     ②恒:永久,堅定。

     ③偏:片面。

     ④自外來:打擊是從外面來的。

     【譯文】 上九,沒有人增益援助,反而有人攻擊,不能長久恒守立下的心志,有兇險。

     《象傳》說:“沒有人增益援助”,因為是求益的片面言辭。

    “反而有人攻擊”,說明兇險是從外部不招自來的。

     【解說】 上九與九五皆陽,相鄰為敵,上九應在六三,然而上九若增益六三,則為九五所隔。

    故“莫益之”(六三)。

    否則受到九五攻擊。

    五在外卦,故言攻擊來自外(或擊之,自外來也)。

    上九處巽風上端,就要風吹隕落,故曰“立心勿恒,兇”。

    “偏辭”,偏心之辭。

    上九幫助六三是偏私相助,是私授,故九五擊之。

    援助應該無私、無條件,否則自己也會招到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