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卦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怡情養性
頤卦寓意頤神養志、怡情養性。
【題解】 民以食為天。
在《易經》裡,以嘴動口咬,咀嚼食物為意象的卦名,就有“需”、“噬嗑”和“頤”三卦。
“噬嗑”作為口中有物之象,其咬硬物的喻指是嚴審重案。
而震下艮上的“頤”,與乾下坎上的“需”,則與飲食有更密切的關系,即都是根據飲食之道,由淺入深地說明如何食與養的哲學道理。
“頤”的本義是下巴,也可指腮幫或臉頰。
成語“頤指氣使”,就是指有權勢者不說話,僅以下巴或臉色來示意的傲慢之态。
而“頤”既是指臉頰或下巴,其動态就和兼指須眉毛發的“需”,有了可比之處,二者的動作,均與臉動有關,有張口吞食之意。
但頤還有從臉色、形貌、飲食引申出去的另一個含義,就是保養,并且還可兼指精神方面的保養修煉,如所謂的頤神養志、怡情養性、頤養天年等等。
這是《易經》強調互養的頤德與強調等待的需德,在修養食德的共性基礎上,又有所不同的地方。
從卦辭、《彖傳》和《象傳》旨意看,頤卦的主旨,在于從動物取食和人類自我保養的行為中,找尋到修養頤德的正确途徑,這确是很有意思的。
【原文】 頤①,[《爾雅·釋诂》:“頤,養也。
”]貞吉。
觀頤,自求口實②。
【注釋】 ①頤:卦名。
本義指下巴,引申為頤養,保養等義。
②口實:口中所含的東西,口糧。
【譯文】 頤卦象征着頤養,堅守正道可獲吉祥。
觀察萬物養育的現象,可知以自己努力謀取養口果腹的道理。
【解說】 頤卦上艮下震,上與初為陽爻,像口之兩唇,中皆陰爻,像齒。
上艮為止是上颚,下震為動就是下颚。
此卦以口取象,有飲食、有養之象,是吃飯糊口之意。
養之義有養身、養德、養民、求養。
養身、養德、養民皆要正。
求養就是被人家所養,則關于出處、進退、辭受、取予為立身志節所關,更要正,故“貞吉”。
“自求口實”是自謀口糧,就是出仕得職,食人俸祿,受人重用。
【原文】 《彖》曰:“頤,貞吉”,養正①則吉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宋衷曰:“頤者,所由飲食自養也。
君子割不正不食,況非其食乎。
是故所養必得賢明,自求口實,必得體宜,是謂‘養正’也。
”]“觀頗”,觀其所養也。
“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②大矣哉。
【注釋】 ①養正:養育之事得其正道。
②時:及時,因時制宜。
【譯文】 《彖傳》說:“頤卦象征着頤養,堅守正道可獲吉祥”,說明用正道頤養自身故而獲得吉祥。
“觀察萬物養育的現象”,是說觀察它們如何養活自己。
“自己謀求果腹之物”,這是觀察他們自己養活自己。
天地養育着萬物,而聖人以德養育着賢能之士和天下百姓,可見因時制宜進行養育的道理太重要了。
【解說】 “觀頤”是觀養人之道,是觀其所養之人是否正,觀其所養之道是否正。
“養賢”就是禮賢下士。
古時大貴族有養士之風。
“觀其自養也”,上靜不動,下才能任意滋生。
天地間生養萬物絕不幹預萬物之生長,萬物則各自蓬勃,聖人養萬民亦複如此。
所以頤卦強調貞、慎、節。
這正是頤的宏大的時義。
頤卦圖 頤卦下震上艮。
頤有兩層意思:一為面頰;二為養。
本卦的卦辭、爻辭中,提出了隻有墾荒開田,精耕細作,才是解決糧食問題(頤養)的正道。
而為了糧食不足而去征伐别人的人,這違背了頤養的正道。
【原文】 《象》曰:山下有雷①,頤。
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注釋】 ①山下有雷:頤卦,上艮為山同,下震為雷,因而說“山下有雷”。
【譯文】 《象傳》說:山下響動着春雷,象征着頤養萬物。
君子效法這種精神,言語謹慎而修養德性,節制飲食以養德養生。
【解說】 頤上艮下震,取象為山下有雷,稱為山雷頤。
上卦艮為止為節,為慎,頤本言語飲食之口象,故曰“慎言語,節飲食”。
山靜雷動,靜動得宜,頤養天年要知節止,故宜觀不宜動。
【原文】 初九,舍①爾②靈龜③,觀我朵頤④,[周振甫《周易譯注》:“朵頤,吃東西時面頰鼓起來像花朵,指食物。
”]兇。
《象》曰:“觀我朵頤”,[李鼎祚《周易集解》:“朵頤垂下,動之貌也。
”]亦不足貴也。
【注釋】 ①舍:丢棄。
②爾:你。
③靈龜:古人用龜甲占蔔,認為龜能預知吉兇,因而稱“靈龜”。
④朵頤:本是鼓動下巴,引申為咀嚼大塊肉的意思。
【譯文】 初九,舍棄你的靈龜,來觀看我垂腮進食,有兇險。
《象傳》說:“觀看我垂腮進食”,說明這樣觀而不為的行為不值得尊重。
【解說】 舍,棄也。
爾指初九,就是占問者自己。
我是筮者,在此泛指他人、别人。
朵,動也。
此口頰上下張合之狀。
傳說靈龜之生存,不食谷而食氣,此是說舍去自己的謀生之道而羨慕别人口中的咀食,初九舍其自有之靈
【題解】 民以食為天。
在《易經》裡,以嘴動口咬,咀嚼食物為意象的卦名,就有“需”、“噬嗑”和“頤”三卦。
“噬嗑”作為口中有物之象,其咬硬物的喻指是嚴審重案。
而震下艮上的“頤”,與乾下坎上的“需”,則與飲食有更密切的關系,即都是根據飲食之道,由淺入深地說明如何食與養的哲學道理。
“頤”的本義是下巴,也可指腮幫或臉頰。
成語“頤指氣使”,就是指有權勢者不說話,僅以下巴或臉色來示意的傲慢之态。
而“頤”既是指臉頰或下巴,其動态就和兼指須眉毛發的“需”,有了可比之處,二者的動作,均與臉動有關,有張口吞食之意。
但頤還有從臉色、形貌、飲食引申出去的另一個含義,就是保養,并且還可兼指精神方面的保養修煉,如所謂的頤神養志、怡情養性、頤養天年等等。
這是《易經》強調互養的頤德與強調等待的需德,在修養食德的共性基礎上,又有所不同的地方。
從卦辭、《彖傳》和《象傳》旨意看,頤卦的主旨,在于從動物取食和人類自我保養的行為中,找尋到修養頤德的正确途徑,這确是很有意思的。
【原文】 頤①,[《爾雅·釋诂》:“頤,養也。
”]貞吉。
觀頤,自求口實②。
【注釋】 ①頤:卦名。
本義指下巴,引申為頤養,保養等義。
②口實:口中所含的東西,口糧。
【譯文】 頤卦象征着頤養,堅守正道可獲吉祥。
觀察萬物養育的現象,可知以自己努力謀取養口果腹的道理。
【解說】 頤卦上艮下震,上與初為陽爻,像口之兩唇,中皆陰爻,像齒。
上艮為止是上颚,下震為動就是下颚。
此卦以口取象,有飲食、有養之象,是吃飯糊口之意。
養之義有養身、養德、養民、求養。
養身、養德、養民皆要正。
求養就是被人家所養,則關于出處、進退、辭受、取予為立身志節所關,更要正,故“貞吉”。
“自求口實”是自謀口糧,就是出仕得職,食人俸祿,受人重用。
【原文】 《彖》曰:“頤,貞吉”,養正①則吉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宋衷曰:“頤者,所由飲食自養也。
君子割不正不食,況非其食乎。
是故所養必得賢明,自求口實,必得體宜,是謂‘養正’也。
”]“觀頗”,觀其所養也。
“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②大矣哉。
【注釋】 ①養正:養育之事得其正道。
②時:及時,因時制宜。
【譯文】 《彖傳》說:“頤卦象征着頤養,堅守正道可獲吉祥”,說明用正道頤養自身故而獲得吉祥。
“觀察萬物養育的現象”,是說觀察它們如何養活自己。
“自己謀求果腹之物”,這是觀察他們自己養活自己。
天地養育着萬物,而聖人以德養育着賢能之士和天下百姓,可見因時制宜進行養育的道理太重要了。
【解說】 “觀頤”是觀養人之道,是觀其所養之人是否正,觀其所養之道是否正。
“養賢”就是禮賢下士。
古時大貴族有養士之風。
“觀其自養也”,上靜不動,下才能任意滋生。
天地間生養萬物絕不幹預萬物之生長,萬物則各自蓬勃,聖人養萬民亦複如此。
所以頤卦強調貞、慎、節。
這正是頤的宏大的時義。
頤卦圖 頤卦下震上艮。
頤有兩層意思:一為面頰;二為養。
本卦的卦辭、爻辭中,提出了隻有墾荒開田,精耕細作,才是解決糧食問題(頤養)的正道。
而為了糧食不足而去征伐别人的人,這違背了頤養的正道。
【原文】 《象》曰:山下有雷①,頤。
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注釋】 ①山下有雷:頤卦,上艮為山同,下震為雷,因而說“山下有雷”。
【譯文】 《象傳》說:山下響動着春雷,象征着頤養萬物。
君子效法這種精神,言語謹慎而修養德性,節制飲食以養德養生。
【解說】 頤上艮下震,取象為山下有雷,稱為山雷頤。
上卦艮為止為節,為慎,頤本言語飲食之口象,故曰“慎言語,節飲食”。
山靜雷動,靜動得宜,頤養天年要知節止,故宜觀不宜動。
【原文】 初九,舍①爾②靈龜③,觀我朵頤④,[周振甫《周易譯注》:“朵頤,吃東西時面頰鼓起來像花朵,指食物。
”]兇。
《象》曰:“觀我朵頤”,[李鼎祚《周易集解》:“朵頤垂下,動之貌也。
”]亦不足貴也。
【注釋】 ①舍:丢棄。
②爾:你。
③靈龜:古人用龜甲占蔔,認為龜能預知吉兇,因而稱“靈龜”。
④朵頤:本是鼓動下巴,引申為咀嚼大塊肉的意思。
【譯文】 初九,舍棄你的靈龜,來觀看我垂腮進食,有兇險。
《象傳》說:“觀看我垂腮進食”,說明這樣觀而不為的行為不值得尊重。
【解說】 舍,棄也。
爾指初九,就是占問者自己。
我是筮者,在此泛指他人、别人。
朵,動也。
此口頰上下張合之狀。
傳說靈龜之生存,不食谷而食氣,此是說舍去自己的謀生之道而羨慕别人口中的咀食,初九舍其自有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