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妄卦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象》曰:天下雷行①物與,[周振甫《周易譯注》:“物與,萬物參與,即指萬物生長。
”]無妄。
先王以茂②對③時育萬物。
【注釋】 ①天下雷行:無妄卦,上乾為天,下震為雷,因而說“天下雷行”。
②茂:勉,努力。
③對:配。
【譯文】 《象傳》說:天的下面雷在動,萬物皆不妄自行動。
先代君王以此種精神,勤勉配合四季時序,使百姓萬物生育茂盛。
【解說】 無妄卦上乾為天,下震為雷,稱為天雷無妄。
天下有雷,是天在發布命令,是生機勃發之象,所以先王以培育繁茂萬物,誠心靜候,來配合天命。
天命有至上權威,“物與無妄”就是萬物都不要自作主張妄動。
古人行政施命不違天時,謹守天道。
【原文】 初九,無妄①,往②吉。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注釋】 ①無妄:沒有任何虛妄。
②往:前行。
【譯文】 初九,不妄為,往前進發就會吉祥。
《象傳》說:不妄為而往前進發,說明遂行了志向。
【解說】 初九為無妄之初,要向前發展。
又初九居震為動,順時而動,動而得宜,故“吉”。
“得志”,謂初九剛自外來而主于内。
初九往遇六二、六三,陽遇陰也。
陽遇陰則通,故“往吉”。
此爻變則為否。
否之不吉變而為吉。
初九之動很單純沒有虛妄,是剛健本性的萌動。
所以吉利。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君的兒子。
他們得知周武王率領大軍準備,前往朝歌讨伐商纣王,非常想不通,于是立刻風風火火趕過去,攔住武王的馬頭勸阻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殺君,可謂忠乎?”意思是你的父親(即周文王)剛死還沒有安葬,你就動武,怎麼稱得上“孝”?你作為臣子,竟要去讨伐君主,怎麼稱得上“忠”?武王的衛兵一聽這話,就要對他倆動武,恰巧被姜太公發現,姜太公說了聲“此義人也”,迅速扶他們離開。
再說周武王,他雖然聽到了伯夷、叔齊的責難,但并未被其言所惑,毅然率軍橫渡黃河,揮師北上,經過牧野之戰,終于完成了伐纣之戰,建立起周王朝的統治。
伯夷、叔齊說的雖然有理,但武王此舉也并非“妄為”,伐纣乃勢所必然、人心所向,不是一兩個人所能阻擋的。
【原文】 六二,不耕獲,不菑①畬②,[《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菑,三歲曰畬。
”]則利有攸往③。
《象》曰:“不耕獲”,未富也。
【注釋】 ①菑:開荒。
②畬:整治熟地。
③有攸往:有所往,有所行動。
【譯文】 六二,不事耕耘,不圖收獲,不務開墾,不望熟田,聽其自然,有所行動可得利益。
《象傳》說:“不事耕耘,不圖收獲”,說明不想着謀求富貴。
【解說】 獲,收割。
“菑”為隻殺除雜草但尚未耕種的田,即開荒的田。
“畬”是已墾種三年的熟田。
六二陰之居陰,安分守己,不耕不獲,不“菑”不畬,不富而安,這樣的君子行為不失其正,從沒有非分之想。
他就是收獲不是自己耕作的作物,開墾不是自己侍弄的良田,也是應當的,取之有道,非妄想不勞而獲者可比。
【原文】 六三,無妄之災①,或②系之牛,行人③之得,邑人④之災。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注釋】 ①無妄之災:指無妄行而有的災禍,是意外之災。
②或:有人。
③行人:過路人。
④邑人:指附近居住的鄰人。
【譯文】 六三,意想不到的災禍,如有人拴
”]無妄。
先王以茂②對③時育萬物。
【注釋】 ①天下雷行:無妄卦,上乾為天,下震為雷,因而說“天下雷行”。
②茂:勉,努力。
③對:配。
【譯文】 《象傳》說:天的下面雷在動,萬物皆不妄自行動。
先代君王以此種精神,勤勉配合四季時序,使百姓萬物生育茂盛。
【解說】 無妄卦上乾為天,下震為雷,稱為天雷無妄。
天下有雷,是天在發布命令,是生機勃發之象,所以先王以培育繁茂萬物,誠心靜候,來配合天命。
天命有至上權威,“物與無妄”就是萬物都不要自作主張妄動。
古人行政施命不違天時,謹守天道。
【原文】 初九,無妄①,往②吉。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注釋】 ①無妄:沒有任何虛妄。
②往:前行。
【譯文】 初九,不妄為,往前進發就會吉祥。
《象傳》說:不妄為而往前進發,說明遂行了志向。
【解說】 初九為無妄之初,要向前發展。
又初九居震為動,順時而動,動而得宜,故“吉”。
“得志”,謂初九剛自外來而主于内。
初九往遇六二、六三,陽遇陰也。
陽遇陰則通,故“往吉”。
此爻變則為否。
否之不吉變而為吉。
初九之動很單純沒有虛妄,是剛健本性的萌動。
所以吉利。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君的兒子。
他們得知周武王率領大軍準備,前往朝歌讨伐商纣王,非常想不通,于是立刻風風火火趕過去,攔住武王的馬頭勸阻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殺君,可謂忠乎?”意思是你的父親(即周文王)剛死還沒有安葬,你就動武,怎麼稱得上“孝”?你作為臣子,竟要去讨伐君主,怎麼稱得上“忠”?武王的衛兵一聽這話,就要對他倆動武,恰巧被姜太公發現,姜太公說了聲“此義人也”,迅速扶他們離開。
再說周武王,他雖然聽到了伯夷、叔齊的責難,但并未被其言所惑,毅然率軍橫渡黃河,揮師北上,經過牧野之戰,終于完成了伐纣之戰,建立起周王朝的統治。
伯夷、叔齊說的雖然有理,但武王此舉也并非“妄為”,伐纣乃勢所必然、人心所向,不是一兩個人所能阻擋的。
【原文】 六二,不耕獲,不菑①畬②,[《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菑,三歲曰畬。
”]則利有攸往③。
《象》曰:“不耕獲”,未富也。
【注釋】 ①菑:開荒。
②畬:整治熟地。
③有攸往:有所往,有所行動。
【譯文】 六二,不事耕耘,不圖收獲,不務開墾,不望熟田,聽其自然,有所行動可得利益。
《象傳》說:“不事耕耘,不圖收獲”,說明不想着謀求富貴。
【解說】 獲,收割。
“菑”為隻殺除雜草但尚未耕種的田,即開荒的田。
“畬”是已墾種三年的熟田。
六二陰之居陰,安分守己,不耕不獲,不“菑”不畬,不富而安,這樣的君子行為不失其正,從沒有非分之想。
他就是收獲不是自己耕作的作物,開墾不是自己侍弄的良田,也是應當的,取之有道,非妄想不勞而獲者可比。
【原文】 六三,無妄之災①,或②系之牛,行人③之得,邑人④之災。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注釋】 ①無妄之災:指無妄行而有的災禍,是意外之災。
②或:有人。
③行人:過路人。
④邑人:指附近居住的鄰人。
【譯文】 六三,意想不到的災禍,如有人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