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卦第二十四

關燈
,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之處,到了五十歲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過錯。

    此所謂“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原文】 六四,中行①獨複。

    [徐子宏《周易全譯》:“中行,中途,半路。

    ”] 《象》曰:“中行獨複”,以從道②也。

     【注釋】 ①中行:中道,中途。

     ②道:道義。

     【譯文】 六四,與多人一同出行中途獨自返歸。

     《象傳》說:“與多人一同出行中途獨自返歸”,說明遵從正道。

     【解說】 六四居衆陰爻之中,獨與初應,故曰“中行獨複”。

    特立獨行,孑然一身。

    六四在衆陰之中尚能知複,可見六四主觀上是好的,但從客觀上來看所應的初爻陽弱給予的支援不夠,無法成大器,故不言吉兇悔吝。

     此爻不肯苟合衆陰,為道是從,身雖孤獨,道卻不孤。

    在坤中不從坤而從陽,是“出淤泥而不染”,是随俗而不附和,居亂而不為所污。

    從道遠應,德不孤,必有芳鄰襄助。

     陶淵明即是這樣的人。

    他年輕時曾胸懷“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于是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曆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官職,每次任期時間都很短。

    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黑暗與污濁,于是四十一歲時還家歸隐,過起了閑适自由的田園生活。

    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道,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

    他的詩中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這種境界,使他的詩流傳後世,經久不衰。

     【原文】 六五,敦複,[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敦複者,受人之督責促迫而返。

    ”]無悔。

     《象》曰:“敦複,無悔”,中①以自考②也。

     【注釋】 ①中:正。

     ②自考:自我成就。

     【譯文】 六五,敦厚笃誠地複歸,沒有悔恨。

     《象傳》說:“敦厚笃誠地複歸,沒有悔恨”,說明以居中持正來反身自察。

     【解說】 敦是質樸敦厚貌,是積厚之象。

    六五敦複是曆盡滄桑,大徹大悟,是扪心自問(中以自考也),是無怨無悔,是返歸本性。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就“大徹大悟”地表達了“覺今是而昨非”的人生感悟。

    是陶淵明的代表作。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極為混亂、社會大動蕩的時期,在傳統道德理想消失殆盡之際,他厭棄仕途,主動隐遁山林,在大自然中尋找精神的慰藉。

    《歸去來兮辭》叙述了他辭官歸隐後的生活情趣和内心的真實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營造出一種甯靜恬淡、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文章也因為作者灑脫的精神境界而顯得靈動自然,令人回味無窮。

     歐陽修甚至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

    ” 【原文】 上六,迷①複,兇,有災眚②。

    用行師③,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④征。

     《象》曰:迷複之兇,反⑤君道也。

     【注釋】 ①迷:迷失道路。

     ②眚:過錯,禍殃。

     ③行師:出兵作戰。

     ④克:能。

     ⑤反:違反。

     【譯文】 上六,迷途不返,有兇險,有災禍。

    如行兵作戰,最終将有大敗,危及國君,以至十年之久不能出兵征戰。

     《象傳》說:迷途不返有兇險,這是說違背了君王之道。

     【解說】 “迷複”是迷失道路而不知返,一意孤行。

    上坤為荒,為亂,故為“災眚”。

    災是外來之禍,是天災。

    眚是内生之禍,是自作孽。

    “災眚”是内憂外患皆至,動辄得咎。

    坤為衆,故為師。

    坤為至陰為死喪,又複本是休息之卦,故行師“終有大敗”。

    坤為國,震為諸侯為王,故曰“國君”。

    “不克征”者,是說不能戰勝,不能興起。

    他爻皆可承陽,獨上六無路不能,“反君道”,即上六不承陽,強與陽争則是叛君命,而殃及國君,故曰“以其國君兇”。

    十是終數,是說隻要迷的狀況不改變,災眚也不會改變。

    殘暴成性的晉靈公,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假使他聽了趙盾等人的勸告,迷途知返,就會大吉大利。

    可他非但不聽,還要暗殺趙盾,最終被殺,連性命都丢了,比“十年不克征”的災難還要重。

     上六鬼迷心竅,妄為行師,必嘗敗績,想要回頭迷失已遠再也回不去,雖十年也無法攻克。

    老子曾說:“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系辭》說:“複,德之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