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卦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威後非常懂得凡事要抓住主要問題、根本問題加以研究和解決的道理。
這在哲學上就反映為抓主要矛盾。
【原文】 六四,贲如皤①如,白馬翰如。
[周振甫《周易譯注》:“皤如,狀潔白的樣子。
翰如,像飛的樣子。
”]匪②寇婚媾③。
《象》曰:六四,當位④疑也。
“匪寇婚媾”,終無尤⑤也。
【注釋】 ①皤:白色。
②匪:通“非”。
③婚媾:即婚姻,這裡指古代長期搶婚的習俗或儀式。
④當位:這是以六四的爻位爻象為說的。
六四是以陰爻處于陰位,所以說是“當位”。
⑤尤:怨恨。
【譯文】 六四,淡淡的裝飾,一身素白,胯下的白馬亦是純白無瑕。
不是來搶掠,而是前往聘求婚配佳偶。
《象傳》說:六四雖為合情理之事,卻不免有所疑懼。
“不是來搶掠,而是前往聘求婚配佳偶”,說明最終不會有幽怨。
【解說】 皤通“蕃”,美盛貌。
皤,是斑白的頭發。
白馬是素馬,翰即是白,商朝人崇尚白色。
贲如,皤如是裝飾美盛,“白馬翰如”是鮮衣素馬狀。
易經中所有的“匪寇婚媾”都是先疑後和,轉折之義。
贲六四與初九相應,二三四爻互為坎,坎為盜,此爻為古代搶婚之俗。
本爻贲終返于素。
離為修飾,六四在艮體,艮為反,修飾已過該返璞歸真了。
《老子》一書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意思是說:缤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亂;紛繁的音樂,使人聽覺遲鈍;豐美的飲食,使人味覺不靈敏;縱情圍獵,使人内心瘋狂;稀罕的器物,使人德操變壞。
因此,有“道”的聖人隻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東西。
【原文】 六五,贲①于丘園②,束帛③戋戋④,吝⑤。
終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注釋】 ①贲:裝飾。
②丘園:地名。
也可能是山丘地區的林園。
③束帛:五匹一束的絲織品。
④戋戋:是表示輕少的形容詞。
⑤吝:吝啬。
【譯文】 六五,裝點山丘園圃,持一束微薄的絲帛,雖顯吝啬,最終可獲吉祥。
《象傳》說:六五的吉祥,說明将有喜慶。
【解說】 丘是山丘,古人築屋于高地。
園是屋外的園圃。
丘園比喻隐士所在。
束帛是古代問聘的禮物,戋戋,少狀,即聘禮太少。
吝,六五以柔居剛位,而且沒有正應,故困難。
贲封本有好大喜功之象,聘禮多寡問題至今仍存在。
艮為面,是好面子,講排場。
但居中位多有功,故“終吉”。
朝廷禮賢下士,這是社會文明的一種表現。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又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辦學,提倡“有教無類”,其入學條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唐代學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禮,禮物的輕重,随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别。
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
束脩的緻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束脩即肉幹,且數量不多,由此可以反映出春秋時期教育的質樸。
【原文】 上九,白贲,無咎。
《象》曰:“白贲,無咎”,上①得志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幹寶曰:“白,素也。
延山林之人,采素士之言,以飾其政,故‘上得志’也。
”] 【注釋】 ①上:指上九,乃全卦之最上位,比喻人間居于上位者。
【譯文】 上九,素白樸質的裝飾,沒有災禍。
《象傳》說:“素白樸質的裝飾,沒有災禍”,說明居于上位者的志向已經實現,故而崇尚質樸了。
【解說】 白贲,就是白璧,石美而無飾。
這達到了贲本無色的本質。
上九居贲最上,至飾等于無飾,上九下乘重陰,陽得陰而通故“得志”。
鉛華洗盡,返璞歸真,回歸原始。
孔子曾經自筮其卦得贲,愀然有不平之色。
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贲,非正色之卦也。
夫質也黑白宜正焉。
今得贲,非吾之兆也。
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也。
” 文采絢爛、鮮衣素馬都是假象,都是身外之物,所以老子說“五色使人目盲”。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一切文飾不能逾越本質。
《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何晏,是東漢大臣何進的孫子,随母親為曹操收養,自幼便以才秀知名,是三國時著名的玄學家。
何晏長得一表人才。
魏明帝懷疑他臉上是因為擦了粉所以臉白,于是大熱天請他吃湯餅(類似于今天的面條)。
何晏吃得大汗淋漓,就用紅色的衣袖擦汗。
結果,臉上白裡透紅,更顯得容光煥發。
這時魏明帝才明白,何晏面白,是出自其本色。
這在哲學上就反映為抓主要矛盾。
【原文】 六四,贲如皤①如,白馬翰如。
[周振甫《周易譯注》:“皤如,狀潔白的樣子。
翰如,像飛的樣子。
”]匪②寇婚媾③。
《象》曰:六四,當位④疑也。
“匪寇婚媾”,終無尤⑤也。
【注釋】 ①皤:白色。
②匪:通“非”。
③婚媾:即婚姻,這裡指古代長期搶婚的習俗或儀式。
④當位:這是以六四的爻位爻象為說的。
六四是以陰爻處于陰位,所以說是“當位”。
⑤尤:怨恨。
【譯文】 六四,淡淡的裝飾,一身素白,胯下的白馬亦是純白無瑕。
不是來搶掠,而是前往聘求婚配佳偶。
《象傳》說:六四雖為合情理之事,卻不免有所疑懼。
“不是來搶掠,而是前往聘求婚配佳偶”,說明最終不會有幽怨。
【解說】 皤通“蕃”,美盛貌。
皤,是斑白的頭發。
白馬是素馬,翰即是白,商朝人崇尚白色。
贲如,皤如是裝飾美盛,“白馬翰如”是鮮衣素馬狀。
易經中所有的“匪寇婚媾”都是先疑後和,轉折之義。
贲六四與初九相應,二三四爻互為坎,坎為盜,此爻為古代搶婚之俗。
本爻贲終返于素。
離為修飾,六四在艮體,艮為反,修飾已過該返璞歸真了。
《老子》一書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意思是說:缤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亂;紛繁的音樂,使人聽覺遲鈍;豐美的飲食,使人味覺不靈敏;縱情圍獵,使人内心瘋狂;稀罕的器物,使人德操變壞。
因此,有“道”的聖人隻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東西。
【原文】 六五,贲①于丘園②,束帛③戋戋④,吝⑤。
終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注釋】 ①贲:裝飾。
②丘園:地名。
也可能是山丘地區的林園。
③束帛:五匹一束的絲織品。
④戋戋:是表示輕少的形容詞。
⑤吝:吝啬。
【譯文】 六五,裝點山丘園圃,持一束微薄的絲帛,雖顯吝啬,最終可獲吉祥。
《象傳》說:六五的吉祥,說明将有喜慶。
【解說】 丘是山丘,古人築屋于高地。
園是屋外的園圃。
丘園比喻隐士所在。
束帛是古代問聘的禮物,戋戋,少狀,即聘禮太少。
吝,六五以柔居剛位,而且沒有正應,故困難。
贲封本有好大喜功之象,聘禮多寡問題至今仍存在。
艮為面,是好面子,講排場。
但居中位多有功,故“終吉”。
朝廷禮賢下士,這是社會文明的一種表現。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又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辦學,提倡“有教無類”,其入學條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唐代學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禮,禮物的輕重,随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别。
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
束脩的緻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束脩即肉幹,且數量不多,由此可以反映出春秋時期教育的質樸。
【原文】 上九,白贲,無咎。
《象》曰:“白贲,無咎”,上①得志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幹寶曰:“白,素也。
延山林之人,采素士之言,以飾其政,故‘上得志’也。
”] 【注釋】 ①上:指上九,乃全卦之最上位,比喻人間居于上位者。
【譯文】 上九,素白樸質的裝飾,沒有災禍。
《象傳》說:“素白樸質的裝飾,沒有災禍”,說明居于上位者的志向已經實現,故而崇尚質樸了。
【解說】 白贲,就是白璧,石美而無飾。
這達到了贲本無色的本質。
上九居贲最上,至飾等于無飾,上九下乘重陰,陽得陰而通故“得志”。
鉛華洗盡,返璞歸真,回歸原始。
孔子曾經自筮其卦得贲,愀然有不平之色。
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贲,非正色之卦也。
夫質也黑白宜正焉。
今得贲,非吾之兆也。
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也。
” 文采絢爛、鮮衣素馬都是假象,都是身外之物,所以老子說“五色使人目盲”。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一切文飾不能逾越本質。
《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何晏,是東漢大臣何進的孫子,随母親為曹操收養,自幼便以才秀知名,是三國時著名的玄學家。
何晏長得一表人才。
魏明帝懷疑他臉上是因為擦了粉所以臉白,于是大熱天請他吃湯餅(類似于今天的面條)。
何晏吃得大汗淋漓,就用紅色的衣袖擦汗。
結果,臉上白裡透紅,更顯得容光煥發。
這時魏明帝才明白,何晏面白,是出自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