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卦第二十二

關燈
有火的象,稱為山火贲。

    處贲卦時要重實際,事雖小而必為。

    行獄施刑要講真實之情,是本質的部分。

    而贲卦所言為文飾,是舞文弄墨的,不合刑獄之道,所以“無敢折獄”。

     【原文】 初九,贲①其趾②,[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贲其趾者,謂文其足也。

    ”]舍③車而徒④。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觐曰:“徒,塵賤之事也。

    ”] 《象》曰:“舍車而徒”,義⑤弗乘也。

     【注釋】 ①贲:裝飾。

     ②趾:腳。

    用花紋去裝飾腳,就是穿上了漂亮的花鞋。

     ③舍:棄。

     ④徒:意即徒步,步行。

     ⑤義:通“宜”,适宜。

     【譯文】 初九,裝飾自己的腳趾,甘願舍棄輿車徒步行走。

     《象傳》說:“甘願舍棄輿車徒步行走”,說明為了适宜顯示文飾不應該乘坐輿車。

     【解說】 初爻多言“趾”。

    “贲其趾”是剛剛開始裝飾,程度輕,即或樸實之意。

    “舍車而徒”,是安步當車,初九正當勿用之時,安于徒步。

    是一步一腳印,是實實在在。

    “義弗乘”,言志行高潔,不肯苟乘。

    在浮華繁飾之時,初九僅守本分,不急功近利。

     【原文】 六二,贲其須①。

    [《說文》:“須,面毛也。

    ”] 《象》曰:“贲其須”,與②上③興④也。

     【注釋】 ①須:胡須。

    贲其須就是裝飾胡須,應當是通過修飾而使自己顯得年輕。

     ②與:幫助。

     ③上:上司。

     ④興:即興起,興旺。

     【譯文】 六二,修飾自己的胡須。

     《象傳》說:“修飾自己的胡須”,說明效力于上司與之一同興起。

     【解說】 須,就是胡須。

    初爻是少年。

    二爻是壯年,美髯是強壯氣勝剛猛之象,六二陰爻女子怎會有須?“贲其須”就是以須來裝飾,有裝扮、易容、戴面具之意。

    “上興”也是指嘴唇上修飾好。

    與“上興”者,即喜上興也,有巴結之意,依附他人,尋求靠山。

    二爻贲須是真的贲,因為須可有可無,重視須的修飾,是不急之務。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曾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故事是這樣的: 孔子一生收了三千多個學生,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學生,很會說話,于是孔子覺得他什麼都好。

    可有一天,宰予對孔子說:“父母去世了,三年的守孝時間實在太長了。

    這三年不學習,學到的東西就會忘記。

    ” 孔子十分生氣地說道:“你實在太不孝順了。

    你三歲時還離不開父母的懷抱,難道為父母守孝三年就算太長了嗎?”孔子這才發現自己看錯了宰予。

     孔子還有一個學生叫澹台滅明,字子羽,相貌很醜,孔子很不喜歡他。

    并且認為澹台滅明的品德很差。

    可是事實上,澹台滅明去南方講學時,當地人對他的評價非常高。

    孔子知道此事後感歎道:“我隻憑說話判斷人,在宰予身上我發現自己做錯了;以貌取人,在澹台滅明身上我又錯了。

    ”所以後世就有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

     【原文】 九三,贲如濡①如,[周振甫《周易譯注》:“贲如濡如,指年老、年輕的人裝飾得有文采,态度柔和。

    ”]永②貞吉。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③之陵④也。

     【注釋】 ①濡:潤澤,柔潤。

     ②永:長久。

     ③莫:不能。

     ④陵:通“淩”,侵犯。

     【譯文】 九三,裝飾得光澤柔潤,永久堅守正道可獲吉祥。

     《象傳》說:永久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是說能經久不被人侵犯。

     【解說】 濡,是潤澤、光亮。

    九三的文飾更甚六二,六二修須以是不急之務,九三更重視修飾,将須修得光亮潤澤,但又擔心太過于修飾,故曰“贲如,濡如”。

    永貞吉,是要永貞才吉,要固守,不可以超過限度,才能吉。

    陵,淩駕。

    “終莫之陵”,是不能登峰造極,終不可使文飾超過本質。

    九三上臨艮,艮為山為止。

     文飾太過,本質被削弱,社會浮華也要出問題。

    《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有一年,齊王派使者攜帶國書去趙國拜訪趙威後,趙威後接過國書,還沒打開看就問:“你們齊國今年沒有受到什麼災害吧?齊國百姓沒有遭受不幸吧?齊王沒有得什麼疾病吧?”齊國的使者聽了很不愉快,說:“我奉齊王之命出使趙國,現在您不先問候我們國王,而先問齊國的收成與百姓,難道可以把身份低賤的臣民放在前面,而把高貴的君主置于後面嗎?”趙威後解釋道:“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好的收成,怎麼能保得住百姓?要是百姓流離失所,國君還能保住他的地位嗎?我們可不能舍本求末,抛棄了最根本的問題而追求枝節的問題呀!”齊國使節聽後心悅誠服。

     可見,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