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卦第十五

關燈
所以稱作勞謙君子。

    九三德謙又是唯一剛爻,備受各柔爻矚目和敬佩(萬民服也)。

    九三内剛外柔,是真正君子。

     【原文】 六四,無不利,撝①謙。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撝,猶舉也。

    ”]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②則也。

     【注釋】 ①撝:揮舉。

     ②違:背離。

     【譯文】 六四,發揮謙遜的美德無論如何不會有不利。

     《象傳》說:“發揮謙遜的美德無論如何不會有不利”,說明這樣做沒有違背原則。

     【解說】 六四處在互震(九三、六四、六五爻組成)裡,震為動為旗鼓,撝如揮。

    撝謙,發揮謙卑精神,不違背謙的法則(不違則也),所以無不利。

     六二、六四都受到九三謙恭的人格魅力感染,也變得謙遜美好起來。

     曆史上,無論君王還是布衣,隻要為人謙遜,大都會有好結果。

    劉備、周文王、蔺相如等人的成就與他們謙遜的品格有很大關系;而纣王、項羽等人則剛愎自用,失去賢才輔佐,隻能落得個可悲的結局。

     【原文】 六五,不富以①其鄰。

    [王弼注:“居于尊位,用謙與順,故能不富而用其鄰也。

    ”]利用侵伐②,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③也。

     【注釋】 ①以:因為。

     ②侵伐:指向外攻伐。

     ③不服:指不服禮制。

     【譯文】 六五,不富有,是因為鄰國緣故,利于出兵征伐,無所不利。

     《象傳》說:“利于出兵征伐”,是因為征伐那些不遵從禮制者。

     【解說】 六五在上卦坤中,坤三爻皆陰,陰為虛,虛就不富,“不富以其鄰”說的是因為遭到了鄰居的盜竊而不富裕,有鄰如此,侵伐之,名正而言順。

    六五居尊位,有權勢,可以利用侵伐,這表明謙遜不是柔弱可欺,謙卑不是一味低調,各個事物謙的表現是不同的,比如“地道卑而上行”。

    那麼這個竊賊是誰呢?就是下爻中所講的“邑國”,即九二,九二居大夫位,大夫封地就是邑。

    九二“中心得也”,竊喜得到了九三的下濟。

    六五與六二又是陰性敵應關系,暗示六二不服六五。

    以六五之尊懲罰六二竊賊,當所向披靡,無不利。

     【原文】 上六,鳴謙①,利用行師②,征邑國③。

    [徐子宏《周易全譯》:“邑國,諸侯封國。

    ”]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曰:“陰陽相應,故‘鳴謙’也。

    雖應不承,故‘志未得’。

    ”]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王弼注:“故飲食必有訟,訟必有衆起,末有居衆人之所惡而為動者所害,處不競之地而為争者所奪,是以六爻雖有失位,無應乘剛,而皆無兇咎悔吝者,以謙為主也。

    ”] 【注釋】 ①鳴謙:同本卦六二爻,謙卦上六變而成艮卦,三至五互震為善鳴之馬,因而說“鳴謙”。

     ②行師:出動軍隊。

     ③邑國:指諸侯自己的封地,周代稱為采邑。

     【譯文】 上六,謙遜的名聲外揚,利于用兵征戰,讨伐領地中的叛亂。

     《象傳》說:“謙遜的名聲外揚”,表示仍然沒有實現志向。

    可以“用兵征戰”,是指隻“征讨領地中的叛亂”。

     【解說】 上六“鳴謙”是因為與九三正應而唱和,上六與九三本來在剝卦裡就是正應,不過兩個爻的位置剛好颠倒了一下。

    所以并不像六二有意外之喜,倒是有些怅然若失(志未得也),也許是感到了高處不勝寒。

    上九所在坤為衆為順從,又下臨互震,震為足為行,行而衆應從,象征上六利用行師率衆征伐九二邑國。

    上六以柔以謙行軍打仗,表現和維護了先禮後兵的謙之準則。

     六二鳴謙為吉,在六五、上六眼裡成了竊賊,這是不同的時位使然。

    如同人卦六二在彖辭裡被極為贊賞,但在六二這一細分的具體位置上,又顯得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