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注釋】 ①他日:後來有一天。

     ②念未得:沒有實現願望。

     ③追已往:懷念往事。

     ④睹:看見。

     ⑤系風擒影:即捕風捉影。

     ⑥浸漬:沉浸。

    麹糵(qūniè):酒精。

    糵,釀酒的曲。

     ⑦釀器:指酒桶。

     【譯文】 魯又有一天問我道:“魯曾經因為未實現的願望而感到憂傷,因為追念往事而感覺悲哀,于是我飲酒到沉醉,便心情愉快忘卻了所有的煩惱。

    現在已經戒不了酒了。

    ”無能子問:“你的憂傷、你的悲哀,是出自形骸?還是出自内心?”答:“出自内心。

    ”問:“内心的情感可以看見嗎?”答:“看不見。

    ”無能子說:“可見憂傷、悲哀是生成于看不見之處。

    既然不能看見憂傷、悲哀所生之處,那這樣的憂傷、悲哀又怎麼寄托呢?既然憂傷、悲哀無所寄托,那麼即使讓你實現了原先的心願,回複到過去往事之中,你又能将這些獲得的外物托付到哪裡?今天你追随外物而産生悲哀、憂傷,是在做捕風捉影的事情呀。

    你對于沒有來由的憂傷悲哀,試圖通過沉醉于酒的方式解脫,不能通過思考而明理,反倒沉浸在酒精的刺激之中,難道你是酒桶沒有腦子嗎?” 第七(阙) 紀見第八 【題解】 本章記載了作者經曆的三件事,筆調較為随意輕松,有感而發,但悟出的均是道家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的特點。

    第一件有關幻人之事,作者悟出的是無分神于身,才能實施卻火之術,若能實施“無心”,則“上德”的目标也能達到。

     第二件記與秦村景氏有關枭即貓頭鷹是否帶來兇兆的辯論,作者表達的是人與毛群羽族“俱生于天地無私之氣”、一律平等、不容傷害的觀點。

    這與他在本書首篇《聖過》中的人為動物中一分子、衆生平等的思想是一緻的,有着佛、道兩家思想影響的痕迹。

     第三件則是借樊姓狂人之口,揭露了禮制名教的不合理性,談到了其對人性的束縛。

    這在當時社會是一種很大膽的對社會主流意識的批判,直至今天仍值得我們去關注與思考。

     一 秦市幻人①,有能烈镬膏而溺其手足者②,烈镬不能壞,而幻人笑容焉。

    無能子召而問之。

    幻人曰:“受術于師,術能卻火之熱。

    然而訣曰,視镬之烈,其心先忘其身。

    手足枯枿也③,既忘枯枿手足,然後術從之。

    悸則術敗。

    此吾所以得之。

    ”無能子顧謂其徒曰:“小子志之。

    無心于身,幻人可以寒烈镬,況上德乎?” 【注釋】 ①秦市:秦地集市。

    即今陝西一帶的集市。

    幻人:能玩幻術的人。

     ②烈镬膏:把大鍋裡的油燒得沸騰起來。

    镬,大鍋。

    膏,油。

    溺:沉,浸。

     ③枯枿(niè):枯樹枝。

     【譯文】 秦國地方的集市中有一種玩幻術的人,他們能在燒開的熱油鍋浸入自己的手腳,沸騰着的油不會燙壞他們的手腳,玩幻術的人也笑容不改。

    無能子找他來詢問原因。

    玩幻術的人說:“我這種幻術是從師傅那裡學來的,它能退卻烈油的炎熱。

    不過也要有口訣的配合。

    這個口訣中說道:看到滾燙油鍋,要先在心中忘掉自身,要把手腳認做為枯樹枝,甚至連枯樹枝般的手腳也忘掉,這樣才能實施幻術。

    如果心生驚怕幻術就會失敗。

    這是我所以成功的原因。

    ”無能子回頭對他的弟子說:“小夥子你要記住。

    忘掉了自身,實施幻術的人可以冷卻熱油鍋,況且是達到了高層次精神境界者呢?” 二 無能子寓于秦村景氏民舍①,一夕枭鳴其樹,景氏色憂,将彈之,無能子止之。

    景氏曰:“枭,兇鳥也。

    人家将兇則枭來鳴,殺之則庶幾無兇。

    ”無能子曰:“人之家因其鳴而兇,枭罪也。

    枭可兇人,殺之亦不能弭其已兇。

    将兇而鳴,非枭忠而先示于人耶?兇不自枭,殺之害忠也。

    矧自謂人者②,與夫毛群羽族③,俱生于天地無私之氣,橫目方足④,虛飛實走,有所異者,偶随氣之清濁厚薄,自然而形也,非宰于愛憎者也。

    誰令枭司其兇耶?谥枭之兇,誰所自耶?天地言之耶?枭自言之耶?天地不言,枭自不言,何為必其兇耶?谥枭之兇,不知所自,則羽儀五色,謂之鳳者未必祥,枭未必兇。

    ”景氏止,家亦不兇。

     【注釋】 ①秦村:村莊名。

    在山西、陝西等省均有設置。

     ②矧:況且。

     ③毛群:指有毛的獸類。

    羽族:指長有羽毛的禽類。

     ④橫目方足:指有着橫向視角與方形腳掌的人類。

     【譯文】 無能子住在秦村景姓的百姓家裡時,一天晚上貓頭鷹飛來到他家樹上鳴叫,景氏面露憂色,準備用彈弓去打它。

    無能子勸阻了他。

    景氏說:“貓頭鷹是兇鳥。

    據說這家人要出現災禍就有貓頭鷹來鳴叫,打死了它或許可以消災免禍。

    ”無能子說:“一個家庭因為貓頭鷹的鳴叫而獲災,那确實是貓頭鷹的罪過。

    不過即使是因為貓頭鷹來鳴叫帶來災害,殺了它也不能消除已形成的災難。

    如果它的鳴叫是發生災難的預報,那不是貓頭鷹出于忠心而先來向人預告嗎?災難不出自貓頭鷹,殺了它反倒是傷害了它的忠誠。

    況且自稱為人的,與有毛的獸類、長羽毛的鳥類,都賴天地無私的元氣而生成,有着橫向視角與方形腳掌的人類與飛在天空的鳥、奔走于大地的獸的不同之處,在于各自偶然地禀賦了元氣的清濁、厚薄的不同,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模樣,并非受制于氣的愛護或憎惡。

    有誰能指令貓頭鷹掌管報兇信呢?又是誰給了貓頭鷹兇鳥的稱号呢?是天地說的嗎?還是貓頭鷹自己說的呢?天地沒有說過,貓頭鷹自己也沒說過,為什麼就認定它是兇鳥呢?給貓頭鷹安上兇鳥稱号,又不知出處,那麼可以說有五色羽翼、被叫做鳳凰的未必象征吉祥,而貓頭鷹也未必就是兇鳥。

    ”景氏聽了我的話不再去傷害貓頭鷹,他的家庭以後也沒有發生什麼災禍。

     三 樊氏之族有美男子,年三十,或被發疾走①,或終日端居不言。

    言則以羊為馬,以山為水。

    凡名一物,多失其常名。

    其家及鄉人狂之,而不之錄焉②。

    無能子亦狂之。

     【注釋】 ①被發:披散着頭發。

    疾走:快步奔跑。

     ②錄:理睬。

     【譯文】 樊氏家族中有一位美男子,三十來歲年紀,他有時候披散着頭發奔跑,有時則整天端正地坐着不說話。

    開口說話時,常常把羊稱之為馬,把山稱之為水。

    凡是他稱呼一件事物,大多與平時大家說的名字不同。

    他的家人及鄉親都說他是瘋子,因此也不去理睬他。

    無能子也把他看做是瘋子。

     或一日遇于藂翳間①,就而歎曰:“壯男子也,貌複豐碩,惜哉病如是。

    ”狂者徐曰:“吾無病。

    ”無能子愕然曰:“冠帶不守,起居無常,失萬物之名,忘家鄉之禮,此狂也,何謂無病乎?”狂者曰:“被冠帶,節起居,愛家人,敬鄉裡,豈我自然哉?蓋昔有妄作者,文之以為禮,使人習之至于今。

    而薄醪固醇酎也②,知之而反之者,則反以為不知,又名之曰狂。

    且萬物之名,亦豈自然著哉?清而上者曰天,黃而下者曰地,燭晝者曰日,燭夜者曰月;以至風雲雨露,煙霧霜雪;以至山嶽江海,草木鳥獸;以至華夏夷狄③,帝王公侯;以至士農工商,皂隸臧獲④;以至是非善惡,邪正榮辱,皆妄作者強名之也。

    人久習之,不見其強名之初,故沿之而不敢移焉。

    昔妄作者或謂清上者曰地,黃下者曰天,燭晝者月,燭夜者日,今亦沿之矣。

    強名自人也,我亦人也,彼人何以強名,我人胡為不可哉?則冠帶起居,吾得以随意取舍;萬狀之物,吾得以随意自名。

    狂不狂吾且不自知,彼不知者狂之亦宜矣!” 【注釋】 ①藂翳(cóngyì)間:樹林深處。

    藂,草木叢生的樣子。

    翳,遮蔽。

     ②薄醪(lǎo):濁酒。

    醇酎(zhòu):經過多次釀造的醇酒。

     ③華夏:指居住于中原地區的漢族。

    夷狄:指居住于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④皂隸臧獲:均為奴隸的名稱。

    皂,衛士,無爵而有員額者。

    隸,因犯罪而服役者。

    臧,男奴隸。

    獲,女奴隸。

     【譯文】 有一天與他在樹林間偶遇,無能子對着他歎息道:“一個強壯的漢子,體貌又高大端正,可惜得了這樣的病!”瘋子緩緩地說:“我沒有病。

    ”無能子驚訝地說:“你衣冠不整,生活沒有規律,又不記得萬物的名稱,忘記了家鄉的禮節,這就是瘋了呀,怎麼會是沒有病呢?”瘋子說:“衣帽穿戴齊整,日常起居有規律,愛護家人,敬重鄉親,這難道是我自然本性中的東西嗎?不過是以前有胡亂作為的人,用禮儀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通過學習遵循到現在。

    薄酒和醇酒原本同屬于酒,知道這個道理而反對加以外在的區别的人,反倒被以為是不明事理,還被叫做是瘋子。

    再說世間萬物的名字,難道是天生帶來的嗎?把清虛居上者叫做天,色黃居下者叫做地,照亮白天的叫做日,夜裡發光的叫做月;還有風雲雨露,煙霧霜雪;還有山嶽江海,草木鳥獸;還有華夏夷狄,帝王公侯;還有士農工商,皂隸臧獲;以及是非善惡,邪正榮辱,都是胡亂作為之人強加冠名的呀。

    日子一長人們也就習慣了這樣的叫法,不了解當初強加冠名的情況,于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