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意為不使用暴力,隻是制定了衣服的式樣、相見的禮節,就把天下治理好了。

    後世作為“無為而治”的樣闆。

     ⑥朱:即丹朱。

    堯的兒子。

    均:即商均。

    舜的兒子。

    肖:相似。

     ⑦疣贅:皮膚上生的瘊子。

    比喻多餘無用的東西。

     ⑧祀:年。

     ⑨周公:姓姬名旦。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

    曾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又輔佐武王之子成王制定國家禮法制度。

    為周朝的穩定做出很大的貢獻。

     ⑩祀:祭祀。

     ?屠肆:屠宰場。

     ?搴旗:拔取敵人的旗子。

     【譯文】 無能子說:“‘無心’的狀态不是靠學習得來的,‘無心’也與做不做官無關。

    回答一個心中思慮過多又迷糊的問題,就像指點即将落井的盲人如何前行一樣的困難。

    心中清靜無為的人是能夠做到無所不為的,而有主觀想法的人則會有對所作所為的限制。

    所以保持着真實天性的人才能懂得恒常的大道,大公無私的人接近于清靜無為,是因為他原本沒有什麼欲望與私心。

    如果心中存有欲念,那麼無論做的是打魚、砍柴、農耕、放牧的行當也都是有欲求和私心的;心中沒有欲念的人,即使是坐上帝王的車馬、穿着公侯的衣服也是‘無心’之人。

    所以聖人在适合隐居的時候隐居,适合做官的時候做官。

    需要安心于獨善其身的時候,如許由、善卷這樣的人便不以做普通百姓為恥;時勢要求你兼濟天下,那麼堯、舜這樣的人就不拒絕去當天子。

    從‘無心’的角度講,他們是一樣符合标準的。

    堯、舜在位時,不因為天子的地位高貴而自以為高貴,所以不訴諸暴力、無所事事就治理了天下。

    等到察覺自己兒子丹朱、商均的無才無德,堯就把天下傳授給了舜,舜又把天下傳授給了禹。

    舍棄自己的兒子繼位好像去除皮膚上的瘊子一樣幹脆,放棄天下如同擦去鼻涕、吐出唾沫一樣的不足惜,所以千載萬年之後仍然被天下人所思念。

    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天下人都熟知他的美德。

    因為有周成王的存在,情勢不便于自己當天子,所以就不去坐天子之位。

    又因為周成王年幼,世勢要求他居于攝政大臣地位,因此不敢推辭此任。

    他保全了周王朝江山,拯救了周朝的百姓,建立了偉大的功績,德行由此而完滿。

    這些人都是‘無心’即沒有欲念在心的表現,他們因此而沒有舉止作為上的限制。

    你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不管是混迹市場以鬥雞走狗謀生,或者上戰場沖鋒殺人,都沒什麼問題,何況隻是出去做個官呢?” 答愚中子問第三 【題解】 “心友”就是忘形之交,即能夠心靈相通的朋友,與前文中“形骸之友”構成對立。

     關于本文中出現的經過追問“心在何”而獲得解痛的現象,學界中人衆說紛纭。

    有的以為愚中子患的是心理疾病,屬于精神上有難受感,而不是真的在軀體上有不舒服。

    所以被反問之後便悟出問題所在,非藥物能夠解決,所以就病好了。

    也有的從心本精神的承載體去考慮,認為因此隻能通過“無心”“無為”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借物質的藥物達到功效。

     本人聯想前人以為無能子“其書多竊莊列之旨,又雜以釋氏之說”(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道家類·無能子》)的評價,以為也可以解釋為,愚中子原先隻将“心”理解為肉團心,也就是我們的器官心髒。

    所以當此處有痛感時便想到要吃藥,而當無能子追問其疼痛部位時,才認識到思想上出現的問題,應當從人的認識層面去探求解決的方法,所以就不再找尋藥物治療方法。

    這是一種自心識層面理解“心”的角度,無能子覺得非常正确,且難能可貴,所以才有了“得天之真,而神光不昧者”的稱贊。

     無能子心友愚中子病心①,祈藥于無能子。

    無能子曰:“病何?”曰:“痛。

    ”曰:“痛在何?”曰:“在心。

    ”曰:“心在何?”愚中子告病已間矣②。

    無能子曰:“此人可謂得天之真,而神光不昧者也。

    ” 【注釋】 ①心友:知心朋友。

    與“形骸之友”相對應。

     ②間:痊愈。

     【譯文】 無能子的知心朋友愚中子得了心病,向無能子讨藥吃。

    無能子問:“你得的是什麼病啊?”答:“感到疼痛。

    ”問:“痛在哪裡啊?”答:“痛在心裡。

    ”問:“心在哪裡啊?”愚中子聽了便回答說病已經好了不疼了。

    無能子說:“這個人可以說是保持了天然真性,具有精神領悟境界的人呀。

    ” 魚說第四 【題解】 關于禹鑿龍門的史實,在《水經注》有記載:“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廣八十步,崖際镌迹,遺功尚存。

    ”據說由于地理條件的原因,每年春天有大批鲟魚洄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并且在臨産卵前兩三天内頻繁跳躍。

    其時這些魚的魚鳍充血發紅,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于是有“龍門赤河”的景象出現。

    相關的民間傳說也在此基礎上産生出來。

    現存史書中的相關記載可追溯到《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不過其作者陸佃已是北宋時人,故本文作者無能子生活于此前的唐末,較之《埤雅》記載的故事更為時先。

     與民間傳說版本不同的是,本章作者的關注重點不在鯉魚本身,而是對跳不過龍門的“河壖纖鱗”所思所想有更多的描述。

    文中對“随其形、足其分,各适矣”的狀況做出肯定,認為這是最為合理的生存方式。

    這種思想當然與莊子的“足性”觀念有關,但是若用郭象《莊子注》中的“性分”概念來說,可能更為清楚。

    郭象在《莊子·齊物論注》中謂:“苟各足于其性,則秋毫不獨小其小,而泰山不獨大其大矣。

    ”意思是每一種生命體都依其天賦的本性而活動,那就是最為合理的生存方式。

    所以“吾鬐鬛而遊,彼角足而騰,未嘗不順也”。

    這樣一種“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的生命存在形式,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有值得提倡的一面,因為它對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念、社會焦慮症等有着特殊的疏導、治療意義。

     河有龍門①,隸古晉地②,禹所鑿也。

    懸水數十仞,淙其聲③,雷然一舍之間④。

    河之巨魚,春則連群集其下,力而上溯⑤。

    越其門者則化為龍,于是拏雲拽雨焉⑥。

    河壖纖鱗望之⑦,相謂曰:“彼亦魚也,而超變如此,豈與我撥撥然壖而遊,戢戢然穴而藏哉⑧!” 【注釋】 ①河:黃河。

    龍門:山名。

    在今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交界處。

    相傳大禹治水時,開鑿龍門以導黃河之水。

     ②隸:附屬。

     ③淙(cóng):水流。

     ④雷然:像雷聲那樣。

    一舍之間:行軍三十裡為一舍。

     ⑤上溯:逆水而上行。

     ⑥拏(ná):牽引。

    拽:牽引。

     ⑦壖(ruán):岸邊。

    纖鱗:小魚。

     ⑧戢戢然:聚集在一起的樣子。

     【譯文】 黃河流域中有個叫龍門的地方,古代曾是晉國的屬地,在大禹治水時已被開鑿出來。

    從龍門高處流下的瀑布達數十丈,轟隆隆的水流,如打雷一樣地震響到幾十裡外。

    黃河裡有大魚,每到春天就成群結隊地集在瀑布下面,竭力往上跳躍。

    能越過龍門的就變成了龍,于是就能牽雲作雨了。

    黃河水邊上的小魚見了,相互說:“它們也是魚類,卻能發生這樣的超級改變,再也不會像我們這樣撥動着鳍鱗在淺水遊動,聚集在一起藏身于洞穴了!” 其一曰:“惑矣!汝之思也。

    夫天地之内,物之頒形者千萬焉,形之巨細,分之大小相副焉。

    随其形,足其分,各适矣。

    彼超變者,河之時波則與之驚,澄則與之平,意順力渾,沉浮安定。

    及其思變也,連群而妒,溯瀑而怒,意撓力困,乃雲乃雨。

    夫雲雨來随蒸潤之氣,自相感爾,于彼何有哉?彼若有心于雲雨之間,有時而堕矣。

    無心自感,又何功乎?角其上,足其下,與吾鬐鬛一也①。

    吾鬐鬛而遊,彼角足而騰,未嘗不順也。

    豈以吾壖遊之無争,穴藏之無虞,人不知而害不加之樂,易其角足雲雨之勞乎?” 【注釋】 ①鬐鬛(qíliè):魚、龍的脊鳍。

     【譯文】 其中有一條小魚說:“糊塗啊!你們的想法。

    天地之間,物質的形體成千上萬,這些大小的形體,都是與其能力的大小相匹配的。

    如果能接受自身的形體,滿足于具有的能力,那就能獲得安适的心境。

    那些超級變化者,原先在黃河出現波瀾時同浪花一起翻滾,河水澄靜時又與其同樣平靜。

    心情順暢精力充沛,在水中沉浮活得很安定。

    到它們想有變化時,結聚成群而互懷猜忌之心,竭力逆瀑布向上跳躍時,心裡緊張用盡力氣,然後才能夠牽雲作雨。

    其實雲雨是由水蒸氣帶來的,是事物之間自相感應的結果,與它們有什麼相幹呢?它們如果在牽雲作雨之時夾雜私心的話,可能會導緻從天上堕下的危險。

    若隻是無心于雲雨而任由事物的自然感應,那又有什麼功勞可言呢?龍的頭上長角,身下有腳,這和我們長脊鳍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長脊鳍能用以遊水,它們長了角和腳能騰空飛行,都能順應功能的發揮。

    難道要以我們的岸邊遊水的與世無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