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書記類[1]

關燈
後重建有幾,無記可考,年遠日久,廢迹極多,僅留大殿三楹,廂房六間而已。

    予初居栖雲,已破漏不堪,今過三十年[82],其歪斜傾敗,更不忍觀,素懷重修之念,因工程浩大,杖頭百文,不濟于事,未敢輕舉。

    嘉慶十年(1805年)冬月,清水驿梁公某劉公某等來山,予偶而言及此事,諸公慨然承當,願盡力辦理。

    時有西甯生員張某,亦聞風募化,共得銀若幹,即于十一年二月起工,重修大殿三楹,金妝神像,又開闊地基,窄者寬之,低者高之,重建山門樓三楹,内塑靈官聖像,耳樓四楹,兩廊六楹,廚房二楹。

    将至完工,讵意[83]霖雨數月,山門地基走竄,木石俱脫。

    當斯時也,錢糧費盡,欲罷不能,束手無策。

    适逢蕭關[84]謝君某,與侄某,來山探予,見此敗工,願為完全,複化銀若幹,重又興工大作,添補材料,一氣全成。

    又鑄神鐘一口,以彰神威,并建禅寺溝孤魂殿一楹,神像一尊,廚房一間。

    前後共化銀若幹兩,共費銀若幹兩。

    一時美輪美奂[85],鳥革翚飛[86],俨然金阙雲宮,蜃樓瑤台,别一規模矣。

     是舉也,梁劉諸公倡首于前,謝君叔侄完工于後,不有倡首之人,神殿幾廢,不有完成之人,大工難就,如諸君者,皆不得已而為之者,其功顧不大哉!更望後之君子,時為修補,永遠長新,其功之大,亦無量矣。

    是為記。

     19.重修清水驿北關帝廟記 嘗思天下大美之事不易作,天下大善之事不易成。

    不易作而用恒心以作之,不易成而強盡力以成之,始雖難而終必易。

    特以經久不易之大事,必須經久不已之大功而方成。

    如清水驿關帝北廟,重修之工是也。

    國朝首重祀典,凡有捍大患[87],禦大災,大仁大德,有功于世者,皆在祀典之例,獨于武夫子、關聖帝君,尊王尊帝,倍加崇敬,大而都省,小而郡邑,皆命有司春秋緻祭者,以其帝君生前大忠大義,扶正攘奸[88],死後至靈至應,護國祐民,至我國朝,屢有感應,顯化濟世,真靈如在耳。

    凡我下民,亦當見像動誠,朝夕頂禮,而罔敢有替者。

     清水驿為通衢大道,商賈集場,堡中街西有帝君二廟并列,南為客商議事之會館,北則士庶祈福之堂廟。

    北廟不知創于何代,修于何時,無記可考,年遠日久,土木朽壞,牆垣傾塌,神像剝色,将有城複于隍之患。

    來往之人,過者凄慘,望者傷心。

    本鎮劉公李公某等,不忍坐視,意欲修補,無力可辦。

    于嘉慶元年(1796年),約集同心若幹人,集納祭神小會,數年積聚制錢若幹文,遂于嘉慶八年(1803年),興工動作。

    因其錢糧缺乏,一切匠作小工飯食,會中人輪流派管。

    補修大殿,重建賽樓[89],複建山門三楹,左右馬祖火神陪殿六楹,客庭三楹,配合成局,規模甚大。

    其如土木工程雖完,而馬祖[90]、火神聖像,與夫彩畫金妝之費,無項可出,隻得半工而止。

    會衆議請閣鎮士庶客商人等,量力捐資,以助不及。

    讵意連年歲歉,布施僅收其半,總得制錢若幹文。

    嘉慶十一年(1806年),有趙某李某,頓發誠心,同會衆商議,廟中複請搖會[91],以備添湊成工。

    曆年會中所拔布施,并營運利錢,共得制錢若幹文,爰于十三年塑神金妝,十五年彩畫,内外完全告竣。

    是役也,起工于嘉慶八年(1803年),告竣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前後八年之久,而大工方成。

    總計各項布施,共得制錢若幹文,各項共費制錢若幹文。

     噫,大美大善之事,豈易作哉?亦豈易成哉?不易作而竟能作之,不易成而終能成之,若非諸公存恒久不已之志,勞心勞力,鞠躬盡瘁,以誠格神,豈能成此恒久不易之事乎?自今憶昔,敗者而複興,無者而複有,鳥革翚飛,畫棟雕梁,廟貌威嚴,神像光彩,上下内外,煥然皆新,過者舉目,遊者悅心,神妥人安,為清水驿一大勝境矣。

    尤望後之君子,見像作福,時為修補,永遠長新,不至殘敗,幸甚。

     20.創建栖雲山三清天真元壇諸殿記[92] 古人有“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者,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若創見栖雲山諸殿則有異。

    金城東百裡,栖雲山,南連馬寒,北對虎丘[93],東共興龍而并秀,西與鳳嶺[94]而争奇,且雙峽水鎖,百峰拱朝,或開或阖,形如落鳳,或起或伏,勢若飛龍,誠甘省之名山,蘭郡之勝境。

    唐宋時神殿甚多,香火興旺,稱為洞天福地焉。

    至明朝,或移或毀,僅留靈官殿焉。

    數百年來,遠近遊人,幾不知有栖雲矣。

    庚子(1780年)秋,予因信士葛某善願,監修靈官殿工畢,路過阿幹鎮[95]炭山,适逢狄公諱某者,問餘曰:“栖雲工告竣否?”餘曰:“已告竣矣。

    ”公曰:“衰敗已久,僅一小殿,何能大興?”餘曰:“殿後有台,相傳謂三清宮舊基,公曷[96]發心成此功德?”公曰:“道人若為代理,吾雖無力大成,亦可小就。

    ”遂倡首捐制錢若幹文,募制錢若幹文,遂起建三清磁瓦殿一楹,元壇磁瓦殿一楹。

    省城崔公某姜公某等,共捐募制錢若幹文,起建天真殿一楹,山頂道房四楹,洗心亭道房五楹,樓房三楹,牌坊二座,懸樓一楹。

    一時諸大德不約而合,各工并興,起工于庚子秋八月,告竣于壬寅(1782年)夏五月,歲餘而鳥革翚飛,美輪美奂,俨然洞天福地,數百年埋沒之景色,複見于今日。

    如諸公者,可謂言行不虧,勇于善事。

    自今而後,吾聞其語矣,吾見其人也。

     21.迎善橋記 橋名迎善,何由而名之乎?争秀山為蘭郡之名區,榆中之福地,每年六月聖會[97],來往朝拜進香數千人。

    若遇峽水泛漲,咫尺千裡,彼岸難登,止有望空長歎而已。

    舊有唐公[98]橋,山水沖崩多年,人病[99]于涉渡,雖後有善士重建,亦僅數年朽壞。

    榆中土瘠人貧,錢糧缺乏,即有善士,心有餘而力不足,香客多虔誠而來,拂幸而去,香火不旺,大失名山作福之景象矣。

     嘉慶九年(1804年),鄉約[100]魏某郝某,奉邑侯李公[101]命,募化十方,共得銀若幹兩。

    于是察其水性急緩之勢,相其河形寬平之處,幫岸築埧[102],創建橋梁,迎接朝拜善士,興旺靈山香火,此迎善橋所由名也。

    其橋創建于嘉慶九年,成全于嘉慶十二年(1807年),前後共費銀若幹兩。

    橋成之後,恐其久而有傷,複約同心善士,若幹人,各出資财,攢簇制錢若幹文,生息備患,作長久計。

     是舉也,不惟迎人之善,而亦行己之善,利人利己,善己善人,其在是欤[103]?更望會中之人,與會衆後人,常懷迎善之心,時為修補,永遠長存,不緻有傷,則神人俱幸,功德無量矣。

     22.重建迎善橋記 争秀山,一名興龍山,與栖雲山東西對峙。

    兩山為蘭郡州邑朝拜祈福之靈區。

    中間[104]石峽,曲屈十餘裡,有大溪一道,長流不息焉。

    其源出自馬寒山,西至分水嶺,東至鹁鴿崖,大小溝澗衆水會合,自争秀山根流過,出峽口而去。

    每逢六月朝拜之期,或值溪水泛漲,波浪湧猛,朝拜者阻隔,往往望山焚香而去。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有邑侯唐公,建造橋梁以通來往。

    十數年間,暴水沖崩,城複于隍矣。

    三十年間,有總聖殿[105]會衆,仍于舊址之處,砌石成埧,建橋一通,以複古迹。

    八九年間,又被沖崩。

    嘉慶九年(1804年),邑侯李公,命鄉約魏某郝某等,擇其水勢稍緩之處,募化十方,又建橋一通,名曰迎善橋。

    工完之後,附近衆善信士,各捐資财,攢簇制錢若幹串文,在外營利,每年補修,以為長久之計,名曰迎善會。

    讵意十五年(1810年)六月,夜半大雨,複被暴水沖崩無迹,前工俱廢。

    嗚呼,四十餘年,三興三廢矣。

    迎善會衆,不忍坐視,公議重建,以全前願。

    但時值年荒,會衆所捐資财有限,不濟大事,無奈募化十方,得來制錢若幹文。

    相其形勢,改其埠壩[106],于上橋之下,下橋之上,依山破石,缺者補之,礙者鑱[107]之,低者填之,高者削之,大梁在上,扶梁在下,欄杆以防險,護闆以圍梁,校[108]之舊橋,高而且大,穩而且堅。

    橋頭兩岸,西建牌坊三楹,東建亭子一楹。

    就山修道,河底大石幫砌,路邊造作石欄。

    中道建立小坊,接連舊日牌坊路口。

    工完之後,又于橋西建立東西廂房四間,招人居住,打掃道路,并防牛羊殘傷之患。

    更将所餘錢文,與舊會所存錢文,在外營利,仍備修補之費。

     是舉也,起工于嘉慶十五年七月,完工于嘉慶十六年五月,各項共費制錢若幹文,以此大工成就于大荒之歲。

    若非衆心一心,感格神明,暗中默助,何能至此?自此而往,香客無病涉之苦,神廟有長明之燈,更望後之君子,當憶創造維艱,勿廢迎善之事,幸甚。

     23.栖雲山朝元觀新開新莊溝山坡地記 栖雲山朝元觀,古刹也,不知創于何代,無記可考。

    相傳明末之時,遭賊火焚毀,僅存半山靈官殿一楹。

    乾隆己酉歲[109],悟元道人雲遊至此,募化重建,經十二寒暑,諸神殿宇始得完工。

    奈何山高陰盛,一凍一消,數年之間,即有捐傷,若不随時修補,崩塌之患必不能免。

    但殿宇甚多,常住淡泊,萬不能年年募化。

    悟元道人慮及于此,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同閣學紳衿劉某楊某,并鄉保朱某李某等,共同商議,将興龍栖雲官山界内沙坳溝,即今新莊溝,古來開過已荒多年坡地,仍複開墾,作栖雲山朝元觀零星補修之費。

    因無絞用[110],彼時未便舉動。

    嘉慶四年(1799年),原修工功德主衆人,量力捐資,共得銀若幹兩,遂開莊基一處,住房八間,五年開過地四十餘埫,其餘荒坡,以待續開。

    口糧人工,共費制錢若幹文。

    其已開者,後續開者,或住持自種,或外人租種,所得租糧多寡,一半作為住持養膳,一半作為零星補修之費。

    恐其年遠日久,或住持獨吞入私,或有俗人霸占,或有别廟争奪,均未可定,故将開地原由,勒之于石,以為永遠憑據雲爾。

     24.重建興龍山關帝閣水火樓記 國朝首重祀典,凡禦大災,捍大患,有益于人民者,無不祀之,獨于關帝,敕封[111]神武靈祐仁勇大帝,春秋二祭,與至聖先師相配,得享太牢。

    特以大帝屢顯靈應,護國佑民,凡有血氣者,無不沾惠焉。

     金邑西十裡,有興龍山,為蘭郡之靈區,祈禱之福地。

    中抽一脈,曲折而下,節節有廟。

    落河一嘴,龍虎環抱,流神旋繞,朝應有情。

    上有大帝殿三楹,不知創建于何代,重修有幾次,無記可考。

    破牆之中,藏有木牌,上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金縣把總林啟明重修。

    觀其形勢,亦不過将就舊料,僅護神像已耳。

    至今五十餘年,木朽牆裂,風雨不蔽。

    來往香客,見者心酸,望者神悚,因其工程浩大,無有敢妄動者。

    餘居栖雲,修工三十餘年,蒙諸神默佑,不忍坐視,嘉慶十八年(1813年),意欲募化重修,以妥神明。

    方當舉工,附近衆善士,聞風發心,不約而合,或捐或化,共成大工。

    細審舊基,三面懸崖,窄而且陡,幫築甚難,開闊掣肘[112]。

    爰是斬削東崖,移泉改路,别築地基,離虛就實,扭轉坐向,起建東樓三間,上坐聖像。

    幫修舊基,立客亭三間,實底虛檐,南北各小遊廊二間,東樓南角立廚房二間,北角立庫房二間,山門之外,南北各立穿路小樓一間,南坐水星,北坐火星,取水火既濟之意。

    移立石菩薩殿,改削石像,成全後半之工。

    又開展地基,立道房四間,并作周圍牆垣,上下三層,接連一氣,配合成局。

     是役也,起工于嘉慶十八年七月,告竣于十九年九月,共化銀若幹,共化錢若幹,共化糧若幹,各項共費銀錢若幹,前後一載有餘。

    窄者闊之,低者高之,小者大之,虛者實之,敗者興之,畫棟雕梁,鳥革翚飛,神像光彩,香煙籠谷,龍山生色矣。

     25.興龍山記 榆中之西,七八裡,有大峽口,中有清溪一派,長流不息,金川之地,借賴澆灌,百裡莊村,皆受其惠焉。

    由峽口而入,約五裡許,當峽有藏靈壁,如屏塞門。

    過壁數武[113],忽然開闊,有東西二山,對峙而列,西曰栖雲,東曰興龍。

    二山脈本馬寒,各自分支。

    興龍山自白崖子嶺過峽,突起祖宗,從鹁鴿崖旋至尖山子白草原,曲折而來,水星行脈,至新莊溝起太陰金星前,偏抽一脈,到頭起頂,開睜成仙人大坐形。

    中落一脈,徐徐而下,至山口溪邊而止。

    龍虎砂長抱,鳳凰嶺為案[114],清波澗為帶,大凹山,鳳凰嘴,黃石崖,栖雲山,皆為朝應,秀氣聚内,松柏參天,峰巒敦厚,疊翠堆岚,煙籠霞飛,鳥鳴鹿遊,景緻不可盡述。

     自山底迎善橋而過,上登天梯雲路,不數武,旁崖有山神洞,過洞曲徑而上,有滴水岩,稍上有關帝閣,門外有玉液泉,水火樓,泉頭有石菩薩殿,再上有豁落峰靈官殿,後有三大士殿,路左有伽藍殿,直上有大佛殿,藥王殿,聖母殿,盤路而上,左有小徑,登裡許,有三教聖人洞,順大路曲曲彎彎而上,約二裡許,出石嶺,嶺西盡頭有無量殿,嶺之中平處有三官殿,右大彎有三官泉,稍上有将軍廟,魚籃菩薩殿,玉皇行宮,最高處有虛皇殿。

    一嶺一壑,俱帶秀氣,一峰一峙,皆有奇觀,真福地也。

     考之古碑,舊鐘之記,東西二山,總名栖雲,絕無興龍之号。

    明末之時,滿山神廟,皆遭賊火焚毀。

    國朝康熙年間,漸有善士重建,土人以其山敗而複興,遂以興隆名之。

    噫,不但失其山之名,而并失其山之實,山靈有知,豈甘之乎?夫山有以形勢名者,有以神居名者。

    以形勢名者,如五台山,山有五台而名之;峨眉山,山似蛾眉而名之;雲台山,山似雲堆而名之;太白山,山有白石而名之;崆峒山,山以空靈而名之;九華山,山有九峰而名之。

    以神居名者,如武當山,山為真武[115]福地而名之;景福山,山為婁景[116]栖遲[117]而名之;茅山,山為三茅真君[118]修道而名之。

    時人以此山名興隆,既失形勢,又非神居,不知有何取意。

    或者又雲:古有興福寺,山宜以興隆名之。

    依寺名立山名,更失之遠矣。

    況興隆二字,似乎商賈字号,何足以配靈山?其山出身雄勇,形勢有力,起伏活動,到頭起頂,有如龍興之狀;且山有靈泉,神龍居之,遇旱祈禱,興雲降雨,如谷傳聲,亦有興龍之意。

    若以二山分名之,西山既名栖雲,東山宜名興龍以配之,龍生雲而雲從龍,兩山相對,名實相當,可以永傳。

    昔唐公易名争秀山,松花道人[119]易名興雲山,蓋皆知其名與山不相當矣。

    争秀興雲,其名雖佳,然人普稱興隆已久,不能更移,今以興龍名之。

    龍隆同音,字易而音不易,順口而呼,不知不覺,日久自然以興隆為興龍矣。

    且于形勢神居兼有之,庶不失名山之雅号也。

     26.回任墨卿問答參辯圖書 昨接來書,内開所窮之理,中寫主杖子,不知認作主杖子的是何物。

    果若認的主杖子,則識其一而萬事畢。

    雖是識的主杖子,總要煉己。

    若能煉己,内方外圓,定靜明德等事,自然絕不勉強,不知果然認得真确否。

    再當細辨,不可妄猜。

    果然悟得主杖子,把持穩定,即能物來順應,滅度一切。

    至于非實非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