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書記類[1]
關燈
小
中
大
合一,恍惚杳冥之中,有一點生機,自無而有,所謂“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也。
若得此一氣,本立道生,自有為而入無為,大事可以了了。
若離此真陰真陽,其餘一切内外有形有象之陰陽,皆屬于假,而非真也。
弟嘗聞于師曰:性命之學,為天下第一件大事,又為天下第一件難事。
必須立恒久不易之志,生死不懼,患難不計,腳踏實地,窮究理義,先盡自己學人之事,果然成個學人,渾身無辜,高人見面,自然揀取。
若未成學人,渾身是病,雖與祖師對面,無益也。
此弟聞之于師者如此。
天下高人極多,無地不有,但不肯輕露圭角[36]耳。
道兄所悟之理,已有大半,若再下一層工夫,于無形中見的真形,于無象中尋得實象,自有真人現面,一語貫萬,何須東奔西走,多費跋涉?弟管窺蠡測之見,不足為達人顧盼[37],止是遠聽道兄道全德備,弟亦沾餘光矣。
11.重建栖雲山朝元觀記 天下事,有出人意中者,有出人意外者。
出人意中者,成于勉強,人為之。
出人意外者,成于自然,神為之。
如金城栖雲山朝元觀之重建,其即出人意外乎!今之朝元觀,即古之朝元庵。
《金縣志》八景[38],載為栖雲仙閣[39],聞其名即知其實。
然諸神殿宇廢沒已久,其所存者,僅靈官殿一楹而已。
當此之時,道場變為荒山,淨地易為茂林,徑路莫辨,人足不到。
基址且不知,複安有重興之舉也? 庚辰歲[40],予訪秦李仙迹于其上,但見五峰羅列,四面拱朝,脈來馬寒,門迎白虎,藏靈壁,清波澗,而迎首,蒼龍嶺,舍身崖,而擁後,翻影庵,九宮台,籠煙霞之色,煉真崖,譚道石,留仙人之迹,偃月爐,沖虛台,脫灑台,風月嶺,五圖峰,皆在指顧間耳,誠然一大名山也。
予愛山水之佳,因留其地,重開徑路,為來往有心者遊覽,實未有意重修其山也。
時有善士大發心願,募化錢糧,托予督工,重建北峰諸殿,并山底洗心亭,均利橋,道房,歲餘成工。
噫,此真出人意外者也。
然此猶未為異,更有出人意外者,真異而又異者也。
予雲遊數載,複來西地,二上栖雲[41],适遇張君某來訪,複有動工之念,留予再為培植。
予曰:“善人有意,予謹遵命。
”工未舉,又有謝君某,趙君某,狄君某,張君某,王君某,共成善事。
予于是命徒衆,斫林破山,先修路徑,次挖南峰舊基,深七八尺,得柱石八,又三尺許,得柱石四,則知其屢興屢敗,非僅一次,由來已久。
予遂主意成其大工,複其古迹,重建南峰磁瓦混元閣兩廊,山門樓,廚房,靜房,沖虛台經亭,後山門馬靈官[42]樓,東峰雷祖[43]殿,中峰鬥母[44]殿,半山壽星[45]庵,西峰王母宮,北峰二仙洞,白雲窩,朝陽洞,山底丘祖[46]堂,上天梯,山門孚佑[47]閣,淡然亭,福緣樓,并道房,碑亭,客庭,棚房,山上山下,共大小六十二間,共費銀若幹。
起工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告竣于五十五年,前後五年。
五峰上下,煥然一新,别是風光矣。
謝君首領捐銀若幹,置買香火田地,張趙王諸君,亦各捐銀若幹,共置水旱地若幹畝,以為長久計。
噫,是神力乎?是人力乎?吾不得而知之,真有出人意外,莫之為而為者。
後之君子,若有體諸君之心,感諸神之靈,而或時為修葺,時為培植,則名山福地,永遠長新,為蘭郡之保障,甘省之靈區矣。
是為記。
12.靜庵道人阮公墓志 嘗思:名者實之賓,實者名之主,世之有名無實者有矣,有實無名者亦有矣。
然有名無實者,人名之,終必敗其名;有實無名者,天名之,久必傳其名。
如靜庵道人者,其特天傳其名乎?夫靜庵,其事迹也,書籍所未載;其行為也,仙傳所未記;其姓字也,人口所未道,斯亦絕無其名矣。
無其名而忽有其名,此乃一大異事耳。
蓋至寶不現象,而終有現之時;真人不露迹,而久有露之日。
乾隆丁未(1787年),金城五泉之陰[48],土人掘地得石二塊,乃明肅府承奉正[49],嗣全真派,阮公無量墓志,其志阮公出處本末甚詳。
蓋公乃越裳人[50],因來貢于明,遂留中國,曾為肅莊王承奉正,得碧雲孫真人無上大道,别号無量,莊王賜曰靜庵道人,又稱遂通子。
潛心密煉,性命俱了,七十六歲,辭世歸空。
噫!四百餘年,誰知有靜庵道人乎?亦誰知靜庵道人,成道而仙乎?究之,人不知而天乃知之,故假土人之手,而現露其仙迹,以傳名于後世。
是何異無名氏之注語,而終歸于薛道光;宋齊丘之《化書》,而實在于譚景升[51]耶?推靜庵之行藏,受碧雲之真傳,得莊王[52]之護持,大隐朝市,方圓應世,在塵出塵,利己利人,大小無傷,兩國俱全,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其曼倩、旌陽之流,抱樸、采和之亞[53],非神即仙,宜乎天之所以昭著其人也。
金城道衆,不忍仙迹廢滅,遂覓古墓而補修之,将墓志建塔鑲立,别作墓記,載其現露因由,以見其人,乃天名之,人名之,而其名傳于不朽矣。
13.蘭泉道德義園墳記[54] 嘗思過墟而生慨歎,見屍而起悲傷,非有出于勉強,本乎天良自然,蓋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
但人皆有恻隐之心,人多不能行恻隐之事;若有能行之者,其即仁人、菩提[55]乎? 蘭城為省會之地,僧道住持寺廟固多,而來往雲遊挂褡[56]者亦不少,往往寂滅羽化[57]者,苦無葬地,或埋于山坡陡凹[58],被雨水沖露,或掩于岸邊路旁,遭牛羊踐踏。
亡者不妥,即生者不安,甚為不便。
雖東川[59]有古人舊置仙人墳一處,限于葬滿,再無餘地,此乃至切至要一大事也。
祭幽社社衆,目睹心傷,不忍坐視,公同商議,欲買義地,作方便大同之舉。
爰是攢積錢鈔,于嘉慶六年(1801年)三月十四日,買龍尾山三墩旱地一段,作祭幽室僧道義園。
祭幽社又與道德社合而為一,凡僧道寂滅羽化者,皆許普同埋葬。
恐其年遠日久,或有無賴之輩,侵傷占奪,又刻碑記,錄其闊長丈數,兼立界石,永遠為據,以防異日不虞。
是舉也,不特蘭城僧道住持寺廟者,物故[60]終有歸結,即來往雲遊挂褡者,臨時亦得其所,誠一莫大功德之事。
所謂有恻隐之心,而能行恻隐之事者,非仁人菩提而能若是乎? 14.金天觀靜齋王先生墓志 王先生,号靜齋,原籍五涼人,秉性恬淡,醇厚樸實。
當孩提時,寡言語,少喜怒,常獨坐于僻靜無人之處,不與俗兒為伍。
父母異之,知其非風塵中物。
年方八歲,送至太白行宮,大癡翁[61]先生座下為徒。
方一年有餘,癡翁遠遊,先生失依,大受艱難。
然其笃志好學,出于性成,凡遇高明正人,無不投誠求教,即常人有一技一能,亦必留心而學之。
故道教經典科儀,盡皆精通,數理雜學,無不知曉。
雍正己巳年[62],聞大癡翁住持蘭州金天觀,遂離涼至蘭,得親師範,參究妙理,默有所得,從此大開智慧,别一行藏,日則打塵勞,夜則養靈柯,煩惱不生,嗔恨全無,被褐懷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識者以為知常返本,煅煉身心,有活死人之風焉。
乾隆辛醜(1781年),逆叛作亂[63],焚毀其觀,一無所存。
先生與徒周印真,孫白雲鶴等,苦力募化,重建混元閣,玉皇殿,雷祖殿,并官庭道院。
壬子年(1792年),重建孫真庵。
嘉慶元年(1796年),重建魁星庵。
辛苦倍常,人所不堪。
然先生修養有素,靈台清靜,神氣沖和,常如如也。
年過七旬,面嫩如童,發黑似漆,步履強健,精神不減于少年。
有時自歌,有時自舞,常與小兒同戲。
喜笑怒罵,俱系慈雲變幻,絕無滓質,物我渾忘,心如太虛,俨然赤子無識無知之本面。
是非有明善複初之功,還元返本之道者,焉能至此? 忽一日呼徒曰:“我欲委化,急備後事。
”未數日,聚大衆吩咐觀中大事畢,凝神定息而逝。
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十八日寅時,羽化于嘉慶二年(1797年)九月十五日子時,得壽九十二歲[64],蔔葬于本觀後門祖茔之内。
予與印真先生,為知心友,常往來于觀中,亦多聆先生訓語,深知行藏虛實,故述生平大略以為志。
15.重修洮州蓮花山記[65] 考之仙史,中華之崆峒有五,中崆峒在蘇州,西崆峒在臨洮[66],南崆峒在虔州[67],北崆峒在平涼,東崆峒在臨汝[68]。
昔黃帝時,廣成子來往于五崆峒。
今之蓮花山,即古所稱之西崆峒也。
其山高出雲表,萬山拱朝,以洮河水為纏繞,以白石山為羅城[69],左有金童峙,右有玉女峰,一嶺一壑,俱有奇觀,一崖一突,皆具秀氣,煙霞籠于幽谷,岚翠鋪于巒頭,龍泉吐珠而獻瑞,仙橋懸空以駕雲。
天台王屋,不過如是。
瓊秀金華,何多讓之?洵為神聖之福地,實系仙真之洞天,宜其廣成栖居于此也。
因地鄰土蕃[70],年遠日久,不特仙迹全泯,而并崆峒之名,亦埋沒湮滅,後世絕無有知之者。
時人因其尖峰亂聳,似乎蓮瓣,中頂平圓,似乎蓮蕊,肖其形而名之曰蓮花山。
國初有蓬頭道人姓王者,不知何許人,雲遊至此,行迹古怪,語言深奧,人莫能識,鹹以王蓬頭呼之,自亦以王蓬頭應之。
常獨步山頂,觀其景象,确知其為西崆峒,欲複古迹,常引二虎募化十方,建造大頂無量殿,大彎紫霄宮地藏殿,一佛二菩薩殿,山根湯房古佛殿,以石為牆,以鐵為瓦,其堅固穩妥,無出其右者。
工程告竣,隐遁而去,不知所終。
自此一方雨旸時若[71],歲稔年豐,四方朝拜者,如雲之飛集焉。
但山高氣寒,盛夏猶雪,曆年已多,或殘或敗,已失瞻觀。
乾隆辛亥(1791年),又遭回祿[72]之災,大彎神殿聖像,盡皆城複于隍矣。
由是神靈不妥,猛虎作殃,風雨不時,年歲荒歉。
不但本境住戶,多受饑寒,而且來往行人,亦遭其害。
時有釋子号洞然者,楊氏子也,初在俗家好善樂施,多積功行,人皆以善人稱之。
年至四十,頓有所悟,厭于世故,落發為僧,其行不改,而善人之名亦不易,人若皆不知其為僧者也。
因遊蓮花山,慕古興懷,頓發誠心,約集附近信士某人等,募化修造,山上山下,大小共五十一處,或補修,或重建,或創建,滿山光彩,煥然一新。
起工于乾隆某年,告竣于嘉慶某年,共費錢若幹,前後數載,大工成就,如有神助。
是舉也,不特複王蓬頭開山之古迹,且能彰廣成子栖遲之洞天,洞然與衆善士之功,豈小焉哉。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良有以也。
16.栖雲山香火地記 嘗思建廟觀,所以報神明;安住持,所以續香火。
香火興旺,全賴住持;住持久遠,尤賴養膳。
養膳足而住持久,住持久而香火旺,香火旺而廟貌長新,神明安妥,風調雨順,年豐歲稔,閣邑吉慶矣。
栖雲山朝元觀,即古朝元庵,由來已久,為蘭郡朝拜之名區,祈福之勝境。
自唐宋迄明,稱為福地。
明末年間,流賊作亂,滿山堂廟,俱遭火焚,古迹泯滅,惟有半山靈官殿一楹存焉。
悟元道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雲遊至此,目睹心傷,遂募化十方,曆三十餘年,或重建,或添建,滿山殿宇,重複一興,較之古迹,加倍增盛矣。
考之古碑,香火田地,四至[73]分明,甚是寬闊,多被俗家承糧[74]占去,難再複回。
本山香火養膳,止有國朝康熙三十年間[75],周李二姓,争開和尚溝久已開除[76]錢糧,荒蕪坡地一處,蒙縣主批斷,永為栖雲山香火田地,其地每年收租,僅有石數而已。
上下殿宇甚多,焚修之人不少,養膳缺乏,難以招衆。
功德大施主謝某張某趙某王某等,公同商議,量力捐資,或置買民間地,為住持焚修之用,或開墾官山[77]界内地,為零星補修之費,以作長久計。
其計誠善矣,但恐年遠日久,或有俗人租種,私自承糧霸占,以為己業,或有住持不守本分,偷賣俗家,敗壞常住,或有别廟嗔恨争奪,均未可定。
今将原有與續置各地方四至田畝,備細開明,俱載于石,永為千百年憑據雲爾。
17.謝氏善工記 嘗思世間見一善事,而即興起作為者,固難其人。
能作為而有始有終,終以全始者,更難其人。
至于終以全始,瞻前顧後,不使久而廢弛,永遠長新如初者,更不易得其人也。
榆中栖雲山,朝元觀,明末之時流賊作亂,滿山廟宇皆被焚毀,惟有靈官殿一楹尚存,朝拜者皆不登山,行路者俱不上望,已為荒涼草木之坡。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予雲遊至金,訪秦李仙迹于其山,适逢衆善士意欲重興道場,複還古迹,留予督工經理。
爰是重修靈官殿,新建三清殿,黑虎殿,山底道院。
工已及半,番逆作亂,蘭城人民遭殃,募化錢谷大半落空,不能告竣。
時有謝君諱祥者,固原義士也,與予為方外交,來山調病,見此敗工,慨然捐銀一百三十兩,上下諸工,始得完成。
又獨建均利橋一通,五圖亭一楹,朝陽洞一處,培補風景。
栖雲古迹,雖未全複,望之已有名山景象矣。
五十一年(1786年),衆善士複興大工,重建混元閣,雷祖殿,鬥母殿,王母宮,後山門馬靈官樓,壽星庵,白雲窩,山底山門樓,福緣樓,客亭道房。
謝君與其弟祯祿福,同誠助捐銀三百三十餘兩,又倡首捐銀五十兩,約衆善士置買常住地,安住持焚修香火,二次共捐銀五百餘兩,俱有碑記可考。
噫,可謂有始有終,終以全始矣。
及謝君辭世,乃郎[78]思孝思弟,每年捐助零星補修之費,十餘年來,約有二百餘金。
嘉慶十八年(1813年),思孝獨執百金來山,付予曰:“雲山陰盛,土木不耐久長,祈将此項設法安排,以備他年修補之費,庶乎永遠長新,不至前工枉費,方妥。
”予因其念出至誠,遂将此項在外營利,以防不虞。
但恐久後住持獨吞入私,任其殿宇殘敗,有負善人功德,故将原由刊石垂後,一以彰謝氏兄弟父子相繼作善之事迹,一以為住持每年補修之成規。
噫,自明至今,一百七十餘年,附近之人,小就不能,謝氏居于千裡之外,而父子相繼,縷續捐助,約計八九百金,始而幫成大工,終而防後以備不虞,真世間不可多得者,其功其善,可與栖雲并傳不朽矣。
18.重修興龍山玉皇行宮記 嘗思天下事,有得已而為之者,有不得已而為之者。
得已而為之者,為之可,不為之亦可,為之其功小。
不得已而為之者,為之方可,不為之不可,為之其功大。
如興龍山玉帝行宮,其即不得已而為之乎! 省城東百裡,榆中西十裡,有争秀山,一名興龍山,脈本馬寒,峙對栖雲,峰巒疊翠,松柏參天,砂環水抱[79],雲籠霞飛,誠然一洞天福地也。
一嶺一壑,俱有神廟,一彎一岩,皆建琳宮,為四方朝拜之名區,閣郡祈福之勝境。
最巅頂處,有玉帝行宮一院,考之碑記,明時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邑侯王公[80],因旱亢取湫[81]于神泉,沛然下雨,百谷豐收。
山西汶水縣客人張梅,倡首出資七十金,并募十方,擇山頂寬平處,創建玉帝行宮,報答天恩。
其
若得此一氣,本立道生,自有為而入無為,大事可以了了。
若離此真陰真陽,其餘一切内外有形有象之陰陽,皆屬于假,而非真也。
弟嘗聞于師曰:性命之學,為天下第一件大事,又為天下第一件難事。
必須立恒久不易之志,生死不懼,患難不計,腳踏實地,窮究理義,先盡自己學人之事,果然成個學人,渾身無辜,高人見面,自然揀取。
若未成學人,渾身是病,雖與祖師對面,無益也。
此弟聞之于師者如此。
天下高人極多,無地不有,但不肯輕露圭角[36]耳。
道兄所悟之理,已有大半,若再下一層工夫,于無形中見的真形,于無象中尋得實象,自有真人現面,一語貫萬,何須東奔西走,多費跋涉?弟管窺蠡測之見,不足為達人顧盼[37],止是遠聽道兄道全德備,弟亦沾餘光矣。
11.重建栖雲山朝元觀記 天下事,有出人意中者,有出人意外者。
出人意中者,成于勉強,人為之。
出人意外者,成于自然,神為之。
如金城栖雲山朝元觀之重建,其即出人意外乎!今之朝元觀,即古之朝元庵。
《金縣志》八景[38],載為栖雲仙閣[39],聞其名即知其實。
然諸神殿宇廢沒已久,其所存者,僅靈官殿一楹而已。
當此之時,道場變為荒山,淨地易為茂林,徑路莫辨,人足不到。
基址且不知,複安有重興之舉也? 庚辰歲[40],予訪秦李仙迹于其上,但見五峰羅列,四面拱朝,脈來馬寒,門迎白虎,藏靈壁,清波澗,而迎首,蒼龍嶺,舍身崖,而擁後,翻影庵,九宮台,籠煙霞之色,煉真崖,譚道石,留仙人之迹,偃月爐,沖虛台,脫灑台,風月嶺,五圖峰,皆在指顧間耳,誠然一大名山也。
予愛山水之佳,因留其地,重開徑路,為來往有心者遊覽,實未有意重修其山也。
時有善士大發心願,募化錢糧,托予督工,重建北峰諸殿,并山底洗心亭,均利橋,道房,歲餘成工。
噫,此真出人意外者也。
然此猶未為異,更有出人意外者,真異而又異者也。
予雲遊數載,複來西地,二上栖雲[41],适遇張君某來訪,複有動工之念,留予再為培植。
予曰:“善人有意,予謹遵命。
”工未舉,又有謝君某,趙君某,狄君某,張君某,王君某,共成善事。
予于是命徒衆,斫林破山,先修路徑,次挖南峰舊基,深七八尺,得柱石八,又三尺許,得柱石四,則知其屢興屢敗,非僅一次,由來已久。
予遂主意成其大工,複其古迹,重建南峰磁瓦混元閣兩廊,山門樓,廚房,靜房,沖虛台經亭,後山門馬靈官[42]樓,東峰雷祖[43]殿,中峰鬥母[44]殿,半山壽星[45]庵,西峰王母宮,北峰二仙洞,白雲窩,朝陽洞,山底丘祖[46]堂,上天梯,山門孚佑[47]閣,淡然亭,福緣樓,并道房,碑亭,客庭,棚房,山上山下,共大小六十二間,共費銀若幹。
起工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告竣于五十五年,前後五年。
五峰上下,煥然一新,别是風光矣。
謝君首領捐銀若幹,置買香火田地,張趙王諸君,亦各捐銀若幹,共置水旱地若幹畝,以為長久計。
噫,是神力乎?是人力乎?吾不得而知之,真有出人意外,莫之為而為者。
後之君子,若有體諸君之心,感諸神之靈,而或時為修葺,時為培植,則名山福地,永遠長新,為蘭郡之保障,甘省之靈區矣。
是為記。
12.靜庵道人阮公墓志 嘗思:名者實之賓,實者名之主,世之有名無實者有矣,有實無名者亦有矣。
然有名無實者,人名之,終必敗其名;有實無名者,天名之,久必傳其名。
如靜庵道人者,其特天傳其名乎?夫靜庵,其事迹也,書籍所未載;其行為也,仙傳所未記;其姓字也,人口所未道,斯亦絕無其名矣。
無其名而忽有其名,此乃一大異事耳。
蓋至寶不現象,而終有現之時;真人不露迹,而久有露之日。
乾隆丁未(1787年),金城五泉之陰[48],土人掘地得石二塊,乃明肅府承奉正[49],嗣全真派,阮公無量墓志,其志阮公出處本末甚詳。
蓋公乃越裳人[50],因來貢于明,遂留中國,曾為肅莊王承奉正,得碧雲孫真人無上大道,别号無量,莊王賜曰靜庵道人,又稱遂通子。
潛心密煉,性命俱了,七十六歲,辭世歸空。
噫!四百餘年,誰知有靜庵道人乎?亦誰知靜庵道人,成道而仙乎?究之,人不知而天乃知之,故假土人之手,而現露其仙迹,以傳名于後世。
是何異無名氏之注語,而終歸于薛道光;宋齊丘之《化書》,而實在于譚景升[51]耶?推靜庵之行藏,受碧雲之真傳,得莊王[52]之護持,大隐朝市,方圓應世,在塵出塵,利己利人,大小無傷,兩國俱全,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其曼倩、旌陽之流,抱樸、采和之亞[53],非神即仙,宜乎天之所以昭著其人也。
金城道衆,不忍仙迹廢滅,遂覓古墓而補修之,将墓志建塔鑲立,别作墓記,載其現露因由,以見其人,乃天名之,人名之,而其名傳于不朽矣。
13.蘭泉道德義園墳記[54] 嘗思過墟而生慨歎,見屍而起悲傷,非有出于勉強,本乎天良自然,蓋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
但人皆有恻隐之心,人多不能行恻隐之事;若有能行之者,其即仁人、菩提[55]乎? 蘭城為省會之地,僧道住持寺廟固多,而來往雲遊挂褡[56]者亦不少,往往寂滅羽化[57]者,苦無葬地,或埋于山坡陡凹[58],被雨水沖露,或掩于岸邊路旁,遭牛羊踐踏。
亡者不妥,即生者不安,甚為不便。
雖東川[59]有古人舊置仙人墳一處,限于葬滿,再無餘地,此乃至切至要一大事也。
祭幽社社衆,目睹心傷,不忍坐視,公同商議,欲買義地,作方便大同之舉。
爰是攢積錢鈔,于嘉慶六年(1801年)三月十四日,買龍尾山三墩旱地一段,作祭幽室僧道義園。
祭幽社又與道德社合而為一,凡僧道寂滅羽化者,皆許普同埋葬。
恐其年遠日久,或有無賴之輩,侵傷占奪,又刻碑記,錄其闊長丈數,兼立界石,永遠為據,以防異日不虞。
是舉也,不特蘭城僧道住持寺廟者,物故[60]終有歸結,即來往雲遊挂褡者,臨時亦得其所,誠一莫大功德之事。
所謂有恻隐之心,而能行恻隐之事者,非仁人菩提而能若是乎? 14.金天觀靜齋王先生墓志 王先生,号靜齋,原籍五涼人,秉性恬淡,醇厚樸實。
當孩提時,寡言語,少喜怒,常獨坐于僻靜無人之處,不與俗兒為伍。
父母異之,知其非風塵中物。
年方八歲,送至太白行宮,大癡翁[61]先生座下為徒。
方一年有餘,癡翁遠遊,先生失依,大受艱難。
然其笃志好學,出于性成,凡遇高明正人,無不投誠求教,即常人有一技一能,亦必留心而學之。
故道教經典科儀,盡皆精通,數理雜學,無不知曉。
雍正己巳年[62],聞大癡翁住持蘭州金天觀,遂離涼至蘭,得親師範,參究妙理,默有所得,從此大開智慧,别一行藏,日則打塵勞,夜則養靈柯,煩惱不生,嗔恨全無,被褐懷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識者以為知常返本,煅煉身心,有活死人之風焉。
乾隆辛醜(1781年),逆叛作亂[63],焚毀其觀,一無所存。
先生與徒周印真,孫白雲鶴等,苦力募化,重建混元閣,玉皇殿,雷祖殿,并官庭道院。
壬子年(1792年),重建孫真庵。
嘉慶元年(1796年),重建魁星庵。
辛苦倍常,人所不堪。
然先生修養有素,靈台清靜,神氣沖和,常如如也。
年過七旬,面嫩如童,發黑似漆,步履強健,精神不減于少年。
有時自歌,有時自舞,常與小兒同戲。
喜笑怒罵,俱系慈雲變幻,絕無滓質,物我渾忘,心如太虛,俨然赤子無識無知之本面。
是非有明善複初之功,還元返本之道者,焉能至此? 忽一日呼徒曰:“我欲委化,急備後事。
”未數日,聚大衆吩咐觀中大事畢,凝神定息而逝。
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十八日寅時,羽化于嘉慶二年(1797年)九月十五日子時,得壽九十二歲[64],蔔葬于本觀後門祖茔之内。
予與印真先生,為知心友,常往來于觀中,亦多聆先生訓語,深知行藏虛實,故述生平大略以為志。
15.重修洮州蓮花山記[65] 考之仙史,中華之崆峒有五,中崆峒在蘇州,西崆峒在臨洮[66],南崆峒在虔州[67],北崆峒在平涼,東崆峒在臨汝[68]。
昔黃帝時,廣成子來往于五崆峒。
今之蓮花山,即古所稱之西崆峒也。
其山高出雲表,萬山拱朝,以洮河水為纏繞,以白石山為羅城[69],左有金童峙,右有玉女峰,一嶺一壑,俱有奇觀,一崖一突,皆具秀氣,煙霞籠于幽谷,岚翠鋪于巒頭,龍泉吐珠而獻瑞,仙橋懸空以駕雲。
天台王屋,不過如是。
瓊秀金華,何多讓之?洵為神聖之福地,實系仙真之洞天,宜其廣成栖居于此也。
因地鄰土蕃[70],年遠日久,不特仙迹全泯,而并崆峒之名,亦埋沒湮滅,後世絕無有知之者。
時人因其尖峰亂聳,似乎蓮瓣,中頂平圓,似乎蓮蕊,肖其形而名之曰蓮花山。
國初有蓬頭道人姓王者,不知何許人,雲遊至此,行迹古怪,語言深奧,人莫能識,鹹以王蓬頭呼之,自亦以王蓬頭應之。
常獨步山頂,觀其景象,确知其為西崆峒,欲複古迹,常引二虎募化十方,建造大頂無量殿,大彎紫霄宮地藏殿,一佛二菩薩殿,山根湯房古佛殿,以石為牆,以鐵為瓦,其堅固穩妥,無出其右者。
工程告竣,隐遁而去,不知所終。
自此一方雨旸時若[71],歲稔年豐,四方朝拜者,如雲之飛集焉。
但山高氣寒,盛夏猶雪,曆年已多,或殘或敗,已失瞻觀。
乾隆辛亥(1791年),又遭回祿[72]之災,大彎神殿聖像,盡皆城複于隍矣。
由是神靈不妥,猛虎作殃,風雨不時,年歲荒歉。
不但本境住戶,多受饑寒,而且來往行人,亦遭其害。
時有釋子号洞然者,楊氏子也,初在俗家好善樂施,多積功行,人皆以善人稱之。
年至四十,頓有所悟,厭于世故,落發為僧,其行不改,而善人之名亦不易,人若皆不知其為僧者也。
因遊蓮花山,慕古興懷,頓發誠心,約集附近信士某人等,募化修造,山上山下,大小共五十一處,或補修,或重建,或創建,滿山光彩,煥然一新。
起工于乾隆某年,告竣于嘉慶某年,共費錢若幹,前後數載,大工成就,如有神助。
是舉也,不特複王蓬頭開山之古迹,且能彰廣成子栖遲之洞天,洞然與衆善士之功,豈小焉哉。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良有以也。
16.栖雲山香火地記 嘗思建廟觀,所以報神明;安住持,所以續香火。
香火興旺,全賴住持;住持久遠,尤賴養膳。
養膳足而住持久,住持久而香火旺,香火旺而廟貌長新,神明安妥,風調雨順,年豐歲稔,閣邑吉慶矣。
栖雲山朝元觀,即古朝元庵,由來已久,為蘭郡朝拜之名區,祈福之勝境。
自唐宋迄明,稱為福地。
明末年間,流賊作亂,滿山堂廟,俱遭火焚,古迹泯滅,惟有半山靈官殿一楹存焉。
悟元道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雲遊至此,目睹心傷,遂募化十方,曆三十餘年,或重建,或添建,滿山殿宇,重複一興,較之古迹,加倍增盛矣。
考之古碑,香火田地,四至[73]分明,甚是寬闊,多被俗家承糧[74]占去,難再複回。
本山香火養膳,止有國朝康熙三十年間[75],周李二姓,争開和尚溝久已開除[76]錢糧,荒蕪坡地一處,蒙縣主批斷,永為栖雲山香火田地,其地每年收租,僅有石數而已。
上下殿宇甚多,焚修之人不少,養膳缺乏,難以招衆。
功德大施主謝某張某趙某王某等,公同商議,量力捐資,或置買民間地,為住持焚修之用,或開墾官山[77]界内地,為零星補修之費,以作長久計。
其計誠善矣,但恐年遠日久,或有俗人租種,私自承糧霸占,以為己業,或有住持不守本分,偷賣俗家,敗壞常住,或有别廟嗔恨争奪,均未可定。
今将原有與續置各地方四至田畝,備細開明,俱載于石,永為千百年憑據雲爾。
17.謝氏善工記 嘗思世間見一善事,而即興起作為者,固難其人。
能作為而有始有終,終以全始者,更難其人。
至于終以全始,瞻前顧後,不使久而廢弛,永遠長新如初者,更不易得其人也。
榆中栖雲山,朝元觀,明末之時流賊作亂,滿山廟宇皆被焚毀,惟有靈官殿一楹尚存,朝拜者皆不登山,行路者俱不上望,已為荒涼草木之坡。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予雲遊至金,訪秦李仙迹于其山,适逢衆善士意欲重興道場,複還古迹,留予督工經理。
爰是重修靈官殿,新建三清殿,黑虎殿,山底道院。
工已及半,番逆作亂,蘭城人民遭殃,募化錢谷大半落空,不能告竣。
時有謝君諱祥者,固原義士也,與予為方外交,來山調病,見此敗工,慨然捐銀一百三十兩,上下諸工,始得完成。
又獨建均利橋一通,五圖亭一楹,朝陽洞一處,培補風景。
栖雲古迹,雖未全複,望之已有名山景象矣。
五十一年(1786年),衆善士複興大工,重建混元閣,雷祖殿,鬥母殿,王母宮,後山門馬靈官樓,壽星庵,白雲窩,山底山門樓,福緣樓,客亭道房。
謝君與其弟祯祿福,同誠助捐銀三百三十餘兩,又倡首捐銀五十兩,約衆善士置買常住地,安住持焚修香火,二次共捐銀五百餘兩,俱有碑記可考。
噫,可謂有始有終,終以全始矣。
及謝君辭世,乃郎[78]思孝思弟,每年捐助零星補修之費,十餘年來,約有二百餘金。
嘉慶十八年(1813年),思孝獨執百金來山,付予曰:“雲山陰盛,土木不耐久長,祈将此項設法安排,以備他年修補之費,庶乎永遠長新,不至前工枉費,方妥。
”予因其念出至誠,遂将此項在外營利,以防不虞。
但恐久後住持獨吞入私,任其殿宇殘敗,有負善人功德,故将原由刊石垂後,一以彰謝氏兄弟父子相繼作善之事迹,一以為住持每年補修之成規。
噫,自明至今,一百七十餘年,附近之人,小就不能,謝氏居于千裡之外,而父子相繼,縷續捐助,約計八九百金,始而幫成大工,終而防後以備不虞,真世間不可多得者,其功其善,可與栖雲并傳不朽矣。
18.重修興龍山玉皇行宮記 嘗思天下事,有得已而為之者,有不得已而為之者。
得已而為之者,為之可,不為之亦可,為之其功小。
不得已而為之者,為之方可,不為之不可,為之其功大。
如興龍山玉帝行宮,其即不得已而為之乎! 省城東百裡,榆中西十裡,有争秀山,一名興龍山,脈本馬寒,峙對栖雲,峰巒疊翠,松柏參天,砂環水抱[79],雲籠霞飛,誠然一洞天福地也。
一嶺一壑,俱有神廟,一彎一岩,皆建琳宮,為四方朝拜之名區,閣郡祈福之勝境。
最巅頂處,有玉帝行宮一院,考之碑記,明時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邑侯王公[80],因旱亢取湫[81]于神泉,沛然下雨,百谷豐收。
山西汶水縣客人張梅,倡首出資七十金,并募十方,擇山頂寬平處,創建玉帝行宮,報答天恩。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