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書記類[1]
關燈
小
中
大
囑刻刊《問答外集》,衲即校閱,一概付梓。
其中可疑之條,恐後人錯會,似乎不妥,另揀錄出,老先生再為斟酌改正,以備異日補續可也。
竊思《煙霞箓》一書,系老先生劈邪救正,承先啟後之書,必須頭尾相應,前後一脈,不使後人入于中下二乘為妙。
若稍有大意,雜以偏徑,必遺後人口角,大負老先生一片婆心。
衲受恩實多,無以為報,故于可疑者揀存,于無可疑者刊之,特以全老先生為道教之大功耳,非敢自恃己見也。
書于九月底刊工告竣,即于九月某日同甘州[27]張提塘裝箱,刷印書十部,并裝箱内,查收。
為此上陳,并叩榮喜,伏惟鑒照不一[28]。
7.寄樊立之書 昨接來書,所表心事,我已悉知。
但所言十字街心處,昏然不解。
這十字街心處,即《河圖》、《洛書》當中一點子,即先後天當中虛白處,乃三才之竅,二五之精,天地之根,陰陽之門,造化之源,五行之本,生殺之室,刑德之界。
在人為生死戶,性命根,元牝門,元關竅。
在儒名一貫,在釋名一義,在道名一氣。
昔年曾子所唯者即此,迦葉所笑者即此,阿難所諾者即此,老子所道者即此。
悟之者,立跻聖域,為聖為賢,為佛為仙;迷之者,永沉苦海,為人為獸,為魔為鬼。
但此種道理,行之不易,知之亦難。
知之難者,世無丈夫男兒也。
果是丈夫男兒,亦易知之。
賢契年已半百,時不可待,人情世事,名利富貴,困亨安危等事,俱已嘗過滋味,急須看破,自立主意。
将一切經書文字,置之高閣,将一切世緣枝蔓,斬斷利便,将一切妄想心事掃去,将一切聲勢妝點拋開,将一切積習穢汙洗淨,改頭換面,扭轉腳跟,空空洞洞,無是無非,在塵世上作一個活死人。
再下一重實落工夫,認真辦事,在身心性命上體貼,窮究精義,或《道德》《參悟》,或《闡真》卦圖,朝斯夕斯,念茲在茲,工夫不廢,久而自悟。
另有捷法,或拈《論語》“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一章,或《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一章,窮究去,由淺及深,剝去一層入一層,直剝到剝無可剝處,入無可入處,自然有個無字真經現出,順手可取。
若無實落工夫,忽此忽彼,心不專一,雖日記千言,胸藏萬卷,終無一字可用。
果如吾言,若不見效,悟元當入拔舌地獄。
爾其勉之,予日望之。
8.回樊立之解易象書 《周易》卦爻彖象之辭,皆是平空攝來,以有象喻無象,以有形喻無形,其理深奧,包括甚多,不指一事而言,非同他書言事言理,就一事一理而說。
故一卦三畫,而成天地人三才之卦,一卦六畫,以配天地人各有陰陽,而成重卦,故《傳》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此一卦六爻而成重卦之義也。
然則易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耳。
卦者,挂也,自無卦而生卦,如挂此六畫陰陽,使人人見之而玩義也[29]。
爻者,效也,是教人效此六爻陰陽所居位分當否吉兇,而趨吉避兇也。
彖者,斷也,斷此兩卦合一卦善惡吉兇也。
象者,像也,取其以此物像彼物,以彼物像此物,使人易于會悟吉兇也。
然善惡吉兇,難以普說,聖人因其卦之善惡,于一卦立一名,就此一名而系辭以言理,庶乎[30]有下手處,使人易于窮究也。
一卦有一名,此一名即是一事,一卦六爻,皆言此一事,學者讀此一卦,須要将彖辭爻辭,句句在此一事上辨别,不得于此一事外搜求。
如姤夬二卦,姤者一陰來入而遇五陽,一陰潛伏于下,五陽居之于上,即有陰來侵陽之勢,但微陰方入,陽氣正盛,雖有消陽之勢,未至消陽之時,故五陽爻之辭,皆以防陰為辭,而不以去陰為辭。
初爻辭曰“貞吉”,正以陰氣未發而貞吉,非雲陰氣守貞而吉也。
“系于金柅”者,柅為輪下後拖木,凡車上坡,恐車後拽,以柅止輪而不拽,所以止車之物。
金柅者,堅固之柅,柅能止車,車不能止柅,取象微陰能消五陽,而五陽不能去微陰,故彖辭直斷曰“女壯”。
五陽爻辭止言防陰,不言去陰者,正在于此。
夬者決也,下五陽進而決去上一陰也。
但五陽雖盛,一陰雖弱,一陰居于五陽之上,其力足以敵五陽,雖五陽同力決一陰,猶未易決去者,故彖辭有“揚于王庭,孚号有厲,戒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之辭,特以防前顧後,從容謀為,戒備周全,方能決之而利。
六爻俱以陽決陰為辭。
試玩上爻,“無号,兇”,孤陰無黨,時在于決,又在決終,衆陽而共決一陰,終必決去,非一陰之兇乎?此姤夬二卦之大略也。
至于觀履二卦,觀者以上而觀下,以下而觀上,以此而觀彼,以彼而觀此也。
卦爻皆當以觀之一事看,故彖辭曰:“盥而不薦,有孚颙若”,《傳》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言其以誠感格,而天下觀之,心悅誠服,所謂“以神交而不以形交”,此聖人以中正之道觀天下,大觀神觀者在此。
至于六爻之觀,初爻在卦之至下,所觀不大,為小人之觀。
二爻在三陰之中,雖應于五,不觀君子,日與小人為伍,雖居中正之位,不為小人所惑,然觀己而不觀人,故謂“窺觀,女子之貞”。
三爻在上下二卦之界,居下卦二陰之上,性柔志剛,欲外觀人,先内觀己,己善而後求人之善,故有“觀我生,進退”之象。
四爻在上卦之初,切近五陽,不觀下而觀上,不觀己而觀人,不觀陰而觀陽,故有“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之象。
九五陽剛中正,為觀之主,以上觀下,驗證我生之德善否,即彖辭“以中正觀天下”之意,故有“觀我生,君子無咎”之象。
此“觀我生”與三爻“觀我生”不同。
五爻“觀我生”,觀下觀外也。
三爻“觀我生”,觀己觀内也。
上九在觀之終,有聖人之德,無聖人之位,止能自觀于己,不能下觀于人,所謂“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不敢作禮樂焉。
”心有餘而力不足,故有“觀其生,君子無咎”之象。
此觀之大略也。
履者,步履前進也。
以悅随健,柔履剛也,六爻皆當以柔履剛玩味。
以柔履剛,天下之剛者,皆無所施其強,故彖辭曰:“履虎尾,不咥人,亨。
”《傳》曰:“柔履剛也”,又曰:“悅而應乎幹”,蓋言其和悅從容而履,不至于躁進取咎也。
初九剛居履初,是能果決于履,而即能行履道者,故有“素履,往無咎”之象。
九二在悅體之中,悅履于己,而不悅履于人,悅在其中,故有“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之象。
六三以陰居于二陽之上,近于上體,又在悅之上,柔而無能,本當居于下者,而反妄想高登,悅非所悅,履非所履,終必自敗,故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之象。
九四切近九五,以剛履剛,故有“履虎尾”之象,然剛居柔位,剛而能柔,謹慎不敗,故又有“愬愬終吉”之象。
九五居三陽之中,下又無應,重剛不柔,位中而德不中,履而自由自專,任性而行,故有“夬履貞厲”之象。
至于彖傳“履帝位而不疚”,是就全卦而說,言其以剛履剛,惟履于帝位者而不疚,其餘皆有疚,非釋五爻之意也。
上九在履之終,剛居柔位,又為卦之至高至尊之爻,是能剛以柔用,終于履道,全于履道者,故有“視履考祥,其旋元吉”之象。
此履之大略也。
坤者順也,順之至者莫過于地,順之正者亦莫過于地,故以順取象為地。
坤卦六爻,皆說順德之一事,止分别順之得正不得正耳。
得正則吉,不得正則兇,順之道本元亨,而元亨之利,尤在于貞。
以物取之,“利牝馬之貞”。
以人取之,“君子攸行,先迷後得主”。
以月取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地之順承天,地順之元亨利于貞也。
牝馬順而健,牝馬順之元亨利于貞也。
君子先迷後得主,君子順之元亨利于貞也。
月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月順之元亨利于貞也。
又雲“安貞吉”者,順道極多,不論順之如何,總要安居于正,方吉也。
此坤全卦之總義也。
初六在順之初,是非未定,稍涉不正,順其所欲,随心任性,喪德失行,皆基于此;不謹于始,必敗于終,故有“履霜,堅冰至”之象。
六二順而得中,又得正,中則能謹于内,正則能慎于外,謹内慎外,順理順時,能大其業,故有“直方大,不習無不利”之象。
六三居下體之上,以柔居剛,易于順之不正,然性柔志剛,順人而不失己,不輕于順,故有“含章可貞”之象;近于上體,順上而不順下,故有“或從王事”之象;雖在順體,其性本柔,不自專成,乃終順人而作事,故又有“無成有終”之象。
六四居上順之下,切近于五,柔而得正,順五而不順己,故有“括囊,無咎無譽”之象。
六五柔順得中,美德在内,誠中形外,順天應人,不失柔順之本質,故有“黃裳元吉”之象。
上六在順之上,事之終,自尊自大,以柔道而行剛道,有己無人,不能去順人,止欲人順己,終無人順者,故有“龍戰于野,其血玄黃”之象。
六爻順之正者吉,不正者兇,故用六之道,利于順之永貞耳。
此坤卦之大略也。
夫易之為道,用剛用柔,皆以得其中正為貴,得中正者吉,不得中正者兇,剛柔中正者即是君子,剛柔不中正者即是小人。
至于剛為君子,柔為小人之說,蓋言陽剛者多有能,陰柔者多無能,非是陽剛者盡是君子,陰柔者盡是小人。
君子小人之分,要在所居位分當否定之耳。
賢契來書,内言六十四卦之卦象爻象,頗有着落,足以自慰。
據汝所辯坤姤夬觀履數卦之象,皆本卦外語,并無一爻着落,何雲自慰?讀《易》須要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耳。
不得其意而止言象,是憑自己臆見,強辯是非,與本卦本爻懸遠。
況彖象是一卦之綱,爻像是一卦之目,不明其綱,止辨其目,則無着落。
汝之所見,舍綱而言目,如何能見到象之實落處?若依汝言垂世,天下大矣,豈無明眼之人?必至遺笑于大方矣。
夫易理深奧,天地造化,帝王治道,聖賢功業,士庶行為,無一不備,乃開天辟地以來,儒家道脈之祖書,必待師傳,非可私猜。
雖古今注解者,代不乏人,流于占蔔者,卻有精微之術。
至于理之所以然,自卲子而後,無有繼踵者。
今汝解象,别開生路,劈倒已前諸注,是謂好奇,此乃枉勞心思,空費精神,不但無功于《易》,而且有傷于己,無怪乎病疾纏身,終年不安。
縱然學窺二酉,胸藏五車,而于身心性命,毫無幹涉,臨時要緊之處,一無所用,到不如把人我山推倒,将争勝心勾消,清清靜靜,無思無慮,靜坐一日,便宜一日,靜坐一時,便宜一時,為上着。
至于所言姤卦,二爻“包有魚,不及賓”,五爻“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是防陰之法,慎獨之功,非言命理也。
至于性命之學,乾坤二卦盡之矣。
乾者,健也。
剛強而不屈于物,健必如天之無物能屈,無物能傷,而命立矣。
坤者,順也,柔順而能永于貞,順必如地之無物不載,無物不生,而性盡矣。
六十四卦,凡陽爻皆屬乾,凡陰爻皆屬坤,剛柔交錯,是分别健順正與不正耳。
吾前書言不可随人腳跟轉,數年以來,此一句尚未悟的,可見生平在假處用心,并未在真處留神也。
吾常有書信提醒,言淺而意深,汝并未着意。
近五月間,又得來信象解,内言“從前所有指示,曆曆自思,未能奉行”,又雲“信心不及,未能徹悟”,又雲“遠遊,要除心中妄想。
”言“信心不及”,真無信心也;言“遠遊除妄想”,此即妄想也。
妄想由于無信心,若有信心,一心重性命,萬有皆空,妄想從何來?且妄想生于心,不幹于境遇,不能于心中除妄想,而欲遠遊除妄想,吾不知所除者何妄想。
心存妄想,身并為妄想所移,此妄想中又添妄想,妄想何時休歇?因其不除心中妄想,所以“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于《易》強辯是非,又要遠遊散心。
吾于何知之?吾于來書知之。
《西遊》與汝存留多年,因你有書來,不教托人稍(捎)帶,要自己來取。
況山上難遇妥人,所以未得帶去。
昨來信,又言“欲下西安,遊江浙,将西遊,可帶平番”。
既下西安,路過蘭城,何妨在蘭城順取?又何必帶至平番,在平番取帶?又過蘭城,豈不往返多事?即此一事看來,可知汝平日神思紊亂,意念不定,所以于《易》書,任性解注,有大謬處,而不自知也。
其所注諸卦錯謬,且置之勿論,即如坤之上爻,全背卦象,大失卦意,牽扯引證,錯之甚矣。
汝生平大病,與此爻相同。
若能辨出此爻中深意,妄想去之甚易。
若不能辨出,千方百計,欲去妄想,反增妄想,如何去的?大抵先要知的自己大病耳。
知的自己大病,即知此爻深意,他人所解是非,自己所解是非,不辯可知,即自己妄想之病,從此可以除矣。
嗟嗟!“朝聞道,夕死,可矣。
”自暴自棄,是誰之過?吾非負汝,汝負吾矣!吾言至此,至矣!盡矣!汝其三思之。
9.回樊立之扶陽抑陰辯 先儒扶陽抑陰之說,未嘗不是。
以陰陽不可偏勝,論真陰真陽則可,論假陰假陽則失之遠矣。
論陰陽,須要分出真假。
不分真假,一概混說,是未看透真假之實理,必以真者為假,假者為真矣。
如剝卦五陰而剝一陽,是言假陰剝真陽,非言真陰剝真陽;夬卦五陽而決一陰,是言真陽決假陰,非言真陽決真陰。
認得真假,則剝餘之一陽可複,夬盡之一陰可滅。
扶陽抑陰之說,何可劈倒?真陰真陽,如春夏之陽,秋冬之陰,陰陽遞運,而萬物成。
假陰假陽,如亢旱之陽,雨澇之陰,陰陽偏勝,而萬物傷。
真者吉而假者兇,易卦陰陽得正者吉,失正者兇,亦是此意。
又如克己複禮,存誠去妄,遷善改過,去邪返正等事,何莫非扶陽抑陰之理?尤有先天後天陰陽之真假,先天為真,後天為假,以先天化後天,在後天返先天,扶陽抑陰之理,尤昭昭矣。
先儒亦有劈扶陽抑陰之說者,皆是以管窺天,未見理窟之門牆也。
10.答湖南道人劉複虛書 久聞道範,私心竊慕,但恨無緣親聆教誨,稍釋郁結。
正在渴慕,仲春忽有令徒李某來山,接得尊谕,喜出望外,不禁欣慰之至。
捧讀之下,稔知[31]道兄先生,數十年認真性命,鑽入理窟,實有所得,而非等夫旁門曲徑,搬弄假物,擺撥色身,虛度歲月者可比。
但道兄巽在床下,以開心見掌[32]之語下示,弟亦不得不以實言上覆[33]。
所言《西遊》女人國,琵琶洞,朱紫國,無底洞,火焰山數條,道兄參入陰陽之理,亦在正理上體貼,未為不可。
但此數條,各就一事而言,非統言金丹之全事也。
蓋女人國,外來之色也;琵琶洞,内生之色也。
遇外來之色,須要心中不迷,借假保真,大解大脫過去,方是得了信寶[34]。
遇内生之色,須要不順其欲,以明破暗,随起随滅做去,方能拔去根塵。
火焰山,芭蕉洞,是用柔道而制躁性,以水濟火之法。
朱紫國前節,是因貪榮貴而昧靈寶[35]之弊,後節是教人大隐居朝,于榮貴場中,奮大用,發大機,自有為而入無為之宗旨。
至于無底洞,是真中藏假,依靈生妄,曆劫根塵所種之陰氣,動出于天,不自人生,是教人返觀内照,不使毫厘有差,陷真無底。
數條中,用夫妻之道,是丹道中依假攝真,以真化假之法,乃聖聖相傳作用之秘,而非言真陰真陽相合也。
至于真陰真陽,别有妙義。
夫真陰者,陽中之陰,剛中之柔,為中正之陰;真陽者,陰中之陽,柔中之剛,為中正之陽。
這個陰陽,方是真陰真陽。
真陰真陽,兩而
其中可疑之條,恐後人錯會,似乎不妥,另揀錄出,老先生再為斟酌改正,以備異日補續可也。
竊思《煙霞箓》一書,系老先生劈邪救正,承先啟後之書,必須頭尾相應,前後一脈,不使後人入于中下二乘為妙。
若稍有大意,雜以偏徑,必遺後人口角,大負老先生一片婆心。
衲受恩實多,無以為報,故于可疑者揀存,于無可疑者刊之,特以全老先生為道教之大功耳,非敢自恃己見也。
書于九月底刊工告竣,即于九月某日同甘州[27]張提塘裝箱,刷印書十部,并裝箱内,查收。
為此上陳,并叩榮喜,伏惟鑒照不一[28]。
7.寄樊立之書 昨接來書,所表心事,我已悉知。
但所言十字街心處,昏然不解。
這十字街心處,即《河圖》、《洛書》當中一點子,即先後天當中虛白處,乃三才之竅,二五之精,天地之根,陰陽之門,造化之源,五行之本,生殺之室,刑德之界。
在人為生死戶,性命根,元牝門,元關竅。
在儒名一貫,在釋名一義,在道名一氣。
昔年曾子所唯者即此,迦葉所笑者即此,阿難所諾者即此,老子所道者即此。
悟之者,立跻聖域,為聖為賢,為佛為仙;迷之者,永沉苦海,為人為獸,為魔為鬼。
但此種道理,行之不易,知之亦難。
知之難者,世無丈夫男兒也。
果是丈夫男兒,亦易知之。
賢契年已半百,時不可待,人情世事,名利富貴,困亨安危等事,俱已嘗過滋味,急須看破,自立主意。
将一切經書文字,置之高閣,将一切世緣枝蔓,斬斷利便,将一切妄想心事掃去,将一切聲勢妝點拋開,将一切積習穢汙洗淨,改頭換面,扭轉腳跟,空空洞洞,無是無非,在塵世上作一個活死人。
再下一重實落工夫,認真辦事,在身心性命上體貼,窮究精義,或《道德》《參悟》,或《闡真》卦圖,朝斯夕斯,念茲在茲,工夫不廢,久而自悟。
另有捷法,或拈《論語》“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一章,或《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一章,窮究去,由淺及深,剝去一層入一層,直剝到剝無可剝處,入無可入處,自然有個無字真經現出,順手可取。
若無實落工夫,忽此忽彼,心不專一,雖日記千言,胸藏萬卷,終無一字可用。
果如吾言,若不見效,悟元當入拔舌地獄。
爾其勉之,予日望之。
8.回樊立之解易象書 《周易》卦爻彖象之辭,皆是平空攝來,以有象喻無象,以有形喻無形,其理深奧,包括甚多,不指一事而言,非同他書言事言理,就一事一理而說。
故一卦三畫,而成天地人三才之卦,一卦六畫,以配天地人各有陰陽,而成重卦,故《傳》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此一卦六爻而成重卦之義也。
然則易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耳。
卦者,挂也,自無卦而生卦,如挂此六畫陰陽,使人人見之而玩義也[29]。
爻者,效也,是教人效此六爻陰陽所居位分當否吉兇,而趨吉避兇也。
彖者,斷也,斷此兩卦合一卦善惡吉兇也。
象者,像也,取其以此物像彼物,以彼物像此物,使人易于會悟吉兇也。
然善惡吉兇,難以普說,聖人因其卦之善惡,于一卦立一名,就此一名而系辭以言理,庶乎[30]有下手處,使人易于窮究也。
一卦有一名,此一名即是一事,一卦六爻,皆言此一事,學者讀此一卦,須要将彖辭爻辭,句句在此一事上辨别,不得于此一事外搜求。
如姤夬二卦,姤者一陰來入而遇五陽,一陰潛伏于下,五陽居之于上,即有陰來侵陽之勢,但微陰方入,陽氣正盛,雖有消陽之勢,未至消陽之時,故五陽爻之辭,皆以防陰為辭,而不以去陰為辭。
初爻辭曰“貞吉”,正以陰氣未發而貞吉,非雲陰氣守貞而吉也。
“系于金柅”者,柅為輪下後拖木,凡車上坡,恐車後拽,以柅止輪而不拽,所以止車之物。
金柅者,堅固之柅,柅能止車,車不能止柅,取象微陰能消五陽,而五陽不能去微陰,故彖辭直斷曰“女壯”。
五陽爻辭止言防陰,不言去陰者,正在于此。
夬者決也,下五陽進而決去上一陰也。
但五陽雖盛,一陰雖弱,一陰居于五陽之上,其力足以敵五陽,雖五陽同力決一陰,猶未易決去者,故彖辭有“揚于王庭,孚号有厲,戒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之辭,特以防前顧後,從容謀為,戒備周全,方能決之而利。
六爻俱以陽決陰為辭。
試玩上爻,“無号,兇”,孤陰無黨,時在于決,又在決終,衆陽而共決一陰,終必決去,非一陰之兇乎?此姤夬二卦之大略也。
至于觀履二卦,觀者以上而觀下,以下而觀上,以此而觀彼,以彼而觀此也。
卦爻皆當以觀之一事看,故彖辭曰:“盥而不薦,有孚颙若”,《傳》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言其以誠感格,而天下觀之,心悅誠服,所謂“以神交而不以形交”,此聖人以中正之道觀天下,大觀神觀者在此。
至于六爻之觀,初爻在卦之至下,所觀不大,為小人之觀。
二爻在三陰之中,雖應于五,不觀君子,日與小人為伍,雖居中正之位,不為小人所惑,然觀己而不觀人,故謂“窺觀,女子之貞”。
三爻在上下二卦之界,居下卦二陰之上,性柔志剛,欲外觀人,先内觀己,己善而後求人之善,故有“觀我生,進退”之象。
四爻在上卦之初,切近五陽,不觀下而觀上,不觀己而觀人,不觀陰而觀陽,故有“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之象。
九五陽剛中正,為觀之主,以上觀下,驗證我生之德善否,即彖辭“以中正觀天下”之意,故有“觀我生,君子無咎”之象。
此“觀我生”與三爻“觀我生”不同。
五爻“觀我生”,觀下觀外也。
三爻“觀我生”,觀己觀内也。
上九在觀之終,有聖人之德,無聖人之位,止能自觀于己,不能下觀于人,所謂“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不敢作禮樂焉。
”心有餘而力不足,故有“觀其生,君子無咎”之象。
此觀之大略也。
履者,步履前進也。
以悅随健,柔履剛也,六爻皆當以柔履剛玩味。
以柔履剛,天下之剛者,皆無所施其強,故彖辭曰:“履虎尾,不咥人,亨。
”《傳》曰:“柔履剛也”,又曰:“悅而應乎幹”,蓋言其和悅從容而履,不至于躁進取咎也。
初九剛居履初,是能果決于履,而即能行履道者,故有“素履,往無咎”之象。
九二在悅體之中,悅履于己,而不悅履于人,悅在其中,故有“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之象。
六三以陰居于二陽之上,近于上體,又在悅之上,柔而無能,本當居于下者,而反妄想高登,悅非所悅,履非所履,終必自敗,故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之象。
九四切近九五,以剛履剛,故有“履虎尾”之象,然剛居柔位,剛而能柔,謹慎不敗,故又有“愬愬終吉”之象。
九五居三陽之中,下又無應,重剛不柔,位中而德不中,履而自由自專,任性而行,故有“夬履貞厲”之象。
至于彖傳“履帝位而不疚”,是就全卦而說,言其以剛履剛,惟履于帝位者而不疚,其餘皆有疚,非釋五爻之意也。
上九在履之終,剛居柔位,又為卦之至高至尊之爻,是能剛以柔用,終于履道,全于履道者,故有“視履考祥,其旋元吉”之象。
此履之大略也。
坤者順也,順之至者莫過于地,順之正者亦莫過于地,故以順取象為地。
坤卦六爻,皆說順德之一事,止分别順之得正不得正耳。
得正則吉,不得正則兇,順之道本元亨,而元亨之利,尤在于貞。
以物取之,“利牝馬之貞”。
以人取之,“君子攸行,先迷後得主”。
以月取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地之順承天,地順之元亨利于貞也。
牝馬順而健,牝馬順之元亨利于貞也。
君子先迷後得主,君子順之元亨利于貞也。
月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月順之元亨利于貞也。
又雲“安貞吉”者,順道極多,不論順之如何,總要安居于正,方吉也。
此坤全卦之總義也。
初六在順之初,是非未定,稍涉不正,順其所欲,随心任性,喪德失行,皆基于此;不謹于始,必敗于終,故有“履霜,堅冰至”之象。
六二順而得中,又得正,中則能謹于内,正則能慎于外,謹内慎外,順理順時,能大其業,故有“直方大,不習無不利”之象。
六三居下體之上,以柔居剛,易于順之不正,然性柔志剛,順人而不失己,不輕于順,故有“含章可貞”之象;近于上體,順上而不順下,故有“或從王事”之象;雖在順體,其性本柔,不自專成,乃終順人而作事,故又有“無成有終”之象。
六四居上順之下,切近于五,柔而得正,順五而不順己,故有“括囊,無咎無譽”之象。
六五柔順得中,美德在内,誠中形外,順天應人,不失柔順之本質,故有“黃裳元吉”之象。
上六在順之上,事之終,自尊自大,以柔道而行剛道,有己無人,不能去順人,止欲人順己,終無人順者,故有“龍戰于野,其血玄黃”之象。
六爻順之正者吉,不正者兇,故用六之道,利于順之永貞耳。
此坤卦之大略也。
夫易之為道,用剛用柔,皆以得其中正為貴,得中正者吉,不得中正者兇,剛柔中正者即是君子,剛柔不中正者即是小人。
至于剛為君子,柔為小人之說,蓋言陽剛者多有能,陰柔者多無能,非是陽剛者盡是君子,陰柔者盡是小人。
君子小人之分,要在所居位分當否定之耳。
賢契來書,内言六十四卦之卦象爻象,頗有着落,足以自慰。
據汝所辯坤姤夬觀履數卦之象,皆本卦外語,并無一爻着落,何雲自慰?讀《易》須要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耳。
不得其意而止言象,是憑自己臆見,強辯是非,與本卦本爻懸遠。
況彖象是一卦之綱,爻像是一卦之目,不明其綱,止辨其目,則無着落。
汝之所見,舍綱而言目,如何能見到象之實落處?若依汝言垂世,天下大矣,豈無明眼之人?必至遺笑于大方矣。
夫易理深奧,天地造化,帝王治道,聖賢功業,士庶行為,無一不備,乃開天辟地以來,儒家道脈之祖書,必待師傳,非可私猜。
雖古今注解者,代不乏人,流于占蔔者,卻有精微之術。
至于理之所以然,自卲子而後,無有繼踵者。
今汝解象,别開生路,劈倒已前諸注,是謂好奇,此乃枉勞心思,空費精神,不但無功于《易》,而且有傷于己,無怪乎病疾纏身,終年不安。
縱然學窺二酉,胸藏五車,而于身心性命,毫無幹涉,臨時要緊之處,一無所用,到不如把人我山推倒,将争勝心勾消,清清靜靜,無思無慮,靜坐一日,便宜一日,靜坐一時,便宜一時,為上着。
至于所言姤卦,二爻“包有魚,不及賓”,五爻“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是防陰之法,慎獨之功,非言命理也。
至于性命之學,乾坤二卦盡之矣。
乾者,健也。
剛強而不屈于物,健必如天之無物能屈,無物能傷,而命立矣。
坤者,順也,柔順而能永于貞,順必如地之無物不載,無物不生,而性盡矣。
六十四卦,凡陽爻皆屬乾,凡陰爻皆屬坤,剛柔交錯,是分别健順正與不正耳。
吾前書言不可随人腳跟轉,數年以來,此一句尚未悟的,可見生平在假處用心,并未在真處留神也。
吾常有書信提醒,言淺而意深,汝并未着意。
近五月間,又得來信象解,内言“從前所有指示,曆曆自思,未能奉行”,又雲“信心不及,未能徹悟”,又雲“遠遊,要除心中妄想。
”言“信心不及”,真無信心也;言“遠遊除妄想”,此即妄想也。
妄想由于無信心,若有信心,一心重性命,萬有皆空,妄想從何來?且妄想生于心,不幹于境遇,不能于心中除妄想,而欲遠遊除妄想,吾不知所除者何妄想。
心存妄想,身并為妄想所移,此妄想中又添妄想,妄想何時休歇?因其不除心中妄想,所以“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于《易》強辯是非,又要遠遊散心。
吾于何知之?吾于來書知之。
《西遊》與汝存留多年,因你有書來,不教托人稍(捎)帶,要自己來取。
況山上難遇妥人,所以未得帶去。
昨來信,又言“欲下西安,遊江浙,将西遊,可帶平番”。
既下西安,路過蘭城,何妨在蘭城順取?又何必帶至平番,在平番取帶?又過蘭城,豈不往返多事?即此一事看來,可知汝平日神思紊亂,意念不定,所以于《易》書,任性解注,有大謬處,而不自知也。
其所注諸卦錯謬,且置之勿論,即如坤之上爻,全背卦象,大失卦意,牽扯引證,錯之甚矣。
汝生平大病,與此爻相同。
若能辨出此爻中深意,妄想去之甚易。
若不能辨出,千方百計,欲去妄想,反增妄想,如何去的?大抵先要知的自己大病耳。
知的自己大病,即知此爻深意,他人所解是非,自己所解是非,不辯可知,即自己妄想之病,從此可以除矣。
嗟嗟!“朝聞道,夕死,可矣。
”自暴自棄,是誰之過?吾非負汝,汝負吾矣!吾言至此,至矣!盡矣!汝其三思之。
9.回樊立之扶陽抑陰辯 先儒扶陽抑陰之說,未嘗不是。
以陰陽不可偏勝,論真陰真陽則可,論假陰假陽則失之遠矣。
論陰陽,須要分出真假。
不分真假,一概混說,是未看透真假之實理,必以真者為假,假者為真矣。
如剝卦五陰而剝一陽,是言假陰剝真陽,非言真陰剝真陽;夬卦五陽而決一陰,是言真陽決假陰,非言真陽決真陰。
認得真假,則剝餘之一陽可複,夬盡之一陰可滅。
扶陽抑陰之說,何可劈倒?真陰真陽,如春夏之陽,秋冬之陰,陰陽遞運,而萬物成。
假陰假陽,如亢旱之陽,雨澇之陰,陰陽偏勝,而萬物傷。
真者吉而假者兇,易卦陰陽得正者吉,失正者兇,亦是此意。
又如克己複禮,存誠去妄,遷善改過,去邪返正等事,何莫非扶陽抑陰之理?尤有先天後天陰陽之真假,先天為真,後天為假,以先天化後天,在後天返先天,扶陽抑陰之理,尤昭昭矣。
先儒亦有劈扶陽抑陰之說者,皆是以管窺天,未見理窟之門牆也。
10.答湖南道人劉複虛書 久聞道範,私心竊慕,但恨無緣親聆教誨,稍釋郁結。
正在渴慕,仲春忽有令徒李某來山,接得尊谕,喜出望外,不禁欣慰之至。
捧讀之下,稔知[31]道兄先生,數十年認真性命,鑽入理窟,實有所得,而非等夫旁門曲徑,搬弄假物,擺撥色身,虛度歲月者可比。
但道兄巽在床下,以開心見掌[32]之語下示,弟亦不得不以實言上覆[33]。
所言《西遊》女人國,琵琶洞,朱紫國,無底洞,火焰山數條,道兄參入陰陽之理,亦在正理上體貼,未為不可。
但此數條,各就一事而言,非統言金丹之全事也。
蓋女人國,外來之色也;琵琶洞,内生之色也。
遇外來之色,須要心中不迷,借假保真,大解大脫過去,方是得了信寶[34]。
遇内生之色,須要不順其欲,以明破暗,随起随滅做去,方能拔去根塵。
火焰山,芭蕉洞,是用柔道而制躁性,以水濟火之法。
朱紫國前節,是因貪榮貴而昧靈寶[35]之弊,後節是教人大隐居朝,于榮貴場中,奮大用,發大機,自有為而入無為之宗旨。
至于無底洞,是真中藏假,依靈生妄,曆劫根塵所種之陰氣,動出于天,不自人生,是教人返觀内照,不使毫厘有差,陷真無底。
數條中,用夫妻之道,是丹道中依假攝真,以真化假之法,乃聖聖相傳作用之秘,而非言真陰真陽相合也。
至于真陰真陽,别有妙義。
夫真陰者,陽中之陰,剛中之柔,為中正之陰;真陽者,陰中之陽,柔中之剛,為中正之陽。
這個陰陽,方是真陰真陽。
真陰真陽,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