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書記類[1]

關燈
1.寄通渭[2]石川董某書 昔者先生到府,彼此一見,遂成莫逆之交。

    竊謂永為良朋,方遂平生之願,不意倉卒間,匆匆别去,南北隔離,兩地風色,獨深仰慕。

    幸喜遺言[3]中秋光臨,量不失信,愚當掃徑以待。

    倘尊駕複約[4],鄙室生光,結雲朋霞友,買的珊瑚碧玉,尋出牟尼黍珠,進上玉京,敕封為進寶狀元郎,豈不美哉? 愚所藏上陽陳真人注解《參同契》,實修真要訣,其中鼎爐、藥物、火候,無不俱備。

    内雲:“杳冥中有物,則太極未分之時,為先天地,内蘊先天真一之氣,居乎太極之先,乃象帝之先。

    ”此語直指先天真一之氣為無形無象之物,然無形而能生形,無象而能生象,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

    人能知之,可以破混沌,扭氣機,奪造化,轉生殺,能修無量壽身,能成金剛不壞。

    所謂“知其一而萬事畢”者,即此也。

    但此知一畢萬之道,非一切閉目靜修,爐火閨丹,與夫搬運做作等等旁門曲徑可比。

    蓋旁門曲徑,以假為真,不着于執相,便落于頑空。

    執相頑空,皆非性命大道。

     性命大道,三教一家之道也。

    儒曰精一,道曰抱一,釋曰歸一。

    三教聖人,皆以一為指歸,故曰“天地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無二道,即一道;無兩心,即一心。

    一道一心,心即道,道即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

    但這個心,非肉團之頑心,乃天地之真心,即佛祖所謂涅槃妙心。

    此心内含先天真一之氣,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人能認得此心此氣,于日用常行之間,逆而修之,則大地塵沙盡是珍寶,何不能仙?何不能佛?愚所見如是,不知先生以為何如? 2.答蘇将軍校正《煙霞箓》書 前在省城,得睹老大人老先生慈容,幸蒙不棄微賤,一見如故,即賜佳肴,并饋諸物,又賜教誨,開心見掌,略無藏隐。

    衲何得幸,受益良多,想亦前緣,非偶然耳。

     臨别出示《煙霞箓問答》一書,囑之校正,以備刻刊。

    衲本庸愚無知,識微見淺,安敢以管窺蠡測[5],遺笑于大方?但在老先生,巽在床下,虛心自屈,不得不如其命。

    攜至荒山,粗看而言淺,細味而意深,條條有理,節節傳真,句句甘露,字字牟尼,堪足為人天[6]眼目,初學階梯。

    其承先啟後之心,深矣,慈矣,苦矣。

    若非生平拔天根,入理窟,深有所得,見不到此,說不到此。

    洵知老先生為再來人[7],宿根[8]深厚,慧光性成[9],而非竊取古人公案[10]者所能窺其涯涘。

    雖欲下筆,亦無處下筆,安敢畫蛇添足,畫虎添角也?但限于老先生面囑,不得不奉命以報知遇。

     《煙霞箓問答》一書,是言性命之書。

    雖性命書不在文法辭藻,亦須前後整齊,辭意貫穿,不使文人借口毀謗為妙。

    其中有施藥祈雨坐山十餘條,宜集于篇末;一切問答語,總聯一處,可名曰《煙霞問答》。

    又有散言,可另集一帙,庶乎整齊不亂。

    内中有坐功調息咽津等字句,在老先生别有取意,初學之人,不明正理,未得真傳,未免見者不落于孤修靜坐,便涉于扭捏做作,宜皆更換,不緻後人疑惑錯認為妥;更有字言稍覺生澀不順處,略為增減順序。

     衲亦系班門弄斧,孔門賣經,更祈老先生見諒,再為斟酌,以定可否。

     3.答蘇将軍書 昨在省城,蒙老大人老先生不棄山野,面談所行,出示口訣,衲受益實多,所謂“故人相逢,分外親熱”也。

    幸在前緣,不敢不以實相告。

     衲幼年不分邪正,朝王暮李,亂問亂學,今日作此,明日作彼,究無一成。

    後遇一靜功道人,授以口訣,衲如法行持,亦曾運丹田之氣,過尾闾,撞夾脊,上泥丸,下明堂,入華池,降重樓,至绛宮,會心液,入黃庭。

    有此景象,私喜得藥之效,雖三冬之日,靜坐荒涼之地,身熱如火,不知寒冷。

    自負有道,不再求人。

    及遇先師龛谷老人,常聽議論,與己所學,兩不相關,心甚疑之。

    因細玩先師平日所言,句句有理,方知自己荒唐,遂将以前所學陳禀,先師直劈其妄,教先窮理。

    于是無書不讀,參究審辨,如是三年。

    先師以靈龜養氣之法授之,即煉己築基之功,其法至簡至易,立竿見影,行住坐卧,俱可行的。

    雖千萬人在前,不能妨我事。

    雖終日應事接物,不能亂我心。

    活活潑潑,随方就圓,大撒手作事,心腎不期交而自交,氣血不求貫而自貫,精神不求爽而自爽,真所謂“高人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其訣密封,不敢為外人道也。

    但此訣乃入門一着,猶未窺見大道堂奧耳。

    雖未能窺見堂奧,而于一切野狐禅語,葛藤話頭,即能辨其是非,不為人所欺瞞矣。

    因其離師太早,後事不明,東奔西走,參求多人,終未究竟。

    十三年之久,得遇仙留丈人,數言之下,打破疑團,即便認的性命根蒂,不可于一身求,亦不可于身外得,俱要在虛空中做出。

     老先生宿根深厚,為再來人,得以不昧本宗,十分大事,已知七八。

    然雖宿根深厚,翻個筋鬥,即有迷處,所以真中未免有假者加雜矣。

    老先生還當再三體貼,拋去幻象滓質之物,更進一層,鑽入理窟,細嘗道髓,必有真寶現前。

    衲曾遇再來人五,二道人、三俗人。

    三俗人者,一蘇州顧公,一隴西汪公,一漢南陳公。

    陳公遇仙留丈人度脫而去,此有迷而遇人大悟者也。

    顧公終為宦途所迷,汪公終為利途所迷。

    二人實天生上智,分分明明,溺于名利,空空一世,真可惜也。

    二道人者,一哈喇池溝戴公,雖苦中生慧,不知再進腳步,此其迷也。

    一半仙許公,自幼不識不知,如癡如醉,與虎狼為伍,毒蛇為伴,毫無傷損,命根堅固,遇異人授以無為之道,了其大事,此有迷而得人成全者也。

    昔紫清真人[11]為再來人,得翠虛陳真人[12]之傳,而始了大道。

    抱樸子為再來人,得思遠鄭真人之訣而始入聖基。

    然則再來人,總有迷處,是在前生功行深淺耳。

    功行深,再來必遇真師指點,完成大道;功行淺,再來不遇正人,到老無長[13]。

     老先生前生功行深,今生不昧,又得榮貴,不用外護,自有大腳力勇猛向前,舉步之間,直超道岸。

    不似衲之福薄緣淺,作為甚難。

    然雖作為甚難,幸而早脫火坑,無拘無束,樂在其中,不為塵情所迷矣。

    謹錄《彭鶴林問道篇》[14]上呈,老先生留心細玩,當有神會處,甚勿以尋常語棄之。

     4.答蘇将軍刻刊洞元經書 昨聞老先生千秋在迩[15],衲屢蒙厚德,本當臨期親赴省城叩祝,想衆官長必及期拜賀,山野未免不便。

    今遣小孫捧上山物四味,壽字一個,雲山遙叩,聊表寸心,忝[16]在道義之交,必能以此俗情見諒也。

     前接佳注四本,攜至荒山,細閱《百字碑解語》,一注精一注,一注明一注,愈注愈佳,惟最後一注,簡而當,約而精,亦後學一上天梯也。

    《道德解語》,别開生面,字字着實,句句歸真,拔天根而鑽理窟,非窺見堂奧,摸着牛鼻孔[17]者,不能道出。

    更望老先生偷閑完璧,早刻流傳于後世,學人幸甚,太上幸甚,功德無量矣。

     至于《洞元經》一書,衲反覆再三,前後細推,疑是後人竊丹經次序,借呂祖之名,自欺欺人者。

    何以知之?原序辭意不達,且語句俗鄙。

    呂祖何等慧光,豈作不通之文乎?又萬立山後序雲,彼師蘇氏得手錄《呂祖洞元經》,又遇真師降乩[18]面傳等語。

    夫性命之學,天機也,必須真師附耳低言,口傳心授,方能有悟,豈能以文字傳乎?又豈能以乩筆傳而知之乎?本文《初乘章》有“氣聚精凝,神乃通靈”之語;《既濟章》有“和合四象,攢簇五行,打成一片,混合百神”等語,似是金丹凝結矣。

    何以《中乘章》又雲“返我心神,不漏不傾”乎?豈有打成一片,混合百神,而心神猶未返,猶有漏傾乎?《得藥章》雲“乾坤之精,坎宮之仁,水清月白,着意搜尋。

    ”豈有打成一片,混合百神,而坎宮之仁猶未尋着乎?《上乘章》雲“嬰兒氣足,跳出胞胎,水中火猛,飛上蓬萊,姹女獨稱尊,半夜情郎倒入門”,與夫“二物會合,收鎖黃庭”等語,豈有四象五行打成一片,嬰兒姹女猶未會合乎?《服丹章》雲“奪盡乾坤造化,養就龍虎還丹,出則遊行世界,歸來隐住泥丸”,似乎陽神出現矣。

    又雲“金液變化,熔作甘露,馨香入口”,與夫“十二重樓降丹材”等語,直以金丹為有形之物,入于幻景矣。

    《最上一乘章》雲“太虛一氣,入我元門,飛升天谷,化作甘霖,降我五内,煉我周身”,與夫“勿生妄想,勿其歡欣”等語,豈有到太虛一氣地位,而猶用甘露洗五内,猶有妄想未盡乎?其中有大不通理處極多,聊舉數段為證,則知非呂祖所作矣。

    呂祖《百字碑》、《敲爻歌》,次序一句挨一句,一層進一層,何等分明,何等簡當!此書與《百字碑》,《敲爻歌》,天地懸隔,所以知其為僞書也。

    老先生尊信呂祖,故被瞞過。

    世間僞書極多,如王邦叔借紫陽之名,作《玉清金笥錄》,無名氏假尹真人之名,作《性命圭旨》。

    更有作孽之徒,托呂祖之名,作閨丹書。

    道門僞書,不一而足,若不細察辨理,必為所瞞。

    老先生注語最佳,超乎彼書之上,可惜為僞書,枉費苦心。

    倘以此書流傳後世,不但有誤後學,且于老先生大有不便。

    不若将注語改削順序,自成一家言,開學人識見,卻是一件大功德。

     衲所見如是,再求老先生定其可否。

     5.答蘇将軍托刻《問答外集》書 屢蒙老先生不棄微賤,數年來多有恩顧,被德甚厚,衲萬無一報。

    《詩》[19]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非報也,永以為好也。

    ”道祖雲:“富者贈人以财,仁者贈人以言。

    ”衲不敢竊仁者之名,既無瓊瑤财貨之報,其将贈之以言乎? 衲昔年為切身一大事因緣,東奔西走,朝王暮李,亂學亂做,不辨是非,幾乎殒命。

    後遇江南彭道人,授以開關之功,行之數月,氣血流通,精神爽暢,多見景象。

    又遇四川王道人,傳以清靜之功,行之日久,亦能預知二三日之事,自以為知道有道,自足自滿,再不求人。

    然似是而非,終無關于性命大事,究竟自亦不知其非道也。

     及遇先師龛谷老人,數言之下,始知生平所學,枝枝葉葉盡是差。

    蒙師慈悲,授以靈龜養氣之法,得個入門,又教參悟性命奧妙。

    因其離師太早,不能始終通徹,十三年之久,複遇仙留丈人,開剖肯綮,指示次第,方能真知确見,了悟源流,多年郁結疑團,到此一棒打為粉碎矣。

     龛谷老人得事于白石鎮梁仙人,即證于國清寺橋上張仙人,完全于西甯張睡仙。

    三仙之中,惟國清寺橋上張仙人,形神俱妙,出有入無,成事最大。

    曾有竊發羽化仙冢,視其真假,棺中無屍,可知其是真仙也。

     仙留丈人聞道于餘丈人。

    此二仙者,皆乾隆初年成道之人,親見者甚衆,非同世人口傳耳聞,不足憑信者可比。

    則是二先師脈脈相續,實有的傳也。

     二先師常言:性命本于先天真一之氣。

    此氣生天生地生萬物,即《道德經》所謂“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即丹經所謂“生物之祖氣”。

    始也,母也,祖氣也,即性命之根源。

    能知此始此母此氣而修持者,先天而天弗違,故能奪造化,轉生殺,逆氣機,而不為陰陽所拘。

    性命本來原是一氣,因其交于後天,一氣分而為陰陽,陽為命,陰為性,分陰分陽,于是性命為二矣。

    然其根源,皆本于一氣。

    因其陰陽分離,故名為二,若陰陽相合,仍是一個。

    何為性?“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者是,即《道德經》所謂“妙”也。

    何為命?“至大至剛,塞乎天地”者是,即《道德經》所謂“徼”也。

    《道德經》“觀妙”即是修性之學,“觀徼”即是修命之學。

    “有欲以觀其徼,無欲以觀其妙”,性命雙修之道,二語盡之矣。

    但此性之妙,命之徼,皆系無形無象,無方無所之物,非頑心謀慮之妙,非色身穴道之徼,乃不可見之妙徼,不可指之性命。

    古仙雲:“莫執此身雲是道,此身之外有真身。

    ”《悟真》雲:“休施巧僞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

    壺中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漿。

    ”又正陽翁雲:“涕唾津精氣血液,七般靈物總皆陰。

    若将此物為丹質,怎得飛升朝玉京?”可知性命之學,别有個口傳心授之妙,非可于一身有形有象處求也。

    至于《黃庭》内外篇所載一身穴竅甚明,是玉晨道君,太上老君,皆言其黃庭之景,非言其黃庭之真。

    其中雖說三黃庭,亦不過言其景耳。

    所言真處,止是一神字而已。

    經雲:“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盡有神。

    ”夫景有定而神無方,雖百節神名不一,總是一神。

    因其有神,故一身百節,活活潑潑,氣血流通,舉止動作,出于自然,有莫之為而為者也。

    然則神者,即先天真寶。

    其一身百節氣血,皆神運之。

    此神,豈可以方所求乎?如能認得此神,妙可知,徼可明,性可了,命可複,而大道可成。

    《心印經》雲:“一得永得,頃刻而成。

    ”又丹經雲:“得其一,萬事畢。

    ”蓋先天之神,曆劫長存;後天之物,日久必壞。

    夫後天之物,天地之委物,報盡自化,故聖人以為大患。

    此衲嘗聞于師者,非出于私猜妄議,實有所本。

     老先生身居榮貴之境,終身心切于性命一事,而無時或忘者,特以宿世種根深厚,非今生始為栽培。

    其于性命之理,已自知過半,但于綱領處,猶缺欠參悟工夫,故于《煙霞箓》中,或有着相語。

    老先生若肯再進一層工夫,撥去一切着空執相、偏曲小乘[20]等事,止在《道德經注》中,《問答内集》中,靜而求之,則性命妙徼,老先生自足,不必向外更尋人也。

    《問答外集》,與《道德經注》、《問答内集》,絕不相關,故衲屢阻刻刊,因老先生開迷心切,不得不如其命。

    為初學者擴充識見,亦是一大功德,但非脈脈相傳大道耳。

    至于揀存等條,可有可無,不刻為妥。

    此非衲敢鬥膽,因報德虔誠,欲傳流世科條,出于不得已而為之者,望其老先生見諒愚衷,勿以違命為罪,幸甚。

    老先生壽過古稀,時不可待,下手速修,猶恐太遲。

    冀望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深根固蒂,以養太和,則延命酒、返魂漿,順手可得,王母桃、龍華宴[21],指日可嘗。

    釋迦不是天降,老子不是空生,甚勿以年邁力衰,自己退念。

    古人雲:“七十八十,一息猶存,尚能還丹”,必不我欺。

    此衲之以言報老先生者。

    若蒙見衲,衲不勝欣慰之至。

     6.蘇将軍回京托刻《問答外集》完工奉書交之 庚申(1800年)蘭泉得瞻老先生尊容,多聆教誨,擴充識見,如甘露灑心,醍醐灌頂,受益實多。

    又得見《煙霞箓》等書,讀之光生五内[22],頓脫三宮[23],真是三生有幸。

    數十年,衲獨弦絕調,未逢知音,得遇老先生心同道合,生平之願足矣。

    讵意貴賤分途,尊卑各事,駕返甘泉[24],彼此相離,不能追随左右,時聆藥石[25],磨煉身心,此又幸中之不幸,殊覺于心怏怏。

    然雖彼此相離,猶有書信來往,心神會遇,亦有資益。

    桂月駕赴京都,料得天寵,榮擢内閣[26],大隐居朝,為國為民,積功累行,得以遂心。

    不但老先生獲福無量,即衲草野,亦沾餘光。

    但衲不能舒暢于懷者,相隔數千裡,不特面遇無期,即書信來往,亦有不便,止有向東叩祝而已。

    更祈老先生不棄微賤,間有順鴻,常賜訓語,得悉起居,此尤衲之所望也。

    臨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