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傳序類
關燈
小
中
大
如南山之壽,不骞不崩(不會虧損,不會崩塌)。
”明康海《一枝花·壽王渼陂》套曲:“壽比南山還草草,福如東海任朝朝。
” [111]“含章有美”句:意謂婦德柔順,行為有章,包含美質。
語出《易·坤》六三:“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王弼注:“含美而可正者也。
”《坤·文言》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是說,女屬坤陰,雖然含美可貞,然而為國之事,雖然做得很好,但不居功,這就是坤地柔順之道,為妻之道,為臣之道。
這樣的福如東海之水,盡管增加而不可勝計的。
[112]蓬島:指蓬萊仙島,道教謂神仙在東海中所居。
《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巿(福)等上書言:(東)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 [113]彤管:杆身漆朱的筆。
《詩·邺風·靜女》:“靜女其娈,贻我彤管”。
指女子文墨之事。
[114]懿範:美好的道德風範,專用以贊美婦女的好品德。
[115]芳徽:芳,芳香;徽,美也。
指美德,美善之行。
[116]祝厘:祈求福祐,祝福。
《漢書·文帝紀》:“今聞祠官祝厘,皆歸福于朕躬,不為百姓”。
[117]“清規榜”題解:是道教期場開始時公開發布的一種榜文。
榜,原指官府張貼的告示。
這裡隻是闡述制定這篇榜示的理由,強調設立道規法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8]叢林:亦稱禅林,原指佛教之僧衆聚居的寺院,因比丘和合一處,猶如衆木相依的樹林,故名。
道教也借用此稱,謂各地道中相聚之處為“十方叢林”。
[119]期場:即科場,科舉考試的場所,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以選拔賢能。
期:約定日期曰期。
[120]上士不争:《清靜經》:“上士無争,下士好争。
” [121]西州勸道之文:指邱長春《寄西州道友書》,内中說:“大抵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
若不苦志虔心,難以超凡入聖。
或于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于道,皆為緻福之基。
” [122]凡籠:塵世的樊籠。
金馬钰《蘇幕遮·别子》詞:“出凡籠,無系絆。
落魄婪耽,日作無常觀。
”元無名氏《挂金索》詞:“跳出凡籠,一個長生路,免教閻王鬼使來勾取。
” [123]提撕:扯拉提引。
《詩·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耳提面命)。
漢鄭玄注:“非但對面語之,親提撕其耳。
”引申為提醒振作。
[124]日乾夕惕:語出《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君子要整日行健、自強不息,一直到傍晚,還要戒惕自己,戰戰兢兢,能夠如此,雖有危險,甚至禍患,也沒有什麼過錯)。
《易·乾·文言》還引孔子的話說:“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乾乾因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乾乾,即健健,努力不懈也。
惕,警惕。
若,與然同。
厲,嚴謹。
咎,災害。
[125]先覺:對事理的認識較一般人為早的人。
語出《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 [126]“三人”句:語出《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127]“二人”句:古謠:“二人同心(又作同志),其利斷金。
”是說,隻要兩個人同心同德、志向一緻,就會一往無前,其銳利能夠斬金削鐵。
[128]切錯琢磨:《詩·衛風·淇奧》:“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古時加工骨器稱切,加工象牙稱蹉,玉的加工為琢,石的加工為磨。
後用以比喻相互間研讨。
[129]根塵:謂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濁識所染為六塵,六根所生,即見為眼根,聞為耳根,臭為鼻根,言為舌根,觸為身根,知為意根。
[130]醍醐灌頂:醍醐制自牛乳,為乳酪之精品。
劉一明《無根樹解》其五:“醍醐酒非世間糟汁,亦非身内精津血液有形之物,乃陰陽交感,氤氲沖和之氣,含而為真一之精,通而為真一之水,滋味香甜,古人謂之玉液,謂瓊漿、謂甘露,又謂醍醐。
” [131]關棙:又作關捩,能轉動的機械裝置,比喻事物的緊要處。
元耶律楚材《和賈抟霄韻二絕》之一:“祖師點破新關捩,直指人心教外傳。
” [132]慧器:指先天有靈慧的人。
[133]骐骥:良馬。
《莊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馳千裡。
” [134]鲲鵬之志:有鲲鵬萬裡的遠大志向。
《莊子·逍遙遊》:“北溟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135]紹隆:紹,繼承。
隆,使之興隆。
[136]擯罰法:擯,同“摒”、“屏”,排斥、棄絕。
罰,此指罪過。
擯罰法,懲戒缺漏、過失和罪愆的戒律、道内法規。
[137]須至榜者:希望大家(道衆)達到榜示的要求。
[138]宣聖:中國古代自漢以後獨尊儒術,曆代帝王都奉孔子為聖人。
唐玄宗谥為“文宣王”,宋元又在前面加谥“玄聖”、“至聖”、“大成至聖”,明清以“文宣王大成至聖先師”于孔廟立牌位,簡稱為“宣聖”。
[139]“謹言”句:意思是說,說話謹慎、行動小心這兩件事,那是希望達到聖人境界的根本,道德發展、事業進步的要道。
希聖,出自唐人歐陽詢等輯的《藝文類聚》引晉人夏侯湛贊孝子闵子骞的話:“聖即拟天,賢亦希聖。
” [140]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庸,平常。
語意:平常講話,也要重信,平常做事,也要謹慎。
語出《易·乾·文言》九二:“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言之謹。
’” [141]妄人:無知妄為的人。
《荀子·非相》:“妄人者,門庭之間,猶誣欺也,而況于千世之上乎?” [142]王假有廟:古人遇大事,必于廟中祭祀,不論帝王或者百姓均如此,取秉承先人或神祇意旨辦事之意。
語出《易·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易·渙》亦有此句)。
王,君王;假,音格,至也;有,助詞,無意義;廟,舊時奉祀神祇或祖宗,前代先賢的地方。
[143]西秦:東晉十六國之一。
淝水之戰後,鮮卑貴族乞伏國仁(隴西高平,今甯夏固原人)于公元385年稱大單于。
其弟乾歸稱河南王,又改稱秦王,都苑川(今甘肅榆中北部苑川河下遊,離縣城十五公裡),史稱西秦。
地域最廣時稱十二郡,包括甘肅西南至陝西、甯夏的一些地區。
傳四王,431年為夏所滅。
[144]絲绺:一絲一绺。
《集韻》:“絲十為綸,綸倍為绺。
”古人稱須、發、線、麻等的一股為一绺。
[145]了亮:了,有眼珠明亮之意。
《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了焉”。
此處為宗支眉目清楚,非聲音嘹亮,也與“明了”、“了解”含義不同。
[146]若昭若穆:若,如;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譜牒排列的規矩: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
祭祀時,子孫也按此規定排列行禮。
《禮記·祭統》:“昭穆者,所以别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 [147]“先王”句:《易·豫》:“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樂,音樂;殷,盛;薦,進獻;配,祭祀時的配享(也作配給);祖考,去世的爺爺、父親。
[148]充營伍椽吏:充當軍營中的文書工作。
由“椽筆”而來。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雲:‘此當有大手筆事。
’俄而帝崩,哀冊谥議,皆珣所草。
”後因以“椽筆”指大手筆,稱譽他人文筆出衆。
[149]紳衿:紳,大帶,士大夫所服用;衿,學中生員的服飾。
舊時泛指地方紳士和在學的人。
[150]爰書:爰,于是,就,乃。
書,寫。
[151]大隐:大隐于朝廷,中隐于廛市,小隐于山林。
宋周行巳《浮沚集·朱廷隐字大隐序》:“所謂大隐者,非謂隐其身而弗見也,隐于朝,假其位,以行其道者也。
” [152]辛酉歲:清嘉慶六年。
是年劉一明68歲,遇蘇甯阿。
[153]旅瑣瑣:《易·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初六,陰爻在下,位不當,卑賤而猥瑣,這樣就會招取災患)。
[154]巽在床下:《易·巽》:“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程傳》說:“床,人之所安。
巽在床下,是過于巽,過所安矣。
人之過于卑巽,非恐怯則谄說(悅),皆非正也。
(九)二實剛中,雖巽體而居柔,為過于巽,非有邪心也。
恭巽之過,雖非正禮,可以遠恥辱,絕怨咎,亦吉道也。
史巫者,通誠意于神明者也。
紛若,多也。
”此句意在說明蘇将軍自己處下謙卑,不但沒有什麼壞處,而且顯出他品德的高尚。
[155]“《清靜》、《日用》、《定觀》、《黃庭》”句:“清靜”,有《太上老君清靜心經》,約600字,其中有七言偈語。
此書以清靜為宗,謂人心不靜,牽于嗜欲,無欲則心自靜而神不擾,則常清靜,體合于道。
又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經文391字,經後有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贊語。
是書蓋出于唐代,五代杜光庭注本最早。
此書以清靜為宗,以澄心遣欲為本。
道教全真派以是經為日常持誦功課,在領受初真戒時必須誦習此經。
上二書内容大體相同。
《日用》,即《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經》、《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合稱《日用經》。
前者主煉丹存神養氣,主論修養;後者主論處世。
此經為三字經,凡47句,勸人敬天地日月,行忠孝仁義,溫良恭儉讓,行善積德。
蓋出宋元間。
《定觀》,即《洞玄靈寶定觀經》,出于唐代,述定觀靜坐之法。
《黃庭經》,專談養生的早期道經之一,現傳有西晉《太上黃庭外景玉經》,東晉《太上黃庭内景經》,《黃庭經》為其總稱。
劉一明《黃庭經解》有文三千,圖二幅,開卷曰:“《黃庭經》者,東華扶桑帝君之秘文也,一名《太帝金書》,以其刻于金簡,故名金書,一名《東華玉篇》,以其文刻于玉,亦名玉篇。
其經有内外兩篇,内篇者,太上玉晨道祖(全稱為:上清高聖玉晨玄皇大道君)之所著,是謂正經,故名内篇;外篇者,太上老君道祖之所解,是謂輔經,故名外篇。
雖分内外兩篇,其會黃庭諸景之義一也。
黃者,中央之象;庭者,人居之處,即神室之象。
以其中虛,無物不包,無理不具,故以庭喻之;以其藏生機,萬物皆從此中生,故以黃庭喻之。
經者,經也,道也,《黃庭經》即演說‘中’之道也。
” [156]昺:光明。
《抱樸子外篇·行品》:“文彪昺而備體,獨澄見以入神者,聖人也。
” [157]理窟:義理的淵薮。
[158]“其旨遠”句:《易·系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這裡是借用孔傳的話來說明《道德經》也是從旨意講是高雅而深遠的,其中好多話不是直接說出的,但是非常恰當、準确,包含的事情很豐富,不受拘束而隐會深意,并且還是能夠觸類旁通,洋洋發揮。
[159]《河上公章句》:亦稱《老子章句》、《道德經章句》或《道德真經注》,為最早的《道德經》注本,分四卷,漢文帝時,陝州隐者河上公所注。
此注始分《老子》為八十一章,而每章提名标目即今通行本所用。
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
”此注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訣類“知”字帙中。
[160]“三翁”句:紫清翁指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原名葛長庚,字如晦,号海瓊子、瓊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等。
羽化後封紫清真人。
著有《紫清真人道德寶章》解注《道德經》。
道純翁指宋末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純,字元素,号清庵,别号瑩蟾子。
本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門人。
著有《道德會元》、《中和集》、《周易尚占》、《清靜經注》等。
其書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文,頌近禅偈。
上陽翁即元代道士陳緻虛,字觀吾,号紫霄上陽子。
與門人至陽子田琦煉丹于萬聖山岩壁中,後皆仙去。
著有《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經注》三卷及《周易參同契注》、《悟真篇注》等。
受業者甚衆。
[161]肯綮:指筋骨結合處。
出《莊子·養生主》之“庖丁解牛”。
喻最關緊要的地方、要害。
肯,着骨之肉;綮,經絡結節處。
[162]媪園:辭書無載,疑為媪圍,甘肅蘭州附近的一個古地名。
據蘭州大學劉光華教授考證,媪圍是少數民族所稱地名,謂之在榆中青城鎮西南,白銀市景泰縣境内;《蘭州市志》載:“媪圍縣,漢置,屬武威郡,三國縣廢。
轄地當在今蘭州黃河以北臯蘭、景泰二縣境,故城當在今景泰縣蘆陽鎮之吊溝古城。
[163]立不易方:《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孔穎達疏:“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
方猶道也。
” [164]克昌厥後:(其德)能夠使家族後代永遠得其遺惠,繁榮昌盛。
克,能夠。
昌,昌盛。
厥,其。
[165]洮陽:古縣名。
晉惠帝時所置,屬狄道郡,北周改置洮州;因其位于黃河支流之洮河北岸,故稱洮陽。
現甘肅臨潭縣即其地。
募疏序:募,募化;疏,為古書舊注所作的進一步闡釋文字;序,表示寫在前面的話。
募疏序即介紹和說明為某寺廟的修建或某事的需要而募化錢糧緣起的文章。
本卷有這樣的八篇短文。
[166]“非其鬼”句:語出《論語·為政》,大意說,不是應當祭祀的鬼神,如果去祭祀他,那就是谄媚啊。
[167]報功:為報答恩德而進行祭祀。
《國語·魯語上》:“幕,能帥颛顼者也,有虞氏報焉。
”韋昭注:“報,報德。
”又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有功必酬,即報功。
” [168]三墳五典:傳說我國最古老的典籍。
《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注:“皆古書名。
”孔穎達疏:“孔安國《尚書序》雲:‘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即三皇五帝之典籍為《三墳》《五典》。
[169]武丁:商代國君,後被稱為高宗,盤庚弟小乙之子。
傳說他少時生活在民間,即位後重用傅說、甘盤為大臣,力求鞏固統治,向四方擴張用兵,在位近六十年,被稱為聖主。
[170]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原封西伯。
[171]“明皇”句:唐玄宗(明皇)天德十三年(754年)為老子上尊号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固有聖人之稱。
[172]啧啧人口:人人贊歎稱道。
[173]篑土:一籃子土。
篑,竹籃。
[174]積羽盈舟:《戰國策·魏策》:“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此處取積輕成重之意。
[175]妥:安也。
使動用法,使(讓)神明安穩妥善。
[176]蘭城西關禮拜寺:現名蘭州西關清真大寺,據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原為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數毀數建。
100多年後相當于嘉慶初期,此時劉一明正在重修栖雲山諸廟,撰著疏序作碑記,影響很大。
當時蘭州回民籌資拟建西關禮拜寺,請劉作募疏序,可能就在嘉慶九年(即1804年,本書卷三《重建迎善橋記》:“其橋創建于嘉慶九年”)前後。
同治國民事變後,此寺又毀。
新寺1983年所建,為阿拉伯式圓頂樓房,共四層:一樓接衆會客,二、三樓為禮拜殿,可容三千多人,四樓經書館。
[177]真宰:《莊子·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真宰、真主多為伊斯蘭教所用,又作“安拉”。
[178]天方:中國古籍原指麥加,後泛指中東阿拉伯地區。
[179]穵勒蠡魯呼:“穵”,古“挖”字。
《西遊記》第一回:猴王至南贍部洲界,上岸“隻見海邊有人捕魚打雁,穵蛤淘鹽”。
該詞系阿拉伯語譯音,今譯“窩勒蘇魯乎”,意譯為“真主之使者”,或譯“費勒實台”,意為“真主派遣的天使”。
劉一明解釋這個詞說:“即華言‘奉真主欽差’”,也很到位。
還有一個阿語譯音“哲布勒依來”,意思是“負責傳達安拉啟示的使者”,其音其義也很相近。
[180]噫嘛呢:劉一明音譯阿語之取字,今取此音為“伊瑪尼”,意為“信仰”,伊斯蘭教指教徒對安拉賜予穆罕默德(劉一明說“其國有聖人焉,名曰穆罕默德,即今中華回教尊稱馬聖人者是也,”譯音與今譯完全相同,真是難能可貴)的啟示,及其基本信仰的确信。
劉一明說是“華言‘歸順’之義”,也很不錯。
[181]七日來複:出自《周易·複》卦辭:“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
……複,其見天地之心乎?”這裡把民俗、《易》語、儒言之“七”,與伊斯蘭教七日禮拜巧妙聯系起來,表示禮拜日有據可查。
[182]庚方:天幹化五行,庚屬金,金又屬西,故西方又稱庚方。
此指伊斯蘭教用太陰曆事。
[183]梵語:古印度語。
此處指阿拉伯語。
[184]希乍:稀罕、少見之意。
希,同“稀”;乍,突然,剛剛。
[185]金城:借指蘭州,因蘭州城區曾為金城郡治。
[186]康熙初: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前。
劉一明以為是“重建”,經考應為“初建”。
[187]鳳凰嶺東嶽行宮:鳳凰嶺,原指栖雲山東台之藏靈壁,後改名東嶽台。
台地主院為東嶽大帝行宮。
嘉慶初,劉一明于東山(興龍山)移于此址,建大殿三楹,塑東嶽天齊仁聖大帝金身、山門、圍牆,毀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
光緒五年(1879年)建天曹殿六楹,山神、土地各一楹。
十四年(1888年)始立大殿三楹,佛閣十間(樓上)、丹房十間(樓下),山門、牌坊各一座。
1946年住廟道士募化補修(于本篇評述部分附《重修興龍山東嶽行宮募化疏引》摘錄)。
1968年為解放軍通訊部隊某部拆毀,建了雷達台。
1980年該部遷于蘭州,建築設施出讓于甘肅省林業廳所屬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188]感格:感通,謂感于此而達于彼。
宋李綱《應诏條陳七事奏狀》:“然臣聞應天以實不以文,天人一道,初無殊緻,唯以至誠可相感格。
”舊時以為心誠能與鬼神或外物互相感應。
[189]幽明:人與鬼神。
人所不見曰幽冥,多指神鬼之界。
明,相對于幽,指人間。
《易·系辭上》:“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韓康伯注:“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
” [190]“神之格思”句:《詩·大雅·抑》。
格,來,至,通。
度,測、猜、度量。
思,語氣詞,無意義。
句意:應當知道鬼神暗臨,其神通之玄妙,真是不可測度啊! [191]“自天佑之”句:《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意思是:《易經》是講變化的,事物發展到盡頭就會變,變化就能通達,暢通無阻就能持久,這樣就有上天的護佑,當然就吉祥如意,無所不利。
[192]廟、寺:廟,奉祀之地;寺,原為官署名,如大理寺(南北朝至清代的中央審判機關)、鴻胪寺(掌諸侯王及少數民族首領的迎送接待、封授等禮儀,以及贊導郊廟祭禮、管理郡國計吏等事)等。
後又指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場所。
傳說東漢明帝時,有佛師應漢使之請,以白馬馱經東來,初止鴻胪寺,遂以其住地為寺,敕立白馬寺于都城洛陽雍門外。
公元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把穆斯林(信徒)舉行宗教活動、傳授宗教知識的場所稱為禮拜寺或清真寺。
[193]要福祉:得到福報。
要,通“邀”,希求得到。
[194]城隍後土:城,都邑四周用以防禦的牆垣;隍,城外的護城壕。
此處為民間信仰的地方保護神,晉代以後地方多有奉祀,唐時封爵,五代封王,宋代将城隍列入國家祀典,府、州、縣皆立廟,元明甚之,道教吸收其信仰後,将原來守城保安之職掌擴大為護國安邦、翦惡除兇、調和風雨,管理亡魂等事。
後土,道教《太清玉冊》謂:“山川海嶽中有神以主之,不得其名,黃帝稱為後土皇地隻。
”再後,民間墓地上方亦立“後土之神”以管墳茔之鬼魂。
此處指地方神。
[195]金邑:即金縣,今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
非1913年始由清代金州廳改置之遼甯大連金縣。
此金縣有五百五十年曆程。
[196]朝元觀:朝拜衆神之廟觀。
栖雲山朝元觀為西山第一大觀,祀孚祐帝君呂洞賓,但劉一明将其作為十方叢林,為栖雲各廟之總稱,故以“栖雲山仙閣”概之,詳細記述見本書卷三之第十一篇《重修栖雲山朝元觀記》。
[197]水口:舊以風水學說中陰宅(墳墓)和陽宅(住宅)來水之地。
[198]馬寒:即馬銜山(銜土音讀寒),海拔3670米。
唐代稱“熱薄汗山”或“薄寒山”(見甘肅《社科縱橫》1994年第6期陳守忠、孫永樂撰《榆中建代與高昌國》一文之考證),土人稱為馬寒山。
馬銜,《辭源》注:“海中神怪名。
其狀馬首,一角而龍形。
” [199]劍山:馬銜山支脈之一,現名尖山子,在榆中馬坡(上莊)鄉境内。
因其山高聳如劍而立,故文人書為劍山。
[200]穾:又書為“窔”。
謂山彎深遠處。
[
”明康海《一枝花·壽王渼陂》套曲:“壽比南山還草草,福如東海任朝朝。
” [111]“含章有美”句:意謂婦德柔順,行為有章,包含美質。
語出《易·坤》六三:“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王弼注:“含美而可正者也。
”《坤·文言》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是說,女屬坤陰,雖然含美可貞,然而為國之事,雖然做得很好,但不居功,這就是坤地柔順之道,為妻之道,為臣之道。
這樣的福如東海之水,盡管增加而不可勝計的。
[112]蓬島:指蓬萊仙島,道教謂神仙在東海中所居。
《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巿(福)等上書言:(東)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 [113]彤管:杆身漆朱的筆。
《詩·邺風·靜女》:“靜女其娈,贻我彤管”。
指女子文墨之事。
[114]懿範:美好的道德風範,專用以贊美婦女的好品德。
[115]芳徽:芳,芳香;徽,美也。
指美德,美善之行。
[116]祝厘:祈求福祐,祝福。
《漢書·文帝紀》:“今聞祠官祝厘,皆歸福于朕躬,不為百姓”。
[117]“清規榜”題解:是道教期場開始時公開發布的一種榜文。
榜,原指官府張貼的告示。
這裡隻是闡述制定這篇榜示的理由,強調設立道規法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8]叢林:亦稱禅林,原指佛教之僧衆聚居的寺院,因比丘和合一處,猶如衆木相依的樹林,故名。
道教也借用此稱,謂各地道中相聚之處為“十方叢林”。
[119]期場:即科場,科舉考試的場所,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以選拔賢能。
期:約定日期曰期。
[120]上士不争:《清靜經》:“上士無争,下士好争。
” [121]西州勸道之文:指邱長春《寄西州道友書》,内中說:“大抵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
若不苦志虔心,難以超凡入聖。
或于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于道,皆為緻福之基。
” [122]凡籠:塵世的樊籠。
金馬钰《蘇幕遮·别子》詞:“出凡籠,無系絆。
落魄婪耽,日作無常觀。
”元無名氏《挂金索》詞:“跳出凡籠,一個長生路,免教閻王鬼使來勾取。
” [123]提撕:扯拉提引。
《詩·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耳提面命)。
漢鄭玄注:“非但對面語之,親提撕其耳。
”引申為提醒振作。
[124]日乾夕惕:語出《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君子要整日行健、自強不息,一直到傍晚,還要戒惕自己,戰戰兢兢,能夠如此,雖有危險,甚至禍患,也沒有什麼過錯)。
《易·乾·文言》還引孔子的話說:“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乾乾因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乾乾,即健健,努力不懈也。
惕,警惕。
若,與然同。
厲,嚴謹。
咎,災害。
[125]先覺:對事理的認識較一般人為早的人。
語出《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 [126]“三人”句:語出《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127]“二人”句:古謠:“二人同心(又作同志),其利斷金。
”是說,隻要兩個人同心同德、志向一緻,就會一往無前,其銳利能夠斬金削鐵。
[128]切錯琢磨:《詩·衛風·淇奧》:“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古時加工骨器稱切,加工象牙稱蹉,玉的加工為琢,石的加工為磨。
後用以比喻相互間研讨。
[129]根塵:謂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濁識所染為六塵,六根所生,即見為眼根,聞為耳根,臭為鼻根,言為舌根,觸為身根,知為意根。
[130]醍醐灌頂:醍醐制自牛乳,為乳酪之精品。
劉一明《無根樹解》其五:“醍醐酒非世間糟汁,亦非身内精津血液有形之物,乃陰陽交感,氤氲沖和之氣,含而為真一之精,通而為真一之水,滋味香甜,古人謂之玉液,謂瓊漿、謂甘露,又謂醍醐。
” [131]關棙:又作關捩,能轉動的機械裝置,比喻事物的緊要處。
元耶律楚材《和賈抟霄韻二絕》之一:“祖師點破新關捩,直指人心教外傳。
” [132]慧器:指先天有靈慧的人。
[133]骐骥:良馬。
《莊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馳千裡。
” [134]鲲鵬之志:有鲲鵬萬裡的遠大志向。
《莊子·逍遙遊》:“北溟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135]紹隆:紹,繼承。
隆,使之興隆。
[136]擯罰法:擯,同“摒”、“屏”,排斥、棄絕。
罰,此指罪過。
擯罰法,懲戒缺漏、過失和罪愆的戒律、道内法規。
[137]須至榜者:希望大家(道衆)達到榜示的要求。
[138]宣聖:中國古代自漢以後獨尊儒術,曆代帝王都奉孔子為聖人。
唐玄宗谥為“文宣王”,宋元又在前面加谥“玄聖”、“至聖”、“大成至聖”,明清以“文宣王大成至聖先師”于孔廟立牌位,簡稱為“宣聖”。
[139]“謹言”句:意思是說,說話謹慎、行動小心這兩件事,那是希望達到聖人境界的根本,道德發展、事業進步的要道。
希聖,出自唐人歐陽詢等輯的《藝文類聚》引晉人夏侯湛贊孝子闵子骞的話:“聖即拟天,賢亦希聖。
” [140]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庸,平常。
語意:平常講話,也要重信,平常做事,也要謹慎。
語出《易·乾·文言》九二:“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言之謹。
’” [141]妄人:無知妄為的人。
《荀子·非相》:“妄人者,門庭之間,猶誣欺也,而況于千世之上乎?” [142]王假有廟:古人遇大事,必于廟中祭祀,不論帝王或者百姓均如此,取秉承先人或神祇意旨辦事之意。
語出《易·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易·渙》亦有此句)。
王,君王;假,音格,至也;有,助詞,無意義;廟,舊時奉祀神祇或祖宗,前代先賢的地方。
[143]西秦:東晉十六國之一。
淝水之戰後,鮮卑貴族乞伏國仁(隴西高平,今甯夏固原人)于公元385年稱大單于。
其弟乾歸稱河南王,又改稱秦王,都苑川(今甘肅榆中北部苑川河下遊,離縣城十五公裡),史稱西秦。
地域最廣時稱十二郡,包括甘肅西南至陝西、甯夏的一些地區。
傳四王,431年為夏所滅。
[144]絲绺:一絲一绺。
《集韻》:“絲十為綸,綸倍為绺。
”古人稱須、發、線、麻等的一股為一绺。
[145]了亮:了,有眼珠明亮之意。
《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了焉”。
此處為宗支眉目清楚,非聲音嘹亮,也與“明了”、“了解”含義不同。
[146]若昭若穆:若,如;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譜牒排列的規矩: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
祭祀時,子孫也按此規定排列行禮。
《禮記·祭統》:“昭穆者,所以别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 [147]“先王”句:《易·豫》:“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樂,音樂;殷,盛;薦,進獻;配,祭祀時的配享(也作配給);祖考,去世的爺爺、父親。
[148]充營伍椽吏:充當軍營中的文書工作。
由“椽筆”而來。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雲:‘此當有大手筆事。
’俄而帝崩,哀冊谥議,皆珣所草。
”後因以“椽筆”指大手筆,稱譽他人文筆出衆。
[149]紳衿:紳,大帶,士大夫所服用;衿,學中生員的服飾。
舊時泛指地方紳士和在學的人。
[150]爰書:爰,于是,就,乃。
書,寫。
[151]大隐:大隐于朝廷,中隐于廛市,小隐于山林。
宋周行巳《浮沚集·朱廷隐字大隐序》:“所謂大隐者,非謂隐其身而弗見也,隐于朝,假其位,以行其道者也。
” [152]辛酉歲:清嘉慶六年。
是年劉一明68歲,遇蘇甯阿。
[153]旅瑣瑣:《易·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初六,陰爻在下,位不當,卑賤而猥瑣,這樣就會招取災患)。
[154]巽在床下:《易·巽》:“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程傳》說:“床,人之所安。
巽在床下,是過于巽,過所安矣。
人之過于卑巽,非恐怯則谄說(悅),皆非正也。
(九)二實剛中,雖巽體而居柔,為過于巽,非有邪心也。
恭巽之過,雖非正禮,可以遠恥辱,絕怨咎,亦吉道也。
史巫者,通誠意于神明者也。
紛若,多也。
”此句意在說明蘇将軍自己處下謙卑,不但沒有什麼壞處,而且顯出他品德的高尚。
[155]“《清靜》、《日用》、《定觀》、《黃庭》”句:“清靜”,有《太上老君清靜心經》,約600字,其中有七言偈語。
此書以清靜為宗,謂人心不靜,牽于嗜欲,無欲則心自靜而神不擾,則常清靜,體合于道。
又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經文391字,經後有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贊語。
是書蓋出于唐代,五代杜光庭注本最早。
此書以清靜為宗,以澄心遣欲為本。
道教全真派以是經為日常持誦功課,在領受初真戒時必須誦習此經。
上二書内容大體相同。
《日用》,即《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經》、《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合稱《日用經》。
前者主煉丹存神養氣,主論修養;後者主論處世。
此經為三字經,凡47句,勸人敬天地日月,行忠孝仁義,溫良恭儉讓,行善積德。
蓋出宋元間。
《定觀》,即《洞玄靈寶定觀經》,出于唐代,述定觀靜坐之法。
《黃庭經》,專談養生的早期道經之一,現傳有西晉《太上黃庭外景玉經》,東晉《太上黃庭内景經》,《黃庭經》為其總稱。
劉一明《黃庭經解》有文三千,圖二幅,開卷曰:“《黃庭經》者,東華扶桑帝君之秘文也,一名《太帝金書》,以其刻于金簡,故名金書,一名《東華玉篇》,以其文刻于玉,亦名玉篇。
其經有内外兩篇,内篇者,太上玉晨道祖(全稱為:上清高聖玉晨玄皇大道君)之所著,是謂正經,故名内篇;外篇者,太上老君道祖之所解,是謂輔經,故名外篇。
雖分内外兩篇,其會黃庭諸景之義一也。
黃者,中央之象;庭者,人居之處,即神室之象。
以其中虛,無物不包,無理不具,故以庭喻之;以其藏生機,萬物皆從此中生,故以黃庭喻之。
經者,經也,道也,《黃庭經》即演說‘中’之道也。
” [156]昺:光明。
《抱樸子外篇·行品》:“文彪昺而備體,獨澄見以入神者,聖人也。
” [157]理窟:義理的淵薮。
[158]“其旨遠”句:《易·系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這裡是借用孔傳的話來說明《道德經》也是從旨意講是高雅而深遠的,其中好多話不是直接說出的,但是非常恰當、準确,包含的事情很豐富,不受拘束而隐會深意,并且還是能夠觸類旁通,洋洋發揮。
[159]《河上公章句》:亦稱《老子章句》、《道德經章句》或《道德真經注》,為最早的《道德經》注本,分四卷,漢文帝時,陝州隐者河上公所注。
此注始分《老子》為八十一章,而每章提名标目即今通行本所用。
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
”此注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訣類“知”字帙中。
[160]“三翁”句:紫清翁指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原名葛長庚,字如晦,号海瓊子、瓊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等。
羽化後封紫清真人。
著有《紫清真人道德寶章》解注《道德經》。
道純翁指宋末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純,字元素,号清庵,别号瑩蟾子。
本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門人。
著有《道德會元》、《中和集》、《周易尚占》、《清靜經注》等。
其書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文,頌近禅偈。
上陽翁即元代道士陳緻虛,字觀吾,号紫霄上陽子。
與門人至陽子田琦煉丹于萬聖山岩壁中,後皆仙去。
著有《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經注》三卷及《周易參同契注》、《悟真篇注》等。
受業者甚衆。
[161]肯綮:指筋骨結合處。
出《莊子·養生主》之“庖丁解牛”。
喻最關緊要的地方、要害。
肯,着骨之肉;綮,經絡結節處。
[162]媪園:辭書無載,疑為媪圍,甘肅蘭州附近的一個古地名。
據蘭州大學劉光華教授考證,媪圍是少數民族所稱地名,謂之在榆中青城鎮西南,白銀市景泰縣境内;《蘭州市志》載:“媪圍縣,漢置,屬武威郡,三國縣廢。
轄地當在今蘭州黃河以北臯蘭、景泰二縣境,故城當在今景泰縣蘆陽鎮之吊溝古城。
[163]立不易方:《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孔穎達疏:“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
方猶道也。
” [164]克昌厥後:(其德)能夠使家族後代永遠得其遺惠,繁榮昌盛。
克,能夠。
昌,昌盛。
厥,其。
[165]洮陽:古縣名。
晉惠帝時所置,屬狄道郡,北周改置洮州;因其位于黃河支流之洮河北岸,故稱洮陽。
現甘肅臨潭縣即其地。
募疏序:募,募化;疏,為古書舊注所作的進一步闡釋文字;序,表示寫在前面的話。
募疏序即介紹和說明為某寺廟的修建或某事的需要而募化錢糧緣起的文章。
本卷有這樣的八篇短文。
[166]“非其鬼”句:語出《論語·為政》,大意說,不是應當祭祀的鬼神,如果去祭祀他,那就是谄媚啊。
[167]報功:為報答恩德而進行祭祀。
《國語·魯語上》:“幕,能帥颛顼者也,有虞氏報焉。
”韋昭注:“報,報德。
”又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有功必酬,即報功。
” [168]三墳五典:傳說我國最古老的典籍。
《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注:“皆古書名。
”孔穎達疏:“孔安國《尚書序》雲:‘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即三皇五帝之典籍為《三墳》《五典》。
[169]武丁:商代國君,後被稱為高宗,盤庚弟小乙之子。
傳說他少時生活在民間,即位後重用傅說、甘盤為大臣,力求鞏固統治,向四方擴張用兵,在位近六十年,被稱為聖主。
[170]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原封西伯。
[171]“明皇”句:唐玄宗(明皇)天德十三年(754年)為老子上尊号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固有聖人之稱。
[172]啧啧人口:人人贊歎稱道。
[173]篑土:一籃子土。
篑,竹籃。
[174]積羽盈舟:《戰國策·魏策》:“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此處取積輕成重之意。
[175]妥:安也。
使動用法,使(讓)神明安穩妥善。
[176]蘭城西關禮拜寺:現名蘭州西關清真大寺,據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原為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數毀數建。
100多年後相當于嘉慶初期,此時劉一明正在重修栖雲山諸廟,撰著疏序作碑記,影響很大。
當時蘭州回民籌資拟建西關禮拜寺,請劉作募疏序,可能就在嘉慶九年(即1804年,本書卷三《重建迎善橋記》:“其橋創建于嘉慶九年”)前後。
同治國民事變後,此寺又毀。
新寺1983年所建,為阿拉伯式圓頂樓房,共四層:一樓接衆會客,二、三樓為禮拜殿,可容三千多人,四樓經書館。
[177]真宰:《莊子·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真宰、真主多為伊斯蘭教所用,又作“安拉”。
[178]天方:中國古籍原指麥加,後泛指中東阿拉伯地區。
[179]穵勒蠡魯呼:“穵”,古“挖”字。
《西遊記》第一回:猴王至南贍部洲界,上岸“隻見海邊有人捕魚打雁,穵蛤淘鹽”。
該詞系阿拉伯語譯音,今譯“窩勒蘇魯乎”,意譯為“真主之使者”,或譯“費勒實台”,意為“真主派遣的天使”。
劉一明解釋這個詞說:“即華言‘奉真主欽差’”,也很到位。
還有一個阿語譯音“哲布勒依來”,意思是“負責傳達安拉啟示的使者”,其音其義也很相近。
[180]噫嘛呢:劉一明音譯阿語之取字,今取此音為“伊瑪尼”,意為“信仰”,伊斯蘭教指教徒對安拉賜予穆罕默德(劉一明說“其國有聖人焉,名曰穆罕默德,即今中華回教尊稱馬聖人者是也,”譯音與今譯完全相同,真是難能可貴)的啟示,及其基本信仰的确信。
劉一明說是“華言‘歸順’之義”,也很不錯。
[181]七日來複:出自《周易·複》卦辭:“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
……複,其見天地之心乎?”這裡把民俗、《易》語、儒言之“七”,與伊斯蘭教七日禮拜巧妙聯系起來,表示禮拜日有據可查。
[182]庚方:天幹化五行,庚屬金,金又屬西,故西方又稱庚方。
此指伊斯蘭教用太陰曆事。
[183]梵語:古印度語。
此處指阿拉伯語。
[184]希乍:稀罕、少見之意。
希,同“稀”;乍,突然,剛剛。
[185]金城:借指蘭州,因蘭州城區曾為金城郡治。
[186]康熙初: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前。
劉一明以為是“重建”,經考應為“初建”。
[187]鳳凰嶺東嶽行宮:鳳凰嶺,原指栖雲山東台之藏靈壁,後改名東嶽台。
台地主院為東嶽大帝行宮。
嘉慶初,劉一明于東山(興龍山)移于此址,建大殿三楹,塑東嶽天齊仁聖大帝金身、山門、圍牆,毀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
光緒五年(1879年)建天曹殿六楹,山神、土地各一楹。
十四年(1888年)始立大殿三楹,佛閣十間(樓上)、丹房十間(樓下),山門、牌坊各一座。
1946年住廟道士募化補修(于本篇評述部分附《重修興龍山東嶽行宮募化疏引》摘錄)。
1968年為解放軍通訊部隊某部拆毀,建了雷達台。
1980年該部遷于蘭州,建築設施出讓于甘肅省林業廳所屬興隆山自然保護區。
[188]感格:感通,謂感于此而達于彼。
宋李綱《應诏條陳七事奏狀》:“然臣聞應天以實不以文,天人一道,初無殊緻,唯以至誠可相感格。
”舊時以為心誠能與鬼神或外物互相感應。
[189]幽明:人與鬼神。
人所不見曰幽冥,多指神鬼之界。
明,相對于幽,指人間。
《易·系辭上》:“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韓康伯注:“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
” [190]“神之格思”句:《詩·大雅·抑》。
格,來,至,通。
度,測、猜、度量。
思,語氣詞,無意義。
句意:應當知道鬼神暗臨,其神通之玄妙,真是不可測度啊! [191]“自天佑之”句:《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意思是:《易經》是講變化的,事物發展到盡頭就會變,變化就能通達,暢通無阻就能持久,這樣就有上天的護佑,當然就吉祥如意,無所不利。
[192]廟、寺:廟,奉祀之地;寺,原為官署名,如大理寺(南北朝至清代的中央審判機關)、鴻胪寺(掌諸侯王及少數民族首領的迎送接待、封授等禮儀,以及贊導郊廟祭禮、管理郡國計吏等事)等。
後又指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場所。
傳說東漢明帝時,有佛師應漢使之請,以白馬馱經東來,初止鴻胪寺,遂以其住地為寺,敕立白馬寺于都城洛陽雍門外。
公元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把穆斯林(信徒)舉行宗教活動、傳授宗教知識的場所稱為禮拜寺或清真寺。
[193]要福祉:得到福報。
要,通“邀”,希求得到。
[194]城隍後土:城,都邑四周用以防禦的牆垣;隍,城外的護城壕。
此處為民間信仰的地方保護神,晉代以後地方多有奉祀,唐時封爵,五代封王,宋代将城隍列入國家祀典,府、州、縣皆立廟,元明甚之,道教吸收其信仰後,将原來守城保安之職掌擴大為護國安邦、翦惡除兇、調和風雨,管理亡魂等事。
後土,道教《太清玉冊》謂:“山川海嶽中有神以主之,不得其名,黃帝稱為後土皇地隻。
”再後,民間墓地上方亦立“後土之神”以管墳茔之鬼魂。
此處指地方神。
[195]金邑:即金縣,今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
非1913年始由清代金州廳改置之遼甯大連金縣。
此金縣有五百五十年曆程。
[196]朝元觀:朝拜衆神之廟觀。
栖雲山朝元觀為西山第一大觀,祀孚祐帝君呂洞賓,但劉一明将其作為十方叢林,為栖雲各廟之總稱,故以“栖雲山仙閣”概之,詳細記述見本書卷三之第十一篇《重修栖雲山朝元觀記》。
[197]水口:舊以風水學說中陰宅(墳墓)和陽宅(住宅)來水之地。
[198]馬寒:即馬銜山(銜土音讀寒),海拔3670米。
唐代稱“熱薄汗山”或“薄寒山”(見甘肅《社科縱橫》1994年第6期陳守忠、孫永樂撰《榆中建代與高昌國》一文之考證),土人稱為馬寒山。
馬銜,《辭源》注:“海中神怪名。
其狀馬首,一角而龍形。
” [199]劍山:馬銜山支脈之一,現名尖山子,在榆中馬坡(上莊)鄉境内。
因其山高聳如劍而立,故文人書為劍山。
[200]穾:又書為“窔”。
謂山彎深遠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