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傳序類
關燈
小
中
大
夫日伴,依然文人行為。
因無世系家譜,不明世輩為慮。
經十餘年之久,考證舊墳碑記,遍問族中老人。
遠祖名諱,皆無可考,就其察究所知之祖,列為一世始祖,分其次序,著為家譜,并新舊墳墓各冢之下,著其名諱,其分支别派,井井有條,了然在目。
是譜也,不特前代若昭若穆,世次不亂,即後代若子若孫,輩輩相續,雖千百世,亦不至于混亂宗派,有失名犯諱之罪。
噫!國士,文人也,奇人也,孝子也,賢孫也,誠知敬天報祖,不忘其本者,無怪乎紳衿[149]文士,多為之叙以标其孝。
餘,方外人,不長于學問,因見其譜,敬其人,爰書數語[150]于諸序之後,尤望吳氏後人,善體國士之心,永遠不忘其本,可也。
12.癡翁《道德經解》跋 癡翁先生,少年聞道,大隐[151]宦途五十餘年,人無有識者,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也。
辛酉歲(1801年)[152],相遇于蘭泉之南郊,恍惚如素相識,一見如故。
予恐其富貴而驕,且以山野鄙夫,來往于公侯之門,恐有旅瑣瑣[153]取災之嫌。
然先生巽在床下[154],不但不驕,而且忘其富貴。
因先生忘其富貴,而予亦遂忘其貧賤,彼此以神契而不以形契也。
久之,出以《煙霞箓》示之。
其書則《清靜》、《日用》、《定觀》、《黃庭》、《道德》等經解釋,并《煙霞問答》,或解或著,其書不一,總名《煙霞箓》[155]。
是箓也,貫通三教一家之理,劈破千門萬戶之弊,乃窮理盡性至命之學,其有益于後學之功,大矣哉。
由是知先生非塵世中人,系在塵而出塵,處世而離世者也。
壬戌(1802年)冬,欲以《道德解》付梓流傳,謀之于予,予曰:“道德五千餘言,皆言道之一字,為萬物母,為萬物宗,能得其妙竅者,以之修身,則身無為而身修;以之齊家,則家無為而家齊;以之治國,則國無為而國治;以之平天下,則天下無為而天下平。
道無物不包,無處不在,仁者見之以為仁,智者見之以為智,可大可小,可高可下,可此可彼。
故或言王侯體道,或言聖人體道,或言為士者體道,始之終之,皆以道貫之。
先生因大注大,因小注小,不落于一偏,深得太上之心法,不特修道者得以知其妙徼,即有家國天下者,亦将得以知其筌蹄。
然先生書成之後,隐其姓名,僅書之以号,如無名氏注《參同契》,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
先生隐名,名豈終隐乎?其實不名之名,勝于有名;無名之功,昺[156]如日月;其功不朽,其名不朽矣。
13.癡翁《道德經解》序 《道德經》者,道門之祖書,修真之理窟[157],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158],旁通發揮,一字一句,皆落于實,從頭至尾,一氣貫穿。
雖分道德二經,其實道之發揮即是德,德之歸結即是道,道為體而德為用,體用不離,道德相需,真所謂“元之又元,衆妙之門”也。
自古及今,注疏者百有餘家,或粗或細,或真或僞,邪正不一,是非相混,各出臆見。
其間惟《河上公章句》[159]為佳,然世傳謬訛,多不得真本;其次紫清翁,道純翁,上陽翁[160],為見真。
然三解真則真矣,僅解其大略,而未抉其幽奧。
在上智者,能以由粗入細,嘗其滋味;至于中下之人,識微見淺,未免參悟犯難。
予嘗謂:“盡美而未盡善也。
” 壬戌(1802年)孟冬,癡翁先生遣人送所解《道德經》到山,命其校閱字句。
捧而讀之,其言“有、無”二字,肯綮[161]全現,寫“道、德”二字,精髓俱出。
章章分明,句句透徹,并無一字輕放,且有正注、有總注,其為後學之心,慈矣!苦矣!盡美而又盡善矣!吾知此書一傳,後之學人,得其中正門戶而入堂奧者,不可以數計,其有裨于聖道者,豈淺鮮哉? 14.李某《樹德堂》跋 夫德者,天理也。
是理秉受于天,出乎自然者,曰天德;躬行于人,為之當然者,曰心德。
栽培心地以全天德,則天人合發,天即心,心即天,可以通上帝,可以格神明,可以感人物,可以緻福,可以延祥,動與吉會,攸往攸利矣。
媪園[162]李某者,秉性醇厚,居心仁慈,素行端莊,恒以存天良、積陰德為念,應事接物間,稍有于心不安者,未嘗行之也。
故以“樹德”名其堂,其意在于觸目驚心,日乾夕惕,立不易方[163],以自勵也。
如李君者,可謂栽培心地,以全天德,天必祐之,克昌厥後[164],理有可必。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在斯乎? 15.重建洮陽東山老君庵募疏序[165] 宣聖雲:“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166]蓋以非有功于世者而妄祭之,非是妄想求福,即是冀圖消罪。
凡此皆祭所不當祭,均謂之谄耳。
如太上老君者,乃有功于世之聖人,人人所當祭之而弗替,不可謂之谄,所以報功[167]也。
考之古帝王設立守藏史,擇其有道德者,掌三皇五帝之書籍,其書即《三墳》、《五典》[168],乃帝王授受相傳之道脈,秘藏内府,不流人間。
老君為商武丁[169]時人,周西伯[170]時為守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至宣王時又為柱下史,周凡三就焉。
因其屢為藏史,曾錄其書,傳與人間。
及遭秦火之危,《三墳》《五典》,皆化灰塵。
幸其人間,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古書道脈不絕于世者,皆賴老君當年錄傳流世之功焉。
然則老君,道也,亦儒也,不得分儒分道,岐而視之。
後世之人,不知源流本末,分儒分道,而以虛無之學妄評老君,則惑矣。
竊思老君道德幽深,宣聖有猶龍之歎,明皇有聖人之稱[171],載之書史,啧啧人口[172],可知非絕世忘情、獨善其身之流。
其有功于聖道者,大矣。
洮陽東山有老君庵一楹,年遠日久,土木朽敗,破漏不堪,神像剝色,幾于崩傾。
某等登山來往,目睹心傷,不忍坐視,意欲開闊地基,重建增添,大其規模。
但大廈非一木可支,高台非篑土[173]能起,敢祈十方仁人君子,義士丈夫,頓發善念,不惜锱铢之财,開囊捐資,将見積羽盈舟[174],滴水成渠,雖工程費大,指日可成。
是舉也,非圖求福,聊以見像盡誠,報功以妥[175]神明耳。
16.重建蘭城西關禮拜寺募疏序[176] 原人之生,本于真宰[177]造化。
既得真宰造化,則人之一身即有真宰而須臾不可離者也。
須臾不離,即有真宰而為聖;須臾有離,即失真宰而為凡。
聖凡之分,即在真宰得失之間,所謂“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也。
聞之西域有國,名曰天方[178]。
其國有聖人焉,名曰穆罕默德,即今中華回教尊稱馬聖人者是也。
聖人道成以後,稱穵勒蠡魯呼[179],即華言“奉真主欽差”。
真主者,真宰也。
既受主差,遂以“噫嘛呢”[180]設教。
“噫嘛呢”,華言“歸順”之義,蓋欲人歸順真主,須臾不離,超凡入聖,以脫樊籠苦惱耳。
從其教化者數十國,非大聖人而能若是乎?其教自唐以來,始入中國,年遠日久,裔繁嗣旺,凡住居之處,各建禮拜寺,向西朝禮,取其歸順聖人之義。
蓋欲歸順真主,必先歸順聖人;聖人,真主之接引。
一動一靜不忘聖人,即一動一靜不忘真主。
能學聖人,即為聖人;能順真主,即有真主。
此禮拜寺建造之由來也。
且禮拜七日一大聚,即儒所謂“七日來複”,“天心複見”[181]之義。
又以月出庚方[182]為月首,又為“天心複見”之征。
天心者,真主之光輝,聖人取象明義,使以有形悟無形耳。
但教内經典,皆系梵語[183],未經譯釋,在教内者執象昧文,在教外者驚疑為異。
殊不知:五方之風氣不齊,聖人随方設教,以西域之教,行于中國,風氣不同,未免見之希乍[184]矣。
然天地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不論東西南北之聖人,垂教化人,總以明善複初,歸順真主為要。
禮拜寺即歸順聖人、歸順真主耳。
金城[185]西關禮拜寺,不知創建于何時,重修于康熙初[186]年,至今百年有餘,土木俱敗,風雨不蔽。
某等禮拜之際,見之惶悚不安,意欲重修鼎新,補砌缺落。
但工程浩大,錢糧無出,敢祈十方同教仁人長者,各發誠心,樂輸資财,共成善事。
将見敗者仍興,舊者複新,禮拜得所,不失教中歸順之旨矣。
17.新建鳳凰嶺東嶽行宮募疏序[187] 嘗思神人分途,緻祭可以感格[188];幽明[189]異路,立廟可以達誠。
《詩》雲:“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190]《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191]良有以也。
考之廟之立,始于堯舜,寺[192]之建,本于漢唐。
是寺廟之設,由來已久,不從今然。
推其古人修寺建廟之意,非圖媚鬼神,要福祉[193],特以報天德,酬神恩耳,故帝王有山川社稷之神,大夫有城隍後土[194]之神,士庶有五谷水火之神,各神其所神,各祭其所祭,而無有或廢者。
金邑[195]西南十裡許,興龍山(即東山),舊有東嶽大帝殿一楹,不知創于何代,敗于何時,瓦木俱以滅蹤,基址尚有遺迹。
登其地者,觀今慕古,往往大興慨歎。
夫大帝之為神為聖,乃群生所瞻仰,萬物所憑賴,在五行則為木星,在八方則為生氣,所以扶持造化,綱維天地者也。
凡在宇内,蠢動含靈之物,均受其福而沾其恩,稍有仁心者,皆當推本窮源,以無形如有形,從無像作有像,誠敬頂禮,尤有不可怠慢者,又安忍見此消亡之殿基哉?前有善士,約聚衆信,攢積錢谷,欲興複舊之舉,然衆心不一,忽合忽散,久未成工。
某年某等複立社規,各輸資财,以圖舉工,又因故基窄狹,不便修造,另蔔西山鳳凰嶺之陽,意欲寬展地基,重建聖殿三楹,并廂房、山門、圍牆,以壯其觀。
其如大工未舉,又值連年歲歉,其所積聚之錢,僅辦磚瓦而已,未得如願。
竊思大廈非一木可支,崇山非篑土可起,工程浩大,錢谷缺乏,敢祈十方貴官大人,長者義士,大發慈心,廣舍資财,頓起善念,不吝粟糧,共結良緣,同成美事。
将見無者複有,廢者仍興,廟貌威嚴,殿宇輝煌,則神妥人安,神人共慶,功德豈有量乎? 18.重修栖雲山朝元觀山門募疏序[196] 金城東百裡,榆中西十裡,有大峽口焉。
峽中清溪長流,直達黃河。
傍溪而入,石徑層嵯。
四五裡許,有藏靈壁,當峽平列,塞滿水口[197]。
壁内對峙兩山,東名興龍,西名栖雲。
二山脈本馬寒[198],向對劍山[199],峰巒疊翠,松柏參天,百鳥亂唱,四時長春。
一嶺一壑,俱有神殿;一彎一穾[200],皆修仙宮。
為四方朝拜之地,衆姓祈福之山,乃蘭郡一大勝境也。
二山形勢起伏,逶迤活動者,惟栖雲為最。
無如山高林茂,地陰濕潮,殿宇不能耐久,土木不甚堅固。
近來朝元觀山門樓,台基走竄,磚石破裂,将有城複于隍[201]之患。
某不忍坐視,意欲重為修整,以圖久遠。
但工程甚大,錢谷無出,舉工維艱,乞求十方善人,各發誠心,不惜锱铢,開囊捐資,共成美事。
将見一倡百和,積小成多,敗者可興,舊者可新,則功德無量矣。
19.挽由義楊公典章序[202] 嗚呼!人身如桎梏[203],可有可無;德行重璠玙[204],愈久愈貴。
《易》曰:“介于石,君子有知幾之明。
”[205]《詩》雲“尚”[206],古人示日章之美。
所以王裒[207]誠孝,名流千秋;焦謀[208]廉潔,節高一世。
恭惟太翁姓衍子雲[209],脈本伯起[210],秉性直率,脫灑中而具忠厚之姿;持心和平,聰明内而帶醇樸之氣。
慧悟倍常,智辯異衆,讀書樂業,方将學窺二酉[211];搜奇探妙,可拟筆吐五花[212]。
不意鲲魚未化,溟水已涸[213],蟾光新放[214],叆叇[215]重遮,恃怙[216]落空而精神缺少,手足各異而衷腸紊亂。
功名之志已灰,勢利之心遂沒。
乃翁别有心胸,自立柱杖,承四知[217]之清風,遵三畏[218]之聖訓;躬耕力作,追謝端[219]之高蹤;檢身正心,訪冀缺[220]之雅操;不忮不求[221],無谀無谄。
其事兄也則恭,其持躬也則敬,其應物也則謙,其教子也則嚴,其治家也則儉,其處鄉裡也則和睦,其待親族也則仁慈。
其為善,愈難愈力;其立德,益老益勤。
不以颠沛處堕志,常以安樂時留神。
剛烈兮款冬之花[222],耿介乎蕭丘之木[223]。
世稱隐君子、古丈夫,即其人也。
所生三子,俱系佳兒,可比蜀川之三馬[224];複得五孫,皆具靈根,堪同燕山之五桂[225]。
吉人天相,理所必然;善家餘慶,分乃應爾。
正宜住世延年,享仙壽之八百;何其賓天不祿[226],順度數之七三。
今則音容雖寂,而典型猶存;形軀長眠,而靈魂不遠。
備述其行,爰為贊曰:寒山岑峩,峽水蕩漾。
誕生哲人,心靈智廣。
秉性正直,持身豪爽。
北郭行藏[227],東萊涵養。
和而不同,群而不黨。
德重鄉鄰,心契善長。
桂子堪嘉,蘭孫可獎。
脫焉厭世,翛然[228]長往。
神其在茲,嗚呼尚飨! 20.重開栖雲山朝元觀募疏序 蘭郡之名山有四:一蘭山,一抱龍,一栖雲,一興龍。
其中峰巒秀麗,嶺壑奇幻者,莫若栖雲山。
栖雲山,即今普稱興龍西山也。
昔人因其栖雲神廟,明末流賊作亂,盡皆焚毀,複于東山改建殿宇,遂以東名興龍,西名栖雲矣。
其實古來東西二山,皆以栖雲名之。
是山也,本馬寒而分支,與蘭山而并蒂;脈遠氣厚,形秀地靈;或起或伏,或急或緩;五峰羅列,一氣聯絡;三峽水鎖,四面山朝。
不但此也,藏靈壁收龍脈之氣,翻影庵留仙真之蹤;寶珠現于偃月,覺路開諸天梯;風月嶺頭,起岚翠之光;脫灑台邊,現煙霞之色。
昔宋仙人秦李二翁,栖遲于此,因亦号為栖仙山。
舊有朝元觀,賊火滅迹,道場變為荒山,勝境改為廢地矣。
庚子歲(1780年)[229],悟元道人募化十方,錢谷艱難,為工拮據,僅修北峰諸殿,并山底客房、山橋,小就其事,未全諸峰大工。
某等意欲複舊,重建南峰混元閣,中峰鬥姥殿,東峰雷祖殿,西峰王母宮,興旺香火,永祈皇圖鞏固,帝道遐昌,風調雨順,物阜民安。
但工程浩大,錢糧缺乏,不能應手舉事。
乞求十方善人,大發誠心,廣舍資财,共成善工,神人共幸,功德無量矣。
21.碧雲孫真人《修身正印》序 嘗思,道非人不能傳,人非書不能名;人傳道,書傳人也。
明初有孫真人,号碧雲者,馮翊人。
少年慕道,得其真傳,來往于天柱、太華、少華之間,穴居岩處,飧松咽柏,潛修大道。
肅藩王[230]敦請,敬禮于金城金天觀,築圜室以居之。
後數年,真人嫌其近于市井,仍歸太華,不知所終。
惜其僅有圜室遺迹,别無所留。
相傳圜室為真人養道之處,其實真人之有道無道,而人皆不知也。
辛酉歲(1801年),餘遇癡翁先生于蘭泉,出示手錄真人《修身正印》一書,内言還丹大丹,有為無為,火候工程,藥物分數,無一不備,自煉己而至脫化,條條洩機,句句傳神,始知真人茹黃芽而嘗白雪,吞烏肝而服兔髓,深有得于大象大音[231]之妙,非等夫頑空寂滅之學、道氣搖骨之類也。
癸醜(1793年)姑蘇陳松風,刊梓欲廣其傳。
餘以為,大道因真人而傳,真人因《正印》而名,書不朽而真人之名亦不朽矣。
22.創建栖雲山三聖洞募疏序 考之文字始于軒轅黃帝[232],黃帝使史四目聖人蒼颉[233]造字以治世。
蒼颉仰觀奎星[234]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迹之象,博采衆美而為字;削木蘸煤,書于竹簡以記事,即古之鳥迹雲雯,蝌鬥[235]大篆是也。
後世小篆、隸書、楷書,皆從鳥迹等篆而分支,紙箋毛管,俱自竹簡煙煤而生出。
即後世斯文之興,亦無非由字學而成就。
其所以輔相天地[236],綱維造化[237],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者[238],莫過于字學。
世人不知文字之源,以為文昌帝君司文事,僅供文昌,而不及于黃帝、蒼聖,亦世俗之偏見也。
殊不知:有字而始有文,無字而文于何有?可知文字之功,尤大于文星[239]矣。
黃帝為文字之祖,蒼帝為字學之宗,文昌掌陰骘[240]科第之籍。
三聖人者,步驟有前後,而功德無高低,均有益于世道文教者也,世人皆當一例而尊奉弗替者。
況吾等鐵筆事業,刻字生涯,食其德而被其恩,更宜飲水思源,食谷追本,時刻頂禮,而不可稍有懈怠者也。
爰于庚申歲(1800年),栖雲山刻書之際,同發誠心,蔔擇于二仙洞之陽,意欲鑿造窯洞,敬塑三聖金身,永供香火,聊表微忱。
但工程甚大,錢鈔惟艱,敢祈善人君子,不惜锱铢之财,善舍樂輸,共成美事。
将見香煙飄缈于雲嶺,文風吹揚于金川[241],神人胥慶[242],功德不可思議矣。
23.重修玉皇行宮募疏序 聞之宇中有四大[243],天居其一,至尊至上,無物不始,無物不覆,為萬物主,為群生父。
凡世間胎卵濕化,有情無情,無一不受其恩惠。
昊天上帝玉皇大天尊,掌握陰陽,運行日月,主宰造化,斡旋星鬥。
帝即天,天即帝。
人為萬物之首,受五行之正氣,非同一切無知之物,所當飲水思源,見像作福,朝夕頂禮,尊之敬之,而弗敢稍怠者。
省城之東,百裡許,有興龍山,一名争秀山,峰巒疊翠,泉石秀麗,松柏參天,煙霞籠谷,三教神聖殿宇,無不俱備,為蘭郡朝拜之名區,金城祈禱之福地。
山上山下,大小殿宇,或重建,或重修,新舊不等,皆可觀瞻。
惟有大頂玉皇上帝殿三楹,考之碑記,創建于萬曆之時,不知重修何年,補砌幾次,無記可察,年遠日久,破漏不堪者已二十餘年矣。
今者土木敗壞,風雨莫蔽,神像剝色。
某等每登其地,目睹心傷,不忍坐觀成敗[244],意欲重為修補,上妥神明,下安人心。
但工大費多,錢谷無出,敢祈十方善人,各發誠心,或捐或化,共成善事。
敗者可興,舊者可新,人人敬天,人人緻福,則功德無量矣! 24.興龍山靈官殿置買香火地募疏引[245] 嘗思修寺建觀,所以報神明之德;指像作福,所以示人心之誠。
古人立廟宇而焚香,設住持而灑掃,無非欲綿遠香火,永妥神明耳。
故廟宇之衰敗,由于住持之無人,住持之無人,由于口糧之不足。
大抵人以食為天,無食即無天,而殿宇亦因之廢敗矣。
興龍山之半,靈官殿,破漏歪斜已久。
辛亥歲(1791年),賴有衆信士募化重修,僅成其功,至于每年香火之費,住持養贍,無力置辦。
衲[246]充住持之任,分文無出;朝夕之香火不繼,升合[247]莫來,早晚之口食維艱。
雖曰淡泊家風,謀道不謀食;然無食,道于何養?即曰饑寒素志,随緣而度日;然無緣,日于何度?身猶在于塵寰,何能斷絕煙火?神未遊于清境,豈得離卻谷糧?至于穴居岩處,乃上人之行藏,非等閑可到;茹柏飧松,系高真之節操,豈尋常所能?敢祈十方善人,大發慈心,不惜锱铢而開囊捐資,共成善事;頓起善念,不吝升合而揭囷[248]施糧。
稍置十畝之田,以備香火之費;暫辦數鬥之粟,以為常住之用,則住持得以久留,而焚修不缺;神明得以安妥,而廟貌永新,功德無量矣!爰是為引。
25.希夷陳真人傳 真人,後唐明宗[249]時人,姓陳,名抟,字圖南,号扶搖子,亳州[250]真源[251]人。
生四五歲,不能言,戲渦水[252]濱,有青衣媪引置懷中乳之,即能言。
自幼敏悟過人,及長,經史一覽無遺。
固志不幹于祿,以山水為樂。
常曰:“向所學[253],但是[254]記姓名而已。
吾将遊泰山,與安期[255]黃石[256]輩,論出世法[257],安能與世脂汩沒,出入生死輪回之間哉?”父母沒,乃盡散家财,惟攜一石铛[258],入太華,遇海蟾子[259],授以道要;逢麻衣子[260],擁爐對坐,以鐵箸畫灰成字,點授元機,教以相法[261]。
于此避谷[262]煉氣,日飲數杯清泉,曆三十年。
忽夜見金人持劍呼曰:“子道成矣!”明日有五老人來聽講《易》,謂真人曰:“吾輩日月池中龍也。
此非君所栖處。
”令閉目,禦風而行,頃至華山,各授以蟄法[263]而去。
真人居山之雲台觀。
梁、唐士大夫,挹其清風[264],得識其面,如睹景星慶雲[265],而真人皆莫與交。
帝[266]以禮召至,長揖不拜。
帝賜宮女三人,真人賦詩謝曰:“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雲雨[267]下陽台。
”帝深重之。
循(尋)遁去。
周主[268]遣使于華山禮征[269]真人。
有樵者于山麓見遺骸生塵,近視之,乃圖南也。
良久起曰:“正睡酣,奚為擾我?必有遠行之累。
”使者果至。
真人谒阙[270],周主問飛升黃白之術[271],真人對曰:“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周主善其言,賜号曰白雲先生,留居京師。
時二趙[272]與趙普[273]同遊都市,入酒肆,普以年長坐于上。
真人亦至,指趙普曰:“汝紫微垣[274]一小星耳,辄處上次,可乎?”普由是遜于二趙。
真人在帝前請還山,诏使臣以時存問[275]。
後遊華陰,邑宰王睦問曰:“先生居溪岩,寝止何室?”真人笑吟曰:“華山深處是吾宮,出即淩空跨曉風。
台榭不将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睦深服其高緻。
訪道者甚衆,值真人酣寝,往往不能待其寤而去。
每寝處,恒百餘日。
一日有客過訪,見睡旁有一異人,聽其聲息,以筆記之,滿紙糊塗,莫能辨别。
客怪問之,其人曰:“此先生胥華調[276],混沌譜[277]也。
” 一日乘驢遊華陰,聞宋太祖登極,拍手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
”帝[278]親為诏書往召,辭曰:“九重仙诏,休教丹鳳銜來。
一片野心,已被白雲留住。
”帝咨嗟累日。
後太宗召至都。
帝欲官之,不受,惟求一靜室。
乃賜居建龍觀。
扃戶[279]熟睡,月餘方起。
辭還山。
秦時毛女[280]以詩贈曰:“藥苗不滿筐,又更上危巅。
回指歸去路,相将入翠煙。
”河南穆修[281]來從學《易》,真人悉授之。
冬十月[282],真人入朝,帝待甚厚,謂宰相[283]曰:“抟
因無世系家譜,不明世輩為慮。
經十餘年之久,考證舊墳碑記,遍問族中老人。
遠祖名諱,皆無可考,就其察究所知之祖,列為一世始祖,分其次序,著為家譜,并新舊墳墓各冢之下,著其名諱,其分支别派,井井有條,了然在目。
是譜也,不特前代若昭若穆,世次不亂,即後代若子若孫,輩輩相續,雖千百世,亦不至于混亂宗派,有失名犯諱之罪。
噫!國士,文人也,奇人也,孝子也,賢孫也,誠知敬天報祖,不忘其本者,無怪乎紳衿[149]文士,多為之叙以标其孝。
餘,方外人,不長于學問,因見其譜,敬其人,爰書數語[150]于諸序之後,尤望吳氏後人,善體國士之心,永遠不忘其本,可也。
12.癡翁《道德經解》跋 癡翁先生,少年聞道,大隐[151]宦途五十餘年,人無有識者,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也。
辛酉歲(1801年)[152],相遇于蘭泉之南郊,恍惚如素相識,一見如故。
予恐其富貴而驕,且以山野鄙夫,來往于公侯之門,恐有旅瑣瑣[153]取災之嫌。
然先生巽在床下[154],不但不驕,而且忘其富貴。
因先生忘其富貴,而予亦遂忘其貧賤,彼此以神契而不以形契也。
久之,出以《煙霞箓》示之。
其書則《清靜》、《日用》、《定觀》、《黃庭》、《道德》等經解釋,并《煙霞問答》,或解或著,其書不一,總名《煙霞箓》[155]。
是箓也,貫通三教一家之理,劈破千門萬戶之弊,乃窮理盡性至命之學,其有益于後學之功,大矣哉。
由是知先生非塵世中人,系在塵而出塵,處世而離世者也。
壬戌(1802年)冬,欲以《道德解》付梓流傳,謀之于予,予曰:“道德五千餘言,皆言道之一字,為萬物母,為萬物宗,能得其妙竅者,以之修身,則身無為而身修;以之齊家,則家無為而家齊;以之治國,則國無為而國治;以之平天下,則天下無為而天下平。
道無物不包,無處不在,仁者見之以為仁,智者見之以為智,可大可小,可高可下,可此可彼。
故或言王侯體道,或言聖人體道,或言為士者體道,始之終之,皆以道貫之。
先生因大注大,因小注小,不落于一偏,深得太上之心法,不特修道者得以知其妙徼,即有家國天下者,亦将得以知其筌蹄。
然先生書成之後,隐其姓名,僅書之以号,如無名氏注《參同契》,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
先生隐名,名豈終隐乎?其實不名之名,勝于有名;無名之功,昺[156]如日月;其功不朽,其名不朽矣。
13.癡翁《道德經解》序 《道德經》者,道門之祖書,修真之理窟[157],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158],旁通發揮,一字一句,皆落于實,從頭至尾,一氣貫穿。
雖分道德二經,其實道之發揮即是德,德之歸結即是道,道為體而德為用,體用不離,道德相需,真所謂“元之又元,衆妙之門”也。
自古及今,注疏者百有餘家,或粗或細,或真或僞,邪正不一,是非相混,各出臆見。
其間惟《河上公章句》[159]為佳,然世傳謬訛,多不得真本;其次紫清翁,道純翁,上陽翁[160],為見真。
然三解真則真矣,僅解其大略,而未抉其幽奧。
在上智者,能以由粗入細,嘗其滋味;至于中下之人,識微見淺,未免參悟犯難。
予嘗謂:“盡美而未盡善也。
” 壬戌(1802年)孟冬,癡翁先生遣人送所解《道德經》到山,命其校閱字句。
捧而讀之,其言“有、無”二字,肯綮[161]全現,寫“道、德”二字,精髓俱出。
章章分明,句句透徹,并無一字輕放,且有正注、有總注,其為後學之心,慈矣!苦矣!盡美而又盡善矣!吾知此書一傳,後之學人,得其中正門戶而入堂奧者,不可以數計,其有裨于聖道者,豈淺鮮哉? 14.李某《樹德堂》跋 夫德者,天理也。
是理秉受于天,出乎自然者,曰天德;躬行于人,為之當然者,曰心德。
栽培心地以全天德,則天人合發,天即心,心即天,可以通上帝,可以格神明,可以感人物,可以緻福,可以延祥,動與吉會,攸往攸利矣。
媪園[162]李某者,秉性醇厚,居心仁慈,素行端莊,恒以存天良、積陰德為念,應事接物間,稍有于心不安者,未嘗行之也。
故以“樹德”名其堂,其意在于觸目驚心,日乾夕惕,立不易方[163],以自勵也。
如李君者,可謂栽培心地,以全天德,天必祐之,克昌厥後[164],理有可必。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在斯乎? 15.重建洮陽東山老君庵募疏序[165] 宣聖雲:“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166]蓋以非有功于世者而妄祭之,非是妄想求福,即是冀圖消罪。
凡此皆祭所不當祭,均謂之谄耳。
如太上老君者,乃有功于世之聖人,人人所當祭之而弗替,不可謂之谄,所以報功[167]也。
考之古帝王設立守藏史,擇其有道德者,掌三皇五帝之書籍,其書即《三墳》、《五典》[168],乃帝王授受相傳之道脈,秘藏内府,不流人間。
老君為商武丁[169]時人,周西伯[170]時為守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至宣王時又為柱下史,周凡三就焉。
因其屢為藏史,曾錄其書,傳與人間。
及遭秦火之危,《三墳》《五典》,皆化灰塵。
幸其人間,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古書道脈不絕于世者,皆賴老君當年錄傳流世之功焉。
然則老君,道也,亦儒也,不得分儒分道,岐而視之。
後世之人,不知源流本末,分儒分道,而以虛無之學妄評老君,則惑矣。
竊思老君道德幽深,宣聖有猶龍之歎,明皇有聖人之稱[171],載之書史,啧啧人口[172],可知非絕世忘情、獨善其身之流。
其有功于聖道者,大矣。
洮陽東山有老君庵一楹,年遠日久,土木朽敗,破漏不堪,神像剝色,幾于崩傾。
某等登山來往,目睹心傷,不忍坐視,意欲開闊地基,重建增添,大其規模。
但大廈非一木可支,高台非篑土[173]能起,敢祈十方仁人君子,義士丈夫,頓發善念,不惜锱铢之财,開囊捐資,将見積羽盈舟[174],滴水成渠,雖工程費大,指日可成。
是舉也,非圖求福,聊以見像盡誠,報功以妥[175]神明耳。
16.重建蘭城西關禮拜寺募疏序[176] 原人之生,本于真宰[177]造化。
既得真宰造化,則人之一身即有真宰而須臾不可離者也。
須臾不離,即有真宰而為聖;須臾有離,即失真宰而為凡。
聖凡之分,即在真宰得失之間,所謂“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也。
聞之西域有國,名曰天方[178]。
其國有聖人焉,名曰穆罕默德,即今中華回教尊稱馬聖人者是也。
聖人道成以後,稱穵勒蠡魯呼[179],即華言“奉真主欽差”。
真主者,真宰也。
既受主差,遂以“噫嘛呢”[180]設教。
“噫嘛呢”,華言“歸順”之義,蓋欲人歸順真主,須臾不離,超凡入聖,以脫樊籠苦惱耳。
從其教化者數十國,非大聖人而能若是乎?其教自唐以來,始入中國,年遠日久,裔繁嗣旺,凡住居之處,各建禮拜寺,向西朝禮,取其歸順聖人之義。
蓋欲歸順真主,必先歸順聖人;聖人,真主之接引。
一動一靜不忘聖人,即一動一靜不忘真主。
能學聖人,即為聖人;能順真主,即有真主。
此禮拜寺建造之由來也。
且禮拜七日一大聚,即儒所謂“七日來複”,“天心複見”[181]之義。
又以月出庚方[182]為月首,又為“天心複見”之征。
天心者,真主之光輝,聖人取象明義,使以有形悟無形耳。
但教内經典,皆系梵語[183],未經譯釋,在教内者執象昧文,在教外者驚疑為異。
殊不知:五方之風氣不齊,聖人随方設教,以西域之教,行于中國,風氣不同,未免見之希乍[184]矣。
然天地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不論東西南北之聖人,垂教化人,總以明善複初,歸順真主為要。
禮拜寺即歸順聖人、歸順真主耳。
金城[185]西關禮拜寺,不知創建于何時,重修于康熙初[186]年,至今百年有餘,土木俱敗,風雨不蔽。
某等禮拜之際,見之惶悚不安,意欲重修鼎新,補砌缺落。
但工程浩大,錢糧無出,敢祈十方同教仁人長者,各發誠心,樂輸資财,共成善事。
将見敗者仍興,舊者複新,禮拜得所,不失教中歸順之旨矣。
17.新建鳳凰嶺東嶽行宮募疏序[187] 嘗思神人分途,緻祭可以感格[188];幽明[189]異路,立廟可以達誠。
《詩》雲:“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190]《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191]良有以也。
考之廟之立,始于堯舜,寺[192]之建,本于漢唐。
是寺廟之設,由來已久,不從今然。
推其古人修寺建廟之意,非圖媚鬼神,要福祉[193],特以報天德,酬神恩耳,故帝王有山川社稷之神,大夫有城隍後土[194]之神,士庶有五谷水火之神,各神其所神,各祭其所祭,而無有或廢者。
金邑[195]西南十裡許,興龍山(即東山),舊有東嶽大帝殿一楹,不知創于何代,敗于何時,瓦木俱以滅蹤,基址尚有遺迹。
登其地者,觀今慕古,往往大興慨歎。
夫大帝之為神為聖,乃群生所瞻仰,萬物所憑賴,在五行則為木星,在八方則為生氣,所以扶持造化,綱維天地者也。
凡在宇内,蠢動含靈之物,均受其福而沾其恩,稍有仁心者,皆當推本窮源,以無形如有形,從無像作有像,誠敬頂禮,尤有不可怠慢者,又安忍見此消亡之殿基哉?前有善士,約聚衆信,攢積錢谷,欲興複舊之舉,然衆心不一,忽合忽散,久未成工。
某年某等複立社規,各輸資财,以圖舉工,又因故基窄狹,不便修造,另蔔西山鳳凰嶺之陽,意欲寬展地基,重建聖殿三楹,并廂房、山門、圍牆,以壯其觀。
其如大工未舉,又值連年歲歉,其所積聚之錢,僅辦磚瓦而已,未得如願。
竊思大廈非一木可支,崇山非篑土可起,工程浩大,錢谷缺乏,敢祈十方貴官大人,長者義士,大發慈心,廣舍資财,頓起善念,不吝粟糧,共結良緣,同成美事。
将見無者複有,廢者仍興,廟貌威嚴,殿宇輝煌,則神妥人安,神人共慶,功德豈有量乎? 18.重修栖雲山朝元觀山門募疏序[196] 金城東百裡,榆中西十裡,有大峽口焉。
峽中清溪長流,直達黃河。
傍溪而入,石徑層嵯。
四五裡許,有藏靈壁,當峽平列,塞滿水口[197]。
壁内對峙兩山,東名興龍,西名栖雲。
二山脈本馬寒[198],向對劍山[199],峰巒疊翠,松柏參天,百鳥亂唱,四時長春。
一嶺一壑,俱有神殿;一彎一穾[200],皆修仙宮。
為四方朝拜之地,衆姓祈福之山,乃蘭郡一大勝境也。
二山形勢起伏,逶迤活動者,惟栖雲為最。
無如山高林茂,地陰濕潮,殿宇不能耐久,土木不甚堅固。
近來朝元觀山門樓,台基走竄,磚石破裂,将有城複于隍[201]之患。
某不忍坐視,意欲重為修整,以圖久遠。
但工程甚大,錢谷無出,舉工維艱,乞求十方善人,各發誠心,不惜锱铢,開囊捐資,共成美事。
将見一倡百和,積小成多,敗者可興,舊者可新,則功德無量矣。
19.挽由義楊公典章序[202] 嗚呼!人身如桎梏[203],可有可無;德行重璠玙[204],愈久愈貴。
《易》曰:“介于石,君子有知幾之明。
”[205]《詩》雲“尚”[206],古人示日章之美。
所以王裒[207]誠孝,名流千秋;焦謀[208]廉潔,節高一世。
恭惟太翁姓衍子雲[209],脈本伯起[210],秉性直率,脫灑中而具忠厚之姿;持心和平,聰明内而帶醇樸之氣。
慧悟倍常,智辯異衆,讀書樂業,方将學窺二酉[211];搜奇探妙,可拟筆吐五花[212]。
不意鲲魚未化,溟水已涸[213],蟾光新放[214],叆叇[215]重遮,恃怙[216]落空而精神缺少,手足各異而衷腸紊亂。
功名之志已灰,勢利之心遂沒。
乃翁别有心胸,自立柱杖,承四知[217]之清風,遵三畏[218]之聖訓;躬耕力作,追謝端[219]之高蹤;檢身正心,訪冀缺[220]之雅操;不忮不求[221],無谀無谄。
其事兄也則恭,其持躬也則敬,其應物也則謙,其教子也則嚴,其治家也則儉,其處鄉裡也則和睦,其待親族也則仁慈。
其為善,愈難愈力;其立德,益老益勤。
不以颠沛處堕志,常以安樂時留神。
剛烈兮款冬之花[222],耿介乎蕭丘之木[223]。
世稱隐君子、古丈夫,即其人也。
所生三子,俱系佳兒,可比蜀川之三馬[224];複得五孫,皆具靈根,堪同燕山之五桂[225]。
吉人天相,理所必然;善家餘慶,分乃應爾。
正宜住世延年,享仙壽之八百;何其賓天不祿[226],順度數之七三。
今則音容雖寂,而典型猶存;形軀長眠,而靈魂不遠。
備述其行,爰為贊曰:寒山岑峩,峽水蕩漾。
誕生哲人,心靈智廣。
秉性正直,持身豪爽。
北郭行藏[227],東萊涵養。
和而不同,群而不黨。
德重鄉鄰,心契善長。
桂子堪嘉,蘭孫可獎。
脫焉厭世,翛然[228]長往。
神其在茲,嗚呼尚飨! 20.重開栖雲山朝元觀募疏序 蘭郡之名山有四:一蘭山,一抱龍,一栖雲,一興龍。
其中峰巒秀麗,嶺壑奇幻者,莫若栖雲山。
栖雲山,即今普稱興龍西山也。
昔人因其栖雲神廟,明末流賊作亂,盡皆焚毀,複于東山改建殿宇,遂以東名興龍,西名栖雲矣。
其實古來東西二山,皆以栖雲名之。
是山也,本馬寒而分支,與蘭山而并蒂;脈遠氣厚,形秀地靈;或起或伏,或急或緩;五峰羅列,一氣聯絡;三峽水鎖,四面山朝。
不但此也,藏靈壁收龍脈之氣,翻影庵留仙真之蹤;寶珠現于偃月,覺路開諸天梯;風月嶺頭,起岚翠之光;脫灑台邊,現煙霞之色。
昔宋仙人秦李二翁,栖遲于此,因亦号為栖仙山。
舊有朝元觀,賊火滅迹,道場變為荒山,勝境改為廢地矣。
庚子歲(1780年)[229],悟元道人募化十方,錢谷艱難,為工拮據,僅修北峰諸殿,并山底客房、山橋,小就其事,未全諸峰大工。
某等意欲複舊,重建南峰混元閣,中峰鬥姥殿,東峰雷祖殿,西峰王母宮,興旺香火,永祈皇圖鞏固,帝道遐昌,風調雨順,物阜民安。
但工程浩大,錢糧缺乏,不能應手舉事。
乞求十方善人,大發誠心,廣舍資财,共成善工,神人共幸,功德無量矣。
21.碧雲孫真人《修身正印》序 嘗思,道非人不能傳,人非書不能名;人傳道,書傳人也。
明初有孫真人,号碧雲者,馮翊人。
少年慕道,得其真傳,來往于天柱、太華、少華之間,穴居岩處,飧松咽柏,潛修大道。
肅藩王[230]敦請,敬禮于金城金天觀,築圜室以居之。
後數年,真人嫌其近于市井,仍歸太華,不知所終。
惜其僅有圜室遺迹,别無所留。
相傳圜室為真人養道之處,其實真人之有道無道,而人皆不知也。
辛酉歲(1801年),餘遇癡翁先生于蘭泉,出示手錄真人《修身正印》一書,内言還丹大丹,有為無為,火候工程,藥物分數,無一不備,自煉己而至脫化,條條洩機,句句傳神,始知真人茹黃芽而嘗白雪,吞烏肝而服兔髓,深有得于大象大音[231]之妙,非等夫頑空寂滅之學、道氣搖骨之類也。
癸醜(1793年)姑蘇陳松風,刊梓欲廣其傳。
餘以為,大道因真人而傳,真人因《正印》而名,書不朽而真人之名亦不朽矣。
22.創建栖雲山三聖洞募疏序 考之文字始于軒轅黃帝[232],黃帝使史四目聖人蒼颉[233]造字以治世。
蒼颉仰觀奎星[234]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迹之象,博采衆美而為字;削木蘸煤,書于竹簡以記事,即古之鳥迹雲雯,蝌鬥[235]大篆是也。
後世小篆、隸書、楷書,皆從鳥迹等篆而分支,紙箋毛管,俱自竹簡煙煤而生出。
即後世斯文之興,亦無非由字學而成就。
其所以輔相天地[236],綱維造化[237],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者[238],莫過于字學。
世人不知文字之源,以為文昌帝君司文事,僅供文昌,而不及于黃帝、蒼聖,亦世俗之偏見也。
殊不知:有字而始有文,無字而文于何有?可知文字之功,尤大于文星[239]矣。
黃帝為文字之祖,蒼帝為字學之宗,文昌掌陰骘[240]科第之籍。
三聖人者,步驟有前後,而功德無高低,均有益于世道文教者也,世人皆當一例而尊奉弗替者。
況吾等鐵筆事業,刻字生涯,食其德而被其恩,更宜飲水思源,食谷追本,時刻頂禮,而不可稍有懈怠者也。
爰于庚申歲(1800年),栖雲山刻書之際,同發誠心,蔔擇于二仙洞之陽,意欲鑿造窯洞,敬塑三聖金身,永供香火,聊表微忱。
但工程甚大,錢鈔惟艱,敢祈善人君子,不惜锱铢之财,善舍樂輸,共成美事。
将見香煙飄缈于雲嶺,文風吹揚于金川[241],神人胥慶[242],功德不可思議矣。
23.重修玉皇行宮募疏序 聞之宇中有四大[243],天居其一,至尊至上,無物不始,無物不覆,為萬物主,為群生父。
凡世間胎卵濕化,有情無情,無一不受其恩惠。
昊天上帝玉皇大天尊,掌握陰陽,運行日月,主宰造化,斡旋星鬥。
帝即天,天即帝。
人為萬物之首,受五行之正氣,非同一切無知之物,所當飲水思源,見像作福,朝夕頂禮,尊之敬之,而弗敢稍怠者。
省城之東,百裡許,有興龍山,一名争秀山,峰巒疊翠,泉石秀麗,松柏參天,煙霞籠谷,三教神聖殿宇,無不俱備,為蘭郡朝拜之名區,金城祈禱之福地。
山上山下,大小殿宇,或重建,或重修,新舊不等,皆可觀瞻。
惟有大頂玉皇上帝殿三楹,考之碑記,創建于萬曆之時,不知重修何年,補砌幾次,無記可察,年遠日久,破漏不堪者已二十餘年矣。
今者土木敗壞,風雨莫蔽,神像剝色。
某等每登其地,目睹心傷,不忍坐觀成敗[244],意欲重為修補,上妥神明,下安人心。
但工大費多,錢谷無出,敢祈十方善人,各發誠心,或捐或化,共成善事。
敗者可興,舊者可新,人人敬天,人人緻福,則功德無量矣! 24.興龍山靈官殿置買香火地募疏引[245] 嘗思修寺建觀,所以報神明之德;指像作福,所以示人心之誠。
古人立廟宇而焚香,設住持而灑掃,無非欲綿遠香火,永妥神明耳。
故廟宇之衰敗,由于住持之無人,住持之無人,由于口糧之不足。
大抵人以食為天,無食即無天,而殿宇亦因之廢敗矣。
興龍山之半,靈官殿,破漏歪斜已久。
辛亥歲(1791年),賴有衆信士募化重修,僅成其功,至于每年香火之費,住持養贍,無力置辦。
衲[246]充住持之任,分文無出;朝夕之香火不繼,升合[247]莫來,早晚之口食維艱。
雖曰淡泊家風,謀道不謀食;然無食,道于何養?即曰饑寒素志,随緣而度日;然無緣,日于何度?身猶在于塵寰,何能斷絕煙火?神未遊于清境,豈得離卻谷糧?至于穴居岩處,乃上人之行藏,非等閑可到;茹柏飧松,系高真之節操,豈尋常所能?敢祈十方善人,大發慈心,不惜锱铢而開囊捐資,共成善事;頓起善念,不吝升合而揭囷[248]施糧。
稍置十畝之田,以備香火之費;暫辦數鬥之粟,以為常住之用,則住持得以久留,而焚修不缺;神明得以安妥,而廟貌永新,功德無量矣!爰是為引。
25.希夷陳真人傳 真人,後唐明宗[249]時人,姓陳,名抟,字圖南,号扶搖子,亳州[250]真源[251]人。
生四五歲,不能言,戲渦水[252]濱,有青衣媪引置懷中乳之,即能言。
自幼敏悟過人,及長,經史一覽無遺。
固志不幹于祿,以山水為樂。
常曰:“向所學[253],但是[254]記姓名而已。
吾将遊泰山,與安期[255]黃石[256]輩,論出世法[257],安能與世脂汩沒,出入生死輪回之間哉?”父母沒,乃盡散家财,惟攜一石铛[258],入太華,遇海蟾子[259],授以道要;逢麻衣子[260],擁爐對坐,以鐵箸畫灰成字,點授元機,教以相法[261]。
于此避谷[262]煉氣,日飲數杯清泉,曆三十年。
忽夜見金人持劍呼曰:“子道成矣!”明日有五老人來聽講《易》,謂真人曰:“吾輩日月池中龍也。
此非君所栖處。
”令閉目,禦風而行,頃至華山,各授以蟄法[263]而去。
真人居山之雲台觀。
梁、唐士大夫,挹其清風[264],得識其面,如睹景星慶雲[265],而真人皆莫與交。
帝[266]以禮召至,長揖不拜。
帝賜宮女三人,真人賦詩謝曰:“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雲雨[267]下陽台。
”帝深重之。
循(尋)遁去。
周主[268]遣使于華山禮征[269]真人。
有樵者于山麓見遺骸生塵,近視之,乃圖南也。
良久起曰:“正睡酣,奚為擾我?必有遠行之累。
”使者果至。
真人谒阙[270],周主問飛升黃白之術[271],真人對曰:“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周主善其言,賜号曰白雲先生,留居京師。
時二趙[272]與趙普[273]同遊都市,入酒肆,普以年長坐于上。
真人亦至,指趙普曰:“汝紫微垣[274]一小星耳,辄處上次,可乎?”普由是遜于二趙。
真人在帝前請還山,诏使臣以時存問[275]。
後遊華陰,邑宰王睦問曰:“先生居溪岩,寝止何室?”真人笑吟曰:“華山深處是吾宮,出即淩空跨曉風。
台榭不将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睦深服其高緻。
訪道者甚衆,值真人酣寝,往往不能待其寤而去。
每寝處,恒百餘日。
一日有客過訪,見睡旁有一異人,聽其聲息,以筆記之,滿紙糊塗,莫能辨别。
客怪問之,其人曰:“此先生胥華調[276],混沌譜[277]也。
” 一日乘驢遊華陰,聞宋太祖登極,拍手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
”帝[278]親為诏書往召,辭曰:“九重仙诏,休教丹鳳銜來。
一片野心,已被白雲留住。
”帝咨嗟累日。
後太宗召至都。
帝欲官之,不受,惟求一靜室。
乃賜居建龍觀。
扃戶[279]熟睡,月餘方起。
辭還山。
秦時毛女[280]以詩贈曰:“藥苗不滿筐,又更上危巅。
回指歸去路,相将入翠煙。
”河南穆修[281]來從學《易》,真人悉授之。
冬十月[282],真人入朝,帝待甚厚,謂宰相[283]曰:“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