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詩詞贊辯類
關燈
小
中
大
[45]達摩:即菩提達摩,中國佛教禅宗創始人,被尊為“西天二十八祖”,“東土”禅宗初祖。
南印度人,相傳南朝劉宋末期到廣州,又往北魏之洛陽傳法,後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遇慧可傳以心法。
後禅宗以弘忍、慧能為五、六祖。
[46]法船:喻佛法能使人渡生死海到達涅槃彼岸,故以舟船喻之。
[47]函關紫氣:傳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關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真人當過,果遇老子傳《道德經》五千言。
[48]寶箓:箓,本指帝王自稱天賜符命之書或道士之傳箓。
此指《道德經》。
[49]豫猶渙曠:《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俨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将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 [50]緻虛守靜:《道德經》十六章:“緻虛極,守靜笃”。
緻,推緻。
極、笃,均指極度,頂點。
[51]災迍:迍,困頓難行。
災迍,災難,困境不斷而至。
[52]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比喻受束縛不自由的境地。
晉陶潛《歸園田居》:“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唐韋應物《憶沣上幽居》:“一來當複去,猶此厭樊籠。
” [53]寶林:七寶林的簡稱。
佛教以金、銀、琉璃、碎石渠(一種水産珍品)、瑪瑙、琥珀、珊瑚等(諸經有異)為“七寶”。
[54]癡翁:指清嘉慶初期任甯夏将軍仍兼甘肅提督豐甯蘇甯阿。
為劉一明契友、道友。
本書卷一有詠蘇詩作“七律”三首,《會心集》有詠蘇“七絕”八首,“七律”三首;卷二有為癡翁《道德經解》所撰序、跋各一篇;卷三有書信五篇。
蘇甯阿曾為劉一明《西遊原旨》刊梓作序。
[55]外護:《涅槃經》三十二:“外護,護持者親族眷屬,凡學人之所須,由親屬眷屬之供給,安穩身心而成辦道業者。
”道教沿用。
《三藏法數》:“族親檀越(施主)供衣服飲食為外護。
” [56]梅福:《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今屬安徽)人也。
少學長安,明《尚書》、《谷梁春秋》,為郡文學,補南昌尉。
數上書言事,終不見納。
後去官歸壽春。
福居家,常以讀書養性為事。
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
其後,人有見福于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雲。
”宋洪邁《容齋随筆·四筆卷七》:“梅福為尉,有神仙之稱。
”明楊慎《丹鉛續錄》卷七:“嚴光為梅福婿。
餘見故迹遺文有嚴光碣,略雲:光本姓莊,字子陵,本新野人。
其妻,梅福季女也。
少與光武同學,及長避亂會稽。
” [57]鶴鳴九臯:出自《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九臯,聲聞于天。
”九,喻深遠。
臯,澤也。
[58]墨池簡布:墨池,洗筆硯的池子。
著名書法家漢張芝、晉王羲之等,均有“墨池”傳說著稱後世。
唐元稹《酬樂天早春閑遊西湖》詩:“墨池憐嗜學,丹青羨登真。
”簡布,竹簡帛布,簡牍文字,指書卷紙張。
[59]《五書合集》:指後來收入《道書二十種·指南針》集中的《神室八法》、《修真辯難》(含《修真後辯》詩中,總名“真傳”)、《黃帝陰符經》(上三書均有劉一明于嘉慶三年,即公元1798年在栖雲山自在窩所撰自序)、《西遊原旨》(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自序,靈武梁聯第序于1799年,蘇甯阿作序于1801年)、《敲爻歌直解》(即“求師篇”,1801年自序曰:“餘自幼慕道,即常讀此歌,取諸家解說細閱參看,疑為閨丹,又似爐火,又似搬運,忽此忽彼,或信或疑,究無定見。
及得龛谷老師之旨,始知非閨丹,非爐火,非搬運,乃無上至真至妙之道也。
後遇仙留丈人,而于前後次序,藥物分數,方能豁然貫通。
因歎諸家注疏,皆是以鳥為鸾(詩二即引此句),指鹿為馬,不是解聖道,而是毀聖道,不是闡聖道,而是亂聖道。
)詩中因字數限制,别開生面,以“求師”代《敲爻歌直解》書名。
經筆者訪問老道士,見過《五書合集》木刻本中有《敲爻歌直解》,又翻閱劉一明自序,才确定“五書”之名。
[60]《羲易》:指“伏羲先天八卦易”。
劉一明撰《羲易闡真》十二卷,有單行木刻本,《道書十二種》未收。
[61]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其順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前四卦左轉(逆行),後四卦右轉(順行)為序。
乾坤為經(天地定位),坎離為緯(水火相射),震巽斜對(雷風相薄),艮兌相反(山澤通氣);坤北乾南定子午,坎離西東分酉卯,震為東北巽西南,兌為東南艮西北。
劉一明《周易闡真》解為“天地列上下之位,日月行天地之中,雷動于地下,風吹于天上,澤上仰天,山下附地;天地反複,有陰有陽,山澤通氣,有生有成,風雷相薄,有升有降,水火相射,有寒有暑,此(先天)八卦之象也。
” [62]河圖:全稱《伏羲河馬之圖》。
漢孔安國:“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而畫八卦。
”劉一明《周易闡真》:“河圖者,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以孟津代黃河),其背有點……其位象五行;一六在後,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
中央五點,又象太極含四象,中一點,又象太極含一氣。
” [63]《周易》:又稱“文王後天八卦易”,“三易”(連山、歸藏、周易)之一,儒家将其分為經、傳兩部分,經上下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另乾坤二卦有用六、用九爻),每卦有卦辭、爻辭,傳說為文王所作。
傳,又名《周易大傳》《易大傳》(劉一明謂之《孔易》或《孔傳》),包含“傳”十篇,即《彖》上下、《系辭》上下、《象》上下、《文言》上下、《說卦》、《雜卦》、《序卦》,全稱《十翼》。
後天八卦的順序是自西北之乾位右旋順行,依次為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劉一明《周易闡真》解曰:後天八卦“乾坎艮震為陽,造生萬物;巽離坤兌,化成萬物。
”乾統三男居于東北,健德收斂,故潛藏于西北寒盛之方;坤老母,三陰真氣,為三女所得,順性失常,故遷移于西南殺機之鄉。
[64]深鈎:即鈎深。
《系辭》:“探赜索隐,鈎深緻遠。
”意為探索幽深莫測隐秘難見的奧妙,挖掘深遠精微的道理。
[65]憂虞:愁苦、憂慮。
[66]情僞:真假,真誠與虛僞。
《易·系辭上》:“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
” [67]如來妙相:劉一明《悟真直指》:“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真空之性也,真空不空,故其體至妙。
真空之性本無體,因其内含妙有,以妙為體耳。
” [68]大法王:《釋迦方志》:“凡人極位曰輪王,聖人極位曰法王。
” [69]三千世界:全稱“三千大千世界”。
佛經把須彌山、四大部洲、加上日和月,叫做“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
因有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70]觀音:即觀世音菩薩。
《法華經》:“苦惱衆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
”唐代避李世民諱,直名觀音。
[71]覺察神:劉一明《西遊原旨·讀法》第二八:“《西遊》每到極難處,行者都求救于觀音,為《西遊》之大關目,即為修行人之最要著。
蓋性命之學全在于神明覺察之功也。
” [72]爻铢:“爻”指《周易》六十四卦中,各卦陰陽符号的位置,自下而上為初、二、三、四、五、上爻(陰為六、陽為九),每卦六爻,共合三百八十四爻。
《易·系辭傳》:“爻者,言乎變者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即陰陽兩爻的位置對立變動,象征事物的運動變化。
“铢”指輕微的重量,二十四铢為一兩,三百八十四铢為一斤。
此處“運火爻铢”借以象征内丹中陰陽之變,運用藥物的分量。
[73]行者:劉一明《西遊原旨·讀法》:“《西遊》稱悟空、稱大聖、稱行者,大有分别。
”查行者即頭陀(諧音抖擻),謂抖擻精神、抖除煩惱,離諸滞著之行腳僧。
[74]八戒:佛教有八戒齋,後概稱各種戒律。
此處是唐僧為悟能戒吃五葷三厭,别名八戒。
[75]金公:指鉛。
鉛字又寫作鈆,故拆分為金公。
[76]倮倮:倮同裸。
[77]圭:原指古代帝侯舉行朝會祭祀時,用作符信的玉器。
此指戊己二土合而為一。
[78]嬰兒、姹女:劉一明《修真辯難》第43問答:“嬰兒姹女之嬰兒,乃坎中之陽,後天中所藏先天之氣;聖胎之嬰兒,是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與真汞配合而成象者,所謂陽神者是也。
”《參同契經文直指》下篇:“姹女者,離中之陰,在人為人心之靈知,其性靈而神。
惟其靈,逐風揚波,故神。
是謂昭昭靈靈之識神。
” [79]刀圭:原指量取藥物的用具,又指藥物。
《本草綱目》引陶弘景《名醫别錄·合藥分劑法則》:“凡散雲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一撮者,四刀圭也。
”《金丹大要》:“刀者,乃戊土中之鉛也;圭者,乃戊己土合為一圭”。
[80]否泰:《易經》中的八交卦的一對。
否卦上乾下坤,泰卦上坤下乾。
天地交,萬物通,謂之泰;不交,閉塞,謂之否。
後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運的順逆。
十二消息卦中,否卦為七月,泰卦為正月。
這裡的否泰,指殘冬已過,三陽交泰之新春。
[81]間常:即平時,經常,間或,有時。
[82]逡巡:欲進不進,遲疑不決的樣子。
[83]無住法:《維摩經·觀衆生品》:“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注:“什曰:法無自性,緣感而起。
當其未起,莫知所寄。
莫知所寄,故無所住。
無所住故,則非有無。
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
” [84]拈花:《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诃迦葉。
’” [85]阿難:佛經謂淨飯王之子,佛祖之從弟。
佛十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
《五燈會元》:“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襕袈裟外,别傳個什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
” [86]一貫呼參:《論語·裡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完全正确,先生說得對)。
子出。
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已,宋朱熹注:“盡己謂之忠,推己謂之恕。
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
”)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以孝著稱。
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後儒尊為“宗聖”。
[87]太清: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之一,是神仙居住的仙境,故亦泛指仙境。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或藥成,相與期于太清也。
” [88]春台:指春日登眺覽勝之處。
《道德經》第三十章:“衆人熙熙,如享太宰(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時,牛、羊、豬三牲祭禮全備),如登春台。
” [89]混元頂:指栖雲山之巅之混元閣(祀混元老祖老子)。
[90]鬥柄回寅:北鬥柄運轉,又回到正月寅正。
[91]濂溪:即周敦頤,字茂叔,宋明理學創始人之一,儒道合一的代表人物。
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取營道故居濂溪而名之,人稱濂溪先生,著有《太極圖書》《通書》等。
[92]性理:此指周敦頤提出的“理、性、命、氣、太極”等概念。
[93]十畝閑閑:《詩·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悠然自得)兮,行(将)與子還(歸)兮。
”意思是說:桑田寬闊有十畝,主人來往悠悠乎,将要和你回鄉去,采桑種田多自如。
朱熹注:“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與其朝,而思與其友歸于農圃,故其辭如此。
” [94]蒹葭白露:《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朱熹注曰:“蒹葭未敗而露始為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
”蒹葭是蘆類植物。
[95]盡心:《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
” [96]杳冥恍惚:《道德經》第三十章:“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窈(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黃元吉《樂育堂語錄》:“及杳冥已久,……忽焉,一覺而動,則恍惚生焉,變化見焉,而後真一元陽,即于此見端倪矣。
” [97]四象:這裡指五行中的木、金、水、火。
[98]猶龍:原指老子。
典出《史記》,孔丘曰:“至于龍,吾不能知,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99]冠巾:本指帽,有士庶之别。
此指道徒正式入道,授箓搭衣。
[100]面彈子:當地人對興隆山所産小山楂的俗稱。
[101]佛手橘:亦稱“佛手柑”,産于我國南方,冬季成熟,鮮黃色,基部圓形,上部分裂成手指狀,果肉基本退化,香氣濃郁。
其花與果實均可入藥,能治胸腹脹滿,胃脘疼痛等症。
[102]法乳:《涅槃經》:“飲我法乳,長養法身。
”意思是以正法之滋味長養弟子之法身,猶如母乳之于幼兒也。
[103]曼倩:即東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漢文學家,善詞賦,《漢書·藝文志·雜家》錄其文十二篇,今佚。
道教傳為仙人,年三歲,天下秘識,一覽暗誦于口。
漢武帝時,任太中大夫,常以神仙靈性方外異事說于武帝,并善星曆天文。
《漢武帝内傳》《洞仙傳》詳載其事,謂西王母嘗指東方朔,與漢武帝曰:“此我鄰家小兒,性多滑稽,曾三來偷桃。
” [104]香圓:即龍眼,又名桂圓。
中藥取其肉,名曰元肉,色黃,其功能為補心脾,養血安神。
[105]陰陽竅:玄關一竅别名之一。
[106]定海針:此謂金能生水,故金為水父,金能定水。
孫悟空之金箍棒即定海針。
[107]六塵:指色、身、香、味、觸、法。
[108]五賊:指喜、怒、哀、樂、愁,或眼、耳、鼻、舌、意。
[109]三元:《悟真篇》:“四象五行全借土,三元八卦豈離壬。
”朱元育說:四象指金木水火,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壬指真水。
[110]“本來”句:語出佛教禅宗六祖慧能針對五祖弘忍大弟子神秀之偈“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1]三彭:即三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上屍彭倨名青姑,伐人目,居人頭,令人多欲好車馬;中屍彭質名白姑,伐人五髒,居人腹,令人好食恚怒;下屍彭矯名血姑,伐人胃命,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殺。
” [112]《悟真篇》:北宋張伯端著。
劉一明有《悟真直指》。
[113]志公:志公指南朝梁代高僧寶志。
傳說其母聞鷹巢兒啼,上樹抱回家中為子。
後出家修禅,得到潛心伺佛的梁武帝禮遇而稱名。
世稱寶公,亦作志公。
[114]平叔:張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号紫陽真人,浙江天台人,為南宗之初祖。
初事陸诜,在成都時遇劉海蟾真人,授以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陸公薨後,事扶風馬默(字處厚)于河東,得成道,即以《悟真篇》授之。
[115]抱樸:葛洪,号抱樸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丹陽句容人。
葛洪從祖葛玄(字孝先)學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隐(字思遠),葛洪師事之;後師南海太守鮑玄(靓),得其女鮑姑為妻。
聞交趾出丹砂,遂求為句漏令,後于廣州羅浮山煉丹得道。
著有《抱樸子·内外篇》等。
[116]邋遢:指道教武當派始祖張三豐。
張三豐《玄要篇自序》:“師又雲:‘造斯道者,必須法财兩用,而後可以有為。
’乃玄素(張三豐)以勤于遊訪,兼頗好善,傾囊倒箧殆盡,安能造斯道哉?不覺每日憂形于色……到此何患無财以了大事!” [117]煉己築基:劉一明《象言破疑》:“煉己者,煉其曆劫根塵、氣質偏性,與夫一切習染客氣,即懲忿窒欲,克己複禮之功。
能懲忿窒欲,克己複禮,則無思無慮,不動不搖,根本堅固。
即如起屋必先築基,基地堅固,木料磚瓦由人做作,無不負載也。
”《修真後辨》:“欲修金丹大道,非煉己築基不能。
獨是煉己築基,不是兩事,乃是一理。
築基不在煉己之外,煉己即在築基之中,非煉己之外再築基,築基已畢又煉己。
所謂煉己者,以用功言;所謂築基者,以固氣言。
煉己純熟,則還丹可望;築基堅固,則神室穩當。
煉己築基,豈小事哉?呂祖三次還丹,煉己不熟也;紫清半夜風雷,築基不固也。
二公者,乃神仙中之耳目,教門中之領袖,工夫不到,猶不方圓,而況他人乎?” [118]黑鼠紅羊:前曰金木,則此當指水火,黑為水,紅為火。
[119]四聰:能達遠處四方的聽覺。
聰,聽覺。
[120]蘭泉:指蘭州。
宋徽宗崇甯三年(1104年),在蘭州城
南印度人,相傳南朝劉宋末期到廣州,又往北魏之洛陽傳法,後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遇慧可傳以心法。
後禅宗以弘忍、慧能為五、六祖。
[46]法船:喻佛法能使人渡生死海到達涅槃彼岸,故以舟船喻之。
[47]函關紫氣:傳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關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真人當過,果遇老子傳《道德經》五千言。
[48]寶箓:箓,本指帝王自稱天賜符命之書或道士之傳箓。
此指《道德經》。
[49]豫猶渙曠:《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俨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将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 [50]緻虛守靜:《道德經》十六章:“緻虛極,守靜笃”。
緻,推緻。
極、笃,均指極度,頂點。
[51]災迍:迍,困頓難行。
災迍,災難,困境不斷而至。
[52]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比喻受束縛不自由的境地。
晉陶潛《歸園田居》:“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唐韋應物《憶沣上幽居》:“一來當複去,猶此厭樊籠。
” [53]寶林:七寶林的簡稱。
佛教以金、銀、琉璃、碎石渠(一種水産珍品)、瑪瑙、琥珀、珊瑚等(諸經有異)為“七寶”。
[54]癡翁:指清嘉慶初期任甯夏将軍仍兼甘肅提督豐甯蘇甯阿。
為劉一明契友、道友。
本書卷一有詠蘇詩作“七律”三首,《會心集》有詠蘇“七絕”八首,“七律”三首;卷二有為癡翁《道德經解》所撰序、跋各一篇;卷三有書信五篇。
蘇甯阿曾為劉一明《西遊原旨》刊梓作序。
[55]外護:《涅槃經》三十二:“外護,護持者親族眷屬,凡學人之所須,由親屬眷屬之供給,安穩身心而成辦道業者。
”道教沿用。
《三藏法數》:“族親檀越(施主)供衣服飲食為外護。
” [56]梅福:《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今屬安徽)人也。
少學長安,明《尚書》、《谷梁春秋》,為郡文學,補南昌尉。
數上書言事,終不見納。
後去官歸壽春。
福居家,常以讀書養性為事。
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
其後,人有見福于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雲。
”宋洪邁《容齋随筆·四筆卷七》:“梅福為尉,有神仙之稱。
”明楊慎《丹鉛續錄》卷七:“嚴光為梅福婿。
餘見故迹遺文有嚴光碣,略雲:光本姓莊,字子陵,本新野人。
其妻,梅福季女也。
少與光武同學,及長避亂會稽。
” [57]鶴鳴九臯:出自《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九臯,聲聞于天。
”九,喻深遠。
臯,澤也。
[58]墨池簡布:墨池,洗筆硯的池子。
著名書法家漢張芝、晉王羲之等,均有“墨池”傳說著稱後世。
唐元稹《酬樂天早春閑遊西湖》詩:“墨池憐嗜學,丹青羨登真。
”簡布,竹簡帛布,簡牍文字,指書卷紙張。
[59]《五書合集》:指後來收入《道書二十種·指南針》集中的《神室八法》、《修真辯難》(含《修真後辯》詩中,總名“真傳”)、《黃帝陰符經》(上三書均有劉一明于嘉慶三年,即公元1798年在栖雲山自在窩所撰自序)、《西遊原旨》(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自序,靈武梁聯第序于1799年,蘇甯阿作序于1801年)、《敲爻歌直解》(即“求師篇”,1801年自序曰:“餘自幼慕道,即常讀此歌,取諸家解說細閱參看,疑為閨丹,又似爐火,又似搬運,忽此忽彼,或信或疑,究無定見。
及得龛谷老師之旨,始知非閨丹,非爐火,非搬運,乃無上至真至妙之道也。
後遇仙留丈人,而于前後次序,藥物分數,方能豁然貫通。
因歎諸家注疏,皆是以鳥為鸾(詩二即引此句),指鹿為馬,不是解聖道,而是毀聖道,不是闡聖道,而是亂聖道。
)詩中因字數限制,别開生面,以“求師”代《敲爻歌直解》書名。
經筆者訪問老道士,見過《五書合集》木刻本中有《敲爻歌直解》,又翻閱劉一明自序,才确定“五書”之名。
[60]《羲易》:指“伏羲先天八卦易”。
劉一明撰《羲易闡真》十二卷,有單行木刻本,《道書十二種》未收。
[61]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其順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前四卦左轉(逆行),後四卦右轉(順行)為序。
乾坤為經(天地定位),坎離為緯(水火相射),震巽斜對(雷風相薄),艮兌相反(山澤通氣);坤北乾南定子午,坎離西東分酉卯,震為東北巽西南,兌為東南艮西北。
劉一明《周易闡真》解為“天地列上下之位,日月行天地之中,雷動于地下,風吹于天上,澤上仰天,山下附地;天地反複,有陰有陽,山澤通氣,有生有成,風雷相薄,有升有降,水火相射,有寒有暑,此(先天)八卦之象也。
” [62]河圖:全稱《伏羲河馬之圖》。
漢孔安國:“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而畫八卦。
”劉一明《周易闡真》:“河圖者,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以孟津代黃河),其背有點……其位象五行;一六在後,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
中央五點,又象太極含四象,中一點,又象太極含一氣。
” [63]《周易》:又稱“文王後天八卦易”,“三易”(連山、歸藏、周易)之一,儒家将其分為經、傳兩部分,經上下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另乾坤二卦有用六、用九爻),每卦有卦辭、爻辭,傳說為文王所作。
傳,又名《周易大傳》《易大傳》(劉一明謂之《孔易》或《孔傳》),包含“傳”十篇,即《彖》上下、《系辭》上下、《象》上下、《文言》上下、《說卦》、《雜卦》、《序卦》,全稱《十翼》。
後天八卦的順序是自西北之乾位右旋順行,依次為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劉一明《周易闡真》解曰:後天八卦“乾坎艮震為陽,造生萬物;巽離坤兌,化成萬物。
”乾統三男居于東北,健德收斂,故潛藏于西北寒盛之方;坤老母,三陰真氣,為三女所得,順性失常,故遷移于西南殺機之鄉。
[64]深鈎:即鈎深。
《系辭》:“探赜索隐,鈎深緻遠。
”意為探索幽深莫測隐秘難見的奧妙,挖掘深遠精微的道理。
[65]憂虞:愁苦、憂慮。
[66]情僞:真假,真誠與虛僞。
《易·系辭上》:“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
” [67]如來妙相:劉一明《悟真直指》:“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真空之性也,真空不空,故其體至妙。
真空之性本無體,因其内含妙有,以妙為體耳。
” [68]大法王:《釋迦方志》:“凡人極位曰輪王,聖人極位曰法王。
” [69]三千世界:全稱“三千大千世界”。
佛經把須彌山、四大部洲、加上日和月,叫做“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
因有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70]觀音:即觀世音菩薩。
《法華經》:“苦惱衆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
”唐代避李世民諱,直名觀音。
[71]覺察神:劉一明《西遊原旨·讀法》第二八:“《西遊》每到極難處,行者都求救于觀音,為《西遊》之大關目,即為修行人之最要著。
蓋性命之學全在于神明覺察之功也。
” [72]爻铢:“爻”指《周易》六十四卦中,各卦陰陽符号的位置,自下而上為初、二、三、四、五、上爻(陰為六、陽為九),每卦六爻,共合三百八十四爻。
《易·系辭傳》:“爻者,言乎變者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即陰陽兩爻的位置對立變動,象征事物的運動變化。
“铢”指輕微的重量,二十四铢為一兩,三百八十四铢為一斤。
此處“運火爻铢”借以象征内丹中陰陽之變,運用藥物的分量。
[73]行者:劉一明《西遊原旨·讀法》:“《西遊》稱悟空、稱大聖、稱行者,大有分别。
”查行者即頭陀(諧音抖擻),謂抖擻精神、抖除煩惱,離諸滞著之行腳僧。
[74]八戒:佛教有八戒齋,後概稱各種戒律。
此處是唐僧為悟能戒吃五葷三厭,别名八戒。
[75]金公:指鉛。
鉛字又寫作鈆,故拆分為金公。
[76]倮倮:倮同裸。
[77]圭:原指古代帝侯舉行朝會祭祀時,用作符信的玉器。
此指戊己二土合而為一。
[78]嬰兒、姹女:劉一明《修真辯難》第43問答:“嬰兒姹女之嬰兒,乃坎中之陽,後天中所藏先天之氣;聖胎之嬰兒,是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與真汞配合而成象者,所謂陽神者是也。
”《參同契經文直指》下篇:“姹女者,離中之陰,在人為人心之靈知,其性靈而神。
惟其靈,逐風揚波,故神。
是謂昭昭靈靈之識神。
” [79]刀圭:原指量取藥物的用具,又指藥物。
《本草綱目》引陶弘景《名醫别錄·合藥分劑法則》:“凡散雲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一撮者,四刀圭也。
”《金丹大要》:“刀者,乃戊土中之鉛也;圭者,乃戊己土合為一圭”。
[80]否泰:《易經》中的八交卦的一對。
否卦上乾下坤,泰卦上坤下乾。
天地交,萬物通,謂之泰;不交,閉塞,謂之否。
後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運的順逆。
十二消息卦中,否卦為七月,泰卦為正月。
這裡的否泰,指殘冬已過,三陽交泰之新春。
[81]間常:即平時,經常,間或,有時。
[82]逡巡:欲進不進,遲疑不決的樣子。
[83]無住法:《維摩經·觀衆生品》:“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注:“什曰:法無自性,緣感而起。
當其未起,莫知所寄。
莫知所寄,故無所住。
無所住故,則非有無。
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
” [84]拈花:《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诃迦葉。
’” [85]阿難:佛經謂淨飯王之子,佛祖之從弟。
佛十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
《五燈會元》:“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襕袈裟外,别傳個什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
” [86]一貫呼參:《論語·裡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完全正确,先生說得對)。
子出。
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已,宋朱熹注:“盡己謂之忠,推己謂之恕。
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
”)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以孝著稱。
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後儒尊為“宗聖”。
[87]太清: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之一,是神仙居住的仙境,故亦泛指仙境。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或藥成,相與期于太清也。
” [88]春台:指春日登眺覽勝之處。
《道德經》第三十章:“衆人熙熙,如享太宰(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時,牛、羊、豬三牲祭禮全備),如登春台。
” [89]混元頂:指栖雲山之巅之混元閣(祀混元老祖老子)。
[90]鬥柄回寅:北鬥柄運轉,又回到正月寅正。
[91]濂溪:即周敦頤,字茂叔,宋明理學創始人之一,儒道合一的代表人物。
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取營道故居濂溪而名之,人稱濂溪先生,著有《太極圖書》《通書》等。
[92]性理:此指周敦頤提出的“理、性、命、氣、太極”等概念。
[93]十畝閑閑:《詩·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悠然自得)兮,行(将)與子還(歸)兮。
”意思是說:桑田寬闊有十畝,主人來往悠悠乎,将要和你回鄉去,采桑種田多自如。
朱熹注:“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與其朝,而思與其友歸于農圃,故其辭如此。
” [94]蒹葭白露:《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朱熹注曰:“蒹葭未敗而露始為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
”蒹葭是蘆類植物。
[95]盡心:《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
” [96]杳冥恍惚:《道德經》第三十章:“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窈(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黃元吉《樂育堂語錄》:“及杳冥已久,……忽焉,一覺而動,則恍惚生焉,變化見焉,而後真一元陽,即于此見端倪矣。
” [97]四象:這裡指五行中的木、金、水、火。
[98]猶龍:原指老子。
典出《史記》,孔丘曰:“至于龍,吾不能知,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99]冠巾:本指帽,有士庶之别。
此指道徒正式入道,授箓搭衣。
[100]面彈子:當地人對興隆山所産小山楂的俗稱。
[101]佛手橘:亦稱“佛手柑”,産于我國南方,冬季成熟,鮮黃色,基部圓形,上部分裂成手指狀,果肉基本退化,香氣濃郁。
其花與果實均可入藥,能治胸腹脹滿,胃脘疼痛等症。
[102]法乳:《涅槃經》:“飲我法乳,長養法身。
”意思是以正法之滋味長養弟子之法身,猶如母乳之于幼兒也。
[103]曼倩:即東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漢文學家,善詞賦,《漢書·藝文志·雜家》錄其文十二篇,今佚。
道教傳為仙人,年三歲,天下秘識,一覽暗誦于口。
漢武帝時,任太中大夫,常以神仙靈性方外異事說于武帝,并善星曆天文。
《漢武帝内傳》《洞仙傳》詳載其事,謂西王母嘗指東方朔,與漢武帝曰:“此我鄰家小兒,性多滑稽,曾三來偷桃。
” [104]香圓:即龍眼,又名桂圓。
中藥取其肉,名曰元肉,色黃,其功能為補心脾,養血安神。
[105]陰陽竅:玄關一竅别名之一。
[106]定海針:此謂金能生水,故金為水父,金能定水。
孫悟空之金箍棒即定海針。
[107]六塵:指色、身、香、味、觸、法。
[108]五賊:指喜、怒、哀、樂、愁,或眼、耳、鼻、舌、意。
[109]三元:《悟真篇》:“四象五行全借土,三元八卦豈離壬。
”朱元育說:四象指金木水火,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壬指真水。
[110]“本來”句:語出佛教禅宗六祖慧能針對五祖弘忍大弟子神秀之偈“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1]三彭:即三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上屍彭倨名青姑,伐人目,居人頭,令人多欲好車馬;中屍彭質名白姑,伐人五髒,居人腹,令人好食恚怒;下屍彭矯名血姑,伐人胃命,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殺。
” [112]《悟真篇》:北宋張伯端著。
劉一明有《悟真直指》。
[113]志公:志公指南朝梁代高僧寶志。
傳說其母聞鷹巢兒啼,上樹抱回家中為子。
後出家修禅,得到潛心伺佛的梁武帝禮遇而稱名。
世稱寶公,亦作志公。
[114]平叔:張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号紫陽真人,浙江天台人,為南宗之初祖。
初事陸诜,在成都時遇劉海蟾真人,授以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陸公薨後,事扶風馬默(字處厚)于河東,得成道,即以《悟真篇》授之。
[115]抱樸:葛洪,号抱樸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丹陽句容人。
葛洪從祖葛玄(字孝先)學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隐(字思遠),葛洪師事之;後師南海太守鮑玄(靓),得其女鮑姑為妻。
聞交趾出丹砂,遂求為句漏令,後于廣州羅浮山煉丹得道。
著有《抱樸子·内外篇》等。
[116]邋遢:指道教武當派始祖張三豐。
張三豐《玄要篇自序》:“師又雲:‘造斯道者,必須法财兩用,而後可以有為。
’乃玄素(張三豐)以勤于遊訪,兼頗好善,傾囊倒箧殆盡,安能造斯道哉?不覺每日憂形于色……到此何患無财以了大事!” [117]煉己築基:劉一明《象言破疑》:“煉己者,煉其曆劫根塵、氣質偏性,與夫一切習染客氣,即懲忿窒欲,克己複禮之功。
能懲忿窒欲,克己複禮,則無思無慮,不動不搖,根本堅固。
即如起屋必先築基,基地堅固,木料磚瓦由人做作,無不負載也。
”《修真後辨》:“欲修金丹大道,非煉己築基不能。
獨是煉己築基,不是兩事,乃是一理。
築基不在煉己之外,煉己即在築基之中,非煉己之外再築基,築基已畢又煉己。
所謂煉己者,以用功言;所謂築基者,以固氣言。
煉己純熟,則還丹可望;築基堅固,則神室穩當。
煉己築基,豈小事哉?呂祖三次還丹,煉己不熟也;紫清半夜風雷,築基不固也。
二公者,乃神仙中之耳目,教門中之領袖,工夫不到,猶不方圓,而況他人乎?” [118]黑鼠紅羊:前曰金木,則此當指水火,黑為水,紅為火。
[119]四聰:能達遠處四方的聽覺。
聰,聽覺。
[120]蘭泉:指蘭州。
宋徽宗崇甯三年(1104年),在蘭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