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詩詞贊辯類

關燈
得。

     近來讀《周易》、習《周易》者,非流于數學,即入于詞章。

    以數學讀《易》,朦胧《易》矣;以詞章習《易》,埋沒易矣。

    噫!朦胧《易》、埋沒《易》,不但不知理,而并不知《易》。

    抑思伏羲畫卦,文王變《易》,孔子韋編三絕[198]、十翼以輔之,是豈數學哉?亦豈詞章哉?夫《易》之所言,大衍之數,所以明陰陽變化之理,消長往來之機,示人以進退存亡之道,吉兇悔吝之因,故曰:“象者象此也,爻者效此也。

    ”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潛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

    ”又曰:“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噫!是豈後世占蔔之數乎?夫占蔔之數,乃《周易》之枝葉,非《周易》之本旨。

    舍其本而逐其末,烏足以見陰陽造化之理,消長往來之機?後人不達此理,淺窺其易,更有以難解難入,逡畏不前,自暴自棄,置于不問者。

    彼豈知《周易》為儒教道脈之宗,聖賢經書之祖,無怪乎讀聖賢之書者遍天下,而求其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道者,如龜毛兔角也。

     夫《易》理雖深者,得其節要,極深研幾,由淺及深,亦可以知其萬中一二,較之絕不留心者,何啻天淵之異。

    《易》之節要何在?《易》以乾坤為陰陽之體,坎離為陰陽之用,複姤為陰陽之消長,夬剝為陰陽之極盛,屯蒙為陰陽之根芽,既未為陰陽之離合,否泰為陰陽之通塞,其餘之卦,皆在以上十四卦包羅之中,自然而然,周而複始。

    學者苟于此處着意,亦能以深造而得其孔竅。

    更有最上一着工夫,總後天先天卦,會悟于河圖洛書中,推河圖洛書之理,歸本于太極中,則有字無字之《易》,昭昭可見。

    奈何後世之人,不追究實理而流于詞章數學,何哉? 176.答癡翁先生觀妙觀徼解 何為觀徼?以鉛制汞,進陽火而還丹。

    徼者,竅也,陰陽出入之竅,即元牝之門。

    紫陽翁雲:“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

    名為神氣穴,内有坎離精。

    ”直指此竅而言。

    此竅無定位,無形象,拟之不得,議之不可,以神會之,非有非無,非色非空,非上非下,在一身之正中,四大不着處,虛懸一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陰陽從此出,藥物從此生,性命從此修,金丹從此結,聖胎從此凝,烹煉在此,溫養在此,進陽在此,退陰在此,至于安爐立鼎,抽添運用,無不在此,乃生死之關,刑德之門,天地之根,凡聖之界,知者成仙成佛,昧者為人為鬼,蓋其中有坎離之精焉。

    坎非腎,離非心,乃天魂地魄,在人為真陰真陽。

    坎中實為中正之陽,是為真陽,即道心中所藏之真情,真情為無情之情,古人取象曰真鉛;離中虛為中正之陰,是為真陰,即人心所含之靈性,為無性之性,古人取象曰真汞。

    本來鉛情汞性,兩而合一,交于後天,彼此分離,鉛情沉溺,真者不真,汞性飛揚,靈者有假。

    修真之訣,先采鉛情,歸于我家,用之以制汞性,汞性反戀鉛情,自不飛走,鉛汞相投,性情相和,仍是當年原物,是謂還丹。

    此有為之事,所以猛烹急煉,進陽火而運剛道也。

    老祖所謂“常有欲以觀其徼”者,即觀此竅中坎離之精,汞性飛而以鉛情制之也。

     何為觀妙?以汞養鉛,運陰符而結胎。

    妙者,陰陽變化不測之妙,即《悟真》所謂“妙絕無過真種”之妙。

    此妙仍不外竅,但有先後之别耳。

    當以鉛制汞,鉛汞相投,還丹已結,将此還丹送入黃房,用真土溫養,久而虛極靜笃,杳冥恍惚之中,又生出一點靈苗,如珠如露,五色具備,金光燦朗,所謂“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者是也。

    此一點靈苗,亦謂真鉛,又謂真種。

    真種現象,即運一點真汞以迎之,入于造化爐中,霎時聖胎凝結,所謂“一時辰裡管丹成”者是也。

    聖胎凝結,和氣薰蒸,“内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更以靈汞溫養,自然無質生質,無形生形。

    此無為之事,所以防危慮險,運陰符而行柔道也。

    運陰符,以真陰而退假陰,亦名退陰符。

    退陰,不但将靈汞之假陰退去,亦要将真鉛之滓質消化,故亦謂“抽鉛添汞”。

    抽添者,抽其鉛情剛燥之氣也,添其汞性溫和之氣也。

    蓋保全聖胎,用柔不用剛,如世間生人之道,未結胎,須借男子之種,已結胎,則男子可離,止用孕婦保胎,氣足神全,自有出胞之時。

    老祖所謂“常無欲以觀其妙”者,即觀此聖胎凝結、自然變化之妙,運陰符以溫養之也。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此二語,金丹始終之道,盡矣。

    先生其細味之,可也。

     177.病中歌 嘉慶丁醜[199]有災難,重病纏身四大散。

    吐痰嘔涎咽喉幹,瀉血溺紅腸肚竄。

    腳腿腫脹步難移,頭面火燒眼珠爛。

    湯水不進藥怎醫,骨肉消瘦命将斷。

    幸我早知生死因,生生死死心無塵。

    有生有死固是假,無死無生才為真。

     未始有時何生死,生死因我有色身。

    生死二字都掃去,止存如如[200]舊主人。

    主人不生亦不滅,穩坐虛無寂寥穴。

    海浪滔天不能溺,大火燒山也不熱。

    七情六欲難以侵,三屍五賊何敢揭。

    凡俗皆棄舊主人,生死岸頭常仆跌。

    總是認真臭皮囊,千方百計日夜忙。

    為食為衣耗精血,圖名圖利亂颠狂。

    恩愛牽絆難解脫,嗔恨煩惱壞心田。

    損人利己要養命,不知暗裡命早傷。

    舉世愚人皆如此,那個曉的生和死。

    不知生死何為人,養口養腹如犬豕。

    說起死來人俱愁,教修性命不入耳。

    生時糊塗死糊塗,臨期何處去歇止。

    我因怕死學長生,才知長生也變更。

    無生無死方為妙,有生有死道不成。

    身病隻要心不病,目盲究竟性不盲。

    生死病疾皆不礙,定坐無為空王城。

     178.示李陽益(五言絕句一首) 孝弟為仁本,夫妻造道端。

    更能常積德,便是大還丹。

     179.示李陽益(又七言律一首) 道義相交非偶然,與君說破水鄉鉛。

    大忠大孝為丹母,希聖希賢是法船。

    日用常行須積德,存心舉念莫欺天。

    果能不昧本來性,大火坑中種出蓮。

     180.畢氏入監[201](七言律一首) 璧水神蛟[202]入潛藏,養成鱗甲待時揚。

    須知畆有桢幹[203],可曉海濱有棟梁。

    美玉藍田生粹色,明珠蚌殼放精光。

    鲲魚氣壯翻波浪,萬裡鵬程難度量。

     181.與王氏書春夏秋冬四景(七言絕句四首) 春風解凍澤冰消,桃杏花開滿樹梢。

    楊柳堤邊垂嫩葉,山川草木盡抽條。

     夏日薰風熱氣張,荷花看放滿池塘。

    遊人避暑林間坐,俱說田中麥豆黃。

     秋風吹動桂花香,鴻雁南飛字幾行。

    霜葉相攢如錦繡,蟾蜍[204]分外有精光。

     冬嶺蒼松葉轉新,梅花瓣瓣似星辰。

    瓊樓玉閣雪中現,半夜寒叫夢人[205]。

     *** [1]黃芽:劉一明《參同契經文直指》:“人心靈知虛靜,客氣不來,道心真知發現,生氣複還,如草木在地中萌芽,其色黃嫩,其質純水,故名黃芽。

    ……黃芽為坎中之陽,在人即道心之真知。

    真知具有真情,真情内含真意,乃是一點生機,别名曰黃芽。

    ” [2]龍虎性情:《樂育堂語錄》卷四:“龍者,靈物也,變化莫測,喻離中空陰之神;以火生于木,木色青,故或雲青龍;火色赤,又或雲赤龍。

    虎者,猛物也,喻坎中空陽之氣;以此氣純陽,陽則易動,猶如虎之難防;此氣最剛,剛則性烈,猶如虎之難制。

    ”木為性,其象為青龍;金為情,其象為白虎。

     [3]觀徼、觀妙:《道德經》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劉一明《道德經會義》:“欲者,念之初,機之微也。

    觀者,非眼觀之觀,乃神明覺察之謂。

    妙者,元(玄)妙,一氣之沖和。

    徼,孔竅,陰陽之阖辟。

    常無欲,清靜無為,觀其一氣沖和之妙。

    常有欲,動靜随時,觀其陰陽阖辟之徼。

    順其自然,一而神,無容勉強,故為妙。

    行其當然,二而化,變通無礙,故為徼。

    觀妙即觀始,觀徼即觀母。

    觀妙觀徼,而道非常之始母體用,即常在吾方寸中矣。

    ” [4]不争:《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夫惟不争,故無尤。

    ”第二十二章:“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與之争。

    ”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陳撄甯《道教知識類編》:“什麼叫為而不争呢?就是一切作為都要順乎自然。

    ” [5]始母:《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德經會義》:“始者,根也,言天地根于此也。

    既天地根于此,是天地猶未分,道在天地之先也。

    道又藏于天地之中,運行天地,八卦相蕩,以生萬物,是道又為萬物之母矣。

    道不可見,因萬物而見之。

    道能母萬物,則道之名,因萬物而落實,是道方有名矣;然雖有名,終是強名。

    ” [6]抱一、無為:《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第二十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道德經》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

    ”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會義》:“修道者若能常觀妙徼,黜聰毀智,一心無二,萬物皆空,隻知有道,是謂抱一”。

    “蓋無為則無事,無事則物自化,化則自樸,樸則自靜,靜則天下往而皆正矣。

    ” [7]了大還:張三豐《無根樹》之二十:“選靈地,結道庵,會合先天了大還。

    ”劉一明解:“欲了大還丹,非會合先天中之陽不能成功,故曰會合先天了大還。

    大丹成就,方入聖基;若大丹未成,隻是半途事業,非修道之全功。

    釋典雲:‘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即此了大還之謂乎?” [8]蓮花樂:又名蓮花落,民間曲藝的一種。

    舊時本為乞丐所唱。

    後出現專業演員,演唱者一二人,僅用竹闆按拍。

     [9]太古天:太古的境界。

    《元始天尊說太古經注》:“太古者,無名無象,不變不遷,虛空同體,曆劫長存,先天地而不為老,後六極而不為下,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經陰陽而不殆,不生不死,無往無來,卓然安靜矣。

    ” [10]白贲:隻是白色,樸素無華的裝飾。

    贲,文飾也。

    《易·贲》:“上九,白贲無咎。

    ”王弼注:“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在其質素,不勞文飾而無咎也。

    ” [11]林科:“科”通“棵”。

    此處指林間空隙。

     [12]消息:指事物一消(衰減)一息(增長)之更替變化。

     [13]止:通“隻”。

     [14]子:籽。

     [15]飧:本為熟食,小食,這裡是動詞“食”(吃)。

     [16]馍花:馍馍(蒸烙的面食)的碎塊,碎渣。

     [17]:《方言》卷八:“鸠,其大者謂之鸠,其小者謂之役鸠,或謂之鸠。

    ” [18]行藏:《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後因以行藏指出處或行止,引申為行迹,底細,來曆。

     [19]太虛:《太上元寶金庭無為妙經·太虛章第一》:“無形含虛,中有萬物,而行兩儀,是謂太虛。

    ……太虛者,神運也,神運而萬物生。

    ” [20]氣類:《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則各從其類也。

    ”劉良注:“氣類,謂同氣相求,方以類聚也。

    ” [21]白雪:《金丹四百字》“虛無生白雪,寂靜發黃芽”,劉一明解:“虛無則先天真一之水漸生,寂靜則先天真陽之氣來複,故曰白雪生、黃芽發。

    白雪,乃水氣化而上浮者,喻虛室生白之象;黃芽,乃生機回而方萌者,喻靜中有動之象。

    虛室生白,靜極而動,黑中有白,陰内有陽,先天之氣來複,金丹有象矣。

    ”《敲爻歌直解》:“白雪黃芽,皆金丹之異名也。

    ” [22]元牝竅:即玄牝之門。

    劉一明《象言破疑》:“玄牝之門,乃陰陽之竅,剛柔之門,動靜之關,無方無所,仿佛曲肖,虛懸一竅,在五行不到之處,四大不着之境,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乃陰陽相合之中一竅。

    ” [23]昆侖:西王母所居,上有瑤池、阆苑、增城、縣圃等仙境。

     [24]窮理:《易傳·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劉一明《修真後辯》第五條和第二十條說:“性有性之理,命有命之理,非窮理功夫,不得而知”。

    “窮理始可行理,理即天地造化之道”。

     [25]梆鈴:古代巡警官晝夜巡視時,搖打梆鈴。

     [26]認的:認得。

    的,的确。

    劉一明書中兩義皆有。

     [27]順行造化、逆運陰陽:劉一明《象言破疑》:“順造化,則生人生物,生老病死;逆造化,則成仙成佛,不生不滅,壽同天地”。

    “逆運造化,不為造化所拘束,不為陰陽所陶熔,不為萬物所牽引……命由自主,不由天主,複還當年乾元面目”。

    “逆者,逆回父母生身之處矣!……雖雲逆行,其實順理而行,乃逆中之大順”。

     [28]閻浮:即閻浮提,須彌山之南方大洲名,即是我們人類所居住的世界。

     [29]谷神:《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劉一明《象言破疑》:“谷神者,空谷之神,俗名崖娃娃,因其兩山高聳,中間一谷,人聲喊叫,谷中傳聲,故名谷神。

    修道借此以喻人身虛靈之神。

    蓋心虛則靈,不虛不靈,靈出于虛,亦名谷神。

    ” [30]元牝:即玄牝。

    《抱樸子·暢言》:“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劉一明《道德經會義》:“谷神之谷即是門,亦即是母,即是徼;神即是根,亦即是始,即是妙。

    天地即玄牝,亦即陰陽。

    ” [31]兔髓、烏肝:月為坎,月中有兔,兔髓即為坎中之一陽;日為離,日中有烏,烏肝即為離中之一陰。

     [32]法财:劉一明《修真辯難》第37問答曰:“法者,修持鍛煉之作用。

    财者,誠心祈求之禮物。

    ” [33]元竅:即玄竅,也即玄牝之竅。

    劉一明《金丹四百字解》:“‘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内有坎離精。

    ’此竅至玄至妙,恍惚杳冥,拟之則失,議之則非。

    乃無形無象,不可見不可指之聖竅……系乾坤陰陽二氣在虛空中合而成之者。

    ” [34]元關:即玄關。

    劉一明《修真辯難》卷上第16問答曰:“夫所謂玄關者,乃四大不着之處,非有非無,非内非外。

    又曰玄牝門,曰生殺舍,曰陰陽竅,曰生死關,曰混沌穴,曰龍虎壇,曰龜蛇竅,曰恍惚鄉,曰杳冥地,曰出納戶,曰戊己門,等等異名,總謂之玄關竅。

    ”“要知此竅,在六根不着之地,五行不到之處,恍兮惚兮,其中有竅,杳兮冥兮,其内有門,自開自合,呼之則應,敲之則靈,明明朗朗,現現成成。

    迷之則遠隔千裡,悟之則近在當前。

    ” [35]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設置小帳,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

    《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毛亨傳:“西北隅謂之屋漏。

    ”鄭玄箋:“屋,小帳也;漏,隐也。

    ”後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處。

    明李東陽《土室》詩:“古人戒屋漏,所貴無愧色。

    ”清吳熾昌《客窗閑話初集·俞生》:“汝為儒士,暗室屋漏,猶當謹慎,豈可放肆于大道之旁乎!” [36]德不孤:《論語·八佾》:“德不孤,必有鄰。

    ”朱熹注:“鄰,猶親也。

    德不孤立,必以類應。

    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 [37]景陽川:在青海省西甯縣北五十裡,其地常有仙人來往居住。

     [38]鬥柄:北鬥柄。

    指北鬥的第五至第七星,即衡、開泰、搖光。

    北鬥,第一至第四星像鬥,第五至第七星像柄。

     [39]神機:《黃帝陰符經》:“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元李道純《中和集》:“存乎中者,神也;發而中者,機也。

    寂然不動,神也;感而遂通,機也。

    隐顯莫測,神也;應用無方,機也。

    運之一身,神也;推之萬物,機也。

    吉兇先兆,神也;變動不居,機也。

    ”《黃帝内經·素問·五常政大論》:“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

    神去則機息。

    根于外者,命曰氣立。

    氣止則化絕。

    ”王冰注:“生源系天,其所動靜,皆神氣為機發之主,故其所為也,物莫之知。

    是以神舍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

    ” [40]非色非空:佛教的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有内、外、顯、表、形五色;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曰空,也有不實之義。

    非色是非四大(地水火風)所生之法為非色,非有圓成之性為非空。

    一般概念:無形曰空,有形曰色。

     [41]踶:踢。

    《莊子·馬蹄》:“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

    ” [42]四句偈:偈為梵文“偈陀”譯音的簡化,意譯為“頌”,指佛的訓語誡言,佛經中的唱詞。

    一般為四句,故稱四句偈。

    每句四言至二十六言不等,以五言為常見。

    《金剛經》的一些版本,篇首有開經偈為:“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經文《法身非相分章第二十六·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應化非真分節第三十二·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篇末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于衆生,皆共成佛道。

    ”而提到“四句偈”、“偈言”共七次,分别在第八、十一、十二、十三、廿四、廿六,卅二品分。

     [43]秤:測定物體重量的衡器,秤杆上的刻度提秤處即為秤星,也叫定盤星。

     [44]蹄筌:即筌蹄。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筌,捕魚竹器;蹄,捕兔之器。

    後以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