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詩詞贊辯類
關燈
小
中
大
3.示李陽新
大道修持要丈夫,斬鋼削鐵出迷途。
千魔百障當沖過,五賊三屍盡掃無。
大膽方能脫鬼窟,小心自可望仙都。
果然造到風光地,管教複還太極圖[123]。
134.贊《道德經》 道德靈文字五千,言言奧妙是真诠[124]。
拈來始母為綱領,提出宗君[125]指法船。
有本于無無統有,先因是後後能先。
聖經通部莫多事,止發原初一自然。
135.和烏蘭[126]張統四原韻 兼全四德[127]自嚣嚣,萬卷詩書不待勞。
精一執中[128]登聖域,歸根複命勝仙桃。
幻身須賴真身在,人爵怎如天爵[129]高。
心法妙傳鑽的破,杏壇泗水[130]眼前超。
136.立春大雪後獨步 踏雪尋春鬥殿邊,無心誤入景陽川。
懸崖倒挂珍珠帳,平地普鋪石[131]磚。
瓊閣玉樓盈眼底,琪花瑤草滿山前。
等閑不許愚夫賞,留與幽人[132]作法壇。
137.下淩霜後閑步 揚州昔日有瓊花,那曉栖雲更可誇。
萬樹枝頭開玉蕊,玉峰頂上撒銀砂。
岩邊草挂珍珠串,河畔石生雲母[133]痂。
白贲純然無點染,瑤池景象不争些。
138.栖雲山大頂孤松 栖雲絕頂一孤松,不怕寒霜并烈冬。
炎日熏時如鐵柱,狂風起處似金鐘。
惟招白鶴逍遙侶,永斷青蛙汙濁蹤。
品立高超難測度,行人枉自亂喁喁。
139.自在窩雨水浸漏,新店鎮衆善士,或施财買磁磚,或捐騾馬運送、請匠鋪頂,以護之,因口占一律為謝 人強馬壯運磁磚,冒雪沖風盡着鞭。
固志何知身上濕(時有大雪),專心那曉腳彎颠(行路有傷足者)。
三回受苦無休歇,七日完工即返還。
感謝諸君多厚意,從今石室始周全。
140.遊鳳翔[134]東湖 方塘一片本源泉,綠水清波映碧天。
花柳旁開妝美景,魚鸢樂趣引飛仙。
伊人宛在出塵地,君子興懷養性禅(湖岸有伊人亭、君子亭)。
半夜天心明月照,寒光布滿錦城邊。
141.遊鳳翔淩虛台 閑來獨步上淩虛,四望清幽與世疏。
聲色場中真靜地,風塵境裡最高廬。
應當佛印開心鑒,何怪東坡[135]醉酒酾(世傳東坡佛印常講道于此處)。
若個知音能尚志,天邊鹳鶴水中魚。
142.宿鳳縣石門關 疊疊層層四面山,當中現出石門關。
源頭活水流聲遠,嶺上孤松翠影閑。
風到空谷塵不起,月臨淨地徑生斑。
懸崖若建無縫塔,别是仙鄉非世間。
143.贈徐某七十生平貿易為業 羨君品格不尋常,口暢心直秉性剛。
芾叟[136]襟懷謀智大,子皮[137]識見貨殖長。
堂前桂子森森茂,階下蘭孫馥馥芳。
有德從來必有壽,七旬猶似少年郎。
144.壽西甯張太母崔安人六十七秩(時在三月三首) 阆苑[138]春深寶婺光[139],淑人應氣在河湟[140]。
幽閑自是天根具,智辯原來性分藏。
教子精忠同嶽母,奉親誠孝本文昌[141]。
桃源捷徑尋常走,不服靈丹也壽長。
六十餘年事迹奇,懿型[142]可作女中師。
婆心待物親疏感,義氣周人遐迩思。
賢惠行為全淑範,寬柔度量運仁慈。
從來大德原多壽,鶴算龜齡[143]再問誰。
娥湟[144]毓秀女多才,節操超倫卻讓崔[145]。
百忍[146]家風常自守,千難境界任他來。
寒霜不損虬松葉,烈日偏生卷柏荄[147]。
謾道添籌青海屋[148],靈芝總是本身栽。
147.祝樊太母八十壽(二首) 寶婺分精降古浪[149],淑人應兆德流芳。
幽閑本自天生就,柔順原來性分藏。
苦力相夫家業立,義方教子譽名揚。
褒綸寵錫[150]精神爽,不服靈芝壽也長。
八十餘年事迹真,閨門傑士異常人。
三從四德身皆備,萬苦千辛磨不磷[151]。
陶母[152]懿型堪作配,鮑姑[153]善願可同倫。
根深蒂固培植厚,決有桃源不老春。
149.示張通侯 聖賢命脈有心傳,些子天機掃萬千。
執相着空[154]棄正道,異端邪說亂真诠。
積功即是修身本,窮理乃為盡性先。
人事無虧歸實地,神明暗示指元篇[155]。
150.癸酉(1813年)冬日河南滑縣邪匪作亂有感 惠德慈心主,宵衣旰食[156]皇。
因何生逆叛,無故起強梁。
盡是離人路,俱皆奔鬼方[157]。
邪終難勝正,一鼓即消亡。
151.借字回文詩 性命全精道正真行 悟了真修本務精固 真常作用形泯度神 谌誠運法消陰煉心 内外精詳妄退心清 正淨還明療病純敬 中虛得藥神功性空 淨敬鉛生造聖惇性(八行平書,易于誦念) 八行共六十四字,反覆颠倒念之,成縱橫十六行,成六言絕句十六首,得三百八十四字,其中藏修真之訣,以此結知音之士。
152.代人賀新婚(時在八月) 月宮桂樹[158]正飄香,恰是人間喜事場。
素女[159]良緣非偶爾,仙娥巧遇不尋常。
合歡[160]賦就傳鹦鹉,連理花開引鳳凰。
今日鹓雛[161]新着羽,來年麟趾[162]必呈祥。
153.代人賀新婚(時在八月調寄《西江月》) 鴻雁雙雙排字,正逢桂林飄香。
佳人才子匹配良,刲羊實筐[163]筵享。
永諧同調琴瑟[164],共結比翼鴛鴦。
海誓山盟地天長,克家宜室堪賞。
154.賀入監(調寄《金人捧露盤》) 大宛馬[165],北海鲲[166],德力藏。
魚鹽畎畝[167]有棟梁,緻君澤民。
實行出本性文章,居仁由義,直方大[168],利賓于王[169]。
東郊立,西郊開,四代興。
太學[170]張,招收宇内真賢良。
趁此佳會,借徑終南[171]觀國光,可蔔扶搖九萬裡[172],雲中翺翔。
155.代人賀梁氏生孫(調寄《步蟾宮》) 積善之家有餘慶[173],大德能轉大造柄。
鴻灏一脈[174]操持正,栽蘭樹桂憑心境。
一蚌能藏千珠光,一枝能發百枝盛。
源遠自然流必長,生機可蔔八孫敻[175]。
156.送劉陽精回南(調寄《臨江仙》) 欲煉陽精為命寶,必須财法雙全。
乾鼎坤爐莫可偏,金木無間隔,水火颠倒颠。
總憑戊己調和力,五行攢簇相連。
更假丁公細烹煎,煅去後天物,明月照大千。
157.壽固原謝母楊孺人七秩[176](時七月調寄《金人捧露盤》) 初度期,新秋節,秉金精,生來原自有儀行。
克全婦道,孝親相夫教子明,賃臼[177](孟光事)負畚[178](萊婦事),安樸素,性本坤貞。
持節義,宜室家,周貧窮,濟孤茕[179],種德何知甲子更。
福田造就,階下蘭桂俱長成。
齊道是,白衣素女(謝端貧乏,天帝使白衣素女暗中炊食),自然長生(謝自然[180],古仙女)。
158.挽謝瑞英歌 我憶瑞英孝,以心不以貌。
本之于性成,非有師友教。
我憶瑞英賢,視弟如枝連。
不失孩提樣,友愛有孚攣[181]。
我憶瑞英慈,愛子能勞之。
寬嚴全天性,俱能成佳兒。
我憶瑞英義,看破倘來[182]利。
稱物而平施[183],正心又誠意。
我憶瑞英高,家事付兒曹。
栖雲圖快樂,不挂一絲毫。
我憶瑞英明,度量甚寬宏。
因物能付物,不将亦不迎[184]。
我憶瑞英仁,恤老又周貧。
好善而樂施,不分疏與親。
我憶瑞英清,胸中少俗情。
不谄亦不驕,與世無相争。
我憶瑞英閑,避居榆中山。
無思亦無慮,打破鐵鎖關。
我憶瑞英良,别有真行藏。
人皆瞠乎後[185],永留姓字香。
159.示謝祿《醒心歌》 可歎世事盡荒唐,迷途衆生枉倉遑。
争名奪利入罟阱[186],貪酒好色招虎狼。
生死路上無老少,枉死城裡盡痨傷。
富貴自有天造就,貧窮乃是命中藏。
日謀夜算實多事,違天背理何心腸。
止顧眼前空歡喜,那曉暗裡種災殃。
百年歲月如石火,一生聲勢似電光。
精神消耗諸病至,氣力衰敗一空囊。
骨節形骸若枯木,行步艱難身卧床。
自己作下自己受,呼天叫地許豬羊。
服參餌桂終無益,禳星禮鬥亦不良。
有錢難買生死路,有勢怎壓閻羅王。
悔前容易悔後晚,無常到來孰能當。
看他多少糊塗客,鬼門關上俱裝箱。
知音君子早醒悟,急須看破别尋方。
改頭換面自參想,莫把性命視平常。
兒孫自有兒孫福,休為兒孫枉周張。
銀錢自有銀錢分,莫與銀錢把命償。
不如安分多快樂,不如寡欲保身強。
掃去一切閑雜氣,放開海天大肚腸。
浮名浮利如雲過,惡言冷語若風揚。
養神卻要少思慮,健脾更須遠膏粱。
酒色原是殺人劍,财貨乃系要命鄉。
少睡骨節能強壯,戒欲即可保元陽。
不招煩惱身自在,不動無明壽延長。
兄寬弟忍治家本,上和下睦應物方。
骨肉遭逢前緣結,遇合不偶有何妨。
前生債賬今生了,後世衣祿今世裝。
果能随時應酬過,無災無患大藥王。
立竿見影真實話,莫作閑言過耳旁。
世事千般俱地獄,性命一着是天堂。
苦口良言多有益,要君再三細嚼嘗。
160.自題形樂歌 指源流,仙留紛分判,自立一門庭。
衣褐金鋼鑽,間或服俗服,有時戴道冠。
居塵脫塵情,處世離世畔。
施藥濟困危,修橋度苦難。
南台結善緣,栖雲揀侶伴。
日則打塵勞,夜來辦公案。
闡真洩天機,參悟露一貫。
原旨可破疑,會心能延算。
著集指南針,重興朝元觀。
非是圖虛名,卻有真實幹。
利己兼利人,脫災亦脫難。
八旬猶未閑,兩腳還奔竄。
雖未了真宗,倒也絕牽絆。
借此形樂圖,行藏叙幾段。
無假難寫真,示于門人看。
看看看,見像如見吾,各自要決斷。
161.示張陽全 穩站元關口,長搬無底船。
沒事休尋事,少錢早辦錢。
雪地栽參草,火坑種金蓮。
懸岩緊兜馬,大道猛加鞭。
磨快七星劍,守持一字禅[187]。
死屍擒妖怪,生門采汞鉛。
五明宮[188]裡制,三足鼎中煎。
時時防危險,刻刻慮變遷。
迸出一丸藥,光耀照大千。
收藏無縫椟,我命不由天。
162.三字要義歌 有中無,無中有。
十字街[189],四巷口。
天地根,陰陽首。
神氣穴,性命鈕。
視不見,敲之吼。
這些兒,莫教走。
明裡修,暗中守。
得他來,身長久。
163.《道德經》贊 恭惟太上老君,慈悲度人無量,指性命之根源,露道德之象狀。
混三才成一家,視萬物于同樣。
本始母以立言,體宗君而揭障。
諸事約歸自然,百行總入勿壯。
清靜無欲為先,柔弱不争最上。
噫!至元至妙五千言,亘古及今一寶藏。
164.題效賢張公形樂圖贊 這位年邁叟,穩坐與石偶。
赤面長胡須,濃眉白發首。
悶了務楊花,閑時弄藥臼。
量寬容的人,心小不緻咎。
聰慧多技能,變通藏樞紐。
教子以義方[190],應物常醇厚。
恬淡少莊嚴,謙和莫谘诟[191]。
雖未讀南華,卻能運北鬥。
無谄亦無驕,大德宜大壽。
若問此是誰,敬德張老友。
(敬德,張公字) 165.壽湟中[192]張母崔安人贊(五則) 天子西征,訛言忽至。
矢志靡他,德貞之質。
(德貞,唐賈真言妻,夫谪嶺南,久而守貞不字) 生性賢淑,宜其家室。
事姑誠孝,女宗之律。
(女宗,宋鮑蘇妻,夫娶外室,事姑愈謹,宋公表曰女宗) 守貞惟勤,教子以義。
女中丈夫,敬姜之比。
(敬姜,莒女,公父文伯母,每以大義常訓其子) 恩恤貧苦,義濟孤茕。
大慈仁者,谌母之明。
(晉谌母,神人也,曾抱失所兒撫養,常出山,以藥濟人) 鳴鸠拂羽,初度佳期。
花甲已轉,麗英壽基。
(麗英,漢張芒女,不愛浮華,得長生訣,隐于盤古山中) 170.金天觀王先生墓碑贊[193] 雪山鐘秀,氣結伊人。
一靈不昧,八歲冠巾。
出頭便異,舉步即真。
離師年少,參學心諄。
通達經典,煅煉形神。
如愚如讷,無貪無嗔。
修道立德,革故鼎新。
後天俱化,先天複純。
噫!功完行滿棄委物,性盡命了脫凡塵。
法範典型人俱仰,應作龍華會[194]上人。
171.狄道楊羅漢像贊 這位老羅漢,形像真好看。
方面直鼻梁,皓首精臂腕。
膝盤旃檀床,心存觀音贊。
口谂嘛呢經[195],手掐寶串[196]算。
秉性最和平,素行有決斷。
不愛假莊嚴,止知修寺觀。
七旬猶苦辛,四時務正幹。
雖然未成佛,卻也登彼岸。
若問是何人,法諱号桑旦。
172.自題形樂像贊 像者,象也,言其此象彼,彼像此也。
此像黑黃面皮,白須皓發,長眉隆鼻,頭裹藍布包巾,身穿月藍道袍,以磐石為座,以犬皮為褥,兩手搭膝,端然正坐,不偏不倚,不知是誰之像?不知此像象誰?人皆曰:是我之像。
噫!此像果象我乎?我果象此像乎?如曰像象我、我象像,我故是像,彼亦是像。
我像彼像,均謂之像。
何見彼是像,我非像?究竟本來,我像俱無,皆是無中生有。
彼原不真,我亦是假,付于一笑而已。
173.代狄道史進篆預作靈柩前挂屏 我耶,你耶?我是誰,你是誰?不知你是我耶,我是你耶?亦不知你非我耶,我非你耶?究竟時,你亦非你,我亦非我;你亦非我,我亦非你。
你我皆非,試問太空。
174.《金剛經》解四句偈辯 《金剛經》,佛說:“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經中凡舉四句偈者有五。
四句偈乃《金剛經》之所着重處,但古今解四句偈者不一。
六祖以四句偈為“摩诃般若波羅蜜”。
彌勒以四句偈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傅大士以四句偈“在人身中”。
中峰禅師以四句偈為解說經者,“自一句二句三句,乃至四句,百千句”。
又有以經後“以色見我”四句偈,與經尾“一切有為法”四句偈解者,更有以“有為句,無為句,非有為句,非無為句”解者,有以色聲香味觸法解者,有以眼耳鼻舌解者。
六祖、彌勒、傅大士之說,是使人于有言之句,默會其無言之句耳,非解四句偈也。
中峰“一句二句三句,乃至四句”之說,絕無意味,大失經旨矣。
至于“以色見我”,與“一切有為法”二偈,一在二十六分,一在三十二分。
“乃至四句偈等”,見于第八分中、十三分中,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可見正經至十三分已全矣。
其餘十九分,皆《金剛經》之輔經,所以申明正經之奧意耳。
第八分“四句偈”之說,在十三分之前。
二十六分、三十二分二偈,在十三分之後。
豈有将後輔經未說之偈,在前說正經之時,即教人受持為他人說乎?為此解者,皆是未曾将《金剛經》前後次序看明,如何能解出經中實義,不通極矣!至于“有為句,無為句,非有為句,非無為句”,與夫色聲香味觸法,并眼耳鼻舌等解,皆是妄猜私議,不待辯而即知其非矣。
以吾論之,此佛家教外别傳之秘,不能筆之于書者。
夫句者,以言成也。
凡一經之終,有四句總偈,統攝全經大意,使人由博反約也。
四句偈者,非絕無言之句,亦非尋常言語之句,乃一以貫萬、整綱提領之句,如一經之終,統攝全經之四句偈也。
乃至四句偈之說,亦系比喻,非實有四句之偈。
極而論之,四句一句也,一句無句也。
曰句曰偈者,随機指點,是在學者神而明之耳,故曰教外别傳,又曰口傳心授。
曰教外别傳者,不在文字語言中也。
曰口傳心授者,借言語暗指其秘也。
故經中五舉四句偈,而不明說是何四句偈,此非不明說也,特以拟之則非,議之則失,不能明說,待其人而自會自悟耳。
果若能以明說,昔佛祖已明說矣,何必設此謎語,使後人亂猜亂覓乎? 昔日佛祖拈花示衆,迦葉微笑而納,笑者,即笑此四句偈也。
後迦葉呼阿難,阿難一諾,諾者,即諾此四句偈也。
此四句偈,在經乎?不在經乎?“于此經中受持,為他人說者”,說有字經也。
“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者”,說無字經也。
說有字經,人易知。
說無字經,人難曉。
難曉者,不可以口解,不可以手指,惟在口口相傳,心心相授耳。
佛祖拈花示衆,迦葉微笑者,口口相傳也。
一示一笑,而無容再示者,心心相授也。
迦葉呼阿難,阿難一諾者,口口相傳也。
一呼一諾,而無容再呼者,心心相授也。
口示口呼者,借言點醒也。
一笑一諾者,以神相契也。
外而口傳,内而心授,故曰教外别傳。
以其是教外别傳,故經中無此四句偈。
或曰:既經中無此四句偈,何故又言“為人解說”?殊不知佛祖大慈大悲,願人人成佛。
如拈花示衆,是為人人示,不僅示迦葉一人,而迦葉獨笑。
迦葉呼阿難,不僅呼阿難一人,而阿難獨諾。
蓋以學人資性有利鈍,識見有大小,在人自己會悟耳。
願人人成佛,不能必人人成佛,而心願已了,此即經言“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之意。
如必求一句二句三句四句有字之偈,則大失經中之妙旨。
況“四句偈”之下,加一“等”字,則經中不能明言者尤多,不僅“四句偈”。
非實有得乎教外别傳之旨,不能知之。
如六祖已悟“本來無一物”矣,五祖半夜說《金剛經》,所說者又是何事?可知“四句偈等”,别有秘密,難以明說者。
故曰:“四句偈等”,乃教外别傳之事。
175.《周易》辯 《周易》者,天地陰陽造化、盈虛消長之道,其理深奧,其意幽隐,其言混涵,苟非具出人見者不能認真,非真履實踐者不能深入,非丈夫志士者不能久讀,豈俗儒虛學、博聞強記、在話頭上隔靴搔癢者所能窺其涯涘[197]哉?何則?理之深者,必深造而後自
千魔百障當沖過,五賊三屍盡掃無。
大膽方能脫鬼窟,小心自可望仙都。
果然造到風光地,管教複還太極圖[123]。
134.贊《道德經》 道德靈文字五千,言言奧妙是真诠[124]。
拈來始母為綱領,提出宗君[125]指法船。
有本于無無統有,先因是後後能先。
聖經通部莫多事,止發原初一自然。
135.和烏蘭[126]張統四原韻 兼全四德[127]自嚣嚣,萬卷詩書不待勞。
精一執中[128]登聖域,歸根複命勝仙桃。
幻身須賴真身在,人爵怎如天爵[129]高。
心法妙傳鑽的破,杏壇泗水[130]眼前超。
136.立春大雪後獨步 踏雪尋春鬥殿邊,無心誤入景陽川。
懸崖倒挂珍珠帳,平地普鋪石[131]磚。
瓊閣玉樓盈眼底,琪花瑤草滿山前。
等閑不許愚夫賞,留與幽人[132]作法壇。
137.下淩霜後閑步 揚州昔日有瓊花,那曉栖雲更可誇。
萬樹枝頭開玉蕊,玉峰頂上撒銀砂。
岩邊草挂珍珠串,河畔石生雲母[133]痂。
白贲純然無點染,瑤池景象不争些。
138.栖雲山大頂孤松 栖雲絕頂一孤松,不怕寒霜并烈冬。
炎日熏時如鐵柱,狂風起處似金鐘。
惟招白鶴逍遙侶,永斷青蛙汙濁蹤。
品立高超難測度,行人枉自亂喁喁。
139.自在窩雨水浸漏,新店鎮衆善士,或施财買磁磚,或捐騾馬運送、請匠鋪頂,以護之,因口占一律為謝 人強馬壯運磁磚,冒雪沖風盡着鞭。
固志何知身上濕(時有大雪),專心那曉腳彎颠(行路有傷足者)。
三回受苦無休歇,七日完工即返還。
感謝諸君多厚意,從今石室始周全。
140.遊鳳翔[134]東湖 方塘一片本源泉,綠水清波映碧天。
花柳旁開妝美景,魚鸢樂趣引飛仙。
伊人宛在出塵地,君子興懷養性禅(湖岸有伊人亭、君子亭)。
半夜天心明月照,寒光布滿錦城邊。
141.遊鳳翔淩虛台 閑來獨步上淩虛,四望清幽與世疏。
聲色場中真靜地,風塵境裡最高廬。
應當佛印開心鑒,何怪東坡[135]醉酒酾(世傳東坡佛印常講道于此處)。
若個知音能尚志,天邊鹳鶴水中魚。
142.宿鳳縣石門關 疊疊層層四面山,當中現出石門關。
源頭活水流聲遠,嶺上孤松翠影閑。
風到空谷塵不起,月臨淨地徑生斑。
懸崖若建無縫塔,别是仙鄉非世間。
143.贈徐某七十生平貿易為業 羨君品格不尋常,口暢心直秉性剛。
芾叟[136]襟懷謀智大,子皮[137]識見貨殖長。
堂前桂子森森茂,階下蘭孫馥馥芳。
有德從來必有壽,七旬猶似少年郎。
144.壽西甯張太母崔安人六十七秩(時在三月三首) 阆苑[138]春深寶婺光[139],淑人應氣在河湟[140]。
幽閑自是天根具,智辯原來性分藏。
教子精忠同嶽母,奉親誠孝本文昌[141]。
桃源捷徑尋常走,不服靈丹也壽長。
六十餘年事迹奇,懿型[142]可作女中師。
婆心待物親疏感,義氣周人遐迩思。
賢惠行為全淑範,寬柔度量運仁慈。
從來大德原多壽,鶴算龜齡[143]再問誰。
娥湟[144]毓秀女多才,節操超倫卻讓崔[145]。
百忍[146]家風常自守,千難境界任他來。
寒霜不損虬松葉,烈日偏生卷柏荄[147]。
謾道添籌青海屋[148],靈芝總是本身栽。
147.祝樊太母八十壽(二首) 寶婺分精降古浪[149],淑人應兆德流芳。
幽閑本自天生就,柔順原來性分藏。
苦力相夫家業立,義方教子譽名揚。
褒綸寵錫[150]精神爽,不服靈芝壽也長。
八十餘年事迹真,閨門傑士異常人。
三從四德身皆備,萬苦千辛磨不磷[151]。
陶母[152]懿型堪作配,鮑姑[153]善願可同倫。
根深蒂固培植厚,決有桃源不老春。
149.示張通侯 聖賢命脈有心傳,些子天機掃萬千。
執相着空[154]棄正道,異端邪說亂真诠。
積功即是修身本,窮理乃為盡性先。
人事無虧歸實地,神明暗示指元篇[155]。
150.癸酉(1813年)冬日河南滑縣邪匪作亂有感 惠德慈心主,宵衣旰食[156]皇。
因何生逆叛,無故起強梁。
盡是離人路,俱皆奔鬼方[157]。
邪終難勝正,一鼓即消亡。
151.借字回文詩 性命全精道正真行 悟了真修本務精固 真常作用形泯度神 谌誠運法消陰煉心 内外精詳妄退心清 正淨還明療病純敬 中虛得藥神功性空 淨敬鉛生造聖惇性(八行平書,易于誦念) 八行共六十四字,反覆颠倒念之,成縱橫十六行,成六言絕句十六首,得三百八十四字,其中藏修真之訣,以此結知音之士。
152.代人賀新婚(時在八月) 月宮桂樹[158]正飄香,恰是人間喜事場。
素女[159]良緣非偶爾,仙娥巧遇不尋常。
合歡[160]賦就傳鹦鹉,連理花開引鳳凰。
今日鹓雛[161]新着羽,來年麟趾[162]必呈祥。
153.代人賀新婚(時在八月調寄《西江月》) 鴻雁雙雙排字,正逢桂林飄香。
佳人才子匹配良,刲羊實筐[163]筵享。
永諧同調琴瑟[164],共結比翼鴛鴦。
海誓山盟地天長,克家宜室堪賞。
154.賀入監(調寄《金人捧露盤》) 大宛馬[165],北海鲲[166],德力藏。
魚鹽畎畝[167]有棟梁,緻君澤民。
實行出本性文章,居仁由義,直方大[168],利賓于王[169]。
東郊立,西郊開,四代興。
太學[170]張,招收宇内真賢良。
趁此佳會,借徑終南[171]觀國光,可蔔扶搖九萬裡[172],雲中翺翔。
155.代人賀梁氏生孫(調寄《步蟾宮》) 積善之家有餘慶[173],大德能轉大造柄。
鴻灏一脈[174]操持正,栽蘭樹桂憑心境。
一蚌能藏千珠光,一枝能發百枝盛。
源遠自然流必長,生機可蔔八孫敻[175]。
156.送劉陽精回南(調寄《臨江仙》) 欲煉陽精為命寶,必須财法雙全。
乾鼎坤爐莫可偏,金木無間隔,水火颠倒颠。
總憑戊己調和力,五行攢簇相連。
更假丁公細烹煎,煅去後天物,明月照大千。
157.壽固原謝母楊孺人七秩[176](時七月調寄《金人捧露盤》) 初度期,新秋節,秉金精,生來原自有儀行。
克全婦道,孝親相夫教子明,賃臼[177](孟光事)負畚[178](萊婦事),安樸素,性本坤貞。
持節義,宜室家,周貧窮,濟孤茕[179],種德何知甲子更。
福田造就,階下蘭桂俱長成。
齊道是,白衣素女(謝端貧乏,天帝使白衣素女暗中炊食),自然長生(謝自然[180],古仙女)。
158.挽謝瑞英歌 我憶瑞英孝,以心不以貌。
本之于性成,非有師友教。
我憶瑞英賢,視弟如枝連。
不失孩提樣,友愛有孚攣[181]。
我憶瑞英慈,愛子能勞之。
寬嚴全天性,俱能成佳兒。
我憶瑞英義,看破倘來[182]利。
稱物而平施[183],正心又誠意。
我憶瑞英高,家事付兒曹。
栖雲圖快樂,不挂一絲毫。
我憶瑞英明,度量甚寬宏。
因物能付物,不将亦不迎[184]。
我憶瑞英仁,恤老又周貧。
好善而樂施,不分疏與親。
我憶瑞英清,胸中少俗情。
不谄亦不驕,與世無相争。
我憶瑞英閑,避居榆中山。
無思亦無慮,打破鐵鎖關。
我憶瑞英良,别有真行藏。
人皆瞠乎後[185],永留姓字香。
159.示謝祿《醒心歌》 可歎世事盡荒唐,迷途衆生枉倉遑。
争名奪利入罟阱[186],貪酒好色招虎狼。
生死路上無老少,枉死城裡盡痨傷。
富貴自有天造就,貧窮乃是命中藏。
日謀夜算實多事,違天背理何心腸。
止顧眼前空歡喜,那曉暗裡種災殃。
百年歲月如石火,一生聲勢似電光。
精神消耗諸病至,氣力衰敗一空囊。
骨節形骸若枯木,行步艱難身卧床。
自己作下自己受,呼天叫地許豬羊。
服參餌桂終無益,禳星禮鬥亦不良。
有錢難買生死路,有勢怎壓閻羅王。
悔前容易悔後晚,無常到來孰能當。
看他多少糊塗客,鬼門關上俱裝箱。
知音君子早醒悟,急須看破别尋方。
改頭換面自參想,莫把性命視平常。
兒孫自有兒孫福,休為兒孫枉周張。
銀錢自有銀錢分,莫與銀錢把命償。
不如安分多快樂,不如寡欲保身強。
掃去一切閑雜氣,放開海天大肚腸。
浮名浮利如雲過,惡言冷語若風揚。
養神卻要少思慮,健脾更須遠膏粱。
酒色原是殺人劍,财貨乃系要命鄉。
少睡骨節能強壯,戒欲即可保元陽。
不招煩惱身自在,不動無明壽延長。
兄寬弟忍治家本,上和下睦應物方。
骨肉遭逢前緣結,遇合不偶有何妨。
前生債賬今生了,後世衣祿今世裝。
果能随時應酬過,無災無患大藥王。
立竿見影真實話,莫作閑言過耳旁。
世事千般俱地獄,性命一着是天堂。
苦口良言多有益,要君再三細嚼嘗。
160.自題形樂歌 指源流,仙留紛分判,自立一門庭。
衣褐金鋼鑽,間或服俗服,有時戴道冠。
居塵脫塵情,處世離世畔。
施藥濟困危,修橋度苦難。
南台結善緣,栖雲揀侶伴。
日則打塵勞,夜來辦公案。
闡真洩天機,參悟露一貫。
原旨可破疑,會心能延算。
著集指南針,重興朝元觀。
非是圖虛名,卻有真實幹。
利己兼利人,脫災亦脫難。
八旬猶未閑,兩腳還奔竄。
雖未了真宗,倒也絕牽絆。
借此形樂圖,行藏叙幾段。
無假難寫真,示于門人看。
看看看,見像如見吾,各自要決斷。
161.示張陽全 穩站元關口,長搬無底船。
沒事休尋事,少錢早辦錢。
雪地栽參草,火坑種金蓮。
懸岩緊兜馬,大道猛加鞭。
磨快七星劍,守持一字禅[187]。
死屍擒妖怪,生門采汞鉛。
五明宮[188]裡制,三足鼎中煎。
時時防危險,刻刻慮變遷。
迸出一丸藥,光耀照大千。
收藏無縫椟,我命不由天。
162.三字要義歌 有中無,無中有。
十字街[189],四巷口。
天地根,陰陽首。
神氣穴,性命鈕。
視不見,敲之吼。
這些兒,莫教走。
明裡修,暗中守。
得他來,身長久。
163.《道德經》贊 恭惟太上老君,慈悲度人無量,指性命之根源,露道德之象狀。
混三才成一家,視萬物于同樣。
本始母以立言,體宗君而揭障。
諸事約歸自然,百行總入勿壯。
清靜無欲為先,柔弱不争最上。
噫!至元至妙五千言,亘古及今一寶藏。
164.題效賢張公形樂圖贊 這位年邁叟,穩坐與石偶。
赤面長胡須,濃眉白發首。
悶了務楊花,閑時弄藥臼。
量寬容的人,心小不緻咎。
聰慧多技能,變通藏樞紐。
教子以義方[190],應物常醇厚。
恬淡少莊嚴,謙和莫谘诟[191]。
雖未讀南華,卻能運北鬥。
無谄亦無驕,大德宜大壽。
若問此是誰,敬德張老友。
(敬德,張公字) 165.壽湟中[192]張母崔安人贊(五則) 天子西征,訛言忽至。
矢志靡他,德貞之質。
(德貞,唐賈真言妻,夫谪嶺南,久而守貞不字) 生性賢淑,宜其家室。
事姑誠孝,女宗之律。
(女宗,宋鮑蘇妻,夫娶外室,事姑愈謹,宋公表曰女宗) 守貞惟勤,教子以義。
女中丈夫,敬姜之比。
(敬姜,莒女,公父文伯母,每以大義常訓其子) 恩恤貧苦,義濟孤茕。
大慈仁者,谌母之明。
(晉谌母,神人也,曾抱失所兒撫養,常出山,以藥濟人) 鳴鸠拂羽,初度佳期。
花甲已轉,麗英壽基。
(麗英,漢張芒女,不愛浮華,得長生訣,隐于盤古山中) 170.金天觀王先生墓碑贊[193] 雪山鐘秀,氣結伊人。
一靈不昧,八歲冠巾。
出頭便異,舉步即真。
離師年少,參學心諄。
通達經典,煅煉形神。
如愚如讷,無貪無嗔。
修道立德,革故鼎新。
後天俱化,先天複純。
噫!功完行滿棄委物,性盡命了脫凡塵。
法範典型人俱仰,應作龍華會[194]上人。
171.狄道楊羅漢像贊 這位老羅漢,形像真好看。
方面直鼻梁,皓首精臂腕。
膝盤旃檀床,心存觀音贊。
口谂嘛呢經[195],手掐寶串[196]算。
秉性最和平,素行有決斷。
不愛假莊嚴,止知修寺觀。
七旬猶苦辛,四時務正幹。
雖然未成佛,卻也登彼岸。
若問是何人,法諱号桑旦。
172.自題形樂像贊 像者,象也,言其此象彼,彼像此也。
此像黑黃面皮,白須皓發,長眉隆鼻,頭裹藍布包巾,身穿月藍道袍,以磐石為座,以犬皮為褥,兩手搭膝,端然正坐,不偏不倚,不知是誰之像?不知此像象誰?人皆曰:是我之像。
噫!此像果象我乎?我果象此像乎?如曰像象我、我象像,我故是像,彼亦是像。
我像彼像,均謂之像。
何見彼是像,我非像?究竟本來,我像俱無,皆是無中生有。
彼原不真,我亦是假,付于一笑而已。
173.代狄道史進篆預作靈柩前挂屏 我耶,你耶?我是誰,你是誰?不知你是我耶,我是你耶?亦不知你非我耶,我非你耶?究竟時,你亦非你,我亦非我;你亦非我,我亦非你。
你我皆非,試問太空。
174.《金剛經》解四句偈辯 《金剛經》,佛說:“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經中凡舉四句偈者有五。
四句偈乃《金剛經》之所着重處,但古今解四句偈者不一。
六祖以四句偈為“摩诃般若波羅蜜”。
彌勒以四句偈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傅大士以四句偈“在人身中”。
中峰禅師以四句偈為解說經者,“自一句二句三句,乃至四句,百千句”。
又有以經後“以色見我”四句偈,與經尾“一切有為法”四句偈解者,更有以“有為句,無為句,非有為句,非無為句”解者,有以色聲香味觸法解者,有以眼耳鼻舌解者。
六祖、彌勒、傅大士之說,是使人于有言之句,默會其無言之句耳,非解四句偈也。
中峰“一句二句三句,乃至四句”之說,絕無意味,大失經旨矣。
至于“以色見我”,與“一切有為法”二偈,一在二十六分,一在三十二分。
“乃至四句偈等”,見于第八分中、十三分中,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可見正經至十三分已全矣。
其餘十九分,皆《金剛經》之輔經,所以申明正經之奧意耳。
第八分“四句偈”之說,在十三分之前。
二十六分、三十二分二偈,在十三分之後。
豈有将後輔經未說之偈,在前說正經之時,即教人受持為他人說乎?為此解者,皆是未曾将《金剛經》前後次序看明,如何能解出經中實義,不通極矣!至于“有為句,無為句,非有為句,非無為句”,與夫色聲香味觸法,并眼耳鼻舌等解,皆是妄猜私議,不待辯而即知其非矣。
以吾論之,此佛家教外别傳之秘,不能筆之于書者。
夫句者,以言成也。
凡一經之終,有四句總偈,統攝全經大意,使人由博反約也。
四句偈者,非絕無言之句,亦非尋常言語之句,乃一以貫萬、整綱提領之句,如一經之終,統攝全經之四句偈也。
乃至四句偈之說,亦系比喻,非實有四句之偈。
極而論之,四句一句也,一句無句也。
曰句曰偈者,随機指點,是在學者神而明之耳,故曰教外别傳,又曰口傳心授。
曰教外别傳者,不在文字語言中也。
曰口傳心授者,借言語暗指其秘也。
故經中五舉四句偈,而不明說是何四句偈,此非不明說也,特以拟之則非,議之則失,不能明說,待其人而自會自悟耳。
果若能以明說,昔佛祖已明說矣,何必設此謎語,使後人亂猜亂覓乎? 昔日佛祖拈花示衆,迦葉微笑而納,笑者,即笑此四句偈也。
後迦葉呼阿難,阿難一諾,諾者,即諾此四句偈也。
此四句偈,在經乎?不在經乎?“于此經中受持,為他人說者”,說有字經也。
“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者”,說無字經也。
說有字經,人易知。
說無字經,人難曉。
難曉者,不可以口解,不可以手指,惟在口口相傳,心心相授耳。
佛祖拈花示衆,迦葉微笑者,口口相傳也。
一示一笑,而無容再示者,心心相授也。
迦葉呼阿難,阿難一諾者,口口相傳也。
一呼一諾,而無容再呼者,心心相授也。
口示口呼者,借言點醒也。
一笑一諾者,以神相契也。
外而口傳,内而心授,故曰教外别傳。
以其是教外别傳,故經中無此四句偈。
或曰:既經中無此四句偈,何故又言“為人解說”?殊不知佛祖大慈大悲,願人人成佛。
如拈花示衆,是為人人示,不僅示迦葉一人,而迦葉獨笑。
迦葉呼阿難,不僅呼阿難一人,而阿難獨諾。
蓋以學人資性有利鈍,識見有大小,在人自己會悟耳。
願人人成佛,不能必人人成佛,而心願已了,此即經言“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之意。
如必求一句二句三句四句有字之偈,則大失經中之妙旨。
況“四句偈”之下,加一“等”字,則經中不能明言者尤多,不僅“四句偈”。
非實有得乎教外别傳之旨,不能知之。
如六祖已悟“本來無一物”矣,五祖半夜說《金剛經》,所說者又是何事?可知“四句偈等”,别有秘密,難以明說者。
故曰:“四句偈等”,乃教外别傳之事。
175.《周易》辯 《周易》者,天地陰陽造化、盈虛消長之道,其理深奧,其意幽隐,其言混涵,苟非具出人見者不能認真,非真履實踐者不能深入,非丈夫志士者不能久讀,豈俗儒虛學、博聞強記、在話頭上隔靴搔癢者所能窺其涯涘[197]哉?何則?理之深者,必深造而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