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補遺
關燈
小
中
大
氣火,煨用可實大腸。
木香專洩胸腹間滞寒冷氣,多則次〔2〕之〔3〕。
其昆侖青木香尤行氣。
又土青木香不入藥。
〔2〕次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用”。
〔3〕木香專洩胸腹間滞寒冷氣,多則次之 《本草衍義》作“木香專洩決胸腹間滞塞冷氣,他則次之”。
栀子 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塊中之火。
《本草》雲:去熱毒風,利五淋,通小便。
又雲:栀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
既亡血、亡津液,腑髒無潤養,内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之。
黃芩 安胎者,乃上中二焦藥,降火下行也。
縮砂安胎者,治痛,行氣也。
若血虛而胎不安者,阿膠主之。
治痰熱者,假此以降其火也。
堅實者名子芩,為勝。
破者,名宿〔4〕芩。
其腹中皆爛,名腐腸,可入肺經也。
其堅實條芩,入大腸除熱也。
〔4〕宿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片”。
黃連 以姜汁炒,辛散除〔5〕熱有功 日華子雲:治五勞七傷,止心腹痛,驚悸煩躁,天行熱疾,及目痛。
又宋王微雲:黃連味苦,左右相因,斷涼滌暑,闡命輕身。
缙雲昔禦,飛畢上旻,不行而至,吾聞其人。
又梁江淹雲:黃連上草,丹砂之次。
禦孽辟妖,長靈久視。
骖龍行天,馴馬匝地。
鴻飛以宜,順道則利。
〔 5〕除 原作“沖“,據文瑞樓本改。
枳實 瀉痰,能沖牆倒壁,滑竅瀉氣之藥。
枳實、枳殼,一物也。
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祥而緩。
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
皆取其疏通決洩、破結實之義。
皂角刺 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甚驗。
《神仙傳》雲:崔言者,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發自落,鼻梁崩倒,肌膚瘡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
一道流不言名,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九蒸九曬,研為末,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
服一旬,須發再生而愈。
又,鐵砧以煅金銀,雖百十年不壞,以捶皂角,則一夕破碎。
射幹 屬金而有木與火、水,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
又治便毒,此足厥陰濕〔1〕氣,因疲勞而發。
取射幹三寸,與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效。
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
紫花者是,紅花者非。
此即烏翣,根為射幹,葉為烏翣,為烏〔2〕扇,又名草姜。
《外台》雲:治喉痹甚捷。
〔1〕濕 原作“溫”,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2〕為烏 原作“又為”,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巴豆 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勿用。
天南星 欲其下行,以黃柏引之。
天南星,今市人多以由跋小者似天南星,但南星小,柔膩肌細,炮之易裂,差可辨爾。
石膏 嘗觀藥命名,固有不可曉者,中間亦多有意義,學者不可不察。
如以色而名者,大黃、紅花、白前、青黛、烏梅之類是也;以氣而名者,木香、沉香、檀香、麝香、南〔3〕香之類是也;以質而名者,厚樸、幹姜、茯苓、生地黃之類是也;以味而名者,甘草、苦參、龍膽草、淡竹葉、苦酒之類是也;以能而名者,百合、當歸、升麻、防風、硝石之類是也。
石膏,火煅細研,醋調封丹爐,其固密甚于石脂,苟非有膏,焉能為用?此兼職兼能而得名,正與石脂同意。
閻孝忠妄以方解石為石膏。
況石膏甘辛,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手少陽。
彼方解石止有體重、質堅、性寒而已,求其所謂石膏,而可為三經之主者焉在哉?醫欲責效,不其難乎?又雲:軟石膏可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殊驗。
生錢塘者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
又有一種玉火石,醫人常用之,雲:味甘微辛溫,治傷寒發汗,止頭痛、目昏眩,功與石膏等。
故附之。
〔3〕南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蘭”。
白粉 胡粉另是一種,乃是錫粉,非鉛粉也。
蓋古人以錫為粉,故名胡粉,不可入藥。
惟婦人用以附面,喜其色類肌肉也。
又名镴子粉,即是錫也。
鼈甲 鼈肉補陰。
鼈,《左傳》雲:三足者為之能奴菜切,不可食。
凡使〔1〕須九肋者佳。
《藥性》雲:治勞瘦,除骨熱,酽醋炙黃用。
又,治心腹癥瘕堅積尤效。
〔1〕使 原作“便”,據萬曆本、崇祯本改。
牛膝 能引諸藥下行。
凡用土〔2〕牛膝,春夏用葉,秋冬用根,惟葉汁之效尤速。
《本草》雲:男子陰消,老人失溺,及寒濕痿痹,腰腿之疾,不可缺也。
又竹木刺入肉,塗之即出。
〔2〕土 原作“下”,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茺蔚子 即益母草。
産前産後諸疾,行血養血,難産作膏服。
此草即益母也。
其苗搗取汁服,主浮腫,下水;其子入潔〔3〕面藥,令人光澤。
又《毛詩》雲:中谷有,益母也。
又雲臭穢,臭穢即茺蔚也。
〔3〕潔 原作“緊”,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牛蒡子 一名惡實。
潔古雲:主風腫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癰疽頭。
《主治秘訣》雲:辛溫,潤肺散氣,搗碎用之。
東垣雲:味辛平甘溫,主明目補中及皮膚風,通十二經。
其未去萼時,又為之鼠粘子。
根謂之牛菜,作菜茹尤益人。
鎖陽 味甘,可啖,煮粥彌佳。
補陰氣,治虛而大便燥結者用,虛而大便不燥結者勿用,亦可代苁蓉也。
水萍浮芹 發汗尤甚麻黃。
此是水中大萍,非今溝渠所生者。
昔楚王渡江所得,乃〔1〕斯實也。
又高供奉《采萍時日歌》: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時七月半。
選甚癱風與緩風,些小微風都不算。
豆淋酒内下三丸,鐵幞頭上也出汗。
〔1〕乃 原作“非”,據《丹溪心法類集》、《本草衍義》補。
青黛 能收五髒之郁火,解熱毒,瀉肝,消食積。
青黛殺惡蟲,物化為水。
又《宮氣方》小兒疳痢,羸瘦毛焦方歌曰: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恰似春〔2〕傍多變動,還如瘦困耽耽。
又歌曰:煩熱毛焦鼻口幹,皮膚枯槁四肢癱。
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
眼澀面黃鼻孔赤,谷道開張不欲看。
忽然瀉下成疳澱,又卻濃渫一團團。
唇焦嘔逆不乳哺,壯熱增寒卧不安。
腹中有病須醫藥,何須祈禱信神盤。
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來看。
〔2〕春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脊”。
馬鞭草 治金瘡,行血活血。
通婦人月經,及血氣肚痛,效。
木賊 用發汗至易,去節剉,以水潤濕,火上烘用。
《本草》不言發汗至易,傳寫之誤也。
又雲:味甘微苦,無毒,治目疾,退翳膜,益肝膽,婦人月水不斷。
得禹餘糧、當歸、芎,治崩中赤白;得槐鵝、桑耳,腸風下血服之效。
夏枯草 無臭味,治瘰疬。
臭草,有臭味,方作潔面〔3〕藥,即茺蔚是也。
此兩物俱生于春,但夏枯草先枯而無子,蔚臭草後枯而結黑子。
又雲:有補養血脈之功,三月四月開花,五月夏至時候複枯。
蓋禀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
《本草》雲:散瘿結氣,腳踵濕痹。
〔3〕潔面 原作“而”,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燈籠草 寒,治熱痰嗽,佛耳治寒嗽。
蘭葉 禀金水之清氣,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貴,而不知為用有方。
蓋其葉能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入藥煎煮用之,東垣方中常用矣。
東垣雲:味甘性寒,其氣清香,生津止渴,益氣潤肌。
《内經》雲消諸瘅,治之以蘭是也。
消渴症,非此不能涼。
膽瘅必用。
即今之人栽植座右,花開時滿室盡香。
蒲公草 又名蒲公英,屬土,開黃花似菊花,化熱毒,消惡腫結核,有奇功。
在處田間路側有之,三月開黃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氣,可入陽明、太陰經。
洗淨,細剉,同忍冬藤煎濃湯,入少酒佐之,以治乳癰。
服罷随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覺病已安矣。
麥熟有之,質甚脆,有白汁,四時常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即今之地丁也。
治丁腫有奇功,故書之。
樗木皮 臭椿根,其性涼,而能澀血。
樗木臭疏,椿木香實,其樗用根葉莢,故曰未見椿上有莢,惟樗木上有莢,以此為異。
又有樗雞,故知命名,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明矣。
山楂子 消食行結氣,健胃催瘡痛。
治婦人兒枕痛,濃煎此藥汁,入沙糖調服,立效。
杜仲 潔古雲: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陽也。
其用壯筋骨,及弱無力以行。
東垣雲:杜仲能使筋骨強。
石思仙治腎冷暨腰痛。
患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
腰不利加而用之。
漏蘆 東垣雲:是足陽明本經藥。
大寒無毒,主皮膚熱,惡瘡疽,通小腸,治洩精、尿血、乳癰及下乳汁,俗名莢〔1〕蒿是也。
〔1〕莢 原作“英”,據《唐本草》改。
姜黃 東垣雲:味苦甘辛,大寒無毒,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消腫毒。
姜黃真者,是經種三年已上老姜也,其主治功力烈于郁金,又治氣為最。
禦米殼 潔古雲:味酸澀,主收固氣。
東垣雲:入腎治骨病尤佳。
今人虛勞嗽者,多用止嗽,及濕熱洩痢者,用止痢。
治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深可戒之。
烏桕木 解蛇毒。
鹵鹹 一名鹹,或作堿,去濕熱,消痰磨積塊,洗滌垢膩,量虛實用之,若過服則傾〔2〕損人。
又雲:石堿、阿魏皆消磨積塊。
〔2〕傾 隆慶本、萬曆本、崇祯本均作“頓”。
缫絲湯 口幹消渴者,可用此吐之。
此物屬火,有陰之用,能瀉膀胱水中相火,以引清氣上朝于口。
按《究原方》治消渴,以此湯飲之,或以繭殼絲綿湯飲之,效。
麻沸湯 成無己雲:瀉心湯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洩虛熱也。
潦水 成無己:赤小豆湯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則不助濕氣。
白馬胫骨 煅過再研用,味甘寒,可代黃芩、黃連。
中氣不足者用之。
其白馬胫味鹹,能主男子陰痿,房中術偏用。
又,陰幹者,末,和苁蓉蜜丸,空心,酒下四十丸。
羊肉、羊胫骨 治牙齒疏豁,須用之。
東垣雲:《别錄》羊肉味甘熱,日華子治腦風并大風,開胃肥健,補中益氣。
又,羊頭涼,治骨蒸腦熱。
凡治目疾,以青羊肝為佳。
敗龜版 屬金而有水,陰中陽也,大有補陰之功,而《本草》不言,惜哉!其補陰之功力猛,而兼去瘀血,續筋骨,治勞倦。
其能補陰者,蓋龜乃陰中至陰之物,禀北方之氣而生,故能補陰。
治陰血不足,止血,治四肢無力,酥油、豬脂皆可炙用。
龜以其靈于物。
方家故用以補心,然甚有驗。
天雄 潔古雲:非天雄不足以〔1〕補上焦之陽虛。
〔1〕足以 此二字原無,據文瑞樓本補。
蛤粉 治痰氣,能降能消,能軟能燥,同香附末、姜汁調服,以治痛。
以蛤蜊殼火煅過,研為粉,不入煎劑。
魚 善補氣。
《本草》雲:補中益血。
又婦人産前有疾可食。
五靈脂 能行血止血。
此即寒号蟲糞也。
《本草》雲:治心腹冷氣,婦人心痛,血氣刺痛,甚效。
又,止血、行經血有功,不能生血。
人中白 能瀉肝火,散陰火。
該置于風露下三年者,始可用也。
人中黃
木香專洩胸腹間滞寒冷氣,多則次〔2〕之〔3〕。
其昆侖青木香尤行氣。
又土青木香不入藥。
〔2〕次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用”。
〔3〕木香專洩胸腹間滞寒冷氣,多則次之 《本草衍義》作“木香專洩決胸腹間滞塞冷氣,他則次之”。
栀子 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塊中之火。
《本草》雲:去熱毒風,利五淋,通小便。
又雲:栀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
既亡血、亡津液,腑髒無潤養,内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之。
黃芩 安胎者,乃上中二焦藥,降火下行也。
縮砂安胎者,治痛,行氣也。
若血虛而胎不安者,阿膠主之。
治痰熱者,假此以降其火也。
堅實者名子芩,為勝。
破者,名宿〔4〕芩。
其腹中皆爛,名腐腸,可入肺經也。
其堅實條芩,入大腸除熱也。
〔4〕宿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片”。
黃連 以姜汁炒,辛散除〔5〕熱有功 日華子雲:治五勞七傷,止心腹痛,驚悸煩躁,天行熱疾,及目痛。
又宋王微雲:黃連味苦,左右相因,斷涼滌暑,闡命輕身。
缙雲昔禦,飛畢上旻,不行而至,吾聞其人。
又梁江淹雲:黃連上草,丹砂之次。
禦孽辟妖,長靈久視。
骖龍行天,馴馬匝地。
鴻飛以宜,順道則利。
〔 5〕除 原作“沖“,據文瑞樓本改。
枳實 瀉痰,能沖牆倒壁,滑竅瀉氣之藥。
枳實、枳殼,一物也。
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祥而緩。
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
皆取其疏通決洩、破結實之義。
皂角刺 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甚驗。
《神仙傳》雲:崔言者,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發自落,鼻梁崩倒,肌膚瘡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
一道流不言名,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九蒸九曬,研為末,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
服一旬,須發再生而愈。
又,鐵砧以煅金銀,雖百十年不壞,以捶皂角,則一夕破碎。
射幹 屬金而有木與火、水,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
又治便毒,此足厥陰濕〔1〕氣,因疲勞而發。
取射幹三寸,與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效。
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
紫花者是,紅花者非。
此即烏翣,根為射幹,葉為烏翣,為烏〔2〕扇,又名草姜。
《外台》雲:治喉痹甚捷。
〔1〕濕 原作“溫”,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2〕為烏 原作“又為”,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巴豆 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勿用。
天南星 欲其下行,以黃柏引之。
天南星,今市人多以由跋小者似天南星,但南星小,柔膩肌細,炮之易裂,差可辨爾。
石膏 嘗觀藥命名,固有不可曉者,中間亦多有意義,學者不可不察。
如以色而名者,大黃、紅花、白前、青黛、烏梅之類是也;以氣而名者,木香、沉香、檀香、麝香、南〔3〕香之類是也;以質而名者,厚樸、幹姜、茯苓、生地黃之類是也;以味而名者,甘草、苦參、龍膽草、淡竹葉、苦酒之類是也;以能而名者,百合、當歸、升麻、防風、硝石之類是也。
石膏,火煅細研,醋調封丹爐,其固密甚于石脂,苟非有膏,焉能為用?此兼職兼能而得名,正與石脂同意。
閻孝忠妄以方解石為石膏。
況石膏甘辛,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手少陽。
彼方解石止有體重、質堅、性寒而已,求其所謂石膏,而可為三經之主者焉在哉?醫欲責效,不其難乎?又雲:軟石膏可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殊驗。
生錢塘者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
又有一種玉火石,醫人常用之,雲:味甘微辛溫,治傷寒發汗,止頭痛、目昏眩,功與石膏等。
故附之。
〔3〕南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蘭”。
白粉 胡粉另是一種,乃是錫粉,非鉛粉也。
蓋古人以錫為粉,故名胡粉,不可入藥。
惟婦人用以附面,喜其色類肌肉也。
又名镴子粉,即是錫也。
鼈甲 鼈肉補陰。
鼈,《左傳》雲:三足者為之能奴菜切,不可食。
凡使〔1〕須九肋者佳。
《藥性》雲:治勞瘦,除骨熱,酽醋炙黃用。
又,治心腹癥瘕堅積尤效。
〔1〕使 原作“便”,據萬曆本、崇祯本改。
牛膝 能引諸藥下行。
凡用土〔2〕牛膝,春夏用葉,秋冬用根,惟葉汁之效尤速。
《本草》雲:男子陰消,老人失溺,及寒濕痿痹,腰腿之疾,不可缺也。
又竹木刺入肉,塗之即出。
〔2〕土 原作“下”,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茺蔚子 即益母草。
産前産後諸疾,行血養血,難産作膏服。
此草即益母也。
其苗搗取汁服,主浮腫,下水;其子入潔〔3〕面藥,令人光澤。
又《毛詩》雲:中谷有,益母也。
又雲臭穢,臭穢即茺蔚也。
〔3〕潔 原作“緊”,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牛蒡子 一名惡實。
潔古雲:主風腫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癰疽頭。
《主治秘訣》雲:辛溫,潤肺散氣,搗碎用之。
東垣雲:味辛平甘溫,主明目補中及皮膚風,通十二經。
其未去萼時,又為之鼠粘子。
根謂之牛菜,作菜茹尤益人。
鎖陽 味甘,可啖,煮粥彌佳。
補陰氣,治虛而大便燥結者用,虛而大便不燥結者勿用,亦可代苁蓉也。
水萍浮芹 發汗尤甚麻黃。
此是水中大萍,非今溝渠所生者。
昔楚王渡江所得,乃〔1〕斯實也。
又高供奉《采萍時日歌》: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時七月半。
選甚癱風與緩風,些小微風都不算。
豆淋酒内下三丸,鐵幞頭上也出汗。
〔1〕乃 原作“非”,據《丹溪心法類集》、《本草衍義》補。
青黛 能收五髒之郁火,解熱毒,瀉肝,消食積。
青黛殺惡蟲,物化為水。
又《宮氣方》小兒疳痢,羸瘦毛焦方歌曰: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恰似春〔2〕傍多變動,還如瘦困耽耽。
又歌曰:煩熱毛焦鼻口幹,皮膚枯槁四肢癱。
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
眼澀面黃鼻孔赤,谷道開張不欲看。
忽然瀉下成疳澱,又卻濃渫一團團。
唇焦嘔逆不乳哺,壯熱增寒卧不安。
腹中有病須醫藥,何須祈禱信神盤。
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來看。
〔2〕春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脊”。
馬鞭草 治金瘡,行血活血。
通婦人月經,及血氣肚痛,效。
木賊 用發汗至易,去節剉,以水潤濕,火上烘用。
《本草》不言發汗至易,傳寫之誤也。
又雲:味甘微苦,無毒,治目疾,退翳膜,益肝膽,婦人月水不斷。
得禹餘糧、當歸、芎,治崩中赤白;得槐鵝、桑耳,腸風下血服之效。
夏枯草 無臭味,治瘰疬。
臭草,有臭味,方作潔面〔3〕藥,即茺蔚是也。
此兩物俱生于春,但夏枯草先枯而無子,蔚臭草後枯而結黑子。
又雲:有補養血脈之功,三月四月開花,五月夏至時候複枯。
蓋禀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
《本草》雲:散瘿結氣,腳踵濕痹。
〔3〕潔面 原作“而”,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燈籠草 寒,治熱痰嗽,佛耳治寒嗽。
蘭葉 禀金水之清氣,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貴,而不知為用有方。
蓋其葉能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入藥煎煮用之,東垣方中常用矣。
東垣雲:味甘性寒,其氣清香,生津止渴,益氣潤肌。
《内經》雲消諸瘅,治之以蘭是也。
消渴症,非此不能涼。
膽瘅必用。
即今之人栽植座右,花開時滿室盡香。
蒲公草 又名蒲公英,屬土,開黃花似菊花,化熱毒,消惡腫結核,有奇功。
在處田間路側有之,三月開黃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氣,可入陽明、太陰經。
洗淨,細剉,同忍冬藤煎濃湯,入少酒佐之,以治乳癰。
服罷随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覺病已安矣。
麥熟有之,質甚脆,有白汁,四時常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即今之地丁也。
治丁腫有奇功,故書之。
樗木皮 臭椿根,其性涼,而能澀血。
樗木臭疏,椿木香實,其樗用根葉莢,故曰未見椿上有莢,惟樗木上有莢,以此為異。
又有樗雞,故知命名,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明矣。
山楂子 消食行結氣,健胃催瘡痛。
治婦人兒枕痛,濃煎此藥汁,入沙糖調服,立效。
杜仲 潔古雲: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陽也。
其用壯筋骨,及弱無力以行。
東垣雲:杜仲能使筋骨強。
石思仙治腎冷暨腰痛。
患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
腰不利加而用之。
漏蘆 東垣雲:是足陽明本經藥。
大寒無毒,主皮膚熱,惡瘡疽,通小腸,治洩精、尿血、乳癰及下乳汁,俗名莢〔1〕蒿是也。
〔1〕莢 原作“英”,據《唐本草》改。
姜黃 東垣雲:味苦甘辛,大寒無毒,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消腫毒。
姜黃真者,是經種三年已上老姜也,其主治功力烈于郁金,又治氣為最。
禦米殼 潔古雲:味酸澀,主收固氣。
東垣雲:入腎治骨病尤佳。
今人虛勞嗽者,多用止嗽,及濕熱洩痢者,用止痢。
治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深可戒之。
烏桕木 解蛇毒。
鹵鹹 一名鹹,或作堿,去濕熱,消痰磨積塊,洗滌垢膩,量虛實用之,若過服則傾〔2〕損人。
又雲:石堿、阿魏皆消磨積塊。
〔2〕傾 隆慶本、萬曆本、崇祯本均作“頓”。
缫絲湯 口幹消渴者,可用此吐之。
此物屬火,有陰之用,能瀉膀胱水中相火,以引清氣上朝于口。
按《究原方》治消渴,以此湯飲之,或以繭殼絲綿湯飲之,效。
麻沸湯 成無己雲:瀉心湯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洩虛熱也。
潦水 成無己:赤小豆湯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則不助濕氣。
白馬胫骨 煅過再研用,味甘寒,可代黃芩、黃連。
中氣不足者用之。
其白馬胫味鹹,能主男子陰痿,房中術偏用。
又,陰幹者,末,和苁蓉蜜丸,空心,酒下四十丸。
羊肉、羊胫骨 治牙齒疏豁,須用之。
東垣雲:《别錄》羊肉味甘熱,日華子治腦風并大風,開胃肥健,補中益氣。
又,羊頭涼,治骨蒸腦熱。
凡治目疾,以青羊肝為佳。
敗龜版 屬金而有水,陰中陽也,大有補陰之功,而《本草》不言,惜哉!其補陰之功力猛,而兼去瘀血,續筋骨,治勞倦。
其能補陰者,蓋龜乃陰中至陰之物,禀北方之氣而生,故能補陰。
治陰血不足,止血,治四肢無力,酥油、豬脂皆可炙用。
龜以其靈于物。
方家故用以補心,然甚有驗。
天雄 潔古雲:非天雄不足以〔1〕補上焦之陽虛。
〔1〕足以 此二字原無,據文瑞樓本補。
蛤粉 治痰氣,能降能消,能軟能燥,同香附末、姜汁調服,以治痛。
以蛤蜊殼火煅過,研為粉,不入煎劑。
魚 善補氣。
《本草》雲:補中益血。
又婦人産前有疾可食。
五靈脂 能行血止血。
此即寒号蟲糞也。
《本草》雲:治心腹冷氣,婦人心痛,血氣刺痛,甚效。
又,止血、行經血有功,不能生血。
人中白 能瀉肝火,散陰火。
該置于風露下三年者,始可用也。
人中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