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補遺
關燈
小
中
大
性涼,治濕〔2〕病。
日華子有方。
〔2〕濕 隆慶本、萬曆本、崇祯本均作“溫”。
新增補四十三種 防己 氣寒苦辛,陽中之陰。
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及治中風,手腳攣急。
《本草》雲:漢防己君,木防己使。
如陶所注,即是木防己,體用小同。
按:木漢二防己,即是根苗為名,漢主水氣,木主風氣。
又雲:木防己不入藥,古方亦通用之。
治肺痿咯血,多痰,漢防己、葶苈等分為末,糯米飲調下一錢,甚效。
當歸 氣溫味辛,氣味俱輕揚也。
又陽中微陰,大能和血補血,治血證通用。
雷公雲:若破血,即使頭一節硬實處;若止痛止血〔1〕,即用尾。
若一概用不如不使,服之無效。
易老以為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
又雲:身養血,若全用和血。
《别錄》雲: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
氣血昏亂,服之而定,氣血各有所歸之名,故名當歸。
《本草》雲:主咳逆上氣,溫瘧,及女子諸疾不足。
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1〕止痛止血 文瑞樓本作“止血行血”。
升麻 陽中微陰,主脾胃,解肌肉間熱。
脾痹非升麻稍不能除,手足陽明傷風引用之的藥,及發解本經風邪。
若元氣不足者,用此于陰中升陽氣上行,不可缺也。
《本草》雲:治肺痿咳唾膿血。
細辛 氣溫味辛,手少陰引經之藥,治諸頂頭痛,諸風通用之藥。
獨活為使,溫陰經去内寒,故東垣治邪在裡之表。
《本草》雲:主咳逆,頭痛,百節拘攣,最能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
若單服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閉塞不通者死,故書于此。
藁本 味辛苦,陽中微陰,太陽經本藥。
治寒氣郁結,及巅頂痛,腦、齒痛,引諸藥上至巅頂。
及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是各從其類也。
蘇木 味辛甘鹹,乃陽中之陰。
主破血,産後血脹滿欲死,排膿止痛,消癰腫瘀血,月經不調,及血暈口噤,極效。
天麻 氣平和,味苦。
一名定風草,即此是也。
其苗名赤箭。
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痫驚,及諸虛眩暈,非此不能除也。
凡使勿誤用,禦風草與天麻相似,誤服則令人有腸結之患,戒之!慎之! 赤箭 謹按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此赤箭根,今《本草》别是一物。
古方用天麻者不用赤箭,用赤箭者即無天麻,方中諸藥皆同。
天麻、赤箭本為一物,今所用不相違。
然赤箭則言苗,用之有自表入裡之功;天麻則言根,用之有自内達外之理。
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從幹〔1〕而下,至土而生。
似此粗可識其外内主治之理。
〔1〕幹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莖中”。
柴胡 氣平,味微苦,陰中之陽,乃少陽、厥陰行經藥也。
去往來寒熱,非柴胡稍子不能除。
《本草》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推陳緻新,除傷寒心下煩熱痰實。
生銀州者為勝。
《衍義》曰:柴胡,《本經》并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
嗚呼!凡此誤世甚多。
嘗原病勞,有一種真髒虛損,複受邪熱,邪因虛而緻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酌用之。
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丸用柴胡,正合宜爾,服之無不效。
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
若有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概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耳。
苟有明哲之士,自可〔2〕處治;中下之學,不肯考究,枉緻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傷寒,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正合其宜。
〔2〕可 原作“何”,據文瑞樓本改。
旋覆花 甘微冷,刺〔3〕有小毒。
主結氣脅下滿,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
一名金沸草也。
《衍義》雲: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藥。
病人涉虛者,不宜多服,利大腸,戒之。
〔3〕刺 原作“利”,據文瑞樓本改。
澤瀉 鹹寒,陰中微陽,入足太陽、少陰經之藥,除濕行水之功尤捷。
治小便淋閉,去陰間汗。
若無此疾,服之令人眼疾,誠為行去其水故也。
仲景八味丸用之,亦不過接引桂、附歸就腎經,别無他意。
服此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複實?今人止洩精多不敢用。
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入手足少陰、厥陰。
一名芐〔1〕,一名芑。
大補。
血衰者須用之。
又能填骨髓,長肌肉,男子五勞七傷,女子〔2〕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
初采得以水浸,有浮者名天黃,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黃,為次;其沉者名地黃,最佳也。
其花即地髓花,可單服,延年。
凡蒸以木甑、砂鍋,不可犯鐵器,令人腎消,男子損榮,女損衛。
生地黃,大寒,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絕,胎動下血,胎不落堕,折傷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皆可搗飲之。
病人虛而多熱者勿用,慎之! 〔1〕芐(hù戶)草名。
《爾雅》:“芐,地黃。
” 〔2〕子 原作“中”,據大業堂本、文瑞樓本改。
前胡 《本草》雲:主痰滿,胸脅〔3〕中痞,心腹結氣,推陳緻新,半夏為之使。
〔3〕脅 文瑞樓本作“膈”。
知母 陰中微陽,腎經之本藥。
主消渴熱中,下水,補不足,益氣,骨熱勞,傳屍疰病,産後蓐勞,消痰止嗽。
虛人口幹,加而用之。
貝母 《本草》主傷寒煩熱,淋瀝,瘕疝,喉痹,金瘡,腹中心下結實滿,咳嗽上氣。
日華子雲:消痰潤肺,及燒灰油調敷人惡瘡,至能斂瘡口。
《别說》雲:能散心胸郁結之氣,殊有功,則詩人所謂言采其虻者是也。
蓋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甚有功信矣。
草豆蔻 氣熱味辛,入足太陰、陽明經。
治風寒客邪在胃,痛及嘔吐,一切冷氣,面裹煨用。
《衍義》雲:虛弱不能食者宜此。
玄胡 辛溫,手足太陰經藥。
《象》雲:破血,治婦人月水不調,小腹痛,及産後諸疾因血為病,皆可療之。
茴香 氣平味辛,手足少陰、太陽經藥也。
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
《本草》雲:主腎勞、疝。
《液》雲: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雲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
又手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即懷香子也。
連翹 苦,陰中微陽,升也,入手少陰經。
瀉心火,降脾胃濕熱,及心經客熱,非此不能除;瘡瘘癰腫,不可缺也。
治血症以防風為上使,連翹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
《衍義》治利有微血。
不可執〔1〕以連翹為苦燥劑,虛者多緻危困,實者宜用之。
連轺又名《本經》不見所注,但仲景方注雲:即連翹根也。
〔1〕執 原作“熱”,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大戟 甘寒,有毒,主下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利大小腸,通月水,治瘀血,能堕胎孕。
其葉名澤漆,味甘無毒,主治頗同。
甘遂 甘寒,有毒,惟用連珠者,然經中不言。
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之。
麥門冬 甘微寒,陽中微陰。
治肺中伏火,主肺保神,強陰益精,又補肺中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
《衍義》雲:治肺熱及虛勞客〔2〕熱,若與地黃、麻仁、阿膠,潤經益血,複脈通心。
〔2〕客 大業堂本作“寒”。
天門冬 苦甘大寒。
《藥性》雲:主肺熱咳逆,喘息促急,保定〔3〕肺氣,除寒熱,通腎氣,治肺痿生癰,吐膿血,止消渴,利小便。
《衍義》雲: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洩不專收,寒多之人禁服。
〔3〕保定 此下至生姜條“……能行陽而散氣”一大段文字,原無,據隆慶本補。
桑白皮 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唾血,消水腫,利水道,須炒而用之。
牡丹皮 苦辛,陰中微陽,厥陰、足少陰之藥,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藥,及治無汗骨蒸。
一名百兩金。
惟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
青皮 苦辛鹹,陰中之陽,主氣滞,破積滞結氣,消食,少陽經下藥也。
陳皮治高,青皮治低,氣虛弱少用。
治脅痛,須醋炒為佳。
槟榔 純陽,破氣滞,洩胸中至高之氣。
《象》雲: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墜諸藥于至下。
桃仁 苦重于甘,陰中陽也,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破血,不可無。
《心》雲:苦以洩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須用。
又去血中之堅,及通月經。
老人虛秘,與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蠟和丸,如桐子大,以黃丹湯下。
仲景治中焦蓄血用之。
生姜 辛溫,俱輕陽也,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之聖藥。
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藥能行陽而散氣故也。
又東垣曰: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
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謂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
又問曰:人雲夜間勿食生姜,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姜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
若有病則不然。
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
赤石脂 氣溫,味甘酸。
《本草》主養心氣,明目益精。
治腹痛洩癖,下利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漏,産難胞衣不出。
其五色石脂,各入五髒補益。
澀可以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是赤入丙,白入庚也。
玄參 氣微寒,味苦,乃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
《本草》雲: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産乳餘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主暴中風。
易老雲: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
以此論之,治虛中氤氲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聖藥也。
款冬花 氣溫,味甘辛,溫肺止嗽。
《本草》主咳逆上氣,喘急呼吸,杏仁為之使。
日華子:消痰止嗽,肺痿肺癰,吐血,心虛驚悸。
《衍義》雲: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燒款花兩三枚,于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數日效。
蘆根 氣寒味甘。
《本草》主消渴客熱,止小便。
《金匮玉函》治五噎,隔氣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剉,水三盞,煮〔1〕二盞服,無時,甚效。
〔1〕煮 文瑞樓本作“煎”。
廣荗 氣溫,味辛平,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痃癖氣最良。
止痛,醋炒用。
京三棱 辛苦,主老癖癥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
火炮用之。
草龍膽 苦寒,治赤目腫痛睛脹,胬〔2〕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治眼疾必用之藥也,酒浸上行。
〔2〕胬 原作“瘀”,據《本草綱目》引《用藥法象》改。
車前子 氣寒味甘,主氣癃閉,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肝中風熱,沖目赤痛。
麻黃 苦甘,陰中之陽,洩衛中實〔3〕,去榮中寒,發太陽、少陽之汗,入手太陰經。
〔3〕實 文瑞樓本作“熱”。
郁李仁 陰中之陽,破血潤燥。
豉 苦鹹,純陽,去心中懊,傷寒頭痛煩躁。
瞿麥 辛,陽中微陰,利小便為君。
牡蛎 鹹,軟痞。
又治帶下、溫瘧、瘡腫,為軟堅收斂之劑。
日華子有方。
〔2〕濕 隆慶本、萬曆本、崇祯本均作“溫”。
新增補四十三種 防己 氣寒苦辛,陽中之陰。
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及治中風,手腳攣急。
《本草》雲:漢防己君,木防己使。
如陶所注,即是木防己,體用小同。
按:木漢二防己,即是根苗為名,漢主水氣,木主風氣。
又雲:木防己不入藥,古方亦通用之。
治肺痿咯血,多痰,漢防己、葶苈等分為末,糯米飲調下一錢,甚效。
當歸 氣溫味辛,氣味俱輕揚也。
又陽中微陰,大能和血補血,治血證通用。
雷公雲:若破血,即使頭一節硬實處;若止痛止血〔1〕,即用尾。
若一概用不如不使,服之無效。
易老以為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
又雲:身養血,若全用和血。
《别錄》雲: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
氣血昏亂,服之而定,氣血各有所歸之名,故名當歸。
《本草》雲:主咳逆上氣,溫瘧,及女子諸疾不足。
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1〕止痛止血 文瑞樓本作“止血行血”。
升麻 陽中微陰,主脾胃,解肌肉間熱。
脾痹非升麻稍不能除,手足陽明傷風引用之的藥,及發解本經風邪。
若元氣不足者,用此于陰中升陽氣上行,不可缺也。
《本草》雲:治肺痿咳唾膿血。
細辛 氣溫味辛,手少陰引經之藥,治諸頂頭痛,諸風通用之藥。
獨活為使,溫陰經去内寒,故東垣治邪在裡之表。
《本草》雲:主咳逆,頭痛,百節拘攣,最能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
若單服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閉塞不通者死,故書于此。
藁本 味辛苦,陽中微陰,太陽經本藥。
治寒氣郁結,及巅頂痛,腦、齒痛,引諸藥上至巅頂。
及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是各從其類也。
蘇木 味辛甘鹹,乃陽中之陰。
主破血,産後血脹滿欲死,排膿止痛,消癰腫瘀血,月經不調,及血暈口噤,極效。
天麻 氣平和,味苦。
一名定風草,即此是也。
其苗名赤箭。
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痫驚,及諸虛眩暈,非此不能除也。
凡使勿誤用,禦風草與天麻相似,誤服則令人有腸結之患,戒之!慎之! 赤箭 謹按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此赤箭根,今《本草》别是一物。
古方用天麻者不用赤箭,用赤箭者即無天麻,方中諸藥皆同。
天麻、赤箭本為一物,今所用不相違。
然赤箭則言苗,用之有自表入裡之功;天麻則言根,用之有自内達外之理。
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從幹〔1〕而下,至土而生。
似此粗可識其外内主治之理。
〔1〕幹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莖中”。
柴胡 氣平,味微苦,陰中之陽,乃少陽、厥陰行經藥也。
去往來寒熱,非柴胡稍子不能除。
《本草》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推陳緻新,除傷寒心下煩熱痰實。
生銀州者為勝。
《衍義》曰:柴胡,《本經》并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
嗚呼!凡此誤世甚多。
嘗原病勞,有一種真髒虛損,複受邪熱,邪因虛而緻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酌用之。
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丸用柴胡,正合宜爾,服之無不效。
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
若有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概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耳。
苟有明哲之士,自可〔2〕處治;中下之學,不肯考究,枉緻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傷寒,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正合其宜。
〔2〕可 原作“何”,據文瑞樓本改。
旋覆花 甘微冷,刺〔3〕有小毒。
主結氣脅下滿,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
一名金沸草也。
《衍義》雲: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藥。
病人涉虛者,不宜多服,利大腸,戒之。
〔3〕刺 原作“利”,據文瑞樓本改。
澤瀉 鹹寒,陰中微陽,入足太陽、少陰經之藥,除濕行水之功尤捷。
治小便淋閉,去陰間汗。
若無此疾,服之令人眼疾,誠為行去其水故也。
仲景八味丸用之,亦不過接引桂、附歸就腎經,别無他意。
服此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複實?今人止洩精多不敢用。
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入手足少陰、厥陰。
一名芐〔1〕,一名芑。
大補。
血衰者須用之。
又能填骨髓,長肌肉,男子五勞七傷,女子〔2〕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
初采得以水浸,有浮者名天黃,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黃,為次;其沉者名地黃,最佳也。
其花即地髓花,可單服,延年。
凡蒸以木甑、砂鍋,不可犯鐵器,令人腎消,男子損榮,女損衛。
生地黃,大寒,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絕,胎動下血,胎不落堕,折傷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皆可搗飲之。
病人虛而多熱者勿用,慎之! 〔1〕芐(hù戶)草名。
《爾雅》:“芐,地黃。
” 〔2〕子 原作“中”,據大業堂本、文瑞樓本改。
前胡 《本草》雲:主痰滿,胸脅〔3〕中痞,心腹結氣,推陳緻新,半夏為之使。
〔3〕脅 文瑞樓本作“膈”。
知母 陰中微陽,腎經之本藥。
主消渴熱中,下水,補不足,益氣,骨熱勞,傳屍疰病,産後蓐勞,消痰止嗽。
虛人口幹,加而用之。
貝母 《本草》主傷寒煩熱,淋瀝,瘕疝,喉痹,金瘡,腹中心下結實滿,咳嗽上氣。
日華子雲:消痰潤肺,及燒灰油調敷人惡瘡,至能斂瘡口。
《别說》雲:能散心胸郁結之氣,殊有功,則詩人所謂言采其虻者是也。
蓋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甚有功信矣。
草豆蔻 氣熱味辛,入足太陰、陽明經。
治風寒客邪在胃,痛及嘔吐,一切冷氣,面裹煨用。
《衍義》雲:虛弱不能食者宜此。
玄胡 辛溫,手足太陰經藥。
《象》雲:破血,治婦人月水不調,小腹痛,及産後諸疾因血為病,皆可療之。
茴香 氣平味辛,手足少陰、太陽經藥也。
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
《本草》雲:主腎勞、疝。
《液》雲: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雲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
又手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即懷香子也。
連翹 苦,陰中微陽,升也,入手少陰經。
瀉心火,降脾胃濕熱,及心經客熱,非此不能除;瘡瘘癰腫,不可缺也。
治血症以防風為上使,連翹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
《衍義》治利有微血。
不可執〔1〕以連翹為苦燥劑,虛者多緻危困,實者宜用之。
連轺又名《本經》不見所注,但仲景方注雲:即連翹根也。
〔1〕執 原作“熱”,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大戟 甘寒,有毒,主下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利大小腸,通月水,治瘀血,能堕胎孕。
其葉名澤漆,味甘無毒,主治頗同。
甘遂 甘寒,有毒,惟用連珠者,然經中不言。
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之。
麥門冬 甘微寒,陽中微陰。
治肺中伏火,主肺保神,強陰益精,又補肺中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
《衍義》雲:治肺熱及虛勞客〔2〕熱,若與地黃、麻仁、阿膠,潤經益血,複脈通心。
〔2〕客 大業堂本作“寒”。
天門冬 苦甘大寒。
《藥性》雲:主肺熱咳逆,喘息促急,保定〔3〕肺氣,除寒熱,通腎氣,治肺痿生癰,吐膿血,止消渴,利小便。
《衍義》雲: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洩不專收,寒多之人禁服。
〔3〕保定 此下至生姜條“……能行陽而散氣”一大段文字,原無,據隆慶本補。
桑白皮 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唾血,消水腫,利水道,須炒而用之。
牡丹皮 苦辛,陰中微陽,厥陰、足少陰之藥,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藥,及治無汗骨蒸。
一名百兩金。
惟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
青皮 苦辛鹹,陰中之陽,主氣滞,破積滞結氣,消食,少陽經下藥也。
陳皮治高,青皮治低,氣虛弱少用。
治脅痛,須醋炒為佳。
槟榔 純陽,破氣滞,洩胸中至高之氣。
《象》雲: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墜諸藥于至下。
桃仁 苦重于甘,陰中陽也,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破血,不可無。
《心》雲:苦以洩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須用。
又去血中之堅,及通月經。
老人虛秘,與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蠟和丸,如桐子大,以黃丹湯下。
仲景治中焦蓄血用之。
生姜 辛溫,俱輕陽也,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之聖藥。
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藥能行陽而散氣故也。
又東垣曰: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
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謂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
又問曰:人雲夜間勿食生姜,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姜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
若有病則不然。
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
赤石脂 氣溫,味甘酸。
《本草》主養心氣,明目益精。
治腹痛洩癖,下利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漏,産難胞衣不出。
其五色石脂,各入五髒補益。
澀可以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是赤入丙,白入庚也。
玄參 氣微寒,味苦,乃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
《本草》雲: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産乳餘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主暴中風。
易老雲: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
以此論之,治虛中氤氲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聖藥也。
款冬花 氣溫,味甘辛,溫肺止嗽。
《本草》主咳逆上氣,喘急呼吸,杏仁為之使。
日華子:消痰止嗽,肺痿肺癰,吐血,心虛驚悸。
《衍義》雲: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燒款花兩三枚,于無風處,以筆管吸其煙,滿口則咽,數日效。
蘆根 氣寒味甘。
《本草》主消渴客熱,止小便。
《金匮玉函》治五噎,隔氣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剉,水三盞,煮〔1〕二盞服,無時,甚效。
〔1〕煮 文瑞樓本作“煎”。
廣荗 氣溫,味辛平,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痃癖氣最良。
止痛,醋炒用。
京三棱 辛苦,主老癖癥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
火炮用之。
草龍膽 苦寒,治赤目腫痛睛脹,胬〔2〕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治眼疾必用之藥也,酒浸上行。
〔2〕胬 原作“瘀”,據《本草綱目》引《用藥法象》改。
車前子 氣寒味甘,主氣癃閉,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肝中風熱,沖目赤痛。
麻黃 苦甘,陰中之陽,洩衛中實〔3〕,去榮中寒,發太陽、少陽之汗,入手太陰經。
〔3〕實 文瑞樓本作“熱”。
郁李仁 陰中之陽,破血潤燥。
豉 苦鹹,純陽,去心中懊,傷寒頭痛煩躁。
瞿麥 辛,陽中微陰,利小便為君。
牡蛎 鹹,軟痞。
又治帶下、溫瘧、瘡腫,為軟堅收斂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