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補遺

關燈
而有水與火,能墜,亦須細研用之。

    其性熱,因寒者可用。

    其實不可多食,能傷筋骨。

     棗 屬土而有火,味甘性緩。

    經曰:甘先入脾。

    《衍義》乃言益脾。

    脾,土也。

    經言補脾,未嘗用甘,今得此味多者,惟脾受病。

    習俗移人,《衍義》亦或不免。

    小兒患秋痢與蟲,食之良。

     櫻桃 屬火而有土,性大熱而發濕。

    《本草》調中益脾,日華子言令人吐,《衍義》發明其熱,能緻小兒之病。

    舊有熱病與嗽喘,得之立病,且有死者矣。

    司馬相如賦雲:山朱櫻,即櫻桃也。

    又《禮記》謂之唅桃,可薦宗廟。

    又王維詩雲:才是寝園春薦後,非幹〔1〕禦苑鳥啣殘。

     〔1〕幹 文瑞樓本作“關”。

     橘柚 屬木而有土與水。

    《本〔2〕草》于〔3〕條下,叙功用至五十餘字,皆言橘皮之能,非橘柚之謂也。

    橘柚并言,穰有漿者而名,橘之大者曰柚,則厚于橘。

    《衍義》以柚為橘,有無窮之患,何至是之甚耶?其橘核,炒,去殼,為末,酒調服,治腎疰〔4〕腰痛,膀胱氣痛,甚良。

     〔2〕本 原無,據隆慶本、萬曆本補。

     〔3〕于 文瑞樓本無此字。

     〔4〕疰 《博雅》:“疰,病也。

    ” 柿 屬金而有土,為陰,有收之義焉。

    止血,治嗽,亦可為助。

    此物能除腹中宿血。

    又,幹餅治小兒痢尤佳。

     石蜜 甘喜入脾,其多之害,必生于脾,而西北人得之有益,東南人得之未有不病者,亦氣之厚薄不同耳。

    雖然東南地下多濕,宜乎其得之為害也;西北地高多燥,宜乎其得之為益也。

    石蜜今謂之乳糖也,川浙最佳。

    用牛乳汁、沙糖相和煎之,并作餅堅重。

    《本草》雲:石蜜除衆病,和百藥。

     糖 多食能生胃中之火,此損齒之因也。

    非土制水,乃濕土生火熱也。

    食棗多者,齒病齲,亦此意也。

     烏芋 即經中凫茨,以其凫喜食之,茨草之别名,故俗為之葧臍,語訛耳。

    有二等,皮厚,色黑,肉硬白者,謂豬葧臍;皮薄澤,色淡紫,肉軟者,謂羊葧臍。

    并下石淋,效。

     胡桃 屬土而有火,性熱。

    《本草》言其平,是無熱也。

    下文雲能脫人眉,動風,非熱何傷肺乎?《衍義》曰:過夏至不堪食。

    又其肉煮漿粥,下石淋,良。

     茄 屬土,故甘而喜降火府者也。

    易種者〔1〕忌〔2〕食之。

    拆者燒灰治乳。

    《本草》言味甘寒,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

    又根煮湯,淋洗腳瘡,甚效。

    拆蒂燒灰,以治口瘡,皆甘以緩火之急。

     〔1〕易種者 此下疑有脫文。

     〔2〕忌 此下原衍“之”字,據《本草綱目·菜部·茄》引“震亨曰”删。

     石榴 味酸,病人須戒之,性滞,其汁戀膈成痰。

    榴者留也,多食損肺。

    其酸皮止下痢,其東行根治蛔蟲寸白。

    又其花白千〔3〕葉者,主心熱吐血及衄血等,幹之為末,吹鼻中立差。

     〔3〕千 原無,據《本草綱目·果部·安石榴》引“震亨曰”補。

     梨 味甘,渴〔4〕者宜之。

    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謂也。

    《食療》謂産婦金瘡人忌〔5〕之,血虛戒之。

    《衍義》謂多食動脾,惟病酒煩渴人食之佳。

     〔4〕渴 原作“濁”,據《丹溪心法類集》改。

     〔5〕忌 原作“思”,據萬曆本、大業堂本改。

     橄榄 味澀而生甘,醉飽宜之。

    然其性熱,多食能緻上壅。

    解魚毒。

    日華子雲:開胃,下氣,止瀉。

     冬瓜 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

    《衍義》取其分散熱毒氣,有取于走而性急也。

    九月勿食,俟被霜食之,不爾,令人成反胃病。

    又差五淋。

     苦丁香 性急,損胃氣。

    吐藥不為不多,胃弱者勿用。

    設有當吐之證,以他藥代之可也。

    病後、産後宜深戒之。

    仲景有雲:諸亡血、諸虛家,不可與瓜蒂。

    花,主心痛咳逆。

     苋 《本草》分六種,而馬齒在其數,馬齒自是一種,餘苋皆人所種者。

    下血,而又入血分,且善走。

    紅苋與馬齒同服,下胎妙。

    臨産時煮〔6〕食,易産。

    《本草》雲:利大小便。

    然性寒滑故也。

    又, 〔6〕煮 原作“者”,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萊菔根 其節葉間有水銀。

    屬土而有金與水。

    《本草》言:下氣速。

    往往見煮〔1〕食之多者,停滞膈,成溢飲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

    其子推牆倒壁之功。

    俗呼為蘿蔔,亦治肺痿吐血。

    又,其子水研服,吐風痰甚驗。

    《衍義》曰:散氣用生姜,下氣用萊菔。

     〔1〕煮 原作“者”,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韭 研取其汁,冷飲細呷之,可下膈中瘀血,甚效。

    以其屬金而有水與土,且性急。

    韭能充肝氣,又多食則昏神。

    其子止精滑甚良。

    又未出糞土為韭黃,最不宜食之,滞氣,蓋唅抑〔2〕郁未升之氣,故如是。

    孔子曰不時不食,正謂此也。

    又,花食之動風,戒之。

     〔2〕抑 原作“噎”,據文瑞樓本改。

     香薷 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

    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

    又雲: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

    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病,效。

    《本草》言:治霍亂不可缺也。

     大蒜 性熱,喜散,善化肉,故人喜食。

    屬火,多用于暑月。

    其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有志養身者,宜自知之。

    久食傷肝氣,損目,令人面無顔色。

     香油 須炒芝麻,乃可取之。

    人食之美,且不緻病。

    若又煎煉食之,與火無異,戒之。

     饴 屬土,成于火,大發濕中之熱。

    《衍義》雲動脾風,是言其末而遺其本也。

    此即饴糖,乃雲膠饴,乃是濕糖,用米麥而為,即饧也。

     大麥 初熟時,人多炒而食之,此等有火,能生熱病,人故不知。

    大麥水浸之,生芽為,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又雲:糵微暖,久食消腎,不可多食,戒之。

     栗 屬水與土,陳者難化。

    《衍義》雲:生者難化,熟者滞氣,隔食生蟲。

    所謂補腎者,以其味鹹之故也。

     酒 《本草》止言其熱而有毒,不言其濕中發熱,近于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栗者可見矣。

    又雲:酒性善升,氣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澀于下,肺受賊邪,金體大燥,恐飲寒涼,其熱内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

    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疼癢,或鼻齄,或自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為内疸,為肺痿,為内痔,為鼓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癫痫,為難明之病。

    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陶雲:大寒凝海,惟酒不冰,大熱明矣。

    方藥所用,行藥勢故也。

     醋酸漿 世以之調和,盡可适口,若魚肉。

    其緻病以漸,人故不知。

    酸收也,人能遠之。

    醋亦謂之醯,俗呼為苦酒,即米醋也。

    可入藥能消癰腫,散水氣。

     面 熱而麸涼,饑年用以代谷。

    須曬麥令燥,以少水潤之,舂去皮,煮以為飯食之,無面熱之後患。

    治暴淋,煎小麥湯飲之。

     漆 屬金而有水與火,性急,能飛補,用為去積滞之藥。

    若有〔1〕之中病,積去後補性内行,人不知也。

    生漆去長蟲。

    又漆葉,見《華陀傳》同青粔服之,去三屍蟲,利五髒,輕身益氣,使人頭不白。

    彭城樊阿從〔2〕之,年五百餘歲。

     〔1〕有 據文義疑作“服”。

     〔2〕從 隆慶本、萬曆本均作“服”。

     桑寄生 藥之要品也。

    自《圖經》以下失之,而醫人不谙其的,惜哉!以于近海州邑及海外,其地暖,其地不蠶,由是桑木得氣厚,生意濃,而無采将之苦,但葉上自然生出,且所生處皆是光燥皮膚之上,何曾有所為節間可容化樹子也。

    此說得之于海南北道憲佥老的公雲。

    《衍義》雲:似難得真者,若得真桑寄生,下咽必驗如神。

    向承乏〔3〕吳山,有求藥于諸邑,乃遍令人搜摘,卒不得,遂以實告,甚不樂。

    蓋不敢以僞藥罔人。

    鄰邑有人僞以他木寄生送之,服之逾月而死,哀哉! 〔3〕乏 原作“之”,據《本草衍義》、萬曆本改。

     丁香 屬火而有金,補瀉能走。

    口居上,地氣出焉。

    肺行清令,與脾氣相和,惟有潤而甘芳自适焉。

    有所謂口氣病者,令口氣有而已,自嫌之,以其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氣,而濁氣上幹,此口氣病也。

    以丁香含之,揚湯止沸耳。

    惟香薷治之甚捷,故錄之。

    如釘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藥爾。

    以舊本丁香根注中有“不入心腹之用”六字,恐其根必是有毒,故雲不入心腹也。

     柏皮 屬金而有水與火,走手厥陰,而有瀉火為補陰之功,配細辛治口瘡,有奇功。

     厚樸 屬土而有火,氣藥之溫而能散,瀉胃中之實也。

    而平胃散用之,佐以蒼術,正為瀉〔1〕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之大過,而複其平,以緻于和而已,非謂溫補脾胃。

    習以成俗,皆為之補,哀哉!又雲:厚樸能治腹脹,因其味辛,以提其氣。

     〔1〕瀉 原無,據《丹溪心法類集》補。

     桔梗 能開提氣血,氣藥中宜用之。

    桔梗能載諸藥不能下沉,為舟楫之劑耳。

     幹姜 散肺氣,與五味子同用治嗽,見火則止而不移。

    治血虛發熱,該與補陰藥同用。

    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氣分引血藥入血也。

    《象》雲: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

    又雲:發散寒邪,如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

    是壯〔2〕火食氣故也。

    見火候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裡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

    凡止血須炒令黑用之。

    生尤良〔3〕主胸滿,溫脾燥胃,取以理中,其實主氣而洩脾。

    又,人言幹姜補脾,今言洩脾而不言補者,何也?東垣謂:洩之一字,非洩脾之正氣,是洩脾中寒濕之邪,故以姜辛熱之劑燥之,故曰洩脾。

     〔2〕壯 原作“肚”,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3〕生尤良 疑衍。

     縮砂 安胎止痛,行氣故也。

    日華子雲:治一切氣,霍亂,心腹痛。

    又雲:止休息痢。

    其名縮砂蜜也。

     香附子 必用童便浸。

    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即莎草根也。

    一名雀頭香,大能下氣,除胸腹中熱。

    又雲:長須眉。

     麥糵 行上焦之滞血,腹中鳴者用之。

    化宿食,破冷氣良。

    并見前大麥條。

     神曲 性溫,入胃。

    麸皮曲性涼,入大腸,俱消食積。

    紅曲活血消食。

    健脾暖胃,治〔1〕赤白痢,下水谷,陳久者良。

     〔1〕治 原無,據文義補。

     紅藍花 破留血,養血。

    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

    《本草》雲:産後血暈口噤,腹内惡血,胎死腹中,并酒煮服。

    又,其子吞數顆,主天行瘡子不出。

    又,其胭脂,治小兒聤耳,滴耳中妙。

     蒼術 治上中下濕疾,皆可用之。

    一名山精,經曰:必欲長生,可服山精,結陰陽之精氣故也。

    又見前。

     白芍藥 酒浸,炒,與白術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人參、白術同用,則補氣。

    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後重不炒。

    又雲:白芍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

    芍藥,白補,赤瀉。

    又雲: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

    又雲: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

    誠不可忽。

     木香 行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