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直指性命真源
關燈
小
中
大
莫測之門,玄妙從此而出者即老子所謂元:“玄牝之門,是天地根。
”,乃人心與天心交界處。
若此關一開,我心與天合之矣。
此至玄至妙之道,不可以言傳,須心領神會,所謂心傳者是也。
故此玄關,為修道至要之處,爐鼎在此,藥物在此,火候在此,結丹在此。
至于脫胎神化,無不在于此。
玄關開後,功夫方有入頭處,藥物方有安放處。
紫清真人雲:“人能念中無念,凝然定靜,自然見玄關一竅。
”人能虛心,道自歸之,清淨經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此玄關之妙用也。
舍玄關之外,而言采取烹煉,火候結丹者,決非最上一乘之法,學者當細心體之,即後半所言,亦皆元關中之元妙也。
今再以陰陽互根以言之,蓋男秉乾體而生,中一動則為陰,其象為離,外陽而内陰也。
女秉坤體而生,中一動則為陽,其像為坎,外陰而内陽也。
此寄體也,變動之妙也,悟真所謂:“離居目位返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
”者,乃受寄也,本體也。
故男之所修以成,内是真陰,雖能出神入化,不過陰神,外體雖乾陽,而中已成坤陰,未能複乾,非正位也。
女之所修以成,雖屬真陽,然其體秉坤而來,中陽亦非正位。
故必使陰陽互交,各正性命,方能彼此兩得。
然此互交,非有為之神交,乃自然之神妙。
若采戰者,更為邪道。
今人但知有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經,為白虎首經至寶。
固雖亦是真陽,孰知自神未妙,得來亦屬平常。
況凡母之物,豈能成出神入化之寶乎?果得之,亦不過添油接命之物。
況人心難測,欲界難超,煉性未如活死人者,當此境界,無有不從此倒翻,而必至喪身失命。
老子不雲乎:“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聖人豈欺我哉! 蓋金丹之母,乃先天真一之炁,是天地未分以前之物。
人能虛極靜笃,自然複得天地未分時之境象,則此一炁自來,又何用以法取耶?即此首經至寶,一出竅時,去地五丈,旋化入太虛,與先天之真一合為一矣,故太虛之一與此真一無二無别也。
學者味之,然乎否乎?辭可辨也,理固在也。
然聖師所雲,固有妙旨,如法華經中,靈山會上,釋迦說法,龍女獻珠,此真正金液大還丹之妙義。
蓋龍女已非凡間之女,乃神女也。
龍之為物,神妙莫測,彼之感應而獻之珠,是以積修所成,強名曰珠,不敢拟議,乃以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經喻之。
蓋表非矯揉而出之妙義焉。
古哲謂之正玄珠,以其光華如月,故又名曰夜明珠。
天地壞,而此珠不壞,萬劫常存。
修者得之,始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丹書所雲金液大還丹者,此也。
吾今試以彼之元珠呈像而妄言之,其珠之呈象也,如一輪紅日懸天際。
我之元珠呈像也,如月到中秋分外明。
譬之兩鏡相對,光自交互,乃真日月合璧也。
何以得有此征而不失,乃得于不識不知,不失于順帝之則,融化于無聲無臭,所謂妙合而凝也。
蓋彼之珠乃真陽,我之珠乃真陰,陽見陰,陰見陽,必相吞吐,此之謂神交,又名乾坤交媾。
然一神交罷,彼之乾陽歸我乾體,我之坤陰還彼坤位,各自互歸,如客返家然。
故曰歸根,又曰複命,其實各正性命,彼此兩得,皆成無上金仙。
故曰:“欲求天上寶,須假世間财。
”。
天上寶者,元珠也;世間财者,我之元神也。
諺雲:“門内是君子,門外君子至。
”,誠哉是言也! 苟或不遇,則又有陰泥陽飛之弊。
蓋男患陰泥,女患陽飛,陰泥尚有救,陽飛無法挽也。
若遇有陰泥者,即取引磬,于左耳邊擊之,自一至七,其音貴引而忌急。
如不醒,須鳴鐘以引之,則亦自得醒。
此修需靈父聖母自天應星之秘旨。
夫豈泥象執文,心迂見腐者,所能測識而信受者哉? 古聖先師,以其至玄至妙,未敢妄洩玄機,恐遭天譴也。
予自丙子之秋,感蒙我父師小艮先生,錄随左右,迄今十載,盜聞至道,故不避風刀,将上天秘寶,漏洩盡盡,自知罪無可辭,蓋緣求道者日多,而至道日昧,苟有得此而成者,即上天加罪,亦所願也。
雖然,即有志者見之,莫作容易看,且自問此心如何?五内如何?而後可言也。
性功章第六: 性者,天之所賦,人之所得以靈者,即所謂妙明本性是。
也人有此性而生此情,有此情而生此覺,有此覺而後有此意。
思想念慮,情之感也;知識應接,覺之緣也。
有事而想,謂之正想,無事而想,謂之妄想。
應接有心,謂之妄緣,動靜無念,謂之正覺。
若欲修功,先立真意。
意者,心之所發,但具其機而未出其竅也。
若一出竅,即謂之念。
意而真者,念中無念也。
欲習性功,先須靜定,靜者靜其念,定者定其神。
神即性之用,心為神之舍。
念靜則心清,心清則神定,神定則性見,性見而心明矣。
古人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
故此煉性,又非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而為自了漢者。
蓋性乃至中至正之理,君子素位而行,理之正者。
人生于世,莫不有事事物物之來,莫不有事事物物之應。
其來也有善有惡,有邪有正。
來之善者,則當行之;來之惡者,則當去之。
行之者,我以正之當行也。
去之者,我以邪之當去也。
孝悌忠信,善之大者也。
殺盜邪淫,惡之大者也。
閑邪存誠,齋莊恭敬,不欺暗室,不愧屋漏,君子之所以慎其獨也,志者之當然者也。
所謂誠于中,形于外,當細心自省而體認之。
凡一切有益于人者,皆善也;一切有損于人者,皆惡也;其中善惡雅正,千頭萬緒,一言以蔽之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可也。
然事乃理之發
”,乃人心與天心交界處。
若此關一開,我心與天合之矣。
此至玄至妙之道,不可以言傳,須心領神會,所謂心傳者是也。
故此玄關,為修道至要之處,爐鼎在此,藥物在此,火候在此,結丹在此。
至于脫胎神化,無不在于此。
玄關開後,功夫方有入頭處,藥物方有安放處。
紫清真人雲:“人能念中無念,凝然定靜,自然見玄關一竅。
”人能虛心,道自歸之,清淨經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此玄關之妙用也。
舍玄關之外,而言采取烹煉,火候結丹者,決非最上一乘之法,學者當細心體之,即後半所言,亦皆元關中之元妙也。
今再以陰陽互根以言之,蓋男秉乾體而生,中一動則為陰,其象為離,外陽而内陰也。
女秉坤體而生,中一動則為陽,其像為坎,外陰而内陽也。
此寄體也,變動之妙也,悟真所謂:“離居目位返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
”者,乃受寄也,本體也。
故男之所修以成,内是真陰,雖能出神入化,不過陰神,外體雖乾陽,而中已成坤陰,未能複乾,非正位也。
女之所修以成,雖屬真陽,然其體秉坤而來,中陽亦非正位。
故必使陰陽互交,各正性命,方能彼此兩得。
然此互交,非有為之神交,乃自然之神妙。
若采戰者,更為邪道。
今人但知有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經,為白虎首經至寶。
固雖亦是真陽,孰知自神未妙,得來亦屬平常。
況凡母之物,豈能成出神入化之寶乎?果得之,亦不過添油接命之物。
況人心難測,欲界難超,煉性未如活死人者,當此境界,無有不從此倒翻,而必至喪身失命。
老子不雲乎:“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聖人豈欺我哉! 蓋金丹之母,乃先天真一之炁,是天地未分以前之物。
人能虛極靜笃,自然複得天地未分時之境象,則此一炁自來,又何用以法取耶?即此首經至寶,一出竅時,去地五丈,旋化入太虛,與先天之真一合為一矣,故太虛之一與此真一無二無别也。
學者味之,然乎否乎?辭可辨也,理固在也。
然聖師所雲,固有妙旨,如法華經中,靈山會上,釋迦說法,龍女獻珠,此真正金液大還丹之妙義。
蓋龍女已非凡間之女,乃神女也。
龍之為物,神妙莫測,彼之感應而獻之珠,是以積修所成,強名曰珠,不敢拟議,乃以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經喻之。
蓋表非矯揉而出之妙義焉。
古哲謂之正玄珠,以其光華如月,故又名曰夜明珠。
天地壞,而此珠不壞,萬劫常存。
修者得之,始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丹書所雲金液大還丹者,此也。
吾今試以彼之元珠呈像而妄言之,其珠之呈象也,如一輪紅日懸天際。
我之元珠呈像也,如月到中秋分外明。
譬之兩鏡相對,光自交互,乃真日月合璧也。
何以得有此征而不失,乃得于不識不知,不失于順帝之則,融化于無聲無臭,所謂妙合而凝也。
蓋彼之珠乃真陽,我之珠乃真陰,陽見陰,陰見陽,必相吞吐,此之謂神交,又名乾坤交媾。
然一神交罷,彼之乾陽歸我乾體,我之坤陰還彼坤位,各自互歸,如客返家然。
故曰歸根,又曰複命,其實各正性命,彼此兩得,皆成無上金仙。
故曰:“欲求天上寶,須假世間财。
”。
天上寶者,元珠也;世間财者,我之元神也。
諺雲:“門内是君子,門外君子至。
”,誠哉是言也! 苟或不遇,則又有陰泥陽飛之弊。
蓋男患陰泥,女患陽飛,陰泥尚有救,陽飛無法挽也。
若遇有陰泥者,即取引磬,于左耳邊擊之,自一至七,其音貴引而忌急。
如不醒,須鳴鐘以引之,則亦自得醒。
此修需靈父聖母自天應星之秘旨。
夫豈泥象執文,心迂見腐者,所能測識而信受者哉? 古聖先師,以其至玄至妙,未敢妄洩玄機,恐遭天譴也。
予自丙子之秋,感蒙我父師小艮先生,錄随左右,迄今十載,盜聞至道,故不避風刀,将上天秘寶,漏洩盡盡,自知罪無可辭,蓋緣求道者日多,而至道日昧,苟有得此而成者,即上天加罪,亦所願也。
雖然,即有志者見之,莫作容易看,且自問此心如何?五内如何?而後可言也。
性功章第六: 性者,天之所賦,人之所得以靈者,即所謂妙明本性是。
也人有此性而生此情,有此情而生此覺,有此覺而後有此意。
思想念慮,情之感也;知識應接,覺之緣也。
有事而想,謂之正想,無事而想,謂之妄想。
應接有心,謂之妄緣,動靜無念,謂之正覺。
若欲修功,先立真意。
意者,心之所發,但具其機而未出其竅也。
若一出竅,即謂之念。
意而真者,念中無念也。
欲習性功,先須靜定,靜者靜其念,定者定其神。
神即性之用,心為神之舍。
念靜則心清,心清則神定,神定則性見,性見而心明矣。
古人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
”。
故此煉性,又非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而為自了漢者。
蓋性乃至中至正之理,君子素位而行,理之正者。
人生于世,莫不有事事物物之來,莫不有事事物物之應。
其來也有善有惡,有邪有正。
來之善者,則當行之;來之惡者,則當去之。
行之者,我以正之當行也。
去之者,我以邪之當去也。
孝悌忠信,善之大者也。
殺盜邪淫,惡之大者也。
閑邪存誠,齋莊恭敬,不欺暗室,不愧屋漏,君子之所以慎其獨也,志者之當然者也。
所謂誠于中,形于外,當細心自省而體認之。
凡一切有益于人者,皆善也;一切有損于人者,皆惡也;其中善惡雅正,千頭萬緒,一言以蔽之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可也。
然事乃理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