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直指性命真源

關燈
認得此乾坤,方為真鼎器也。

    蓋臍中有元炁,以生以長,則資其神;心中有元神,以運以化,則益其炁。

    此人身中神炁,互生互化,乃性命之用,所謂坎離是也。

    即悟真雲:“次搏烏兔藥來烹。

    ”之意也。

    其真性者,乃一之體,真命者,乃一之用,此以形而下者言之也,若以形而上者統言之,則一之在天地人,無有上下間隔,囫囫囵囵,完然一個。

    更将一之在人在天,強以上下分之,其一之在人,則在下,名之曰性;一之在天則在上,名之曰命。

    中庸首章雲:“天命之謂性。

    ”,是在天為命,到人曰性,可知矣。

    故此性命二字,可分可合,分則為二,性命各一其用。

    合則本一,性命未嘗有分。

    其實皆一⊙之妙用也,故曰:“得一萬事畢。

    ”。

    學者能究徹此真一之妙用,則連此性命,亦可無用矣。

    古哲雲:“惟此一是是餘,二即非真。

    ”。

     精炁神第四: 精炁神三者,一中所具之三寶也。

    以其發現于外,故以此(上三丨下弧圖)象之,謂之三元者,元精、元炁、元神也。

    蓋元精是純粹至精,一之純一不雜,至清至潔之謂。

    元炁者,是虛無空氣,一之絪縕動蕩,運化無窮,未見其動而妙其機也。

    元神者,不壞元神,乃一之不神之神,靈妙莫測者也。

    用則成三,體則本一,是乃一即三,三即一也。

    謂之先天,以其在天地未分之前,已具此三寶,天地既分之後,即謂之後天矣。

    夫先天之神,積虛而成;先天之炁,神充而生;先天之精,因炁而有,故此精炁神已具在父母未交姤以前。

    緣此三者,因一而有,雖未得胎,而一本在,故三者亦在。

    修道者,修此三寶耳,玉皇心印經雲:“上藥三品,神與炁精。

    ”,即此是也。

     若有胎以後,是以賦之以一,此一即所謂先天一炁,一炁分為二,精神也,陰陽也。

    然運此一炁,亦化為後天矣。

    漸而變絪縕活動之氣,能知能識之神,有形有質之精。

    然此後天,即系先天所化。

    若舍後天而覓先天,從何下手?故必假後天以修,而後天可返先天也。

    後天之精生于腎而發于耳,耳不外聽則精守于腎;後天之氣生于形而施于鼻,鼻不呼吸則氣潛于臍;後天之神寄于心而寓于目,目不外視則神藏于心。

    丹經雲:“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

    ”真人者,神也;深淵者,腎也;規中者,臍之内也,古人雲:“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

    ”是也。

    夫神,火也;炁,金也,藥也。

    火之生數二,成數七;金之生數四,成數九。

    凡人之神皆外視,炁皆外洩,惟修道者神以之返觀内照,炁以之内藏不洩,故謂之九還七返。

    紫清真人雲:“以火煉藥而成丹,即是以神禦炁而成道也。

    ” 夫人一身之精神,粹于兩目,陰符經雲:“機在目。

    ”蓋深藏妙義也,而機者,發動之所由,要身中生炁發動,必借兩目以引入。

    故人之兩目,比之為日月,人之臍腹,比之為坤土。

    日月照臨于地,而百物生焉;目之内照坤腹,而生機自然發動,此理也,非喻也。

    然築基為初步工夫,須以保精、蓄氣、養神為主。

    蓋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此自然之妙。

    若精不煉,一遇交感,則成淫液之精,須煉之而使化炁;氣不煉,心一動則易成精,必煉之而使化神;神不煉,則易動氣,必煉之而使還虛。

    苟再煉虛以合其道,則複還為一矣。

     煉法惟何?以神煉氣,以氣凝神,用慧以定之,用覺以照之。

    待虛極靜笃,天機發動,則自然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

    其間功效得力,在于忘字耳。

    虛而益虛,忘無可忘,即所謂煉虛合道也。

    此皆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之妙,純是先天運用,無一毫勉強作為者。

    太乙真人雲:“煉丹者,煉其所無事。

    ”,又雲:“無心于事,無事于心,故以心傳之,甚易成也。

    ”。

    今之修道者,不體無心二字之妙,以為有作有為,故多種種變幻不測之虞,無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也。

    然古人又有言曰:“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還隔一重山。

    ”在學者體而行之也。

     此道也,喻若水銀然,分而為萬點,凝而仍一個。

    日并一粒,從微至着,則漸而成大矣,所謂:“一粒複一粒。

    ”者是也。

    雷祖雲:“吾于千五百刼之先,心縫此道,遂位上真。

    意釀此功,遂權大化。

    ”此至中至正之理,至的當當之法也。

    其功用在心縫意釀四字,其證驗在權大化耳。

    諺曰:“破衣要縫補,須用水磨針。

    ”。

     陰陽章第五: 陰陽者,一炁之所分也。

    氣之體,輕清而上升者為陽,重濁而下降者為陰。

    是以氣之上下升降、清濁輕重而分之也。

    天下事無一物不具陰陽,故一陰一陽之謂道。

    所謂陽者,乾天也,離日也,男子也,輕清之氣也;所謂陰者,坤地也,坎月也,女人也,重濁之氣也。

    又有陰包陽者,外陰而内陽,坎卦也,月像也,女人也,坤腹也,精也;陽包陰者,内陰而外陽,離卦也,日像也,男子也,人心也,神也。

    且以一身而論之,心中之神,陽火也,而中有真液,為陰;腎中之氣,陰水也,而中有真氣,為陽。

    蓋精則藏于氣中,言氣而精在其中矣。

     若使神氣合一,則水火既濟,而生真一之氣。

    此炁也,動升為為陽,靜降而為陰,其升而動也,必氤氲和暖,其降而靜也,則清涼湛寂,此自然之妙,非有作為者也。

    至湛如寂如之際,加以忘字之功。

    即謂之煉神還虛。

    若連此忘字亦忘,即煉虛合道之謂,此地仙之法也。

    能以我之神氣而合天地之神氣,以烹以煉,者乃水仙之道也。

     然我之神氣而欲合天地之神氣,非玄關之開不能也。

    夫所謂元關者,乃玄妙